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A. 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 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 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 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答案】B
【解析】
【详解】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初始文明,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良渚文化已经确立君主制,排除A项;设立城防并不能证明当时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学者指出,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同时,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 朝廷的施政方针亟待调整 B.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 郡国并行弊端显现 D. 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可知,该学者认为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得到恢复及发展,同时造成了地方诸侯势力日益膨胀,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中央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由此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国家统治政策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体现了阶级矛盾的尖锐,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端,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表述有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未转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D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C项错误。
4. 北宋初年,宋太祖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法律,诏令各级官吏不许私自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据此可知,宋初( )
A. 政府鼓励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B. 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 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D. 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太祖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级官吏不许私自经商贸易”,可以看出宋初对于官员经商行为,严令禁止,同时又对垄断贸易、非法经商的官吏,进行惩办,体现出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B项正确;商业环境的宽松,不代表政府鼓励工商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官吏经商的严格限制,并未提及对官员的考核,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初商业环境的宽松,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 ,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 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 运行 。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 ,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 ,衍变为 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皇权官僚体制确立 B. 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 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D.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 ,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 ,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可知,“诽谤”由先秦时期批评权力的激赏 ,衍变为秦汉时期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原因与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确立具有较大的关系,A项正确;民众言论空间狭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 据统计,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太平军治下江南乡村的民变共计70起,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占民变总数的24.29%,远远高于游民层(8.57%)农民(8.57%)商贩(2.86%)等阶层领导的民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士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B. 太平天国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江南地区民众受到新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晚清)。据材料“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可以看出在太平天国统治范围内,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的民变数比例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废除科举,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遭到了士阶层等的强烈反对,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运动,并不是士阶层,排除A项;太平天国并不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对传统秩序的冲击,并未提及江南民众的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旨在( )
A. 完善科举制度 B. 提升皇族地位
C. 打破门第制度 D. 推动阶层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唐太宗编纂《氏族志》,按照当今的官位作等级,这是为了打击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进而提升皇族地位,B项正确;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唐太宗编纂《氏族志》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皇族地位,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推动了阶层流动,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3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延安等地开展新年画创作和街头流动展览运动。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这体现出( )
A. 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 B. 群众是全面抗战的中坚
C 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D. 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943年延安。根据材料“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可知,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革命思想的宣传,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是是全面抗战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9. 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粮食和物资的积储以官方为主
D (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得出,唐朝重视儒家、佛教、道教思想,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项正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是强制小农分家的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赋税,并不是打击贵族,排除A项;根据“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但是并不属于诸侯王国,排除B项;材料中的“天下义仓……”并不一定都是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一五”期间,河北省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9.22亿元,其中80%用于煤炭、电力、纺织、冶金工业。1954年10月,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石家庄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兴建。1955年,苏联援建的全国最大的化学药品工厂——华北制药厂也开始兴建。这些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
A. 有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 B. 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
C. 改善了河北省的工业结构 D. 改变了河北省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一五”期间的河北省。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河北省投资兴建了一批重工业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纺织、冶金工业、医药等行业,这有助于改善河北省的工业结构,C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实施之前河北省的工业发展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改变河北省工业落后面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1. 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
A. 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了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我是个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哟嗬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指的是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体现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排除A项;歌曲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但"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夸大了歌曲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 )
A. 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 B. 直接民主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C. 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 D. 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参与决策和担任官职,表明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是民主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仅允许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而排除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这显然不公平不公正,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公民参政热情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公民要培养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无法得出“看重政治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在英国,高顶礼帽最初曾是显示上流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高顶礼帽开始向民间传播,到了19世纪中叶,它已普及至所有的社会阶层。在1861年拍摄的照片中,10个英国人中有7人戴着高顶礼帽。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 工业革命的进行 B. 启蒙思想的传播
C. 社会地位平等的实现 D. 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1861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在英国,高顶礼帽最初曾是显示上流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到了19世纪中叶,它已普及至所有的社会阶层。”可知,反映出高顶礼帽在英国从上流社会逐渐普及到所有的社会阶层,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从而影响了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于17至18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现社会地位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文化交流对英国社会观念变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表是1540~1650欧洲商品价格变化(克银/百公斤)情况,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小麦 棉花 白银购买力指数
1540 20 80 100
1600 60 260 50
1650 120 640 15
A. 农业科技进步 B. 黑奴贩运贸易 C. 早期殖民扩张 D. 工业革命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540—1650年(欧洲)。据表格信息可知小麦、棉花等价格上涨,而白银购买力则下降,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殖民扩张兴起,大量黄金白银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流入欧洲,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欧洲物价飞涨,小麦、棉花价格连续上涨,银价下跌,C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并没有较大进步,排除A项;黑奴贸易仍是殖民扩张的一部分,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如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
年代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 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 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 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 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919—1937年的法国。根据材料“1919年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1937年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可知,1919年至1937年,法国在边境地区采取了利用或改造地形构筑筑城工事,以增强军队防御能力的行动,这说明法国对外敌威胁采取的是消极被动的战略,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法国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的信息,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与其他国家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的信息,排除B项;“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表述有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已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中部务成效显著者如下表。这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 )
成立时间(年) 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年) 组织名称
1962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75 拉丁美洲经济体制
1967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5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
1969 安第斯条约组织 1980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1973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981 拉美一体化协会
1975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83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A. 积极参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受到国际市场体系的制约
C. 致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D. 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区域、跨区域经济合作,表现出发展本国经济和增强自身实力的强烈愿望,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组织建立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受到国际市场体系的制约,排除B项;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探索本国国情的道路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早在先秦时期,管子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万民,富民强国。宗法天道的诸子如晏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等高举损益盈虚的大旗,萌芽了各具特色的共富思想。按照儒家的规划,大同社会的图景是这样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推举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每一个人都不会只奉养自己的父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所有的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所有的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所有的儿童都能顺利地成长。官修史书《汉书·食货志》阐述了共富策略的践行路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主要因贫富悬殊导致的农民起义,大都高举“等贵贱,均贫富”的义旗,进行“武器的批判”,讨伐无道,劫富济贫,结果或者是改朝换代,或者是迫使统治者对贫富悬殊进行有限度的矫正。
——摘编自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共同富裕思想得到发展。《青年杂志》创刊之际,陈独秀就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他认为社会政策应承担调和资本与劳动矛盾的职能,通过保护工人,限制兼并的方式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李大钊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也强调,社会主义并非使人尽富或者皆贫,而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奋斗目标之一。
——摘编自蒋永穆《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内容的新发展并予以简评。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儒家共富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共富思想成为维系统治的治理手段;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君主统治的强化;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扩大。
(2)新发展:注重调节劳资矛盾;通过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简评:该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具有明显近代化思想;后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至汉朝时期。据材料“宗法天道的诸子如晏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等高举损益盈虚的大旗”,得出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各具特色;据材料“按照儒家的规划,大同社会的图景是这样的”,得出儒家共富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共富思想成为维系统治的治理手段;据材料“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推举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得出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原因:从经济层面分析,得出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统治角度分析,得出君主统治的强化;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据材料“主要因贫富悬殊导致的农民起义”,得出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扩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据材料“他认为社会政策应承担调和资本与劳动矛盾的职能”,得出注重调节劳资矛盾;据材料“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得出通过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简评:从西方思想影响分析,得出该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具有明显近代化思想;据材料“李大钊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也强调,社会主义并非使人尽富或者皆贫”,得出后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据材料“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得出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促进了思想解放;据材料“就把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奋斗目标之一。”得出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都由工商业发展所引起;生产专业化。
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
(2)影响: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属于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与17—18世纪初英国。
首先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和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根据材料一“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和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可知生产专业化。其次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和材料二“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和材料二“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英国此时是工业革命前夕,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可知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
【小问2详解】
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初英国.
根据材料二“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可知便利农民经济生活;根据材料二“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并结合时间可知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可知促进城市化进程。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与中国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世界民族多耶,以人种言,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李大钊认为:“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生产之丰,故其生计以农业为主,其民族为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赐予甚乏,故其生计以工商为主,其民族为移位的。惟其定位于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惟其移住各处也,故其家族简单。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义;家族简单故行个人主义。’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中对“群体”与“个人”关系认识的差异。
(2)据材料二,归纳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因素的共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答案】(1)差异:①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西方价值观中维护个人利益具有最高价值;②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依托于群体存在,西方价值观中个人是独立存在;③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人向群体承担职责与义务;西方价值观中主张社会(群体)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2)角度:①地理环境;②种族差异。
原因:①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影响;②农业社会以定居生活为主,血缘、宗法观念浓厚;③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规范社会秩序;④封建集权制度长期存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
据材料一“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可知,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据材料一“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可知,西方价值观中维护个人利益具有最高价值;据材料一“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可知,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依托于群体存在;据材料一“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可知,西方价值观中个人是独立的存在;据材料一“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可知,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人向群体承担职责与义务;据材料一“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可知,西方价值观中主张社会(群体)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
第一小问是角度,据材料二“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可知,地理环境;据材料二“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可知,种族差异。
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可知,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影响;据材料二“生产之丰,故其生计以农业为主,其民族为定住的”可知,农业社会以定居生活为主;据材料二“故其家族繁衍”可知,血缘、宗法观念浓厚;结合所学从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规范社会秩序、封建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角度分析。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
——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
——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
材料三 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摘编自杨锐、曹越《以国家公园为契机,推动中国荒野保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的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
【答案】(1)变化: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历史背景: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通之处: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启示: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国家公园的科学和教育功能;统筹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挖掘并彰显国家公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由材料“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分析得出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由材料“壮美的荒野景观”“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分析得出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原因:由材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由材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由材料“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可得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由材料“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得出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小问2详解】
共同之处:由材料“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可得出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由材料“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可得出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由材料“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可得出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可得出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由材料“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可得出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由材料“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可得出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对后世而言,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可得出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小问3详解】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功能、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和民族文化因素等角度作答。2024年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A. 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 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 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 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2. 有学者指出,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同时,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 朝廷的施政方针亟待调整 B.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 郡国并行弊端显现 D. 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
3.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4. 北宋初年,宋太祖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级官吏不许私自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据此可知,宋初( )
A. 政府鼓励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B. 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 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D. 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5. “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 ,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 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 运行 。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 ,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 ,衍变为 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皇权官僚体制确立 B. 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 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D.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6. 据统计,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太平军治下江南乡村的民变共计70起,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占民变总数的24.29%,远远高于游民层(8.57%)农民(8.57%)商贩(2.86%)等阶层领导的民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士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B. 太平天国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江南地区民众受到新思想影响
7. 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旨在( )
A. 完善科举制度 B. 提升皇族地位
C. 打破门第制度 D. 推动阶层流动
8. 1943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延安等地开展新年画创作和街头流动展览运动。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这体现出( )
A. 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 B. 群众是全面抗战的中坚
C. 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D. 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
9. 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粮食和物资的积储以官方为主
D (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A. A B. B C. C D. D
10. “一五”期间,河北省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9.22亿元,其中80%用于煤炭、电力、纺织、冶金工业。1954年10月,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石家庄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兴建。1955年,苏联援建的全国最大的化学药品工厂——华北制药厂也开始兴建。这些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
A. 有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 B. 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
C. 改善了河北省的工业结构 D. 改变了河北省工业落后的面貌
11. 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
A. 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12. 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 )
A. 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 B. 直接民主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C. 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 D. 民主制度核心是公民参与
13. 在英国,高顶礼帽最初曾是显示上流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高顶礼帽开始向民间传播,到了19世纪中叶,它已普及至所有的社会阶层。在1861年拍摄的照片中,10个英国人中有7人戴着高顶礼帽。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 工业革命的进行 B. 启蒙思想的传播
C. 社会地位平等的实现 D. 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
14. 如表是1540~1650欧洲商品价格变化(克银/百公斤)情况,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小麦 棉花 白银购买力指数
1540 20 80 100
1600 60 260 50
1650 120 640 15
A. 农业科技进步 B. 黑奴贩运贸易 C. 早期殖民扩张 D. 工业革命推动
15. 如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
年代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 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 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 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 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已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中部务成效显著者如下表。这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 )
成立时间(年) 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年) 组织名称
1962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75 拉丁美洲经济体制
1967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5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
1969 安第斯条约组织 1980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1973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981 拉美一体化协会
1975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83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A. 积极参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受到国际市场体系的制约
C. 致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D. 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的愿望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早在先秦时期,管子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万民,富民强国。宗法天道的诸子如晏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等高举损益盈虚的大旗,萌芽了各具特色的共富思想。按照儒家的规划,大同社会的图景是这样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推举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每一个人都不会只奉养自己的父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所有的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所有的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所有的儿童都能顺利地成长。官修史书《汉书·食货志》阐述了共富策略的践行路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主要因贫富悬殊导致的农民起义,大都高举“等贵贱,均贫富”的义旗,进行“武器的批判”,讨伐无道,劫富济贫,结果或者是改朝换代,或者是迫使统治者对贫富悬殊进行有限度的矫正。
——摘编自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共同富裕思想得到发展。《青年杂志》创刊之际,陈独秀就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他认为社会政策应承担调和资本与劳动矛盾的职能,通过保护工人,限制兼并的方式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李大钊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也强调,社会主义并非使人尽富或者皆贫,而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奋斗目标之一。
——摘编自蒋永穆《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内容的新发展并予以简评。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与中国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世界民族多耶,以人种言,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李大钊认为:“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生产之丰,故其生计以农业为主,其民族为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赐予甚乏,故其生计以工商为主,其民族为移位的。惟其定位于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惟其移住各处也,故其家族简单。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义;家族简单故行个人主义。’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中对“群体”与“个人”关系认识的差异。
(2)据材料二,归纳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因素的共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
——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
——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
材料三 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摘编自杨锐、曹越《以国家公园为契机,推动中国荒野保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的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