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密卷(黑龙江、吉林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密卷(黑龙江、吉林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06 11:10:28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黑吉卷)
地理·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天游客量达到304.79万人次,旅游收入59.14亿元,这是哈尔滨旅游2024年元旦假期的“成绩单”。同样是元旦假期,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同比增长496%,收入553万元,同比增长454%。下表为我国哈尔滨与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三年一月气温比较。据此回答1~3题。
地理坐标 2022 2023 2024
平均高温 平均低温 平均高温 平均低温 平均高温 平均低温
哈尔滨 45°40′N,126°40′E -12℃ -24℃ -11℃ -24℃ -11℃ -24℃
蒙特利尔 45°30′N,73°40′W -5℃ -14℃ -6℃ -14℃ -6℃ -14℃
表:哈尔滨和蒙特利尔近三年一月气温比较
1.哈尔滨冬季较蒙特利尔更冷,影响因素最微弱的是( )
A.大陆面积 B.大气环流 C.与海洋之间的地形阻隔 D.洋流
2.相对漠河,2024年元旦期间哈尔滨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要高出很多,主要原因是( )
①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 ②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③城市交通通达程度 ④当地接待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从淄博烧烤、贵州村BA,哈尔滨,再到各省文旅局纷纷喊麦,2023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快速复苏,产生了一系列旅游网红城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我国( )
A.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景观 B.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
C.高速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D.深度融合的新媒体网络
四川省俄亚大村地处深山,村中的房屋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山坡上,如同“蜂房”一般。这些“蜂房”的主人是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百姓。“蜂房”建筑群位于河流凸岸山坡,房屋彼此相连,相邻两家往往有共享的墙壁,屋顶多为平顶,楼层以木板相隔。下图为俄亚大村位置及“蜂房”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4.“蜂房”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预防山体滑坡 ②便于采光 ③节约建设成本 ④利于防火、防寒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列关于“蜂房”民居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A.共享墙壁以便通风透气 B.房屋平顶以便收集雨水
C.位于河流凸岸山坡以避山洪 D.楼层以木板相隔可防蛇虫
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是以泥沙为流失载体,其从农田到水体的迁移受土壤侵蚀过程影响。土壤侵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受较多因素影响。广西红壤区典型的水源地——那辣小流域的甘蔗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问题严重。下图示意2021年4月26日至10月16日该流域不同降雨事件影响下甘蔗区泥沙有机碳入河负荷量的时空变化(即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负荷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该流域甘蔗区泥沙有机碳入河负荷量最小值出现在甘蔗的( )
A.苗期 B.生长期 C.分蘖期 D.成熟期
7.甘蔗区泥沙有机碳浓度在苗期高于其他生长期的原因是( )
A.降水频率高 B.植被覆盖度高 C.土壤重量大 D.人类活动干扰
8.为了降低流域内土壤有机碳的流失,该流域需要( )
①降低土壤重量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加快河流流速 ④调控甘蔗生长期施肥的时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9~10题。
9.沙丘土壤水分含量( )
A.春季融雪多土壤水分最丰富 B.在1—2m土层中,坡顶>坡中>坡脚
C.夏季降水多土壤水分最丰富 D.在1—2m土层中,坡中>坡脚>坡顶
10.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驴友小黄和小江外出登山未归,手机失联。救援队根据小黄当天的微信朋友图内容(节选如下),对照地形图,推断两位驴友的可能位置,并结合过去对地表景观的了解,判断小江可能面临泥石流的风险。经紧急施救两位驴友得以脱困。据此完成11~13题。
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稍作休息后,小江说要去探秘。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真佩服他旺盛的精力,我且在这里等他回来吧!……
11.推测救援队最终找到小黄和小江的可能位置分别在( )
A.②地和①地附近 B.②地和④地附近
C.③地和①地附近 D.③地和④地附近
12.此次登山的月份和小江独自出发的大致时刻分别是( )
A.2月;13时 B.2月;17时 C.8月;13时 D.8月;17时
13.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 )
A.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坡向 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度
C.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 D.地形部位、沟谷数量、植被覆盖
布拉风是指冷空气从不太高的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的一种地方性剧烈大气运动,它所经之处会带来严重灾害。其形成条件是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堆积,存在适合的气压梯度,背风坡陡峻且相对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顶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不多。下图为布拉风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布拉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
A.信风 B.山风 C.焚风 D.台风
15.布拉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狂风、暴雨 B.滑波、泥石流 C.干热风旱灾 D.冰冻、狂风
16.一天中最有利于布拉风形成的时段是( )
A.日出前后 B.午夜 C.日落前后 D.午后2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近代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据自身原料、燃料供应布局,典型代表是福冈、釜石和室兰。1930年之后,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国外原料及燃料,相继在阪神、京滨等地建成新的钢铁联合企业,完成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50年代以后,日本铁矿石、炼焦煤海外依存度渐强,其海外依存度均接近100%,并向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大城市圈和周边地区集聚,完成第二次钢铁产业布局转移,形成典型的临海钢铁工业分布。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工业发展达到高峰值。此后,伴随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和效率提升,进行转型升级,部分钢铁产业向海外转移,这是日本钢铁产业第三次布局转移。下图示意日本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分布。
(1)分析日本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的原因。(4分)
(2)说明日本钢铁工业第二次布局转移中向临海集聚的好处。(6分)
(3)评价日本钢铁产业海外转移给其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的象泉河流域,南隔喜马拉雅山脉,北部为阿伊拉日居山脉,夏季降水集中且异常干热。大约500万年前该地断陷成湖,后经历了百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典型的流水侵蚀土林地貌。
(1)据图比较札达盆地南北两侧坡度特征的差异,并解释南坡特征的成因。(6分)
(2)根据材料,推测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6分)
(3)一般认为土林留存时间较短,但有学者结合当地条件,认为札达土林会留存较长时间,试为学者的观点提供论据。(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海草是高等被子植物,根系发达,光合作用效率高,一般生长在浅而清澈的海域。大面积的海草称为海草床,具有维护海岸线及海床稳定、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固碳释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重功能。随着近年来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全球海草床快速衰退。我国科研团队在海南岛远离河口的海域开启了海底“种草记”,人工移植海草并采取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形成新的“海底草原”。下图为海草床固碳示意图。
(1)说出海草床衰退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
(2)分析海草床在稳定海床方面的作用。(6分)
(3)说出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方式的优势。(6分)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黑吉卷)
地理·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天游客量达到304.79万人次,旅游收入59.14亿元,这是哈尔滨旅游2024年元旦假期的“成绩单”。同样是元旦假期,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同比增长496%,收入553万元,同比增长454%。下表为我国哈尔滨与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三年一月气温比较。据此回答1~3题。
地理坐标 2022 2023 2024
平均高温 平均低温 平均高温 平均低温 平均高温 平均低温
哈尔滨 45°40′N,126°40′E -12℃ -24℃ -11℃ -24℃ -11℃ -24℃
蒙特利尔 45°30′N,73°40′W -5℃ -14℃ -6℃ -14℃ -6℃ -14℃
表:哈尔滨和蒙特利尔近三年一月气温比较
1.哈尔滨冬季较蒙特利尔更冷,影响因素最微弱的是( )
A.大陆面积 B.大气环流 C.与海洋之间的地形阻隔 D.洋流
2.相对漠河,2024年元旦期间哈尔滨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要高出很多,主要原因是( )
①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 ②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③城市交通通达程度 ④当地接待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从淄博烧烤、贵州村BA,哈尔滨,再到各省文旅局纷纷喊麦,2023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快速复苏,产生了一系列旅游网红城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我国( )
A.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景观 B.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
C.高速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D.深度融合的新媒体网络
【答案】1.D 2.B 3.D
【分析】1.亚欧大陆面积远远大于北美大陆,冬季形成强大亚洲高压,深刻影响我国东北气候,大陆面积、大气环流因素影响强烈;与蒙特利尔相比,哈尔滨距离海洋稍远,但受相对高大长白山脉阻拦,受海洋影响微弱,蒙特利尔与大西洋之间只有极其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余脉,地形阻隔不明显,所以与海洋之间的地形阻隔因素有一定影响。蒙特利尔向东大西洋沿岸主要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不能解释蒙特利尔温度偏高,可见洋流影响甚微弱,D正确。故选D
2.哈尔滨为省会城市,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地域组合合理,作为东北重要综合性交通枢纽以及特大城市,城市对外交通以及内部交通更加便捷,游客疏散集聚能力强,同时市区内酒店、餐饮密集,具备强大接待能力。但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而言,漠河北极村作为我国最高纬度,自然冰雪景观、低端低温及冬季长夜现象,对于特定的游客是有吸引力的。综合判断,B正确。故选B。
3.本题有一个时间节点是指2023年来,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基本判断,我国自然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现象是长期以来的稳定元素,而立体交通网络也不是在2023年才达到满足自由旅行的水平,综合材料信息“在网络短视频的加持和游客们的追捧下”和生活常识,D正确。故选D。
四川省俄亚大村地处深山,村中的房屋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山坡上,如同“蜂房”一般。这些“蜂房”的主人是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百姓。“蜂房”建筑群位于河流凸岸山坡,房屋彼此相连,相邻两家往往有共享的墙壁,屋顶多为平顶,楼层以木板相隔。下图为俄亚大村位置及“蜂房”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4.“蜂房”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预防山体滑坡 ②便于采光 ③节约建设成本 ④利于防火、防寒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列关于“蜂房”民居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A.共享墙壁以便通风透气 B.房屋平顶以便收集雨水
C.位于河流凸岸山坡以避山洪 D.楼层以木板相隔可防蛇虫
【答案】4.B 5.C
【解析】4.错落有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便于前后房屋的采光,彼此相连可以提高土地利用,节约建设成本,②③正确;预防山体滑坡应修建防护设施,而不是依靠房屋,彼此相连不利于防火,①④错误,故选B。
5.共享墙壁不利于通风,而可以提高土地利用,节约成本,A错误;该地位于河谷,读图可知,植被较为稀疏,说明降水少,房屋平顶主要是晾晒粮食等,B错误;凸岸山坡,地势相对高,可以防山洪,C正确;楼层以木板相隔主要用于通风散热,难以防蛇虫,D错误,故选C。
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是以泥沙为流失载体,其从农田到水体的迁移受土壤侵蚀过程影响。土壤侵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受较多因素影响。广西红壤区典型的水源地——那辣小流域的甘蔗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问题严重。下图示意2021年4月26日至10月16日该流域不同降雨事件影响下甘蔗区泥沙有机碳入河负荷量的时空变化(即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负荷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该流域甘蔗区泥沙有机碳入河负荷量最小值出现在甘蔗的( )
A.苗期 B.生长期 C.分蘖期 D.成熟期
7.甘蔗区泥沙有机碳浓度在苗期高于其他生长期的原因是( )
A.降水频率高 B.植被覆盖度高 C.土壤重量大 D.人类活动干扰
8.为了降低流域内土壤有机碳的流失,该流域需要( )
①降低土壤重量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加快河流流速 ④调控甘蔗生长期施肥的时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6.C 7.D 8.D
【解析】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流域甘蔗区泥沙有机碳入河负荷量最小值出现在6月13日—6月25日期间,对应甘蔗生长的分蘖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苗期为了促进甘蔗苗的生长,一般人类会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施加有机肥需要翻耕土地,使土壤裸露,降水加剧了土壤侵蚀,导致泥沙有机碳浓度增加,D正确;无法判断降水频次的相关信息,A错误;苗期植被覆盖度较低,B错误;无法判断土壤重量的相关信息,C错误。故选D。
8.降低土壤重量不能减少土壤流失,①错误;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提高固土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②正确;加快河流流速会加大土壤流失,③错误;调控甘蔗生长期施肥的时间可以减少土壤流失,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9~10题。
9.沙丘土壤水分含量( )
A.春季融雪多土壤水分最丰富 B.在1—2m土层中,坡顶>坡中>坡脚
C.夏季降水多土壤水分最丰富 D.在1—2m土层中,坡中>坡脚>坡顶
10.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9.A 10.B
【解析】9.由材料“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可知,冬季哟较多降雪且没有融化。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是沙丘土壤水份最丰富的的季节,A正确;该地年降水量只有70 ~150mm,尽管主要集中在5~9月,但夏季降水总量还是很少,气温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不是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C错误;读图可知,坡顶为流沙,坡中为一年生草本,坡脚为梭梭,故从坡顶到坡脚的含水量逐渐增大,BD错误。故选A。
10.沙漠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大,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B正确;平地周边有相对较高的山丘起到防风作用,C错误;沙漠地区降水量稀少,空气水汽少,洪涝灾害很少发生,梭梭等植被对增加降水影响很小,AD错误。故选B。
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驴友小黄和小江外出登山未归,手机失联。救援队根据小黄当天的微信朋友图内容(节选如下),对照地形图,推断两位驴友的可能位置,并结合过去对地表景观的了解,判断小江可能面临泥石流的风险。经紧急施救两位驴友得以脱困。据此完成11~13题。
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稍作休息后,小江说要去探秘。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真佩服他旺盛的精力,我且在这里等他回来吧!……
11.推测救援队最终找到小黄和小江的可能位置分别在( )
A.②地和①地附近 B.②地和④地附近
C.③地和①地附近 D.③地和④地附近
12.此次登山的月份和小江独自出发的大致时刻分别是( )
A.2月;13时 B.2月;17时 C.8月;13时 D.8月;17时
13.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 )
A.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坡向 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度
C.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 D.地形部位、沟谷数量、植被覆盖
【答案】11.A 12.D 13.C
【解析】11.材料显示“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可见小黄当时登上了当地海拔最高的地方,②地或③地都有可能,但“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可见②地最可能,③地排除,CD错误;材料显示“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可见小江当时进入了一条朝向北方的沟谷之中,①地最可能,B错误,A正确。故选A。
12.材料显示“入夜后,暴雨如注”可见当天降水量大且集中,当地位于河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AB错误;材料显示“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影子投影在它的右侧,向北行进,右侧为东,说明但是太阳位于西方,“身影长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故此时很有可能是17时,C错误,D正确。故选D。
13.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植被覆盖度低的沟谷之中,所以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C正确;坡向与泥石流的发生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不是判断泥石流风险时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A错误;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之中,地形部位较为固定,因此不是判断泥石流风险时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BD错。故选C。
布拉风是指冷空气从不太高的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的一种地方性剧烈大气运动,它所经之处会带来严重灾害。其形成条件是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堆积,存在适合的气压梯度,背风坡陡峻且相对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顶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不多。下图为布拉风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布拉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
A.信风 B.山风 C.焚风 D.台风
15.布拉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狂风、暴雨 B.滑波、泥石流 C.干热风旱灾 D.冰冻、狂风
16.一天中最有利于布拉风形成的时段是( )
A.日出前后 B.午夜 C.日落前后 D.午后2点
【答案】14.B 15.D 16.A
【解析】14.布拉风是冷空气直泻山麓引起的地方性大气运动,与山风的形成原理类似,都是由冷空气下沉形成的,B正确;信风是介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风,与焚风成因不同,A错误;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面的干热风,是一种气流越山后绝热下沉引起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降低的现象,而布拉风下沉绝热增温不多,所以与焚风不同,C错误;台风是热带气旋,D错误。所以选B。
15.由材料可知布拉风会带来冷空气,存在较大的气压梯度,会产生降温和狂风,导致冰冻的发生,D正确;气流下沉,不会形成暴雨,A错误;没有降水,不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B错误;增温不多不会形成干热风,C错误。所以选D。
16.一天中最有利于布拉风形成的时段是气温最低的时间段,即日出前后,A正确;午夜、日落前后、午后2点不是一天中的气温最低值,不利于不拉风的形成,BCD错误。所以选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近代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据自身原料、燃料供应布局,典型代表是福冈、釜石和室兰。1930年之后,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国外原料及燃料,相继在阪神、京滨等地建成新的钢铁联合企业,完成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50年代以后,日本铁矿石、炼焦煤海外依存度渐强,其海外依存度均接近100%,并向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大城市圈和周边地区集聚,完成第二次钢铁产业布局转移,形成典型的临海钢铁工业分布。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工业发展达到高峰值。此后,伴随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和效率提升,进行转型升级,部分钢铁产业向海外转移,这是日本钢铁产业第三次布局转移。下图示意日本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分布。
(1)分析日本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的原因。(4分)
(2)说明日本钢铁工业第二次布局转移中向临海集聚的好处。(6分)
(3)评价日本钢铁产业海外转移给其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17.(1)钢铁产业需要煤炭、铁矿等原材料;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每点2分,共4分)
(2)临海的位置利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海运便利,价格低廉且适宜大宗货物的运输,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协作与交流;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形成规模效应。(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有利于日本加快技术革新,提升钢铁工业附加值,优化钢铁工业结构;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日本钢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的原因。钢铁工业生产有两大原材料:煤炭、铁矿,一个是能源,一个是材料,这两大原材料决定了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的区位转移。二战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 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
(2)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市场区位条件地位上升,原料、燃料地位下降,临海的位置利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海运便利运输量大,价格低廉且适宜大宗货物的运输,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多家企业布局在一起,有利于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协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水平;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3)钢铁产业转移到海外,日本内部企业形成竞争,有利于日本加快技术革新,提升钢铁工业附加值,优化钢铁工业结构;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钢铁产业排放大量污染物,迁走后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的象泉河流域,南隔喜马拉雅山脉,北部为阿伊拉日居山脉,夏季降水集中且异常干热。大约500万年前该地断陷成湖,后经历了百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典型的流水侵蚀土林地貌。
(1)据图比较札达盆地南北两侧坡度特征的差异,并解释南坡特征的成因。(6分)
(2)根据材料,推测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6分)
(3)一般认为土林留存时间较短,但有学者结合当地条件,认为札达土林会留存较长时间,试为学者的观点提供论据。(6分)
【答案】18.(1)南坡陡峭,北坡和缓。(2分)成因:受印度洋板块(1分)和亚欧板块(1分)碰撞挤压影响,喜马拉雅山抬升明显(2分),从而造成札达盆地南坡陡峭的特征。
(2)周边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在湖底,形成(巨厚)沉积层;山脉的加速抬升,(湖区变干,加上湖水外泄)湖泊干涸,湖底出露,形成札达盆地;象泉河水及短促夏季降水,冲刷土层,平坦高原湖盆沉积层被切割成土林。(每点2分,共6分)
(3)札达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流水侵蚀作用总体较弱;盆地及其周边植被不发育,土林很少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坏;地处干旱区,人类活动较少;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土林的保护。(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据图可知,南北两侧坡度特征的差异是南坡陡峭,北坡和缓。南坡坡度陡峭的成因:结合板块分布等基础知识可知,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喜马拉雅山抬升明显,坡度陡峭,从而造成札达盆地南坡陡峭的特征。
(2)注意材料信息“夏季降水集中且异常干热。大约500万年前该地断陷成湖,后经历了百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典型的流水侵蚀土林地貌”。由此可知,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是:湖盆及河床接受沉积,堆积大量沉积物并形成沉积岩;之后受内力作用,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湖泊干涸,湖底沉积岩石裸露于地表,形成札达盆地;象泉河水及短促夏季降水,冲刷土层,平坦高原湖盆沉积层被切割成土林,岩石裸露,受到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土林”。
(3)札达盆地日照时数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表入渗条件比较差,因此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对土林的破坏较小。其次,札达盆地干热少雨,土壤有机质缺乏,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使形成的土林不会过多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坏,进而可以得到完整的保存。再次,区域地理位置闭塞,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少,人类活动对土林的破坏少;最后,人类的相关保护措施也有利于土林的保存,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注意图示信息“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景观图”)。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海草是高等被子植物,根系发达,光合作用效率高,一般生长在浅而清澈的海域。大面积的海草称为海草床,具有维护海岸线及海床稳定、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固碳释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重功能。随着近年来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全球海草床快速衰退。我国科研团队在海南岛远离河口的海域开启了海底“种草记”,人工移植海草并采取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形成新的“海底草原”。下图为海草床固碳示意图。
(1)说出海草床衰退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
(2)分析海草床在稳定海床方面的作用。(6分)
(3)说出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方式的优势。(6分)
【答案】19.(1)海水养殖导致水质变差,影响海草生长;工农业生产污水排放,污染海水环境,使海草死亡;开挖航道、围填海等工程建设占用海草生存空间;收挖海鲜、底网拖鱼等活动,会带走海草,破坏底土。(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海草床面积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叶片密度大,减缓底层水流速度,减少对海床的侵蚀;加速悬浮物沉降,增加海床厚度。(每点2分,共6分)
(3)充分利用光照;充分利用海洋空间;两种草类优势互补;提高海草床生态效益。(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主要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人类活动影响其生长环境的角度展开分析。近海海水养殖,排放废水,污染水质,导致水质变差,影响海草生长;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海水环境,海水环境恶化,使海草死亡;开挖航道、围填海域等工程建设,破坏浅海环境,占用海草生存空间;收挖海鲜、底网拖鱼等活动,会干扰海草生长环境,干扰海草生长,会带走海草,破坏底土,影响海草生长。
(2)由材料可知,海草床面积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所以可以起到固土作用;叶片密度大,对底层水流速度具有减缓作用,进而减少对底层海流对海床的侵蚀作用;海草具有净化海水的作用,可以加速悬浮物沉降,增加海床厚度。
(3)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空间;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增加海草的种类,两种草类优势互补,提高海草的生态功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