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谈话:早晨小明和小芳上学去,这是他们到学校去的情形。 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交流:他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手比划一下什么叫相遇吗?
说明:像这样的情景,两人是“同时”出发,向学校行走,最后在学校门口“相遇”。这样的实际问题,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师:这道题条件比较多,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呢?
预设:画图、列表
2.我们来看看活动要求:
(1)理一理: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说一说: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
(3)算一算:根据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
交流整理的结果:
① 资源呈现1:列表整理的
呈现学生整理的表格,提问:说说你是怎么列表整理的?(纠正70米/分)
追问:为什么都是4分钟?(突出:从出发到相遇两人行走的时间相同)
② 资源呈现2:画线段图整理的
(几个同时呈现: 1、两条线段 2、用文字表示出4分钟(不简洁) 3、条件不全(没有标出4分钟) 4、相遇点错了 5、正确)
提问:这几个作品你同意哪个,为什么?为什么不同意其他几个?
老师:是的,所以画图时要准确,完整,合理。
老师:我们一起再来画一画,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明家和小芳家,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接下来要确定相遇点在哪?(是的,我们可以根据速度的快慢确定相遇点的位置。)他们都走了4分钟,把他们的路程都平均分成4份表示4分钟,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最后标上问题。
接下来把你整理的信息修改一下。
3.交流数量关系
同学们,看来列表和画图都能帮助我们理清条件和问题。
老师:通过刚才的整理,现在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吗。你能结合黑板上的线段图说一说吗?
交流:1生说,他的意思你听懂了吗?他先求了?再求了?可以怎么样列式呢?
(指着算式)追问:他是怎样计算总路程的?(呈现数量关系)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你也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吗?
说明:你们听明白了吗,他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也就是把小明1分钟行的路程和小芳一分钟行的路程看作一组,这就叫“速度和”,那有这样的几组呢?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怎样列式?
(指着算式)追问:这里70+60先求的是什么?(强调速度和)再求了什么?
指名说说答句。
谈话:刚才我们根据线段图找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观察两种不同的解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明:1.结合数量关系说说 2.这两种解法符合乘法分配律。
二、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引导: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和列表整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当有不同的解法时还可以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你能用这个方法尝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完成“练一练”,进行方法的类比。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读题并完成解答。
提问:看看这位同学做的,你们同意吗?
交流:数量关系和两种列式方法。
类比:与例题对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呈现两道题和线段图)
说明:(文字中相同之处?)师说运动方向、结果都是一样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可以用路程和或者速度和×时间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2.完成“试一试”,进行方法的对比。
出示“试一试”习题,一起读一读。
交流:这里从同一点出发,向东向西行走,你也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引导:现在你能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分析和解答这个问题吗?画图时要看清两出发的“起点”和行走的方向。
交流:你是怎样画图的?(交流学生画出的线段图并板书线段图,画得不太合理的学生调整或订正)
引导:请你看图想想可以怎样解答,自己列式解答在课本上。
学生思考并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板演不同的解答方法。
提问:这题和例7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解法和例7的解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大家看一看黑板上的解答,根据线段图说说每种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出:例7是从两点相向行走,在同一点相遇求路程;“试一试”是从同一点出发相背行走到不同地点求路程。从图上看,两题行走的方向虽不同,但解题时的数量关系是相通的,都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人的路程,再相加得出路程;也都可以先求速度和,再乘行走时间得出路程。
四、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
本节课内容主要就是应用运算律的知识解决有关行程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常见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当学生阅读完题目,知晓是求总路程的问题之后,我就以:理一理、说一说、算一算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究。不仅激发学生参与获得感的兴趣,消除思维惰性的状态,还能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思考,主动把已经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
二、通过两次比较,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建构。
第一次比较是在解决“练一练”的问题之后,通过提问“与例7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以及解题方式上进行比较,促进对相向而行最后相遇这一类问题的理解。
第二次比较是在解决“试一试”的问题之后,同样是与例7进行了相同与不同的对比,引导学生在异中求同的思考中,体会到:尽管两个问题中出发地点、运用方向不同,但在数量关系上是相同的,都是在求两个人运动的总路程。
两次对比,我既出示了题目还出示了线段图,希望能引起孩子们对借助图形能更加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共鸣。总之,就是想帮助孩子理解地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