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0: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据秦简《法律答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这表明秦代( )
A.奉行严刑峻法 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C.强化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
2.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3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5 女诫 5 2
A.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女诚”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宋朝家训增多是理学走向世俗化的结果
D.印刷术的进步导致唐宋家训数量的增加
3.宋代立法规定,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的必须治罪;剥桑条皮三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放三千里。该法( )
A.体现严苛的连坐思想 B.突出环境保护的意识
C.背离儒家的民本理念 D.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4.某法典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该法典是
A.《二年律令》 B.《唐律疏议》 C.《大唐开元礼》 D.《禹刑》
5.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赵鞅铸刑鼎。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由习惯法进入成文法 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
C.礼乐秩序已正式建立 D.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6.汉代司法审判遵循“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的原则。这一原则
A.导致了法律与道德教化对立 B.促进了宗法制的复兴
C.否定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
7.睡虎地秦简中保存了一篇《为吏之道》,对官吏的行为进行指导,正面的赞许有“五善”,反面的告诫则有“五失”。岳麓书院藏秦简保存了一篇《为吏治官及黔首》,除了原来的“五失”外,还进一步细化为“五过” “五失”与“五则(贼)”。 由此可见,秦朝( )
A.强化思想控制 B.重视吏治建设
C.提倡以吏为师 D.主张严刑峻法
8.子产执政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刑法浇鋳在金属器皿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观点相符合的是
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连坐制度影响深远
C.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开启礼法结合先例
10.汉代竹木简,一般长约1尺(汉制1尺约23.5厘米),宽为1厘米,而用于书写法律法规条文的长简可达3尺。1973年,在居延汉代遗址出土了一支长82厘米、宽1.5~3厘米的木简,内容是守卫官张广德因懈怠职务、遭到弹劾并被科处杖责五十。由此推知,汉代的“大简”( )
A.适应了书写长文的需要 B.是官方文书专用载体
C.体现了法律刑罚的威严 D.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
11.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A.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12.宋代在司法上实行鞫谳分司制度。鞫司负责审讯查清事实,但无权检法量刑;献司则负责依据审定的案情,检索有关法律进行定罪量刑,但却无权过问审讯。鞫谳两司独立行使职权,不得互通信息或协商办案。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
C.旨在精简机构缓解财政困难 D.根除了审讯与判决不分之弊
1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注律只能采用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西晋“凡断正臧否,宜先稽之礼、律”;晋律还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这反映了当时( )
A.中枢决策体制逐渐成熟 B.儒家的正统地位渐趋强化
C.国家律令呈儒学化趋向 D.国家注重儒学教化的作用
14.唐代建立了同职连署制:要求有关的官员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担错判的责任。《唐律疏议》规定同职连署的范围,如大理寺卿、少卿、丞、府都在同职连署的范围内,一旦因公判错案件,承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则逐级降等处罚;因私错判,其他人也有失察之责。由此可见唐朝( )
A.司法有序规范 B.唐律注重礼法合一
C.司法人员素养较高 D.基层治理政策开明
15.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了一桩宫廷血案:孝明帝的姑姑兰陵长公主被她的丈夫即驸马刘辉暴力殴打,腹中胎儿夭折,不久后长公主死去,凶手刘辉畏罪潜逃。宫廷发生这样一桩惨案,灵太后一方认为,案犯刘辉犯下了“谋反罪”,理应严厉惩处。但最后根据北魏《斗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故杀者,各加一等”,刘辉只是杀死骨肉,应定为堕杀亲子罪,仅适用徒刑。这一1500年前的司法审判体现出( )
A.北魏时期司法程序公正 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
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 D.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
16.《唐六典》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带往任所,请占田宅、营造碾石、与百姓争利等行为都在禁令之列。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A.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 B.法律规定过于严苛残酷
C.制定了完善的监察法规 D.强化地方官员异地任职
17.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A.传承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18.贞观年间,为保证朝廷能选拔有德才之人,唐太宗下旨,谎报官阶与资历要处以死罪。后来,唐太宗要处死说谎的官员,大臣戴胄根据法律判处谎报者充军边远之地。唐太宗认为这样会让他言而无信,戴胄则劝谏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这体现出( )
A.唐朝十分重视法律公信力的建设 B.监察制度有效制约专制皇权
C.唐代法律体系构建取得重要进展 D.诚信是传统法律的本质特征
19.秦律中刑事法律是基本部分,民事法律多混杂于刑法等法规中;行政法律类目众多且调整范围广泛,多单行律,行政法规中有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这反映了秦朝
A.法律制度已经完备成熟
B.经济纠纷逐渐增多
C.立法适应专制集权需要
D.使用刑法处理民事
20.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诏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鞠系者,颂系之(免戴刑具)”。这说明当时( )
A.律令儒家化影响刑罚判决 B.优待弱势群体的传统显现
C.政府重视社会层面的救济 D.休养生息政策使刑罚减轻
二、材料分析题
2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物,齐之以孔,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别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2.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而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1) 。
(2)国家法律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
(3) 。
(4)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预,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杜预出身名门望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他“少而好学,在官则勤于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西晋建立后,杜预历任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任镇南大将军时,他积极备战,是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灭吴后他仍注重讲武备战,同时兴建学校,督修水利。杜预还是一位“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并受到“朝野称美”的大学者。他潜心研究《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春秋释例》;参与编修《晋律》,并对《晋律》进行注解。他还著有《刑法律本》二十一卷,《杂律》七卷,但这些均已失传。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杜预的法律著作是他向晋武帝所上的《律本》,收录于《晋书·刑法志》中。杜预的修律、注律工作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司法建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预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预取得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A
6.D
7.B
8.D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D
16.A
17.D
18.A
19.C
20.B
21.(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原因: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②礼法结合的典范;③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④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22. 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23.(1)贡献:率军灭吴,军功卓著,国家统一的主要参与者;建学校,修水利,勤于吏治,维护国家统治;留下高质量的经学、律学著作,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刻。
(2)原因:时代的推动;君主的重视;个人的好学和钻研以及天赋。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