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条款。据此说明,罗马法( )
第二十二条 如果(在缔结契约时),(某人)以证人或司秤人的身份参加,(而后来)拒绝证明这事,那么,(他应被认为)不名誉的人,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第二十三条 作伪证被揭穿者,应被从塔贝尔斯山崖上抛下
A.执法过程过于野蛮残酷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 D.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
2.恩格斯指出:“这部革命的法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对这部法典解释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制衡思想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建立律师陪审制度 D.以习惯法为其基础
3.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4.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各种特权,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对群众施加影响,还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和途径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反映了( )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基督教导致西欧政治的黑暗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5.有学者指出:“当一个具有罗马法术语知识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法时,他会发现一切都不陌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
A.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罗马法产生的时间较早
C.罗马有众多的法学家 D.罗马法的内容较为丰富
6.学者于殿利指出:“法律观念和契约意识渗透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事人双方的任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都要签订契约或类似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没有文书记录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财产买卖和转让都是无效的。”这表明在古代西亚地区( )
A.契约关系影响社会生活 B.经济交往缺乏基本诚信
C.商品经济成为支柱经济 D.政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
7.梅因指出:“在古代世界中,一个社会的本地公民常常自以为是由于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反对外来人主张平等权利,认为这是对他们生来固有权利的一种篡夺。”罗马法中改变了这一法律理念的是
A.习惯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查士丁尼法典》
8.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中世纪城市体现了基督教教化下市民的自由平等
B.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C.中世纪城市法的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D.中世纪城市法对近现代西方法律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9.英国议会在19世纪30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选举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从这一法律规定中获利最多的可能是
A.骑士贵族
B.工农阶层
C.工业资产阶级
D.金融资产阶级
10.罗马的兴衰成败虽已成为过去,但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却千古犹存。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1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学家只是通过限定法律规则的范围,来指望达到将希腊的分类与概括的方法用作裁判案件的理性基础,就像希腊哲学家从来不曾打算将辩证法仅仅用来论证法律判决和规则,罗马法学家也从来不曾想把他们逻辑一致的裁判天赋转化为一种哲学体系。由此可见( )
A.罗马法体现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B.罗马法学家具有明显的务实取向
C.古希腊继承并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D.希腊哲学制约罗马法律体系完善
12.古代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
A.万民法是以公民法为前提和基础的
B.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全盘否定
C.两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并行法律
D.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相同
13.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万民法以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机动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理顺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时代需要推动国家治理发展
C.经济是法律的基础 D.法律发展规律是简单到复杂
14.中世纪教会学者马西利乌斯认为法律应从公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因为由人民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来源于人民的思想和意愿,自然不会违背他们的自身利益,所以这样的法律也可称为更高效的法律,人民能很好地遵守。这一主张( )
A.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 D.蕴含着人民主权思想
15.罗马法学家莫德斯蒂努斯认为房屋的居住权的遗赠“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事实”。居住权,不仅是房屋直接利用的权利,还包含了人类对居住的需求事实,这使得居住权超过市民法而带有自然法的色彩。可见,该法学家认为居住权
A.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 B.未得到罗马自然法的保护
C.事关罗马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D.与财产继承制度密不可分
16.下表为联合国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内容 出处
1948年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世界人权宣言》
1966年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A.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 B.确保了司法实践的公正性
C.弱化了法官个人的权威 D.遵循了“无罪推定”的原则
17.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18.滥用程序是原告或被告利用自己对诉讼手段的了解,不当运用它们损害诉讼相对人利益并为自己牟利的行为。罗马法对滥用程序做了详尽的规定和严厉的制裁。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强调程序与形式 B.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C.追求公平与正义 D.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19.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对于营利生活的态度所显示的对比, 正如俗谚谑云:要不吃得好, 要不就睡得稳。 天主教徒选择“睡得稳”,代表其偏好安定生活;新教徒选择“吃得好”,代表其( )
A.追求发财致富 B.秉持节俭态度
C.坚持信仰上帝 D.反对教皇权威
20.《拿破仑法典》中有1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如第1134条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据此可知,该法典( )
A.凸显了普通法系的优势 B.确立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
C.有利于共和体制的巩固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
21.近代英国司法独立在国家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法院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在出现之初,专业法官群体就已经拥有一种公正司法而不屈从王权的职业使命感,早期法官独立的职业精神是近代早期普通法职业群体追求司法权独立的历史渊源。17世纪初法学家爱德华科克结合司法实践和英国法律传统,最早提出了“法院独立于王权”和“王在法下”的主张,这种早期司法权独立思想由之后的法家家继承和发展,推动了司法独立进程。而斯图亚特王朝历任国王受到“君权神授”的强烈影响,试图全面控制司法权,尤其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企图控制司法恢复天主教,这逐渐激化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
材料二 在17世纪英国革命的推动下,依附王权的法院渐次获得司法权独立的各种保障。曾担任英国上诉法院法官的布鲁克勋爵指出,得益于《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文件和优秀的传统,英国的司法独立凭借四种方式得以支撑:“首先,法官独立于行政与立法机关;其次,根据与法官的年龄和健康有关的现代规则,法官不能被撤职,除非上、下两院都通过决定;再次,法官几乎完全免予因为自身的所作所为被起诉或被控告的风险(即司法豁免);最后,法官有足够的薪水而无须忧虑那些可能点燃司法腐败风险的经济问题。”显然,上述四种方式正是近代早期英国司法独立进程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议会主导的革命在司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一种独特的司法独立模式在英国宪制下应运而生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邵政达《革命与司法:17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的独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司法独立斗争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司法独立的的表现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英国司法独立进程的特征。
22.古罗马的“三角债”
加图出身于平民家庭,从事橄榄油的加工贸易。长期以来,他从贵族阿格里帕的庄园里采购大量橄榄,加工成橄榄油后,再卖给一个迦太基商人杜巴尔。这一年,加图在春天的时候就与阿格里帕签订了订购橄榄的契约,并预付了定金。同时,加图也收取了杜巴尔预付的橄榄油定金。但是,阿格里帕却在罗马对外战争中战死,他的家人在秋天时把橄榄高价卖给了其他商人,致使加图没有原料生产,更无法履行与杜巴尔的契约。于是,杜巴尔把加图告上了法庭,加图又把阿格里帕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问题
假设此事分别发生在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8年、公元88年三个不同的时代,法官会分别做出怎样的判决?为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之。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礼法合治”思想自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伴随着秦汉封建专制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逐渐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所以礼法两种文化的交锋反而促进了两者的发展,形成了“礼法合一,德刑兼治”。自西汉儒学家们发动“引经决狱”将经义凌驾于法律之上,实践于审判活动中;东汉儒臣掀起“引经注律”的热潮,将法以儒家的思想解释于法家之律文;唐律“以经立法”“一准乎礼”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法系鼎盛时期,至此“礼法合流”即成,成为了“礼为本,法为用;礼为主,法为从;礼为先,法为随;寓礼于法,明法彰礼”的法律价值体系,可以说当时礼乐教化的儒家思想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黄孚劫《礼乐教化对法治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清末法理派在法律实践中力图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的努力下,无论是对法的一般理论的理解,还是对法律学科的研究,包括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执法者的管理规范、对犯法者的惩治教育,都在努力超越传统法观念,试图用西方近代法律理念来“会通中西”。在对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部门法,包括司法制度等法律体系的框架构建和具体法律的修订中,更多地倾向于移植西方近代法律体系。通过法理派积极推进变法修律,最终形成了以《大清新刑律》为首的一批成果。
——摘编自桂林《论清末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法治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A
6.A
7.B
8.A
9.C
10.B
11.B
12.A
13.B
14.D
15.A
16.D
17.D
18.C
19.A
20.D
21.(1)背景:追求司法独立的历史传统;司法独立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国王和议会矛盾的激化。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要求建立民主制度。
(2)表现:法官独立于行政与立法机关;非经两院通过,法官不得被撤职;法官有司法豁免权;给予法官高薪以杜绝司法腐败。影响: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司法独立模式;有利于限制王权,促进英国宪制的完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特征:司法独立的保障来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议会;司法独立得益于法律传统和资产阶级限制王权的法律文件;以法官的独立为核心。
22.公元前488年,“十二铜表法”颁布前,习惯法时代,法官很可能偏袒贵族,随意解释法律,而不会理会外邦人的诉讼。
公元前408年,“公民法”时代,罗马法原则,法律地位的平等,很可能会判决贵族白素,而不会理会外邦人,因为外邦人不在公民法范畴。
公元88年,“万民法”时代,清理三角债,对于三人都作出公正的裁决。
23.(1)特点:礼法合治;以礼入法;礼在法上;古代法治为封建皇权服务;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2)变化:完善法律体系;借鉴西法,中西结合;重视近代法理研究;强调法治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原因:传统法律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法学人士的努力;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