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5 23:16:15

文档简介

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纪欧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实践过几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组合形式,试用过各式各样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
A. 防止了专制势力复辟 B. 复兴了古典时期城邦政治
C. 蕴含了近代转型因素 D. 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类。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市民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带有一定程度进步性、民主性,有利于向近代化转型,C项正确;“防止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政府方案是进一步发展了民主政治,并不是复兴,排除B项;罗马法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 列宁曾说:“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由此可知,列宁( )
A. 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B. 指出了资本主义公务员制度的实质
C. 意在揭露文官制的弊端 D. 全面否定西方的文官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俄国)。根据“‘公’务特权”可知列宁说的是公务员制度,从“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可知,公务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列宁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揭露弊端是表象,C项中“意在”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全面否定”,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代规定:御史经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升迁。宋代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金代制定了《监察御史黜陟格》,将御史的任职表现分为三等,“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庸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监察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 B. 监察体系缺乏必要独立性
C. 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D. 注重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御史经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升迁”“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庸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注重监察官员的考核和政治经验,这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监察制度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注重监察制度的实际效果,“专职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将御史的任职表现分为三等”并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体现的是实效性,并非“独立性”,排除B项;注重考查监察官员及其从政经验,并不代表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较高,排除C项。故选D项。
4.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
A. 主流思想的巨变 B. 司法制度的完善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 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至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齐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创立的政权。《北齐律》是北齐的主要法律,在法典体例、篇章结构、律文内容等方面均有创新,首创了“重罪十条”,其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这是自汉代开始的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的继续。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反映了政治统治中封建法律的儒家化,折射出了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并未发生巨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制度完善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 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 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 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6年,1920年(挪威)。根据材料“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斯瓦巴德群岛由开始的引发国际争议到后来国际联盟积极倡导协调,达成条约,说明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C项正确;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排除A项;材料仅仅指的是斯瓦巴德群岛,并不代表整个北极资源,排除B项;材料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春秋晚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按亩征税,根据土地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赋税。据此可推知,春秋晚期( )
A. 人头税开始被废除 B. 井田制逐渐瓦解 C. 民众赋税负担较轻 D. 土地私有制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晚期中国。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春秋时期,一方面旧的土地占有关系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这些现存的土地占有关系又在迅速破坏之中。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就是把井田大体平均分给生产者,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鲁国实行“初税亩”就是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从上述赋税制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井田制逐渐瓦解,一方面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私田大量开垦,另一方面,庶民和奴隶耕种公田的剥削制度改变,改为征收实物税,B项正确;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标志着人头税彻底废除,排除A项;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税率较高,反映民众赋税负担较重,排除C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继 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即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图。出现1730年前后图示情况最直接原因是
A. 赋税制度改革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实行闭关锁国 D.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730年前后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雍正帝时期实行的摊丁入亩有关,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丁税,使得人口急剧增加,故选A;土地兼并现象、闭关锁国的实施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在173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是人口增长的最直接原因,排除BCD。
8. 中国古人基于对自然灾害特点、农业丰歉周期变化的朴素认知,提出设立常平仓、义仓、社仓等,提前仓储积谷,并通过“籴”“粜”等措施调节粮食资源以缓解灾荒时的粮食短缺问题。 这些措施( )
A. 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B. 适应了农耕社会需要
C. 保障了粮食稳定供应 D. 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设立常平仓、义仓、社仓,“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等是为了储存粮食以应对灾荒的粮食安全举措,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农耕经济的社会需要,B项正确;这些措施并不能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排除A项;这些措施是应对灾荒的举措,并不能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排除C项;这些措施一定程度稳定社会秩序、稳固统治,但并不能表述为巩固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9. 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 原产地为菲律宾 B. 来源于朝贡贸易
C. 于明代传入中国 D. 最早种植于清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可知,三则史料都提到番薯是明代传入中国的,C项正确;只有第一则史料提到番薯产自菲律宾,属于孤证,排除A项;三则史料都未提到番薯是通过朝贡贸易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万历属于明朝后期的年号,因此最早种植于清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10. 20世纪初,欧美出现研究科学管理的热潮:美国的泰勒从工时研究入手,科学设计动作,控制工时,确定定额,实行计件工资;法国的法约尔提出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等十四项管理原则;德国的韦伯创立科层制,认为其可以较为理想地应用于一些庞大复杂的组织中。欧美的科学管理研究( )
A. 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导致了垄断组织的渐次出现
C. 违背了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潮流 D. 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欧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发展,故需要对生产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研究,D项正确;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者垄断组织出现,排除B项;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需要生产管理的不断发展,故欧美的科学管理研究顺应了工业化的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96年,盛宣怀在上奏《请设银行片》中说:“拟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举为总董,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两,在京都、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各口岸,以次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1897年5月,中国近代第一家华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据此可知,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 )
A. 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 适应了工商业者股票交易的需要
C. 反映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D. 改变了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第一家华商银行”“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可以看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C项正确;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从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了,排除A项;适应了工商业者股票交易需要的是证券机构的设立,排除B项;材料只是交代了近代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并没有涉及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控制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图所示为四川广汉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该图案再现了汉代城市市场的管理情况:在市场中建有市楼,市有市门。市楼下层驻有办公的官员,楼的上层悬有市鼓,用来发布市场启闭信号。汉代市官还负责对市场中营业的商人进行登记,并定期检查度量衡。这表明汉代( )
图 市井图(四川广汉出土的汉画像砖)
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城市管理相对宽松
C.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 市场管理较为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在市场中建有市楼,市有市门”“用来发布市场启闭信号”“汉代市官还负责对市场中营业的商人进行登记,并定期检查度量衡”体现的是汉朝时期设置专门官员对市场进行管理,并对商业行为进行规范,说明市场管理较为规范,D项正确;汉代时期的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并非高度繁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中的市场管理严格,而不是宽松,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又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减少城市开发对乡村环境的损害。据此可以得出,英国( )
A. 工业革命使城市建设倒退 B. 城市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 D. 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1936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为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反映了城市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B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对城市化建设问题的管理与政治体制建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出台法案对城市化建设问题进行管理,并没有体现出从这时才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以亭行”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的一种方式,分内地和边地两种情形。内地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距离不同、形式各异;在边地,以亭行是以亭来传递邮书,边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职传送任务。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送系统( )
A. 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 B. 解决了政令不畅的问题
C. 折射出国家行政效率的低下 D. 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臃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秦汉时期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方便了中央政令的颁发和地方要务的上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A项正确;“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亭行”是比较快捷高效的文书传递方式,并非体现“行政效率的低下”,排除C项;材料所述邮驿机构和人员的配备是为了满足文书传递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材料未提及机构和人员设置超出了实际需求,不能得出“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臃肿”,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作用重大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元朝和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可知,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南京,因此不需要大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最能反映材料主旨,是最佳选项;材料反映漕运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北方地区局势是否动荡,而且元、明两代是统一王朝,北方不存在局势动荡,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北方一定程度上依赖南方经济支持,但不能反应整个材料的主旨,B项为次佳选项;元、明两朝需要漕运运输南方米粮供应都城,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的作用,但题干还强调了变化,故C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主旨,为次佳选项。故答案为:A项(0分)B项(1分);C项(1分);D项(3分)。
16. “9·11事件”后,美国专家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暂时没有出现,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主要说明( )
A.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需要 B. 建立公共安全卫生体系可预防疾病
C. 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 D. 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命题透析本题以美国专家有关公共卫生安全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公共卫生安全是……重要的国家安全”“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信息可知,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C项是最佳选项,C项正确;A项中“国家安全需要”、B项中“可预防疾病”能部分反映了材料的观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B项;D项与材故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答案】(1)特点: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离;(民)行政,军政和财政各自行使独立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形同虚设;尚书省的兵部,户部等职权严重削弱。局限性:机构设置重叠,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
(2)原因:启蒙思想的影响;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民众的愿望。评价:可以防止独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影响深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办事效率。
(3)不同:宋朝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可知,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离;根据“‘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行政,军政和财政各自行使独立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形同虚设,尚书省兵部,户部等职权严重削弱。局限性:根据材料一中“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局限在于,机构设置重叠,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可知,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根据“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可知,民众的愿望。评价:根据材料二中“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为防止独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影响深远,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办事效率。
(3)不同: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现象到本质等方面分析可知,宋朝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性。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000—1500年,威尼斯开拓了沿商旅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的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以及通过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进行的对印度和其他亚洲商品的贸易。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威尼斯的海上扩张依赖于它造船技术上的进步、航海上罗盘的使用及其他方面的改进,也取决于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银行、会计、外汇和信用市场的发展,公共财产清偿制度的创立,以及有效的外交服务制度的创立。威尼斯开创了手稿收藏图书馆和书籍出版。它的玻璃工业使它成为第一个可以大规模制造眼镜的国家。它将希腊著作介绍给西方,帕多瓦大学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学习中心,而伽利略则是其中杰出的教授之一。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威尼斯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关系的认识。
【答案】(1)条件:处于地中海商业要道,对外贸易发达;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金融制度完善。
影响:使威尼斯成为东西方商业贸易的中心;促进了威尼斯商品经济繁荣;使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2)认识: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纷纷沦为列强的殖民和半殖民地,欧洲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与此同时,欧洲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销售的市场空前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急剧增多,商品和物种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交换,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市场的扩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威尼斯开拓了沿商旅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的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以及通过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进行的对印度和其他亚洲商品的贸易。”可知,处于地中海商业要道,对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一“威尼斯的海上扩张依赖于它造船技术上的进步、航海上罗盘的使用及其他方面的改进”可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一“如银行、会计、外汇和信用市场的发展,公共财产清偿制度的创立,以及有效的外交服务制度的创立。”可知,金融制度完善。影响:根据材料一“威尼斯开拓了沿商旅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的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以及通过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进行的对印度和其他亚洲商品的贸易”及所学可知,使威尼斯成为东西方商业贸易的中心;促进了威尼斯商品经济繁荣;使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一“它将希腊著作介绍给西方,帕多瓦大学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学习中心,而伽利略则是其中杰出的教授之一。”及所学可知,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二“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及所学可知,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纷纷沦为列强的殖民和半殖民地,欧洲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销售的市场空前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急剧增多,商品和物种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交换,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市场的扩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制度建设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
阐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王朝在秦国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势力不断被削弱,强化了中央权力;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唐代中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王朝日趋衰落;宋代吸取唐代的历史教训,从制度上强化中央权力,如充实禁军、文官担任地方官并辅之以通判进行监督,设立转运使等;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均有重要影响。(写出三个史实即可)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视角“中央”“地方”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据此可确定论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制度建设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进行阐述。在论述中主要结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进行阐述。可进行阐述如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王朝在秦国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势力不断被削弱,强化了中央权力;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唐代中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王朝日趋衰落;宋代吸取唐代的历史教训,从制度上强化中央权力,如充实禁军、文官担任地方官并辅之以通判进行监督。 设立转运使等;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均有重要影响。最后,总结提升,回应论题。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纪欧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实践过几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组合形式,试用过各式各样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
A. 防止了专制势力复辟 B. 复兴了古典时期的城邦政治
C. 蕴含了近代转型因素 D. 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2. 列宁曾说:“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由此可知,列宁( )
A. 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B. 指出了资本主义公务员制度的实质
C. 意在揭露文官制的弊端 D. 全面否定西方的文官制度
3. 唐代规定:御史经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升迁。宋代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金代制定了《监察御史黜陟格》,将御史任职表现分为三等,“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庸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监察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 B. 监察体系缺乏必要独立性
C. 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D. 注重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4.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
A. 主流思想的巨变 B. 司法制度的完善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 阶级矛盾的激化
5.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 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 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 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6. 春秋晚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按亩征税,根据土地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赋税。据此可推知,春秋晚期( )
A. 人头税开始被废除 B. 井田制逐渐瓦解 C. 民众赋税负担较轻 D. 土地私有制确立
7.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图。出现1730年前后图示情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A. 赋税制度改革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实行闭关锁国 D.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8. 中国古人基于对自然灾害特点、农业丰歉周期变化的朴素认知,提出设立常平仓、义仓、社仓等,提前仓储积谷,并通过“籴”“粜”等措施调节粮食资源以缓解灾荒时的粮食短缺问题。 这些措施( )
A. 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B. 适应了农耕社会需要
C. 保障了粮食稳定供应 D. 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9. 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 原产地为菲律宾 B. 来源于朝贡贸易
C. 于明代传入中国 D. 最早种植于清代
10. 20世纪初,欧美出现研究科学管理的热潮:美国的泰勒从工时研究入手,科学设计动作,控制工时,确定定额,实行计件工资;法国的法约尔提出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等十四项管理原则;德国的韦伯创立科层制,认为其可以较为理想地应用于一些庞大复杂的组织中。欧美的科学管理研究( )
A. 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导致了垄断组织的渐次出现
C. 违背了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潮流 D. 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的变动
11. 1896年,盛宣怀在上奏《请设银行片》中说:“拟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举为总董,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两,在京都、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各口岸,以次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1897年5月,中国近代第一家华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据此可知,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 )
A. 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尝试 B. 适应了工商业者股票交易的需要
C. 反映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D. 改变了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控制
12. 下图所示为四川广汉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该图案再现了汉代城市市场的管理情况:在市场中建有市楼,市有市门。市楼下层驻有办公的官员,楼的上层悬有市鼓,用来发布市场启闭信号。汉代市官还负责对市场中营业的商人进行登记,并定期检查度量衡。这表明汉代( )
图 市井图(四川广汉出土的汉画像砖)
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城市管理相对宽松
C.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 市场管理较为规范
13. 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又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减少城市开发对乡村环境的损害。据此可以得出,英国( )
A. 工业革命使城市建设倒退 B. 城市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 D. 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
14. “以亭行”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的一种方式,分内地和边地两种情形。内地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距离不同、形式各异;在边地,以亭行是以亭来传递邮书,边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职传送任务。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送系统( )
A. 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 B. 解决了政令不畅的问题
C. 折射出国家行政效率的低下 D. 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臃肿
15. 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作用重大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16. “9·11事件”后,美国专家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暂时没有出现,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主要说明( )
A.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需要 B. 建立公共安全卫生体系可预防疾病
C. 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 D. 美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000—1500年,威尼斯开拓了沿商旅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的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以及通过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进行的对印度和其他亚洲商品的贸易。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威尼斯的海上扩张依赖于它造船技术上的进步、航海上罗盘的使用及其他方面的改进,也取决于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银行、会计、外汇和信用市场的发展,公共财产清偿制度的创立,以及有效的外交服务制度的创立。威尼斯开创了手稿收藏图书馆和书籍出版。它的玻璃工业使它成为第一个可以大规模制造眼镜的国家。它将希腊著作介绍给西方,帕多瓦大学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学习中心,而伽利略则是其中杰出的教授之一。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威尼斯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关系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