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青海西宁)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3.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4.(2022·湖北高考)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5.(2023·山西忻州)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6.(2023·贵州统考)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7.(2023·四川德阳)武昌起义爆发后,苏州商会选择与当地封建官府互保,竭力消弭由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在得知江苏即将独立后,苏州商会下的各商店又率先挂出表示拥护的白旗,会中一些上层绅商俨然以光复元勋的姿态参与新政府的大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王朝灭亡具有偶然性
B.革命进程由立宪派主导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资产阶级各派达成妥协
8.(2023·广东深圳)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华侨社会“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且特排列队伍游行中国街衢,以表庆祝之忱”。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9.(2023·湖北荆州)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10.(2023·北京东城)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
11.(2023·安徽宣城)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12.(2023·甘肃庆阳)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二、综合题
13.(2023·吉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
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
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青海西宁)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 由材料“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可知,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让立宪派对其非常失望,转而投入革命阵营,这表明民主革命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故选B项;立宪派和革命派当时都已要革命,这说明的是革命性,而不是妥协性和软弱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觉醒,C项颠倒了因果,排除;立宪派刚开始是不支持革命的,后来之所以转向革命派阵营,是因为对清政府失望透顶,而不是说它就支持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项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项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项。
3.(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的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B项。
4.(2022·湖北高考)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 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龙旗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龙旗销声匿迹”可知 ,材料未涉及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山西忻州)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将五个民族合成为一个民族,有利于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C项正确;“宪政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五族共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对政府的认同观念,排除B项;“消弭”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贵州统考)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解析] 根据材料“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势力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决定意义的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四川德阳)武昌起义爆发后,苏州商会选择与当地封建官府互保,竭力消弭由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在得知江苏即将独立后,苏州商会下的各商店又率先挂出表示拥护的白旗,会中一些上层绅商俨然以光复元勋的姿态参与新政府的大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王朝灭亡具有偶然性
B.革命进程由立宪派主导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资产阶级各派达成妥协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苏州商会为了自保先后投靠封建官府和革命党人,表明革命党人内部成分复杂,并不是真正的拥护革命,革命力量不坚固,为辛亥革命潜伏了失败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灭亡的偶然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立宪党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各派,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广东深圳)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华侨社会“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且特排列队伍游行中国街衢,以表庆祝之忱”。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华侨“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这说明辛亥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C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湖北荆州)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通过将满清王朝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来揭露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当时采用“支撑”即“改良”的办法已毫无意义,其意在说明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孙中山只是指出“支撑”等改良的办法已无实际意义,并未讲到清末“新政”毫无建树,而且实际上“清末”新政一系列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排除B项;孙中山抨击满清政府的反动腐败无能是为说明革命手段的必然性,排除C项;南京政府当时尚未成立,且材料中孙中山也没有表达出寻求国际援助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北京东城)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革命党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安徽宣城)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解析] 根据材料“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知,反映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次数较多,参与反清斗争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2.(2023·甘肃庆阳)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引领”,排除;材料也没有“退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3.(2023·吉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
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答案] (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
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观点: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
阐释: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总之,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