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2:1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评价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3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袁隆平”“钱学森”等六部国产科学家主题电影上映,使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通过银幕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曾经,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 )之下,各种娱乐资讯充斥媒体平台,娱乐明星和网红成为一些青少年争相追棒和( )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主题电影将那些锲而不舍探求真理的科学之星推荐给观众,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寓教于乐的途径。这些电影为科学家鞠躬尽瘁献身科研的( )找到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唤起爱国之情与主人公达成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也鼓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成就壮美的人生。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银幕     锲(qì)而不舍
B.光彩     鞠躬尽瘁(cuì)
C.绽(zhàn)放  争相追棒
D.支撑(zhǎng)  寓教于乐
导析:B A项,“锲”应读“qiè”;C项,“棒”应为“捧”;D项,“撑”应读“chēng”。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推波助澜  模拟  举动
B.推波助澜  效仿  壮举
C.煽风点火  模拟  壮举
D.煽风点火  效仿  举动
导析:B 第一空:“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推动其发展,扩大其影响。“煽风点火”比喻煽动或唆使别人干坏事。根据前面的“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可知,应用“推波助澜”。第二空:“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效仿”是以某件事情为榜样,模仿来做或作为借鉴以便发扬。根据前面的“一些青少年争相追棒”可知,应用“效仿”。第三空:“举动”指动作;行动。“壮举”指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根据前面的“科学家鞠躬尽瘁献身科研”可知,应用“壮举”。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段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话,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
B.“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为”是介词,“和”是连词。
C.“科学家主题电影将那些锲而不舍探求真理的科学之星推荐给观众。”这句话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科学家主题电影上映”“达成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这两句话中加点的“上”,词性并不相同。
导析:A 电影片名应用书名号,句中的“袁隆平”“钱学森”,应改为《袁隆平》《钱学森》。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也鼓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成就更加壮美的人生。
B.也鼓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合起来,更加成就壮美的人生。
C.也激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成就壮美的人生。
D.也激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成就更加壮美的人生。
导析:D 画线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鼓励”改为“激励”;二是语序不当,“更加成就壮美的人生”应改为“成就更加壮美的人生”。 
5.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B)
  人的一生有两种理想。  ;  。  ,  。  。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为你不想,绝不能以不切实际为由来替自己辩解。
①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一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
②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③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
④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
⑤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
A.④⑤②③① B.④③⑤②①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⑤④③
导析:B 阅读可知,文段主要围绕“理想”进行叙述。④句“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和③句“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承接上文“人的一生有两种理想”,根据“一种……另一种……”的逻辑顺序可知,④句在③句前;⑤句“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和②句中“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对两种理想分别进行介绍,根据句中“前者”“后者”和关联词语“如果……那么……”可知,⑤句在②句前;①句“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一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对理想的追求。
二、(16分)
6.请按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10分)
主题 诗文 出处 批注
思乡 情怀 ①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 京使》 ②“逢”字点出了题目,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鞍马倥偬,交臂而过的情景。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折柳”指《折杨柳》,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活 雅趣 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 王维晚年修禅,不慕名利,以深林为伴,以明月为友,淡泊超然。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⑥韩愈 《晚春》 作者不写自己惜春,而说杨花榆荚飞舞弄春,富有趣味。
惜别 之情 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与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
⑧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 《逢入京使》 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骆驼祥子”是对祥子性格和命运的一种概括。小说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B.小说《骆驼祥子》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展开故事,结构简单而缜密,情节安排得错落有致、丝丝入扣。
C.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地方特色。
D.到《骆驼祥子》的结尾,我们看到祥子虽然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的人,但祥子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导析:D “但祥子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表述有误,在虎妞去世,小福子上吊自杀以后,祥子的梦想破灭,从一个绝对的好人,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吃喝嫖赌,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所以最后祥子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的。
8.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人生的意义就蕴含在这两个词里——希望和等待。”结合《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一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想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食其力,是祥子的希望。烈日下拉车,暴雨中拉车,祥子一直在用他的勤劳和坚忍等待新生活的开启。然而“三起三落”的经历、小福子的去世,让祥子希望落空,无所期待,他开始自暴自弃,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他的人生从此失去意义。
三、(7分)
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以“做最美‘种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9.【宣传“种子”】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运用对偶修辞手法,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答案:(示例一)传中华美德,做最美“种子” (示例二)做最美“种子”,秀精彩自我
10.【寻找“种子”】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其实就有不少可歌可赞的“种子”,请你仿照示例,把自己找到的“种子”推荐给大家。(2分)
例:我推荐《回忆鲁迅先生》中的鲁迅,他是一粒勤劳的种子。理由是:鲁迅先生虽然身体不好,也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但他还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答案:(示例)我推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里的闻一多,他是一粒言行一致的种子。理由是:作为一个学者、诗人和革命者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1.【播撒“种子”】班委想邀请语文刘老师做“做最美‘种子’”专题报告,下面是班长代表班委拟写的一则邀请函,请你修改。(3分)
邀请函
尊敬的刘老师:
您好!为了落实此次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同学们的认识,经班委研究决定,于2024年4月25日在七年级(1)班教室做“做最美‘种子’”专题报告,特邀请您参加,请您务必按时到会。
七年级(1)班班委
2024年4月15日
(1)这则邀请函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答案:将“增加”改为“提升”。
(2)这则邀请函内容上有一处表达不明确,请找出并修改。
答案:“4月25日”不够具体,可改为“4月25日上午9点”。
(3)这则邀请函语言上有一处不得体,请你修改。
答案:“请您务必按时到会”应改为“敬请届时出席”或“期待您的到来”。
第二部分 阅读(37分)
四、(17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3题。(6分)
中 宵①
杜 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②。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12.任选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一联。(4分)
答案: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信,写出了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现状,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西阁百寻馀”,“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面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导析:B 该诗首联“中宵步绮疏”半夜在窗下散步,总起全文,交代当时的时间,颔联为作者窗下所见,“飞星”“落月”“水白”“沙虚”渲染出当时凄清的氛围,颈联用“幽鸟”“巨鱼”来自比,有“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之意,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尾联“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因为战事,书信也极少。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寓居西阁,夜半难眠,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参考译文:西阁坐落在高高的山上,半夜我独自在雕花的窗前散步。流星飞过,水上瞬间有亮光;落月下移,沙滩片刻转为虚无。安静的鸟儿知道择木安巢,巨大的鱼儿想着如何潜入波涛。现在天下到处战乱,各地亲朋好友的书信都难得收到。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17题。(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琛少敏悟,颇学经史,称有刀笔①。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弈棋弃日,至乃通夜不止。手下苍头②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③,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④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 ”琛惕然惭感,遂从许叡、李彪假⑤书研习,闻见益优。
(选自《魏书·列传·卷五十六》,有删改)
【注】①刀笔:这里借指文章。②苍头:奴仆。③杖:鞭打。④白:禀告。⑤假: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静以修身    颇以弈棋弃日
B.闻见益优  自以为大有所益
C.肃遂拜蒙母 遂从许叡、李彪假书研习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岂是向京之意
导析:C A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B项,更加/好处;C项,于是,就/于是,就;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15.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A.【甲】文中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其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
B.【乙】文甄琛聪颖敏慧,他通过秀才考试进京后,却一度整天留恋棋局消磨时光,还杖责办事不力的仆人,但最终在仆人的质问中痛改前非。
C.【甲】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乙】文语言简洁,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强调学习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应有任何借口和理由去推脱,坚持学习,终会有所收获,还体现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思想。
导析:D 根据【乙】文“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可知,只是说明甄琛感到惭愧,跟从别人学习,一天天在进步,没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思想”等内容。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分)
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颇以弈棋弃日,至乃通夜不止。(3分)
译文:总以下棋消磨时光,甚至与人通宵达旦地下棋。
17.【甲】【乙】两文同为劝学,但劝说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甲】文孙权首先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乙】文仆人先指出甄琛来京的目的,后反问甄琛的行为和目的是否一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参考译文:【乙】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他从小聪敏悟性高,读了很多经史,以笔锋健达著称,被举荐为秀才。进入都城都几年了,总以下棋消磨时光,甚至与人通宵达旦地下棋。身边老仆人总是被他指使着拿着蜡烛照明,偶尔打起瞌睡,甄琛则愤怒而起,棍杖相加,诸如此类,时常发生。奴仆后来终于忍受不了鞭打之苦,禀告甄琛说:“郎君您辞乡别亲,入京求功名,假若我为您读书而拿着蜡烛照字,我万不敢推辞,但您却天天拴在棋盘上,没日没夜地下,这哪有入京求官之意 ”甄琛幡然悔悟,深感惭愧,于是跟从许叡、李彪借书研读,见识越来越广博。
五、(2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2分)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①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②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 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通大学的造船系。
③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④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⑤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⑥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千米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⑦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⑨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⑩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立志上天入海→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19.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4分)
答案: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答案: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答案:“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21.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答案: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
(二)阅读下文,完成22—24题。(8分)
忆老舍
梁实秋
①我最初读老舍的《赵子曰》《老张的哲学》《二马》,未见其人,只觉得他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北平土话,像其他主要地区的土话一样,内容很丰富,有的是俏皮话儿,歇后语,精到出色的明喻暗譬,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字词。如果运用得当,北平土话可说是非常的生动有趣;如果使用起来不注意,当然也可能变成为油腔滑调的“耍贫嘴”。以土话入小说本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使对话格外显得活泼,可使人物个性格外显得真实突出。若是一部小说从头到尾,不分对话叙述或描写,一律使用土话,则自《海上花》一类的小说以后并不多见。我之所以注意老舍的小说则尽在于此。
②抗战后,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北碚,我们时相过从。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他和王老住在一起,生活当然是很清苦的。在名义上他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分子很复杂,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心存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
③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他捧,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他对相声特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 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既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喝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作‘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我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他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于是他把词儿写出来,一段是《新洪羊洞》,一段是《一家六口》,这都是老相声,谁都听过,相声这玩艺儿不嫌其老,越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玩艺儿越惹人喜欢。借着演员的技艺风度之各有千秋而永远保持新鲜的滋味。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刚一出口,对方得赶快顺口答应地说声“啊”,似乎太无聊,但是老舍坚持不能删免,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画而无须真打。我们认真地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们走到台的前边,泥雕木塑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抑,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地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仰,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④我们那一次相声相当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请,我们约定不再露演,除非是至抗战胜利再度劳军的时候。
⑤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个性,绝不俯仰随人,我现在检出一封老舍给我的信,是他离开北碚之后写的,那时候他的夫人已自北平赶来四川,但是他的生活更陷于苦闷。他患有胃下垂的毛病,割盲肠的时候用一小时余还寻不到盲肠,后来在腹部的左边找到了。这封信附有七律五首,由此我们也可窥见他当时的心情的又一面。
⑥前几年王敬羲从香港剪写老舍短文一篇,可惜未注明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及地点,题为《春来忆广州》,看老舍行文的气质,已由绚烂趋于平淡。听说老舍去年已做了九泉之客,又有人说他尚在人间。是耶非耶,其孰能辨之
(有删改)
2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C)
A.作者关注老舍的小说的根本原因在于欣赏老舍为人处世的厚道性格和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尤其觉得老舍用纯粹的北京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
B.“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简笔勾画了老舍的形象,反映出老舍生活的清苦。
C.第③段画线句描写“我”在眼镜被老舍先生的折扇打落时一连串近乎狼狈的补救动作,意在侧面烘托出老舍表演时的投入和对相声传统的坚持。
D.“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详叙交往之后概括老舍的才华,表达由衷的赞美。
导析:C “被老舍先生的折扇打落时一连串近乎狼狈的补救动作”分析错误,根据“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可见并不狼狈,而是急中生智配合得自然巧妙,引来喝彩声不绝。
23.文中的老舍具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厚道风趣。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心存厚道,人缘好,而且说话风趣,②才华横溢。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③生活清苦。与人合住,生活清苦。黑瘦憔悴,身体不好,陷于苦闷。
24.请简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①内容上,写人们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以及老舍先生写作风格给人的深刻印象,风格趋于平淡中可见心性豁达淡泊,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老舍先生深切的缅怀和崇敬之情;②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呼应题目“忆老舍”,首尾圆合、构思严谨,突出“忆”这个中心思想;③“九泉之客”“听说”“又有人说”“是耶非耶,其孰能辨之”表现语言表达上的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启人思考,富有感染力,选择问句和反问句,增强了表现力,具有留白艺术。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六、(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一事一物的陪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雨,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成长路上,有你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材适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