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0: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如图是大连市图书馆内收藏的中国近代影像资料——1933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图片,该货币的发行反映了( )
A.中央红军在四川建立了根据地 B.中共探索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四川革命形势得到了较大发展 D.经济建设是党中央的工作中心
3.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敌后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这表明,“三三制”的实行( )
A.加强并巩固了民主政权 B.调动了军民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各阶级联合执政 D.容易导致党丧失领导权
4.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建立中华苏维埃政府 B.设立各级别边区政府
C.创建多个革命根据地 D.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5.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民国九年 B.民国七年 C.民国六年 D.民国八年
6.“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这直接反映了
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
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7.1912年2月21日,以往多次支持总统制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刊发社论指出:“以总统负政治责任,非法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主党派试图完善政体 B.革命党人警惕袁世凯专权
C.社会舆论专注国家时政 D.媒体要求政治制度契合国情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冲击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难行
9.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个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该时期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10.蒋介石政权有两大死敌:国内的共产党人和国外的日本人。……他发动了五次“剿匪战役”,但共产党人因为其没收大地主土地分给了农民的政策争取了广大农民而幸存下来。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共产党的强大和日本人的侵略加在一起最终迫使蒋逃往台湾。据此可知,中共胜利的原因是( )
A.国民党未获得农村人口支持 B.中共中央拒绝第三国际建议
C.国民党政权最终的妥协退让 D.中共抓住机遇并服务民众
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B.中共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1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3.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从制度层面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最大的显著优势是( )
A.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想要通过五权宪法,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但议会制定出来的是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权宪法没有实现的原因是
A.没有学习苏俄的建国理念 B.孙中山没有掌握行政权力
C.议会有独立行使制宪的权力 D.孙中山的理念不符合国情
15.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努力缓和各党派矛盾 B.扰乱了国统区经济秩序
C.旨在维护其一党专制 D.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
16.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7.据统计,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参加学习的民众共约有359876人(次),全边区13岁以上50岁以下的文盲人数降低了7%。取得该成果的前提是( )
A.爱国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粉碎敌人的包围封锁 D.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
1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的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党派推动所联系的群众认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通过对成员的教育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
A.凸显了多党联合执政的必要性 B.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C.确立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D.体现出政协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20.宣传画是时代的风向标。右图为1953年政治宣传画,该画作反映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体现 D.政协制度职能发生转变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太行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领导机关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5年的抗日战争,根据地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极大地消耗。但是,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和根据地工作的发展,各种办事机构仍在不断扩大,非生产人员也在不断增加。1940—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根据地面积、人口日益缩小。
——南振国《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为了克服严重的困难局面,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提出提案,建议实行精兵简政主义。中共中央接受了李鼎铭等人建议,于1941年12月初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在精兵方面,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在简政方面,要求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12月上旬,边区政务委员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次年3月公布执行。与《纲要》相配套,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组织措施和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区以上政务人员公约》《简编方案》等。通过精兵简政,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
——龚云《1941年“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期,各党派设有竞选机构。例如,国民党设选举科,同时到各省成立支部,加强在备省的选举动员。共和党也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部,加强选举的组织。候选人的竞选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公开发表竞选演说这样的形式,而且各党的纲领大体上差不多。当时选民投票大致有“重视民主权利”“盲目投票”“讽制选举”等几种心态类型,大部分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对选举是冷漠的。在国会议员及省议员选举中,各党派“威逼胁迫,手枪相向”“抢票、毁票”“拉票.冒投”的现象很多.选举大都沦为军人政权执政的工具。由于选举中组织、监督不到位,选民调查的涵报、浮报的现象比较严重。投票的秩序也因为组织不力而混乱,投票的准备不充分。设置的投票所不足,授票所经常出现逸民拥挤而使授票没办法正常进行的现象,影响了投票的过程,进而导致选举结果不公平。
——摘编自唐可迈(民国初期选举制度评价》
材料二 英国议会选举制度主要是议会下院的选举,也就是通过普选推出代表不同行政地区参与立法和行政的议员。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下院的选举制度经过多次扩大逸举权的改革,直到1949年通过《人民代表制法),才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普选制。英国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使选举对政治的影响有了一个更为现代的中介手段:选举行为、选票取向从原来通过个人行为发展为通过现代政党这种现代政治组织作用于政治行为和政治取向。这就使选举对政治的影响不仅从议会扩大到政府(行政)和司法而且还从个人影响发展为组织影响。
——摘编自米雪(浅析英法议会选举制度对政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中国议会选举的特点,并对此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中叶英国议会选举制度不断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
2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此英国逐渐形成了何种政治体制?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D
6.A
7.B
8.B
9.A
10.D
11.D
12.C
13.B
14.C
15.C
16.D
17.D
18.C
19.B
20.B
21.(1)背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领导机构和非生产人员增多;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进攻和封锁使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立,党外人士积极参政议政。
(2)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克服了困难局面,巩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2.(1)特点:深受西方代议制影响;政党设立竞选机构;竞选方式比较单一;选民投票心态多元化,大部分持冷漠态度;选举组织保障力度不足;选举受到军阀干预和操纵。评价:选举产生议员和官吏,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有利于政党政治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使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愈发失望;选举实际上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无法真正落实民权主义和共和原则。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党政治的不断完善;法国大革命及欧洲大陆革命运动的冲击和影响;传统选举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下层民众的不断推动;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3)因素: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时代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及国际环境的变化。
23.(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政体:君主立宪制政体。
(2)材料二:资产阶级性质。材料三:社会主义性质。
(3)人类政治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民主类型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