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秦国历史回顾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
过秦论
贾谊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掌握重点字、词、句式,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
2、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学习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论证的运用。
3、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作者简介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世称贾生。
学识渊博,年少时就负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作者简介
贾谊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针砭时弊,风格峻拔锋利,淋漓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写作背景
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强国特点:
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
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
秦,兵力最强(一路打过来,在战斗中成长!)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针砭时弊,借古讽今】
写作背景
过秦:指斥秦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政论,史论等文字。政论,指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 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贾谊文风:峻拔锋利,淋漓酣畅】
解 题
朗读课文
壹
学习第一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形作名,险固的地势
占据
名作状,席、包、囊,像……一样
牢固地守卫
窥视,伺机而取
名作动,指出……过失、过错
辅佐
名作状,对内
名作状,对外
使……相斗
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时
从事,致力
注意:此时秦并未“外连衡而斗诸侯”,张仪献连横之策,是秦惠文王在位时,非秦孝公时。贾谊作《过秦论》,为表达需要,往往对历史事实加以改造,并不追求细节的真实无误。一是化繁为简,省去枝节。如全篇叙述几无细节,多以概括性叙述为主,且将许多不同时代人物、事件综合在一起,以一句或数句出之,也可见作者史料加工能力之强。二是化难为易。旨在渲染突出,如“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实际并未如此轻描淡写,秦与魏交战十余年,方才获取此地。三是张冠李戴。即将彼时、彼人之事安在此时、此人身上,如“连衡”处即是。这应是作者有意为之,未见得是作者不熟悉相关史实。
秦之崛起
地利
据……固;拥……地;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通
内……;外……
结果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雄心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君臣固守、商君佐之
人和
2、秦国是如何崛起的?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同义短语的叠用,增加了行文的气势。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蓄势,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伏笔。
贰
学习第二段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已经、……之后
同“殁”,死
沿袭
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攻取
形使动,使……弱,削弱
同“纵”
用来
爱护
使动,使……离散
合并
明理
多智
忠诚
守信
肥沃
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在这时
消耗
困窘
沟通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
享有
有利的形势
动作名,败逃的军队
趁着
延续
到
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秦之
发展
2、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即孝公之后,
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3、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余年的历史的?
此处用概述之法,将近百年史实熔于一炉,汇集不同时代、不同事件中的人物一起写,给人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实际并非如此。如乐毅,主要是讨伐齐国,振兴燕国;孙膑、田忌,主要是助齐伐魏,奠定齐国霸权地位。再如,诸侯合纵攻秦,并无九国联合一事,几次攻秦参与国数量不一,结果也并非全是失败,这只是概而言之,“舍形存神”。文章如此写,旨在营造九国盛大的气势,为下文作铺垫。
秦国走向强大的路上总得有一些更强大的陪衬,前文对九国气势渲染越足,则其失败愈显沉重,而秦国的力量愈显强大。渲染九国声势之大,是为写秦国之强张本;而此处凸显秦国攻天下势如破竹,又是为下文陈涉首义后秦朝之速败张本:内容一环套一环,层层铺垫,文笔之绵密可见一斑。
4、作者为何极力渲染九国实力?
在秦“惠文、武、昭襄”期间,据史书记载,有四次合纵攻秦的战役:
第1次,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
第2次,前 298年,秦攻楚,占城邑l0余座。齐、韩、魏联合攻秦,历三年才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城邑;
第3次,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进至荥阳,都不肯首先发动进攻。秦主动取消帝号,联军撤走;
第4次,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指挥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
合纵联军真的没赢过秦吗?
可见,贾谊是以第三次合纵攻秦为原型,添加了其他几次有利于秦国的内容,塑造出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的浩大战役。【做加法】
“国家无事”【做减法】
合纵联军真的没赢过秦吗?
秦之发展
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
用九国的强大衬托秦国的强大
——宰割、分裂
——惨败、请服、请朝
学习第三段
叁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等到
功业
使动,使……灭亡
登上
用竹板、荆条打
同“震”,震慑
名作状,向南
把……作为
形使动,使……弯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治国之道
形使动,使……愚昧
形使动,使……弱,削弱
城墙
凭借,依靠
护城河
坚固
陈列,摆开,译为“拿”
名作动,当帝王
秦之统一
统一过程
统一之后
写秦始皇统一天下,阐明秦的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以“振长策” “吞二周” “亡诸侯” “执敲扑” “鞭笞天下”等语,状其声威;最后以“威振四海”写其声威之强作结。
重点写其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
学习第四段
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名作动,用瓮做,用草绳系
同“崛”,突出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指田野
率领
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同“影”,像影子一样
动使动,使……灭亡
思考探究:第四段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方面的弱势,为何要突出其不利条件?
写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环境之简陋、士卒之疲惫、武器之钝劣这六个方面的不利条件。
作者详述陈涉起义的弱势与第三段秦朝的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低下,一至尊,结果却是一胜一败,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同时,通过劣势的起义条件,表达“过秦”之意。陈涉等如此弱势的氓隶之人却敢于发起起义,竟然还得到天下之人云集响应,不难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民怨载道。
始皇:
陈涉:
出身氓隶之人(出身)
才能不及中人(才能)
无陶、猗之富(财富)
倔起阡陌之中(环境)
兵力数百疲弊(兵力)
武器斩木为兵(武器)
结果:
余威震于殊俗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秦之灭亡
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秦之灭亡
陈
涉
出身
才能
兵力
武器
环境
出身卑微【瓮牖绳枢,氓隶戍卒】
才能低劣【不及中人】
兵力微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粗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环境简陋【阡陌之中】
陈涉 始皇
地位出身 瓮牖绳枢,氓隶戍卒 至尊至贵
军队数量 数百 万乘
军队素质 疲弊之卒 良将、信臣、精卒
武器状况 斩木为兵 劲弩、利兵
环境环境 阡陌之中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作者如此描写陈涉,有何作用?
内容上:点明论点。前面写诸侯强大,本段写陈涉弱小,前者以强衬强,后者以弱衬弱,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揭示秦朝覆灭的原因:
暴政(不施仁义),是自伤自毁之策。
结构上:呼应前文始皇的所作所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因此陈涉才能低劣、武器粗陋、兵力微弱正是始皇所致。
探春讲 :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强秦之“威”与陈涉之“微”
伍
学习第五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用于句首,表示更进一层,可译为“再说”“况且”
形作动,变小变弱
同“耰”,碎土平田的农具
同“向”,先前
意译:条件好的失败了,条件差的却成功了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假使
量(长短)
相提并论
达到
名作动,安置使有序,统理
动使动,使……朝见
同“又”
介词,被
秦
陈涉
秦朝
功业相反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铦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成败异变
概括第五段主要内容
秦亡原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总结提升
《过秦论》
内容结构
一、兴亡过程
(1-4)
二、分析原因(5)
兴
亡
崛起(1)
发展(2)
统一(3)
(4)
理清全文思路:
(叙事)
(议论)
论据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史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总 结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看清形势实行合适的政策。
1、文章的主要论述手段是对比,以对比凸显差异,以对比引发疑问。
为凸显九国、秦与陈涉力量之悬殊,文章刻意强化九国与统一后秦朝之强,陈涉之弱,而忽视其他因素。如渲染九国贵族之明智、谋臣良将之众多、土地之广大、兵员之充足;渲染秦朝地域之广、威风之盛、地势之险、守卫之强;如渲染陈涉“才能不及中人”。在行文上,则以多半篇幅叙述秦取得天下的历史,以极小篇幅叙失去天下的过程,营造出数代经营之辉煌与一旦基业之崩塌的巨大落差,有力地引发“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从而水到渠成提出自己的观点。
2、本文是一篇史论,却带有赋的特色。
①辞采华丽,多用对偶和排比,铺陈渲染。
②文章一气呵成,衔接自然流畅,富于气势。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