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形成进化与适应观的重要生命观念。
3.通过对生物进化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一、分析进化的原因
1.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类型的变迁
项目 1850年 1950年
环境变化 林木葱茏、空气清新 烟雾弥漫、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桦尺蛾 类型变化 多为 色的, 色的桦尺蛾极少见 色的成了常见类型,
色的桦尺蛾很少见
产生原因 的桦尺蛾容易被鸟吃掉, 的桦尺蛾由于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容易存活 的桦尺蛾与环境颜色一致,容易存活下来, 的桦尺蛾容易被鸟吃掉
结论 生物的进化与 的改变密切相关 浅
深
深
浅
深色
浅色
深色
浅色
环境
2.保护色
(1)概念:动物的 与周围环境色彩非常相似。
(2)意义:利于 或者捕食猎物。
二、自然选择学说
1.基本内容
(1)过度繁殖: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 ,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
(2)生存斗争: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 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体色
躲避敌害
繁殖能力
食物
(3)遗传变异:只有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 遗传给下一代。
(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因适应环境而 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 。
2.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生存,
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3.意义:生物通过遗传、 和 ,不断进化。
有利变异
变异
生存
淘汰
适应者
不适应者
变异
自然选择
(1)生物的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是由环境决定的,与环境相适应,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反之则为不利变异。
(2)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生存斗争是手段,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物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生物的变异也在不断地发生,生物的进化不会停止。
[典例]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生物大多繁殖能力不强
D.长颈鹿的长颈是锻炼的结果
思路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个体;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重难点:自然选择
克格伦岛经常刮暴风,达尔文发现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无翅的,另一类是有翅但翅小不能飞翔的。在岛上没有发现能够飞行的昆虫。
[解答] 由于岛上经常刮暴风,有翅能飞行的昆虫,容易被风刮到海里而逐渐被淘汰。
[问题] (1)岛上为什么没有发现能够飞行的昆虫
[解答]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问题] (2)达尔文如何解释此种现象
[解答] 暴风对昆虫翅形起着定向选择作用,选择了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的昆虫,淘汰了有翅能飞的昆虫。说明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问题] (3)在岛上昆虫进化的过程中,暴风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了
什么
1.(2022泰州)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褐色(夏天)的变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定向变异 D.环境变化
A
2.分布在某地区的桦尺蛾有黑色和灰色两种体色,灰色占多数。最近几十年,污染较严重,黑色比例逐渐升高。利用自然选择学说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未污染前,灰色是有利变异
B.污染后,黑色个体更能适应环境
C.污染使桦尺蛾发生了更多的黑色变异
D.桦尺蛾的黑化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3.(2023邵阳)随着抗生素被滥用,有些病菌已经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关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叙述,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是( )
A.细菌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B.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细菌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C
4.(2023眉山)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为了得以生存而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利于适应环境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C
5.一种生活在浅海的章鱼,能根据周围环境不断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形状。关于章鱼的这种伪装能力,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B.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有利于章鱼躲避敌害
D.有利于章鱼获取食物
A
1.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生存斗争 B.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 D.遗传和变异
2.每年春季是青蛙的繁殖季节,一只雌蛙产卵约4 000~5 000个,而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蛙。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生存斗争 B.过度繁殖
C.适者生存 D.遗传和变异
D
A
3.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这不过是一种巧合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
4.1937年,有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D
5.下列关于“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都不会被“捕食”
B.大的彩色布料模拟的是环境的色彩
C.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数量多
D.不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被“捕食”的机会大
A
6.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B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既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经过许多代后,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3)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
繁殖
变异
遗传
选择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