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天 下 第 一 行 书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唐太宗极爱此帖,后将真迹殉葬,没入昭陵,现传世诸本均为摹本。
“天下第一行书”
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冯承素摹本(神龙本) 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熟悉常识
王羲之,东晋名士,出身高门——琅琊王氏。
西晋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羲之传》中说:“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王敦称赞他说:“汝是吾家佳子弟。”
顶级财阀官三代
赈灾济民——会稽灾荒,王羲之一方面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向朝廷提合理化建议: “断酒以救民命” 。
为民请命。——实地考察地方赋税,王羲之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痛陈弊端。——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控诉朝廷大臣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官官相护。
军事表现亦不俗。
政治远见好官员
恐怖政治下的进取者
《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会稽名士们好老庄、善玄谈,王羲之经常与他们一起谈玄论道、诗酒风流、逍遥度日。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篇》)
魏晋风度之名士
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 张旭和怀素
赵董:指元之赵孟頫,明之董其昌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林逋“梅妻鹤子”《山园小梅》)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
解题:《兰亭集序》
①兰亭:东晋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②集:诗集
③序:一种文体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
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这就是《兰亭集序》,共3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为后人所加。
情境任务:
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我诚挚地邀请你们参加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上巳节的兰亭诗会,期待你的到来!
王羲之
任务一:
预习:
将文下注释标注到课文相应字词旁,并勾画重点字词和疑难点。
自学检测——正音识字
癸丑
流觞曲水
修禊
游目骋怀
悟言
会稽
趣舍万殊
(guǐ)
(shāng)
(xì)
(chěng)
(wù)
(kuài jī)
(qǔ)
清流激湍
彭殇
若合一契
放浪形骸
嗟悼
感慨系之
(tuān)
(shāng)
(qì)
(hái)
(jiē dào)
(xì)
任务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次兰亭集会,作者的心情如何?有什么变化?请找出概括作者的心情的字。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文本,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段落层次:
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三个字:
乐
悲
痛
“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
“悲夫!”
(“修禊”之乐)
(“死生”之痛)
(“今昔”之悲)
学习任务三:精读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文本,结合注释逐句翻译,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④会稽山阴之兰亭,⑤修禊事也。群贤⑥毕至,⑦少长⑧咸集。
①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sì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②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③会:集会。
④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
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⑤修禊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⑥毕至:全到。毕,全、都。
⑦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⑧咸:全,都。
修禊诗会
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
所谓“修”可以理解为“举行”,所谓“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祥的礼俗之事。
此地有①崇山峻岭,茂林②修竹,又有清流③激湍,④映带左右,引以为⑤流觞曲水,⑥列坐其次。
①崇山峻岭:高大险峻的山岭。
②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③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译: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④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⑤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后形容春日宴会。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⑥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
流
觞
曲
水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后形容春游宴会。
虽无①丝竹管弦之盛,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③幽情。
①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②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③幽情:幽深高雅的情思。
译: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的感情了。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活动
第一段:描绘兰亭盛况,写景状物,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
和风
定语后置标志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使…纵展
使…驰骋
穷尽
实在
值得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让人)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课堂自学检测——第2段
赏析探究
寻“乐之由”
1、赏读1、2段,品兰亭之乐
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
活动事宜 具体表现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环境
活动天气
参与人物
活动盛况
赏析探究
寻“乐之由”
1、赏读1、2段,品兰亭之乐
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
活动事宜 具体表现
活动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活动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活动内容 修禊,流觞曲水
活动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与人物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活动盛况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会之乐,乐在__________。
示例:
①兰亭集会之乐,乐在集会时间的选择,即“良辰”;
②兰亭集会之乐,乐在集会地点的景美,即“美景”;
③兰亭集会之乐,乐在参与的人贤且多,即“人美”;
④兰亭集会之乐,乐在集会上饮酒作诗,即“乐事”;
……
时间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良辰
地点
美景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佳朋
活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事雅
集会盛况
信 可 乐 也
“暮春之初”
天气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环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修禊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感慨
情雅
(乐事)
(赏心)
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宗白华《美学散步》
赏情由:(一)乐之因
生命的第一重超越
发现自我
我们仿佛看到了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那么,作者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是内心持久的、永恒的快乐吗?
视、听之乐只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瞬间的、简单的。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②取诸怀抱,③悟言一室之内;或④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①夫……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译: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②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③悟言:晤谈,对谈。悟:通“晤”,面对。
④因寄……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人的躯体。
虽①趣舍万殊,②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③暂得于己,④快然自足,⑤不知老之将至。
①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趣舍:即取舍,爱好。
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②静躁:安静与躁动。
③暂:短暂,一时。
④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译: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⑤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及其①所之既倦,②情随事迁,③感慨系之矣。
①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求得。
②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③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连接。
译: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②陈迹,犹不能不③以之兴怀。
①向:过去、以前。
②陈迹:旧迹。
③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译: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况①修短随化,终②期于尽。古人云:③“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①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②期:至,及。
③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译: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①契,未尝不②临文嗟悼,不能③喻之于怀。
①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②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③喻:明白。
译: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①固知……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乃。
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虚妄之谈。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译: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悲夫!故①列叙时人,②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③其致一也。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⑤斯文。
①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②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③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致:意态,情趣。
④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⑤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语气词
互相交往
时间短暂
有的人
“晤”,面对
依靠
放纵
人的躯体
“取”
不一样
静与动
欣喜
一时感到自得
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课堂自学检测——第3段
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
求得
连接
过去
所喜欢的
尚且
因
引起
自然
形作名 大事
到,及
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死生亦大矣。
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岂不痛哉!
小组竞学,合作探究:
作者又因何而“痛” ?
痛
痛惜???
痛苦? ??
痛心? ??
悲痛???
赏情由:(二)痛之由
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全身,他们或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
个体生命
外部环境
魏晋士人生存方式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静
躁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岂不痛哉”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
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孙绰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百无聊赖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已逝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死生是大事, 岂不痛哉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已逝,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痛
魏晋士人推崇的生死观
庄子:“熟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生死)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痛”之因?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岂不痛哉!
痛
析兰亭之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保身,他们有的人崇尚老庄,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总之,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虽说王義之的情感由 “乐”转“痛”,但他的情感并不消极,而是从“悲伤” 中悟出了生命可贵的道理,生就是生,活着能感受到各种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生和死是两件大事,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宜空谈玄学,应当做些实事,改变时局,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 “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生与死是不同的,那长寿与短命也是不同的,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总得有所追求,有所创造。这样才算不枉来一遭。对于最终的结局而言,人生本无意义,但你要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一个意义。
总结:赏情由:(二)痛之由
生命的第二重超越
由发现自我到发现群体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兴发感慨
原因
符契
面对
叹息哀伤
明白
本来
数作动 把…看作一样
虚妄荒诞
数作动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好像
一个一个
即使
…的原因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虚妄之谈
课堂自学检测——第4段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面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赏情由:(三)悲之源
任务1:找到第四段中一个帮助划分层次的逻辑关联词。
故
因:悲的原因
果:应对悲的方法
任务2:找到两种视角
今人想昔人
后人想今人
今昔共同体悟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
(后之视今)
(今)
(今之视昔)
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面对生死的局限性。
千古同悲
作者为何而“悲”?
文章由 “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有同感,死生亦大。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千古一悲。
价值有高下
寿命有长短
人类群体在历史长河中不可改变的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悲
探究:如何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悟兰亭之悲
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因为他们“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面对魏晋士人对待生死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虚诞”“妄作”来表明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感慨中流露出的是对“生”的眷恋执着与追求。“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望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觉醒》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痛 悲
思考4:比较悲与痛,谈谈它们的区别
共时
历时
悲:对生命价值的信仰更笃定,领悟更透彻。
痛
悲
——个体一世短暂,生死难测
——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
悟兰亭之悲
诵读全文,小组探讨:
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 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悟兰亭之悲
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如果说之前的“痛”还是一种对时间易逝的痛惜之情的话,那么现在的“悲”则是一种扼腕长叹。
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悲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
痛——个体 生命短暂,生死难测
悲——人类 代代皆痛,永无止境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齐彭殇",他们的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因为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任务4:找到王羲之应对悲的方法
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赏情由:(三)悲之源
生命的第三重超越
——由共时思考到历时思考
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正视死亡痛苦,不逃避。因为痛苦,所以更加珍惜当下。
因为认识到死亡的痛苦,所以他珍视如兰亭集会这样的欢乐,看重生机勃勃的自然;
因为认识到一切终将消逝,所以他并不沉溺于各种快乐之中,而是用哲人的目光审视它们;
因为认识到生死之叹贯串古今,所以他寄望后人能与兰亭诸贤心灵相通。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珍惜欢乐;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思考生命;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寄情未来。
千古同悲
人生苦短
命运难测
良 辰
美 景
赏 心
悦 事
乐
痛
悲
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2.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自然
而又错落有致
课堂小结:
李泽厚在《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中说:“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这句话可以用来诠释王羲之对生命的一往情深,可谓悟透了生命的悲与欢、得与失、生与死、存与亡。王羲之依然深情地眷恋着生命,珍惜生命之美,顺应生命之变,直面生命之暂,留下生命之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着无限的意义。正如李泽厚所说,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在’的光芒。
生命思考——人的觉醒
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文章最后一句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作为“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你有何感悟?怎样看待人的生死?
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
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 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理解性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5.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6.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 , , , 。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内容: , !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句子: , , , 。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 , , 。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