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文官,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等制,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北洋政府还颁布了保障文官权力和地位的法律。这些措施
A.有利于调动文官工作积极性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标志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D.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2.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途。”由此可见( )
A.《奏定学堂章程》废除了科举制度 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C.留学成为进取世禄的唯一途径 D.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已被取消
3.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
A.传统教育已被近代教育取代 B.清末文官制度缺乏统筹安排
C.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4.关于新中国干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照搬了苏联的制度
B.借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干部”的含义有天壤之别
D.改革开放后发生了质的变化
5.1901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章程》规定,学生要“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教师须“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并运用本县、本省、本国地图配合课堂教学”。这有助于( )
A.宣传地理学科知识 B.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C.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D.规范课堂教学程序
6.北洋政府于1913年1月9日公布的《官吏服务令》与《文官保障法草案》规定:文官非受刑法之宣告、惩戒法之处分或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职务或自己申请,不得免官。荐任以上文官,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各级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核定执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均由所属长官执行。这一法律( )
A.严格了官员的选拔程序 B.有利于保障文官的地位
C.有效抑制了总统的权力 D.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7.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贯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8.晚清时期,从留学生中遴选官吏,一大批具有西学经历,了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科学技术的留学生得以进入官僚队伍。这反映了( )
A.选官制度的根本改变 B.官员任用机制的创新
C.清政府重视西学人才 D.中央集权受到了冲击
9.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体现了公务员任用的公平公正 D.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0.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
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11.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前者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后者主要考核干部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拥护与贯彻。该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科学技术创新竞争机制
12.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
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 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 D.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
13.中华民国历史上,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项中,对两个时期选官制度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考试院负责 B.有效杜绝任用亲信的现象
C.女子可参加考试 D.以考试作为主要选拔手段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公务员制度被地方割据势力看作是蒋介石集团进行人事渗透、瓦解统治的阴谋,所以他们对公务员制度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在公务员任用方面,各地方实力派拒不执行或变相执行公务员任用法。这一状况会导致( )
A.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受影响 B.中央官员的选拔受到制约
C.国民政府一党专制的形成 D.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削弱
15.如表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如表中的规定( )
类别 基本内容
关于留学考试 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初试由省行政长官组织,复试由教育部在京组织进行,初试合格者的试卷要送教育部复核
关于留学生的管理 留学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学监督进行管理。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验明留学生毕业凭证等
A.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B.说明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
C.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D.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
16.战国时期,国君对官吏考核的“上计”制度,使用玉玺、兵符作为官吏任免和军队调遣凭证的玺符制度已经普遍确立。这说明
A.先秦时期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B.战国时期天子加强权力控制
C.皇帝制度在诸侯国普遍确立 D.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17.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
A.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C.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
18.200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年 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2018年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再次修订。以上措施
( )
A.避免了腐败现象滋生和恶化 B.保证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使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法制化 D.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19.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文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建立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20.1902年,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如图所示为该画报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表明《启蒙画报》( )
A.迎合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B.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意在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D.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二、材料分析题
2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 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材料二 以1855年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为标志,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拔取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的吏治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由此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时间,并分析英国文官制度让“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并对比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②指出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趋势和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人”到“重天”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士”四处奔走,在流动中,除少数人是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则企求步入仕途;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
——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
材料二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士”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和探索新的文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又有帝国主义压迫,所以涌现了很多有识之士立志报国。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高校内部纵向的职称晋升和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流动;第二,教师在高校系统和社会上其他系统(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前一种情况可视为是系统内的流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跨系统的流动。抗战爆发后,还出现了从北方向南方(西南)的区域流动。
——摘编自李强华《民国时期教育及人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异同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C
6.B
7.A
8.C
9.B
10.D
11.B
12.D
13.D
14.A
15.C
16.D
17.B
18.C
19.D
20.A
21.(1)1870年;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官员素质,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成功的经验;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存在一定的弊端;废除科举制度后,官员选拔制度不成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
(3)选择①:党管干部原则。西方文官政治中立,中国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的领导;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中国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西方为资产阶级服务,中国为人民服务。
选择②:标志: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趋势: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意义: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2.(1)原因:①政治上出现的空隙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②重人事、尚才德是人才流动的思想基础;③崛起的“士”阶层是人才流动的主体;④跻入仕途、求取俸禄是人才流动的驱动力;⑤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流动的社会机遇。
(2)相似:①人才流动的方向相似:既有横向流动、也有纵向流动;②背景相似:社会大动荡、新旧文化交替;
不同:①人才流动方向的内涵不同:前者是国别之间横向和阶层之间的纵向;后者是高校学校之间或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横向和高校内部职称晋升的纵向,之外,还有地区之间区域流动;②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侧重于个人名利,后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③历史背景不同:前者是诸侯争霸,后者是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23.(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