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一讲 声现象
目
录
1
回归教材 掌握必备知识
2
对照课标 突破核心考点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1.声音的产生
(1)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2)特点: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振动停止,_________就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如“余音绕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必备知识
1
振动
声源
振动
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体_________v液体
_________v气体;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介质
波
真空
>
>
340
反射
理想实验法
【拓展】 人耳能够分辨出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大于0.1 s,即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超过17 m时,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听到的声音更响亮。
5.人耳听见声音的条件:
【说明】 频率是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赫兹(Hz)。
对点练习1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所示,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师生宣誓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D.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
A
声音的特性
必备知识
2
音调 响度 音色
定义 声音的________ 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 声音的品质、特色
影响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越高,音调越高 发声体的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分散程度越小,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高低
大小(或强弱)
频率
振幅
音调 响度 音色
波形图
音调 响度 音色
高频实例 女高音(尖细)、男低音(低沉)、手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 引吭高歌、震耳欲聋、低声细语、轻手轻脚、声如洪钟、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哗 悦耳动听、宛转悠扬、闻其声知其人、声纹锁、区分不同的演奏乐器
区别 ①音调与响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②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三种常见乐器的声学知识
乐器 示例 发声物体 改变音调的方法 改变响度的方法
打击乐器 鼓、锣 鼓面、锣面 鼓(锣)面越轻薄、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用力越大,响度越大
乐器 示例 发声物体 改变音调的方法 改变响度的方法
弦乐器 古筝、二胡、小提琴 弦 弦越紧、越细、越短,音调越高 拉、弹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管乐器 笛子、箫、号 空气柱 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吹奏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对点练习2 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
(2)吹奏长笛时,通过抬起不同的手指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
音的响度。( )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
大。( )
×
×
√
.
减少声音散失,增大响度
声的利用
必备知识
3
[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超声波 次声波
定义 频率高于_________Hz的声 频率低于_____Hz的声
利 用 传递信息 B超、声呐、超声导盲仪、金属探伤、超声雷达、测速雷达等[不要和电磁波的利用相混淆] 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
传递能量 超声碎石、超声波清洗物体、超声空气加湿器等 次声波武器等
20 000
20
对点练习3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的不同,大象可以用人耳听不到的_________交流,蝙蝠可以利用_________进行捕食。登雪山时不能大声讲话,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可能诱发雪崩;中国传统中医以“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有听的意思,这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
次声波
超声波
能量
信息
1.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__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以___________(符号是dB)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必备知识
4
无规则
分贝
乐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变成噪声
【拓展】 0 dB是正常人耳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3.噪声的控制
控制方法 控制途径 控制措施
对应归类 高频实例
防止噪声产生 在_________减弱 _________ ①住宅安装双层玻璃;
②道路两旁植树或设置隔音墙;③用手捂住耳朵;
④禁止鸣笛;
⑤关紧门窗;
⑥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⑦公共场合禁止喧哗;
⑧戴耳塞或耳罩
阻断噪声传播 在_____________ 减弱 _________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在_________减弱 _________
声源处
④⑥⑦
传播过程中
①②⑤
人耳处
③⑧
对点练习4 (2023·青海)如图所示,为保障藏羚羊顺利迁徙,在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某路段设有“禁止鸣笛”的警示牌。“禁止鸣笛”是通过什么途径控制噪声的( )
A.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产生
D.以上都不符合
C
小明想要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用鼓槌
敲鼓时,听到了“咚咚咚”的鼓声,同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用手
按住鼓面,便听不见鼓声了。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咚咚咚”的鼓声是通过人体传到耳朵的
B.在鼓面上撒纸屑的作用是将纸屑的振动放大
C.小明探究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D.用手按住鼓面后听不见鼓声是因为鼓面停止振动不再发声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实验探究
核心考点
1
D
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几个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图乙:扬声器旁的烛焰随着音乐“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图丙:“玻璃罩闹钟抽气实验”随着玻璃罩内空气减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大
D.图丁:刻度尺伸出桌面长度越长,刻度尺振动时发声的音调越高
A
(2023·武汉)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正在演奏古筝,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声音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考点
2
C
在班级举行的“小小音乐会”上,同学们用自制的乐器演奏,图甲是水瓶琴,图乙是音调可变的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
甲 乙
(1)对着“水瓶琴”瓶口吹气时,振动发声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从左
至右,音调依次变_________。
瓶内空气柱
高
(2)在敲击“水瓶琴”表演过程中,是由___________振动产生声音;从左
至右,音调依次变_________。
(3)在吹“哨子”时,_________振动产生声音。向上推活塞,哨音的音调
会变_________;向下拉活塞,哨音的音调会变_________。
甲 乙
瓶子和水
低
空气柱
高
低
发声方式 声源 特征
盛有部分水的玻璃瓶 敲击 瓶子和水 盛水越多,瓶子振动越慢,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用嘴吹 空气柱 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灌水
根据生活常识,下列实例属于声波传递信息的是_______,
属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_________。(均选填字母代号)
A.蝙蝠利用回声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B.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状况
C.用超声波清洗精密的机械
D.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污迹
E.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击碎体内的结石
F.铁路工人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声的利用
核心考点
3
原创
ABF
CDE
传递能量:引起了其他物体的变化
深夜,非法改装的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
的扰民,交警部门查获后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下列控制
噪声的方式与此相同的是( )
A.阳台的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窗
B.在学校周围植树
C.车间里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中考考场周围禁止鸣笛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核心考点
4
D
本讲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