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0: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B.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C.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D.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
2.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其本意是为数百万受到战争影响而流离失所的欧洲人提供帮助,预期的运作寿命为三年,预算仅30万美元,专职员工34人。截至2016年年初,联合国难民署在全球已拥有10966名员工,并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2015年的预算总额超过70亿美元。联合国难民署的发展表明
A.联合国机构臃肿且效率低下 B.国际社会对难民救助的关注度提高
C.世界人道主义危机得到根除 D.难民问题主要是由欧洲国家造成的
3.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最早形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恩格斯说:“从中世纪末期以来,历史就在促使欧洲形成为各个大的民族国家。”中世纪末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深层次动因是( )
A.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C.民族语言引领着文化发展 D.宗教改革打击教会的势力
4.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1534年,马丁·路德完成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版的工作;1879年,法国将诞生于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定为国歌。这些做法在当时( )
A.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B.推动了欧洲民主政治的建设
C.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5.冷战时期,国际法中对单方面使用武力的正式禁止被忽略掉了。在“为自由而战”的口号下,里根政府支持了安哥拉反政府游击队。在美苏争霸的形势下,间谍和其他秘密活动几乎不受惩罚,中立也失去了其政治与法律上的意义。这些现象主要表明( )
A.安全领域的国际法已被扭曲 B.集体安全体制无法建立
C.联合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D.冷战改变了传统国际法
6.据统计,5个国家参与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8个国家参加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14个国家参加了1885年柏林非洲会议。国际联盟成员国从42个增加到63个,1928年《非战公约》联合了63个国家,联合国最初有51个成员国,到2023年已有193个成员国。这反映出( )
A.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 B.雅尔塔体系仍具有生命力
C.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 D.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7.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
C.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8.纽伦堡审判是由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该法庭按照1945年《关于控诉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协定》,由苏、美、英、法、澳大利亚等23国的原告及检察官参与,组成侦察和起诉委员会。法庭自1945年11月20日开始审讯,共举行了403次公审庭,讯问了94名证人并收到了143名证人的书面证言;法庭还指派了若干委员听取有关各个组织的证据;听取辩护方的101名证人的证言,收到其他证入提供的1809份誓证书……法庭于1946年10月1日宣布了判决书,有六个组织22名被告均被控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该审判体现了( )
A.程序公正原则 B.司法独立原则 C.陪审团按律量刑判决 D.代表资产阶级的意志
9.起源于宗教分歧的三十年战争最后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宣告结束。《和约》规定,基督教各派之间的差别不应引起其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不同;德意志议会给予犹太人应不少于给予其他居民的民事权利。由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B.确立了主权独立原则
C.深受契约精神影响 D.体现了宗教平等原则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这说明(  )
A.国际司法制度亟待建立
B.联合国的运作规则发生变化
C.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D.国际法的实施存在着局限性
11.下图所示是创作于 17 世纪的版画《奥格斯堡和平之车》,画中一车驾正向前行驶,驾车的是以女性为形象的“和平”,车驾经过刻着和谈核心概念的立柱,越过手持武器的战神玛尔斯。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战后欧洲均势局面开始形成 B.欧洲正在形成新的国际体系
C.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发展完善 D.“大国一致”原则得到了落实
1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为了帝国更加安宁……由皇帝,各邦君和帝国各邦之间缔结一项涉及……宗教信仰自由的协定,该协定已被载入与瑞典王后和君主的全权大臣缔结的和平文件与和约之内。”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确认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B.保护了人的基本权利
C.促进了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形成 D.完善了近代外交制度
13.1066年,法国人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之后,将法语和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英法在百年战争之后,英格兰本土民众、官方文件以及学校教育完全使用英语。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民族意识得到加强 D.民族独立得以实现
14.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关于联合国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国一致”原则解决了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
B.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
C.宪章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D.联合国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在二战后的势力范围
15.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后,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加强了王权。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王国则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的领导下实现了集权统治。这反映出( )
A.王权摆脱了教会的影响 B.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逐渐奠定
C.战争促进国际体系建立 D.近代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加强
16.读下表
人物 主张
郑观应(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17.恩格斯认为,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裂割据是混乱的表现
B.国王对抗混乱的努力遭到了市民的抵制
C.教俗二元政治加剧了混乱
D.王权的强化加速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
18.《非战公约》签署的时间、地点是( )
A.1927年、巴黎 B.1928年、巴黎
C.1925年、洛加诺 D.1926年、伦敦
19.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统治法国时长期停止召开三级会议,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取消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下令在国家法令中使用法文,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B.确立了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权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20.17世纪初,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在其“占有理论”中强调,“发现”绝不等于“先占”,发现本身并不赋予物以任何法律权利,除非在所说的“发现”之前,它们是真正的不存在任何主权的土地。格劳秀斯“占有理论”的提出( )
A.激化了荷兰与英国的矛盾 B.有效保护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C.旨在维护荷兰的海上霸权 D.顺应了荷兰殖民扩张的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二战的事实也构成了对非战的巨大讽刺。而从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对战犯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际战争罪犯进行的审判,对国际法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非战公约》出台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安全”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会议承认了罗马帝国统治下为数众多的那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国际法及展有重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从格劳秀斯(国际法的奠基人)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与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国际法来调整。
——摘编自王庆海《国际法》
材料二 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一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际法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二战的事实也构成了对非战的巨大讽刺。而从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对战犯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际战争罪犯进行的审判,对国际法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的主张。结合所学,指出其出台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20、30年代《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安全”的原因。概述二战后国际法实施运用的新发展及其局限。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C
7.B
8.A
9.D
10.D
11.B
12.A
13.C
14.C
15.B
16.B
17.B
18.B
19.A
20.D
21.(1)背景:一战的教训;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愿望(和平主义倾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2)原因:“凡-华体系”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非战公约》本身的缺陷;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抬头。
22.(1)主要特征: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
原因: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欧洲各国战争频繁;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任答2点)
(2)新特点:国际法主体增加;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
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有利于应对全球性问题,使国际社会健康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3.(1)主张: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背景:一战的教训;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愿望(和平主义倾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2)原因:“凡-华体系”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非战公约》本身的缺陷;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抬头。
新发展:审判战犯;建立了国际法庭(法院);以国际法为审判的依据、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国际法更具强制性和约束力)。
局限:仍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战争(仍受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的干扰,或对战争罪犯的处置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