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18题,每题4分,计72分)
1. 某史书记载,中国古代某时期“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据此推断,该时期( )
A.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选官的主要方式 B. 官员的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
C. 地方管理人员均由中央直接任免 D. 皇帝选拔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
2. (2022成都期末)东汉末年,汝南(今河南平舆)许劭专业品评人物,经他好评的人,就在社会上有地位。如曹操少年时没有声望,经许劭品评为“治世的能臣”后就得名做官了。由此可见,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3. 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的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代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
A. 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 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
C. 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 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
4. 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考生,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
A. 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B. 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
C. 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D.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5. (2022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据《宋史·职官三》记载:宋代,“凡命官,随所隶迁,以其职事具注于历(也称历纸,用于记录官员的履历或功过),给之于其属州若司,岁书其功过。应升迁授者,验历按法而叙进之”。此记述可用来说明,宋代( )
A. 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B. 官员升迁受到了严格限制
C. 地方官员追求任职政绩 D. 官员考核实现档案化管理
6. 明代“三法司”是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当时重要的司法和监察制度。由此可见,明代( )
A. 实行严刑峻法政策 B. 力图避免司法监察权滥用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创新发展了古代司法制度
7. 英国在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先是在1855年明确规定,“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后又在1870年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规定的出台( )
A. 有利于提高英国政策的延续性 B. 摆脱了政党政治对英国的影响
C. 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 D. 引发了英国报考公务员的热潮
8. (2023贵港12月模拟)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说明( )
A. 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已被摒弃
B. 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
C. 事务官已由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制定者
D. 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性质和职能趋向一致
9. 1978年,美国政府建立了功绩制保护委员会。它有权受理政府部门或公务员在人事方面的诉讼,并作出裁决。该委员会的委员身份受法律保障,非因“不称职、失职和渎职”不能撤换。该委员会的设立( )
A. 保障了文官职务常任制 B. 扩大了文官的参政权
C. 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D. 消除了政党制的弊端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研修两方面,研修的内容包括行政研修、合同研修、民间企业管理研修、公务员伦理研修、接待研修、岗位职责研修等。这些培训意在( )
A. 提升政务官的素养 B. 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C. 稳固政党分肥制度 D. 树立政治中立的意识
11. 1854年英国公布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其中高级文官考试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必考科目 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
选考科目(任选6门) 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考试内容借鉴了中国科举制 B. 凸显了政务官的专业化要求
C. 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D. 高级文官侧重综合知识考查
12.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文官制度( )
A. 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B. 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 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 D. 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13. (2023衡阳二模)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1898 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废八股。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这表明当时( )
A. 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
C. 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 D. 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
14. (2023山西期末)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令》规定:“考试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 23个专门学科。”1918年,考试专门学科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这一调整( )
A. 彻底废除了科举制度 B. 使人才选拔制度臻于完善
C. 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 D. 受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
A. 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 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
C. 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 D. 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1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下列举措中,属于国民政府参照北洋政府做法的是( )
A. 由考试院负责考试选拔人才 B. 允许符合年龄的男女参加考试
C. 采用甄别审查措施取得任用资格 D. 推行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17. 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干部制度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 )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干部制度的部分改革
时间 概况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后 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中共中央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的决定》
1982年2月 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1982年4月 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
A. 实现了干部队伍管理法制化 B. 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C.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D. 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18. (2023江门期末)1989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10%;1992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40%;而到了1995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 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 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 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4分,计28分)
19.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拔制的实行,最初还是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九品中正选拔制在选拔程序、选拔对象、选拔细则等方面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加之选拔过程缺少监督,使得官员选拔过程中黑幕重重,腐败滋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了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又回到了以世卿血缘关系为标准的时代。
材料二 为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但是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但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来考量候选者的素质和修养,为后来的官员考任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主要的弊端。(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这一选官制度。(8分)
20. (14分)(2023南通如皋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下表所示: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部分)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 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 619人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状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 朝 北 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 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 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 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材料二 西方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如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 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5分)
(2) 据材料二,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5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4分)
1. B 解析:“罢侯置守”指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故选B项;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秦朝时期,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而不是所有地方管理人员,排除C项;废宰相后,明成祖选拔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 B 解析:据材料“东汉末年”“专业品评人物,经他好评的人,就在社会上有地位”可知,这是汉代的选官制——察举制,其标准是品行和才能,故选B项;世官制选拔的标准是血缘,排除A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D项。
3. D 解析:据材料“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卢氏”“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可知,士族在科举录取中比例很大,故选D项;“唯一”不符合史实,唐代入仕途径除科举外,还有从军边塞建立功名,进入幕府,经人引荐,为仕而隐等,排除A项;科举制只是隋唐以来的官员选拔方式,不能保证官员廉政,排除B项;“消除了”不符合史实,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制,但仍然以荫庇制为主,排除C项。
4.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宋代的科举考试过程中,考试用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在考试资格上,“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是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在考试完毕之后,不论中举与否,都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其目的在于日后的“查核”,这些具体做法充分反映出科举考试在宋代日趋规范化,故选B项;材料仅是述及宋代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做法,并未述及其结果,并且通过科举考试中举的人员也不一定都是“德才兼备的官员”,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 D 解析:据材料“以其职事具注于历……岁书其功过。应升迁授者,验历按法而叙进之”可知,宋代注重记录官员的履历和功过,强化对官员的考核,官员考核实现档案化管理,故选D项;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员升迁受到了严格限制”,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宋代职官制度管理,未涉及宋代地方官员追求任职政绩,排除C项。
6. B 解析:据材料“‘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可知,“三法司”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与牵制的特点,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故选 B项;材料未涉及严刑峻法政策,排除A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项;汉代以来,凡遇重大案件,由主管刑狱机关会同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共同审理,非明代才有,排除D项。
7.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等程序,择优录用,这说明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故选C项;英国政策的延续性与政党制度紧密相关,与文官制度无直接联系,排除 A项;“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报考公务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 B 解析:材料“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政治态度”影响了官员的选拔,英国政府将这一因素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基本前提条件,体现了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可知,材料仅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期,英国政府试图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文官,不能说明“政治中立”的原则已被摒弃,文官政治整体上仍然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排除A项;常任次官和副常任次官属于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是由英国政府任命的,并没有转变为政务官,没有变为政策的制定者,排除C项;政务官和事务官的职能并不相同,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排除D项。
9.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成立功绩制保护委员会来处理政府部门或公务员在人事方面的诉讼,且委员身份受法律保障,结合所学文官制度的史实可知,该委员会的成立保障了文官职务常任制,故选A项;功绩制保护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保障文官的利益,但并未扩大文官的参政权,排除B项;功绩制保护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违背美国司法独立的原则,并不与联邦法院的权力相冲突,排除 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 B 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重视国家公务员培训,结合培训内容和文官制度的史实可知,这些培训意在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故选B项;日本国家公务员是事务官,不是政务官,排除A项;日本重视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与政党分肥制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培训的内容都是有关国家治理的内容,与“树立政治中立的意识”无关,排除D项。
11. D 解析:据材料可知,高级文官考试的必考科目多是综合性知识的体现,而选考科目则是某些专业性知识的体现,由此可知,英国高级文官的选拔侧重于综合知识的考查,故选D项;中国科举制主要考查诗赋写作,明清时期的考查内容则变为四书五经,与英国高级文官考试内容不同,排除A项;文官考试选拔的是事务官,而非政务官,排除B项;政党政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就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 B 解析:据材料“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可知,这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资产阶级统治网罗人才,使其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参与阶层的广泛性,并未说明其具体的职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党成为干扰公务员选拔的因素,排除 C项;文官职位面向的是所有公民,移民和妇女在一些国家的一定时期并非公民,排除D项。
13. D 解析:材料表明多位官员都主张科举改革,但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废八股”,反对渐进式改革,表达出改革的急切与决绝,改革形成急进与缓和的不同追求,故选 D项;废除八股是维新派的改革主张,不属于“社会共识”,当时的社会传统观念强大,追求科举占主体,排除A项;材料集中反映了多位官员的主张,“地方各界”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贵州学政和浙江巡抚的建议都在百日维新之前,是主动的改革建议,排除C项。
14.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考查内容广泛,并增加专门学科考试的内容,说明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即受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故选 D项;1905年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科目的调整,这并不能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
15. B 解析:据材料“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法律规范,从法律上对文官制度进行了一些探索,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故选C项;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而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排除A项;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而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排除B项;推行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实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 C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干部制度改革为老干部安置作出规定,有利于新老干部更替,有利于干部队伍年轻化,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故选C项;这些规定仅针对老干部,并不能反映干部队伍管理法制化,排除 A项;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不能动摇,排除B项;我国公务员制度确立于21世纪,排除D项。
18. D 解析:据材料“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40%”“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知,公务员的选用越来越重视能力测试,选拔出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 D项;材料“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体现了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扩大公务员的考录范围,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干部管理的相关信息,排除 B项;据材料“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知,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均是考试重点,排除C项。
19. (1) 历史背景:门阀士族势力的增强;察举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当时重门第的社会风气。弊端:选拔程序不规范、选拔对象重门第、选拔细则轻能力。
(2) 主要特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简析: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 历史背景:据材料一“九品中正选拔制的实行,最初还是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门阀士族势力的增强,察举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据材料一“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了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重门第的社会风气。 弊端:据材料一“由于九品中正选拔制在选拔程序、选拔对象、选拔细则等方面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加之选拔过程缺少监督”“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了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选拔程序不规范、选拔对象重门第、选拔细则轻能力。(2) 主要特点:据材料二“通过科举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简析: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入手。据材料二“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据材料二“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据材料二“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0. (1) 表现: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宋朝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
(2) 基本特征: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依法履职。
(3) 相似的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
解析:(1) 表现:据材料一唐朝“有籍贯可考状元70人,南方 19人,北方51人”、南宋“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可得出,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据材料一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 10 000 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 619人”、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 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可得出,从录取的实际人数来看,宋朝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宏观角度即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系统回答,政治上,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政治中心南移;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治国思想上,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等。(2) 基本特征:据材料二“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可得出,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据材料二“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可得出,文官政治中立;据材料二“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可得出,职务常任;据材料二“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可得出,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据材料二“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得出,依法履职。(3) 相似的作用: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官员的选拔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西方也是用文官考试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官员文化素质的相对提高,同时有大量的人才被有效选拔;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采取了公开公平的考试选官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推动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古代中国的科举制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西方的文官制度也是随着制度的不断变化而进行修改,由此可推出选官制度的调整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