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5 23:21:08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思想( )
A. 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相结合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 致力于协调民众与地主间的利益 D. 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论语·雍也》强调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荀子·王制》强调人的重要性,说明儒家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和地位,体现了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权力的论述和对君主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立的地主和民众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的普遍认知,而非单独指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B项。
2.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
A. 血缘性、宗教性 B. 季节性、等级性
C 凝聚性、开放性 D. 民族性、地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花馍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面食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性,花馍主要流行于面食文化区,具有地域性特征,D项正确;中国的民间祭祀活动主要反映民间信仰,与典型的宗教活动不同,花馍文化也主要属于民俗文化,而非宗教文化,“宗教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花馍文化流行于贵族阶层,未提及花馍文化体现和维护等级秩序,不能得出“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花馍文化吸收其他文化成果和不断发展变化,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 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 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 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 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清政府还专门设立琉球学馆,说明琉球对中国学习的次数频繁,规模较大,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B项正确;清朝时期奉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琉球王国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排除C项;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并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 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
A. 佛教伦理中国化 B. 佛教成为国教 C. 佛教完成世俗化 D. 佛教儒学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古代)。由题干可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违背,而到元朝时,本是佛教戒条的《敕修百丈清规》却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忠君”思想,说明元朝时期的佛教已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A项正确。元朝时佛教地位虽然很高,但佛教并未被定位国教,排除B项;宗教与世俗是两个世界,没有宗教世俗化的问题,排除C项;佛教和儒学的合一说的是宋明理学形成时期的现象,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 据考古发现,在叙利亚东部的米塔尼的壁画中有埃及女神哈索的形象:在叙利亚一些铜碗的象牙柄以及碗上的装饰图案都有埃及的主题,特别是对埃及服装、带翅的圣虫和鹰头狮身像的仿制。在巴勒斯坦发现了从埃及进口的带有波状花纹和手柄的圆柱型容器。这可用于印证( )
A. 古代埃及与西亚国家存在商业文化交流 B. 古代埃及艺术品受宗教影响较大
C. 西亚文化具有汲取和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D. 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西亚地区绘画、器皿、服饰深受埃及风格影响,还发现了从埃及进口的带有波状花纹和手柄的圆柱型容器,可知古代埃及与西亚国家存在商业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代西亚地区的艺术品而非埃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亚文化的创新性,只涉及了对埃及文化的吸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国家和国家间的交往而非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6. 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 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 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 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及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为:公元前三千纪晚期(西亚)。根据材料“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河流域已形成楔形文字等文明传承方式,但库提人在当地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应当与库提人作为游牧民族,没有能够充分学习和借鉴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有关,D项正确;楔形文字的问世有助于苏美尔文明成就的传承,“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的承载功能有限”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库提人缺乏普及性的书写工具或载体,排除B项;“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
A. 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 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 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 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 “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体现注重实用, “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体现发展理性思维,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A项正确;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尚不能达到“全面觉醒”,排除B项; “空前发展”说法夸大,排除C项;柏拉图学园教育影响而非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8. 罗马人在征服意大利之后,将意大利中部古老民族信仰的神祇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甚至沿用其原名。后来,罗马人还将古希腊神话中的大量神明变更名号并纳入罗马的神话体系。这反映了( )
A. 罗马帝国区域文化的趋同 B. 古罗马国教变迁的频繁性
C. 古罗马公共信仰的开放性 D. 古希腊文化的相对优越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罗马将被征服地区的神话、信仰体系,整合进国家神话、信仰体系,这体现了罗马在公共信仰领域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吸收,而不是地域文化的趋同,且罗马征服意大利和希腊都是在共和国时期而非帝国时期,排除A项;将地区性神话、信仰体系和国家信仰体系进行整合并不意味着国教发生变化,且罗马直到4世纪才正式确立国教,排除B项;吸纳古希腊神话主要是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C项。
9. 玛雅人笃信宗教,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视为上帝的化身。此外,他们还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
A. 玛雅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B. 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决定因素
C. 玛雅人的生活充满着宗教色彩 D. 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玛雅文明时期(美洲)。据题意可知,玛雅人笃信宗教,推行祖先崇拜,而且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都体现了玛雅人生活中宗教色彩浓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排除A项;“决定因素”表述过于绝对,国家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但并不代表它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直接用汉字按照汉诗格律用韵创作的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等题材。据《汉诗文图书目录》记载,从奈良时代至汉诗衰替的明治时代,先后问世的汉诗总集与别集达769种、2339册,收入诗歌在20万首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日本文字是汉字派生的 B. 日本全盘吸收儒家文化
C. 中国奉行开放包容政策 D. 中华文化对日本的辐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直接用汉字按照汉诗格律用韵创作的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等题材。”可知,日本的诗歌文化深受中华汉文化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具有辐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日本文字,排除A项;“日本全盘吸收儒家文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开放包容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研究显示,对赫梯帝国造成致命冲击的“海上民族”广泛地迁入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但他们的跨海航行与其说是为了劫掠,不如说是在大肆地尝试建立新的家园。“海上民族”的迁徙( )
A. 遭到赫梯帝国的成功阻截 B. 以融入当地主流文明告终
C. 构建了全新的区域性文化 D. 促进了北非地区的农耕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海上民族”比起流浪更加倾向于定居,他们的主要迁入地已进入早期文明扩展和帝国建立的阶段,他们并未建起有影响力的国家,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由此可推知他们最终融入当地的主流文明,B项正确;成功阻截与材料信息矛盾,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民族”的成分较为复杂,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排除C项;在“海上民族”迁徙之前,西亚、北非地区已经形成发达的农耕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表所示为16—20世纪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数量的情况。影响各阶段人口迁徙的共同因素是( )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到达美洲的黑奴约1500万人,为进入美洲的白人移民的4-5倍。 从欧洲迁出的人口超过1800万;从亚洲迁出的人口估计为1200万—3700万。 仅1960年,跨国迁移人口达325万,1974年达947.5万,1985—1990年,外迁人口增长率为2.59%。
A. 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B. 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C.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D. 奴隶制的最终废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人引入种植园经济对北美进行开发,带动了黑奴贸易的兴盛,19世纪中叶起,以华工为代表的亚裔大量迁入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推动了当地的开发,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劳动力日益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这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人口迁徙的影响,C项正确;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和奴隶制的最终废除,不是1850年之前人口迁徙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D项;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是人口迁徙的结果而非影响因素,排除B项。故选C项。
14.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 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 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C. 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 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可知,该规定使得赴美的中国人享受到优厚的待遇,这有利于吸引中国的劳动力赴美,结合所学可知,1868年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美国政府的意图是为了吸引更多的 劳动力,D项正确;美国是为了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并非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排除A项;美国政府也并非为了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是目的之一,是对材料意思的部分解读,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结合各族群实际需要,其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而到1966年新加坡将双语教育写入《教育报告》,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新加坡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 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 B. 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 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D. 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年后的新加坡。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注重民族语言的传播,旨在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英语仍要在工作中使用,并不是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未涉及政务性的改革,而是语言方面的规定,与国家治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C项;保持本民族语言与国家工业化建设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6.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
A. 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 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 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D. 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严重的难民问题使欧盟不得不重启边境的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民族国家拥有独立主权,欧洲国家传统治理是以独立主权为原则,严重的移民问题冲击了主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C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的难民政策,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难民问题对欧洲的影响,并不能扩大为“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强调难民问题,不属于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根据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答案】(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在政治伦理就是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中国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贞观政要》、《孟子·离娄上》的内容”可知,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在政治伦理就是民本思想;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依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依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知,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依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知,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今天我们使用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可知,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和史书典籍的编撰;依据材料“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长期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各个大一统王朝都积极的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古代中国虽经历过长期分裂,但总体而言统一时期大于分裂时期,统一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良好的政治局面,同一文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为当今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18. 世界各地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 传承自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并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元素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古代的自由观念和人本精神、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体系。这些文化元素来自古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古罗马的法律,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这些体现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主要贡献的文化遗产,为欧洲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选必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影响。
【答案】(1)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欧亚非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任意4点)
(2)①古希腊文化是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根源和要素之一。
②古希腊雅典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③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古希腊古罗马在文学、史学、艺术、科学和体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⑤罗马法体系对后世欧洲和世界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影响:根据材料“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可知,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根据材料“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可知,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知,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根据材料“ 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可知,推动了欧亚非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希腊罗马。影响:根据材料“传承自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并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元素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古代的自由观念和人本精神、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体系”“这些体现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主要贡献的文化遗产,为欧洲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所学可知,可从古希腊文化是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根源和要素之一、古希腊雅典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希腊古罗马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罗马法体系对后世欧洲和世界的法律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历经4个多世纪,至20世纪初各主要移民接纳国纷纷制订和实施限制移民政策,造成移民人数剧减。大迁徙的兴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若从这些因素与迁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可归纳为两类因素:推力因素即移民原居住地,促使或迫使他们移居他地的那些因素;吸力因素即移民移居地,吸引他们前往该地的那些因素。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代某地区的移民状况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深刻改变了美洲面貌。
阐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纷纷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欧洲人迁移到美洲。由于殖民屠杀、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大量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让他们从事甘蔗种植、金银矿开采等劳动。由此,美洲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出现由不同种族通婚而形成的混血种人;移民的到来也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美洲部分地区发展起来;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明的移民在美洲的汇集,促成了美洲新文明的形成;殖民地人民在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与剥削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并建立起诸多新的国家。
总之,世界人口迁徙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改变了美洲面貌。(“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证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影响之人口的迁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历经4个多世纪,至20世纪初各主要移民接纳国纷纷制订和实施限制移民政策,造成移民人数剧减。大迁徙的兴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断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深刻改变了美洲面貌。
其次,围绕拟定的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深刻改变了美洲面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纷纷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欧洲人迁移到美洲。由于殖民屠杀、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大量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让他们从事甘蔗种植、金银矿开采等劳动。由此,美洲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出现由不同种族通婚而形成的混血种人;移民的到来也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美洲部分地区发展起来;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明的移民在美洲的汇集,促成了美洲新文明的形成;殖民地人民在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与剥削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并建立起诸多新的国家。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论题的准确性,如:世界人口迁徙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改变了美洲面貌。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思想( )
A. 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相结合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 致力于协调民众与地主间的利益 D. 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2.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
A. 血缘性、宗教性 B. 季节性、等级性
C. 凝聚性、开放性 D. 民族性、地域性
3. 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 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 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 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4. 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
A. 佛教伦理中国化 B. 佛教成为国教 C. 佛教完成世俗化 D. 佛教儒学合一
5. 据考古发现,在叙利亚东部的米塔尼的壁画中有埃及女神哈索的形象:在叙利亚一些铜碗的象牙柄以及碗上的装饰图案都有埃及的主题,特别是对埃及服装、带翅的圣虫和鹰头狮身像的仿制。在巴勒斯坦发现了从埃及进口的带有波状花纹和手柄的圆柱型容器。这可用于印证( )
A. 古代埃及与西亚国家存在商业文化交流 B. 古代埃及艺术品受宗教影响较大
C. 西亚文化具有汲取和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D. 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6. 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 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 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 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7.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
A. 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 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 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 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
8. 罗马人在征服意大利之后,将意大利中部古老民族信仰神祇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甚至沿用其原名。后来,罗马人还将古希腊神话中的大量神明变更名号并纳入罗马的神话体系。这反映了( )
A. 罗马帝国区域文化的趋同 B. 古罗马国教变迁的频繁性
C. 古罗马公共信仰的开放性 D. 古希腊文化的相对优越性
9. 玛雅人笃信宗教,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视为上帝的化身。此外,他们还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
A. 玛雅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B. 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C. 玛雅人的生活充满着宗教色彩 D. 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10.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直接用汉字按照汉诗格律用韵创作的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等题材。据《汉诗文图书目录》记载,从奈良时代至汉诗衰替的明治时代,先后问世的汉诗总集与别集达769种、2339册,收入诗歌在20万首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日本文字是汉字派生的 B. 日本全盘吸收儒家文化
C. 中国奉行开放包容政策 D. 中华文化对日本辐射
11. 研究显示,对赫梯帝国造成致命冲击的“海上民族”广泛地迁入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但他们的跨海航行与其说是为了劫掠,不如说是在大肆地尝试建立新的家园。“海上民族”的迁徙( )
A. 遭到赫梯帝国成功阻截 B. 以融入当地主流文明告终
C. 构建了全新的区域性文化 D. 促进了北非地区的农耕化
12.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13. 下表所示为16—20世纪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数量情况。影响各阶段人口迁徙的共同因素是( )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到达美洲的黑奴约1500万人,为进入美洲的白人移民的4-5倍。 从欧洲迁出的人口超过1800万;从亚洲迁出的人口估计为1200万—3700万。 仅1960年,跨国迁移人口达325万,1974年达947.5万,1985—1990年,外迁人口增长率为2.59%。
A. 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B. 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C.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D. 奴隶制的最终废除
14.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 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 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C. 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 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15.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结合各族群实际需要,其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而到1966年新加坡将双语教育写入《教育报告》,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新加坡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 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 B. 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 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D. 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
16.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
A. 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 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 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D. 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根据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18. 世界各地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 传承自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并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元素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古代的自由观念和人本精神、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体系。这些文化元素来自古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古罗马的法律,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这些体现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主要贡献的文化遗产,为欧洲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选必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历经4个多世纪,至20世纪初各主要移民接纳国纷纷制订和实施限制移民政策,造成移民人数剧减。大迁徙的兴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若从这些因素与迁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可归纳为两类因素:推力因素即移民原居住地,促使或迫使他们移居他地的那些因素;吸力因素即移民移居地,吸引他们前往该地的那些因素。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代某地区的移民状况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