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收录于第一部诗集《女神》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了解作者
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了解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1919年9月前,中国刚刚发生了一场什么重大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1919.5.4五四运动
“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字,反对旧文字。
本文关联知识
《女神》思想内容
爱国情思的抒发。
《炉中煤》《凤凰涅盘》
03
个性解放、争取圆满人格的强烈要求。
《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01
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凤凰涅盘》《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
创造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笔立山头展望》《晨安》《光海》。
02
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新诗的特点
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原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本诗前三行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下文的北冰洋相映照。北冰洋上晴朗的天空,无数的白云翻卷,正在空中怒涌,与寒冰皑皑的北冰洋相呼应。
白云
句首抒情,背景是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啊,啊!好一幅壮丽的画卷——北冰洋的晴空冰景,
美在大自然哟!
北冰洋
太平洋
“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诗歌第四行有什么作用?结合这首新诗的背景,分析“滚滚的洪涛”的象征意义。
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
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这首诗的描写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总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 “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 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