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名著专题突破复习七《经典常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名著专题突破复习七《经典常谈》(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5 22:3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广东东莞中考名著专题突破复习七《经典常谈》
专题探究
专题探究一 关于“断章取义”的看法
1.小语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发现,后人解诗通常采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如曹操《短歌行》中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及孔子教训学生做学问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使得诗篇原本的意义逐渐模糊。你是否赞同这样的写诗、解诗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专题探究二 关于阅读方法
2.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专题探究三 阅读《经典常谈》的意义
3.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常谈》有何意义?请联系自身的阅读感悟谈谈你的认识。
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想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根据你读《经典常谈》的经验,应选择读的是()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2.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明最近一边阅读《经典常谈》,一边进行知识整理和心得总结。他所做的笔记里,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判断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3.【名著综合】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文学巨著,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
B.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该书讨论儒家经书时,坚持“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统,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C.《经典常谈》也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具有普及性和通俗性。
D.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生动叙述了朱德同志与彝族同胞歃血为盟,占领泸定桥,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
4.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二、简答题
1.“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但爱国一脉相承。请从下面任选一本书,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谈谈对你成长的启示。
①《红星照耀中国》 ②《经典常谈》
2.(2023宁波联考)《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有13篇。朱自清先生希望同学们读了之后“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相信大家读了此书后一定有自己喜欢的篇目,请就其中你喜欢的一篇简单介绍给大家。
示例:我喜欢《诗经》这一篇,我了解了诗的源头是歌谣,将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
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儿,到了战国,乐谱逐渐亡失,还是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
小文正在学习唐诗,你会推荐他选择阅读《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请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 ②四书第七 ③诗第十二
三、综合运用题
1.《经典常谈》成为统编版教材推荐阅读书目,中华书局决定面向中学生重新出版。编辑部草拟了以下三句话作为书籍腰封内容。你建议选择哪句,并简要阐述理由。
A.一艘畅游中国文化源流的可靠航船。
B.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
C.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中国文化学术史。
我选 ,理由
2.小雨在阅读《<诗经>第四》一章中,对“诗言志”即诗歌的育人作用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根据名著内容以及你的语文素养积累,帮助补充完整。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养。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 (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就好像走近深渊旁边,踏在薄冰之上一样。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间我把什么寻求。 (3)
第七部《经典常谈》
专题探究
1.示例一:同意。写诗是为了表达情绪,在表达当前情绪时,自然可以引用一些符合情绪的诗句来帮助诗人传递思想,而不需要全篇挪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诗文原句的理解也会产生转变,使诗歌的意义承载范围扩大,增添诗歌的活力。
示例二:不同意。解诗时一定要对整首诗进行推敲,否则无法知晓作者原意,久而久之诗歌的内涵都被曲解,不利于诗歌的传播与教学。同时这种写诗方式也会让他人对作者的作品产生误解,无法准确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2.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和“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3.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经典常谈》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阅读《经典常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题,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D 2.A 3.C 4.B
二、简答题
1.示例一: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告诉我们,人类需要文明、精神的滋养,这种精神营养,就是中华儿女创造的英雄事迹,及他们流传下来的不屈、不朽的精神。这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不论同学们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一定要不惧任何挫折,勇往直前。爱国,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值得被人深深记住的词。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想,这正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示例二:我选择《经典常谈》。在这本书中,朱自清先生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等一系列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国学人门书”。在成长的路上,常读经典定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示例:我喜欢《史记》《汉书》这篇,我了解了这两部书都是“正史”的源头,又各自成家。司马迁写《史记》感慨多,微情妙旨,班固写《汉书》就史论史,比较客观合体些。
示例:我会推荐他阅读诗第十二,因为这一篇列举了很多唐诗的例子,还重点介绍了解读唐诗的方法,如怎么解读比喻、典故等。
三、综合运用题
1.A(或:B;或:C)
这句话将《经典常谈》比作一艘“航船”,能够指引我们畅游中国文化源流,言语生动,形象表明了本书在经典阅读方面的导航作用,同时呼应了朱自清在该书序中所说读者能把本书”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的希望,我建议把这句话当做腰封内容来引起中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这句话点明了本书的作者、内容、性质等信息,将十三篇文章定位为朱自清写给读者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让读者产生亲近感,我建议把这句话当做腰封内容,既表明了本书的定位,也更好地引起中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这句话既点明了本书在文化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指出了本书独树一帜的散文笔法,以及该书普及“经典训练”的目的,我建议把这句话当做腰封内容,体现了这本书学术深度与文学趣味兼备的特征,从而引起中学生读者的
阅读兴趣。)
2.(1)知恩图报(2)存有戒心,行事谨慎(3)知己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