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1:31:09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红山文化遗址的积石冢是有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具有“唯玉为葬”的显著特征(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 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产生
B 太湖西北岸的丁埂遗址(属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渔猎用具,仅渔网坠就多达500件左 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
C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 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D 西周“何尊”青铜器内底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唯玉为葬”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玉器作为陪葬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A正确;
B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培植了水稻;
C错误,材料中青铜器、玉器、骨器数量都较多,不能说明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D错误,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源于周王室官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这一历史叙述(  )
A.顺应了休养生息的需求 B.体现了大一统的学术构建
C.批判了罢黜百家的政策 D.客观地记录了历史事实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分析可知,材料认为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源于儒学,体现了大一统的学术构建,B正确;
A错误,材料思想顺应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不是休养生息的需求;
C错误,材料不涉及批判罢黜百家;
D错误,“客观”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3.(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
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 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减轻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以增加社会财富,体现了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增加政府的财富,不涉及商品流通问题;
B错误,“实现社会稳定”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D错误,材料不涉及历代钱法的得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
4.(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公元734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这可以用于印证(  )
A.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B.日本遣唐使以求法僧人为主
C.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 D.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分析可知,唐朝时政府采取兼容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日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强调洛阳的特殊地位;
B错误,材料强调日本僧人到中国求法,不能由此说明遣唐使以僧人为主;
D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外交流的通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
5.(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方技”,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这得益于宋代(  )
A.格物致知学风盛行 B.医官考试制度形成
C.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D.文人雅致文化兴盛
【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方技’,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分析可知,材料中理学渗透到医学中,体现了格物致知观念的盛行。A正确;
BC错误,材料无关医官考试、医疗保障;
D错误,材料强调理学对医学的影响,不是文人雅致文化兴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程朱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方技’,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
6.(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明朝初期,以十五布政司分治天下。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这说明明代(  )
A.行省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 B.巡抚取代了布政司的职责
C.巡抚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质 D.地方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巡抚具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质,C正确;
A错误,行省制在明朝被废除;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巡抚最初是监察官员的性质,布政司是行政官员;
D错误,材料只能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能说明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
7.(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847—1848年,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巡抚郑祖琛因地方兵饷两缺,无力镇压,而欲上书请求朝廷调拨,却被军机大臣穆彰阿告诫“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此事可以反映出(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满汉矛盾激起农民运动
C.清廷无力镇压农民运动 D.晚清地方治理陷入窘困
【答案】D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清末农民起义不断,但是政府的镇压缺不利,由此可知,清政府的地方治理陷入困境,D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政治问题,不涉及自然经济瓦解;
B错误,材料不涉及满汉矛盾;
C错误,清政府无力镇压农民起义是现象,不是本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
8.(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法国《小日报》刊载的1905年中国年度事件(节选)如图1所示。下列主题最能概括其时代特征的是(  )
2月21日,(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 7月30日,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 9月2日,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 9月24日,在北京正阳门车站,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 12月22日,中日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A.西学东渐与变法改革 B.欧亚大战与政体之争
C.国运沉沦与社会转型 D.改良与革命分道扬镳
【答案】B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而“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反映了关于中国将要建立何种政体存在争议,B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了西学东渐,但是不仅涉及变法改革,还有革命;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
D错误,“改良和革命”不能包含日俄战争在我国的爆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日俄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
9.(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如图为20世纪30年代“老德记”汽水的广告漫画。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 B.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
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D.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现由华人自办完全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两权利”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其中材料中企业的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D正确;
A错误,“兴起”是在甲午战后;
B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其维护民族品牌;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货运动的发展,不涉及其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不能看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现由华人自办完全国货”。
10.(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级了建设步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外部环境趋向缓和
C.纠正了“文革”极“左”思潮 D.政府调整工业布局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级了建设步伐”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经济调整措施,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经济的恢复,C正确;
A错误,“已建成”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无关外部环境;
D错误,材料不涉及工业的区域分布问题,不能体现工业布局的调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化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级了建设步伐”。
11.(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表1)。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表1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大约在4世纪,东西方都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陷入分裂状态,但是欧洲之后依旧分裂割据,但是中国实现了统一,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B正确;
AC错误,不全面,排除;
D错误,“决定”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从12、13世纪起,欧洲一些君主为了能够“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王权掌握了世俗最高统治权 B.城市向国王支付赎金获取自治
C.市民与领主和教士平等议事 D.议会起源与王权加强紧密相关
【答案】D
【知识点】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
【解析】【分析】根据“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分析可知,材料中议会的产生是王权强化的结果,D正确;
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王权的加强,不能看出王权掌握了世俗最高统治权;
B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城市自治;
C错误,“平等议事”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议会制度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
13.(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 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 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分析可知,材料中图书的生产效率提高,且其生产情况受到市场影响,体现了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意大利是文化中心;
C错误,材料不涉及文艺复兴的影响;
D错误,工厂制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
14.(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如图为20世纪初一幅名为《军纪套笼》的时政漫画。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作者意在(  )
A.赞扬德国使非洲秩序井然 B.揭露德国掠夺非洲动物资源
C.讽刺德国的铁腕殖民政策 D.表现德国军队严谨纪律作风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分析可知,材料中德国军人训练鳄鱼和长颈鹿,体现了其对非洲的殖民扩张政策较为铁腕,因此C正确;
A错误,“秩序井然”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国对非洲的殖民行为,不是其“掠夺非洲的动物资源”;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
15.(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表2 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表分析可知,材料中苏联出口的“燃料和电力”比重迅速增加,说明其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C正确;
A错误,材料只涉及苏联出口情况,不能看出其工业生产的情况,且“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只涉及出口,不能看出国内民生改善;
D错误,材料不涉及商品的生产情况,不能看出生产效益提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6.(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该现象反映了日本(  )
A.强调重塑民族信心 B.社会娱乐生活丰富
C.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D.战后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A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分析可知,材料中日本弘扬本民族文化,意在重塑民族信心,A正确;
B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表3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港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答案】(1)根据材料和历史记录可以发现承受鼻炎以诸葛亮按的历史书写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由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知,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故答案为:
(1)根据材料和历史记录可以发现承受鼻炎以诸葛亮按的历史书写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点评】本题以“陈寿贬抑诸葛亮”案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书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8.(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史实依据。
(2)“弱国无外交”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得出的惨痛教训。请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有何特点,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答案】(1)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丰富着历史证据,汉朝时期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鉴真传播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正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海外交流和文化。成就这些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世界传播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特点具有2.1是以国际公里主义原则的依据。二是诉求合理,包括收回国国家主权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然而这些诉求最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自身国力不强,国际地位不离,难以争取到平等的权利。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势力强大。三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的主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诉求失败,再次印证了弱国无外交的惨痛教训。
(3)新中国成立后,国际背景是人民历史专制政权的建立,这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了政治基础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毛泽东等人当时在国内实力判断下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判定。在国际背景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冲图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新中国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世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五四运动;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及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丰富着历史证据,汉朝时期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鉴真传播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正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海外交流和文化。成就这些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世界传播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还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是以国际公理主义原则的依据;由材料“……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及所学可得出诉求合理,包括收回国国家主权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中国自身国力不强,国际地位不离,难以争取到平等的权利;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势力强大;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的主义等方面分析说明。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及所学可知,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国际背景是人民历史专制政权的建立,这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了政治基础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毛泽东等人当时在国内实力判断下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判定。在国际背景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冲图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新中国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世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答案为:
(1)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丰富着历史证据,汉朝时期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鉴真传播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正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海外交流和文化。成就这些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世界传播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特点具有2.1是以国际公里主义原则的依据。二是诉求合理,包括收回国国家主权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然而这些诉求最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自身国力不强,国际地位不离,难以争取到平等的权利。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势力强大。三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的主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诉求失败,再次印证了弱国无外交的惨痛教训。
(3)新中国成立后,国际背景是人民历史专制政权的建立,这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了政治基础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毛泽东等人当时在国内实力判断下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判定。在国际背景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冲图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新中国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世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9.(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
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四、赶超:德国为什么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十七、个人:现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十九、未来:西方正在衰败?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答案】我选择的问题是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吗?
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
历史依据:大航海是世界列强确实在殖民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实行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和经营掠夺,导致了当地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然而大航海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欧洲列强的教育方式和欧洲的科技文化思想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他们也从殖民地学到了知识和与技术,如烟草,咖啡,玉米等食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的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大航海运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航海时代确实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大航海时代残酷与破坏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对世界文明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根据题意要求,选择问题: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可拟定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其次,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辨证评价大航海的作用和影响,如消极方面:可从殖民掠夺和压迫、残酷的奴隶制度、落后地区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等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从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物种交流、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
我选择的问题是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吗?
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
历史依据:大航海是世界列强确实在殖民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实行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和经营掠夺,导致了当地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然而大航海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欧洲列强的教育方式和欧洲的科技文化思想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他们也从殖民地学到了知识和与技术,如烟草,咖啡,玉米等食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的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大航海运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航海时代确实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大航海时代残酷与破坏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对世界文明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20.(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神圣”(精神信仰)、“安全”(政治稳定)、“繁忙”(经济基础)。……中东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爆炸式城市大发展,但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本来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解决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而且伊斯兰世界早期以城市为依托的宗教信仰,原本也可以为建设城市的道德秩序提供凝聚力。但即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城市也没有能够创办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具有世界水平的服务产业,来解决各阶层大批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导致贫困不堪的城市居民对极端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感兴趣,包括宗教激进主义,并经常爆发一些反现代主义倾向的暴力运动。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赞同该解释或另提其他解释均可,并加以阐述)
【答案】首先从材料所述的两个关键因素来看,中东城市确实存在精神信仰,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的存在,尽管该地区应有着许多能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是由丰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 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各地区长时期经受其干扰,如战争,政变和恐怖主义等。这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中东城市过于依赖单一的石油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使得城市在面对石油等物波动时显得非常脆弱。
综上所述,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世界现代史(20世纪50年代中东)。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根据材料“中东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爆炸式城市大发展,但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可得出科特金认为中东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关于原因,可从资源分配不均、政治不稳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等方面分析。即中东城市确实存在精神信仰,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的存在,尽管该地区应有着许多能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是由丰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各地区长时期经受其干扰,如战争,政变和恐怖主义等。这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中东城市过于依赖单一的石油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使得城市在面对石油等物波动时显得非常脆弱。最后总结,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故答案为:首先从材料所述的两个关键因素来看,中东城市确实存在精神信仰,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的存在,尽管该地区应有着许多能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是由丰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 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各地区长时期经受其干扰,如战争,政变和恐怖主义等。这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中东城市过于依赖单一的石油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使得城市在面对石油等物波动时显得非常脆弱。
综上所述,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东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 / 1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红山文化遗址的积石冢是有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具有“唯玉为葬”的显著特征(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 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产生
B 太湖西北岸的丁埂遗址(属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渔猎用具,仅渔网坠就多达500件左 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
C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 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D 西周“何尊”青铜器内底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A.A B.B C.C D.D
2.(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源于周王室官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这一历史叙述(  )
A.顺应了休养生息的需求 B.体现了大一统的学术构建
C.批判了罢黜百家的政策 D.客观地记录了历史事实
3.(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
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 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
4.(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公元734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这可以用于印证(  )
A.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B.日本遣唐使以求法僧人为主
C.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 D.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
5.(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方技”,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这得益于宋代(  )
A.格物致知学风盛行 B.医官考试制度形成
C.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D.文人雅致文化兴盛
6.(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明朝初期,以十五布政司分治天下。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这说明明代(  )
A.行省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 B.巡抚取代了布政司的职责
C.巡抚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质 D.地方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
7.(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847—1848年,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巡抚郑祖琛因地方兵饷两缺,无力镇压,而欲上书请求朝廷调拨,却被军机大臣穆彰阿告诫“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此事可以反映出(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满汉矛盾激起农民运动
C.清廷无力镇压农民运动 D.晚清地方治理陷入窘困
8.(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法国《小日报》刊载的1905年中国年度事件(节选)如图1所示。下列主题最能概括其时代特征的是(  )
2月21日,(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 7月30日,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 9月2日,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 9月24日,在北京正阳门车站,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 12月22日,中日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A.西学东渐与变法改革 B.欧亚大战与政体之争
C.国运沉沦与社会转型 D.改良与革命分道扬镳
9.(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如图为20世纪30年代“老德记”汽水的广告漫画。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 B.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
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D.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
10.(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级了建设步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外部环境趋向缓和
C.纠正了“文革”极“左”思潮 D.政府调整工业布局
11.(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表1)。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表1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12.(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从12、13世纪起,欧洲一些君主为了能够“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王权掌握了世俗最高统治权 B.城市向国王支付赎金获取自治
C.市民与领主和教士平等议事 D.议会起源与王权加强紧密相关
13.(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 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 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14.(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如图为20世纪初一幅名为《军纪套笼》的时政漫画。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作者意在(  )
A.赞扬德国使非洲秩序井然 B.揭露德国掠夺非洲动物资源
C.讽刺德国的铁腕殖民政策 D.表现德国军队严谨纪律作风
15.(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表2 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16.(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该现象反映了日本(  )
A.强调重塑民族信心 B.社会娱乐生活丰富
C.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D.战后经济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表3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港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18.(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史实依据。
(2)“弱国无外交”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得出的惨痛教训。请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有何特点,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19.(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
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四、赶超:德国为什么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十七、个人:现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十九、未来:西方正在衰败?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20.(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神圣”(精神信仰)、“安全”(政治稳定)、“繁忙”(经济基础)。……中东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爆炸式城市大发展,但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本来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解决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而且伊斯兰世界早期以城市为依托的宗教信仰,原本也可以为建设城市的道德秩序提供凝聚力。但即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城市也没有能够创办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具有世界水平的服务产业,来解决各阶层大批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导致贫困不堪的城市居民对极端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感兴趣,包括宗教激进主义,并经常爆发一些反现代主义倾向的暴力运动。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赞同该解释或另提其他解释均可,并加以阐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唯玉为葬”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玉器作为陪葬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A正确;
B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培植了水稻;
C错误,材料中青铜器、玉器、骨器数量都较多,不能说明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D错误,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分析可知,材料认为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源于儒学,体现了大一统的学术构建,B正确;
A错误,材料思想顺应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不是休养生息的需求;
C错误,材料不涉及批判罢黜百家;
D错误,“客观”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减轻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以增加社会财富,体现了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增加政府的财富,不涉及商品流通问题;
B错误,“实现社会稳定”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D错误,材料不涉及历代钱法的得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
4.【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分析可知,唐朝时政府采取兼容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日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强调洛阳的特殊地位;
B错误,材料强调日本僧人到中国求法,不能由此说明遣唐使以僧人为主;
D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外交流的通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
5.【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方技’,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分析可知,材料中理学渗透到医学中,体现了格物致知观念的盛行。A正确;
BC错误,材料无关医官考试、医疗保障;
D错误,材料强调理学对医学的影响,不是文人雅致文化兴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程朱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方技’,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
6.【答案】C
【知识点】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巡抚具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质,C正确;
A错误,行省制在明朝被废除;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巡抚最初是监察官员的性质,布政司是行政官员;
D错误,材料只能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能说明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
7.【答案】D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清末农民起义不断,但是政府的镇压缺不利,由此可知,清政府的地方治理陷入困境,D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政治问题,不涉及自然经济瓦解;
B错误,材料不涉及满汉矛盾;
C错误,清政府无力镇压农民起义是现象,不是本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
8.【答案】B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而“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反映了关于中国将要建立何种政体存在争议,B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了西学东渐,但是不仅涉及变法改革,还有革命;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
D错误,“改良和革命”不能包含日俄战争在我国的爆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日俄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
9.【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现由华人自办完全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两权利”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其中材料中企业的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D正确;
A错误,“兴起”是在甲午战后;
B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其维护民族品牌;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货运动的发展,不涉及其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不能看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现由华人自办完全国货”。
10.【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级了建设步伐”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经济调整措施,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经济的恢复,C正确;
A错误,“已建成”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无关外部环境;
D错误,材料不涉及工业的区域分布问题,不能体现工业布局的调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化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级了建设步伐”。
11.【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大约在4世纪,东西方都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陷入分裂状态,但是欧洲之后依旧分裂割据,但是中国实现了统一,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B正确;
AC错误,不全面,排除;
D错误,“决定”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答案】D
【知识点】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
【解析】【分析】根据“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分析可知,材料中议会的产生是王权强化的结果,D正确;
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王权的加强,不能看出王权掌握了世俗最高统治权;
B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城市自治;
C错误,“平等议事”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议会制度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
13.【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分析可知,材料中图书的生产效率提高,且其生产情况受到市场影响,体现了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意大利是文化中心;
C错误,材料不涉及文艺复兴的影响;
D错误,工厂制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
14.【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分析可知,材料中德国军人训练鳄鱼和长颈鹿,体现了其对非洲的殖民扩张政策较为铁腕,因此C正确;
A错误,“秩序井然”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国对非洲的殖民行为,不是其“掠夺非洲的动物资源”;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
15.【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表分析可知,材料中苏联出口的“燃料和电力”比重迅速增加,说明其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C正确;
A错误,材料只涉及苏联出口情况,不能看出其工业生产的情况,且“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只涉及出口,不能看出国内民生改善;
D错误,材料不涉及商品的生产情况,不能看出生产效益提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6.【答案】A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分析可知,材料中日本弘扬本民族文化,意在重塑民族信心,A正确;
B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
17.【答案】(1)根据材料和历史记录可以发现承受鼻炎以诸葛亮按的历史书写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由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知,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故答案为:
(1)根据材料和历史记录可以发现承受鼻炎以诸葛亮按的历史书写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点评】本题以“陈寿贬抑诸葛亮”案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书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8.【答案】(1)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丰富着历史证据,汉朝时期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鉴真传播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正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海外交流和文化。成就这些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世界传播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特点具有2.1是以国际公里主义原则的依据。二是诉求合理,包括收回国国家主权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然而这些诉求最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自身国力不强,国际地位不离,难以争取到平等的权利。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势力强大。三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的主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诉求失败,再次印证了弱国无外交的惨痛教训。
(3)新中国成立后,国际背景是人民历史专制政权的建立,这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了政治基础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毛泽东等人当时在国内实力判断下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判定。在国际背景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冲图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新中国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世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五四运动;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及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丰富着历史证据,汉朝时期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鉴真传播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正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海外交流和文化。成就这些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世界传播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还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是以国际公理主义原则的依据;由材料“……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及所学可得出诉求合理,包括收回国国家主权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中国自身国力不强,国际地位不离,难以争取到平等的权利;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势力强大;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的主义等方面分析说明。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及所学可知,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国际背景是人民历史专制政权的建立,这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了政治基础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毛泽东等人当时在国内实力判断下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判定。在国际背景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冲图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新中国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世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答案为:
(1)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丰富着历史证据,汉朝时期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鉴真传播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正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海外交流和文化。成就这些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世界传播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特点具有2.1是以国际公里主义原则的依据。二是诉求合理,包括收回国国家主权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然而这些诉求最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自身国力不强,国际地位不离,难以争取到平等的权利。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势力强大。三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的主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诉求失败,再次印证了弱国无外交的惨痛教训。
(3)新中国成立后,国际背景是人民历史专制政权的建立,这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了政治基础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外交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毛泽东等人当时在国内实力判断下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判定。在国际背景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冲图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新中国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世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9.【答案】我选择的问题是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吗?
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
历史依据:大航海是世界列强确实在殖民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实行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和经营掠夺,导致了当地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然而大航海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欧洲列强的教育方式和欧洲的科技文化思想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他们也从殖民地学到了知识和与技术,如烟草,咖啡,玉米等食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的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大航海运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航海时代确实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大航海时代残酷与破坏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对世界文明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根据题意要求,选择问题: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可拟定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其次,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辨证评价大航海的作用和影响,如消极方面:可从殖民掠夺和压迫、残酷的奴隶制度、落后地区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等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从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物种交流、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
我选择的问题是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吗?
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
历史依据:大航海是世界列强确实在殖民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实行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和经营掠夺,导致了当地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然而大航海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欧洲列强的教育方式和欧洲的科技文化思想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他们也从殖民地学到了知识和与技术,如烟草,咖啡,玉米等食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的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大航海运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航海时代确实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大航海时代残酷与破坏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对世界文明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20.【答案】首先从材料所述的两个关键因素来看,中东城市确实存在精神信仰,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的存在,尽管该地区应有着许多能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是由丰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 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各地区长时期经受其干扰,如战争,政变和恐怖主义等。这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中东城市过于依赖单一的石油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使得城市在面对石油等物波动时显得非常脆弱。
综上所述,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世界现代史(20世纪50年代中东)。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根据材料“中东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爆炸式城市大发展,但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可得出科特金认为中东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关于原因,可从资源分配不均、政治不稳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等方面分析。即中东城市确实存在精神信仰,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的存在,尽管该地区应有着许多能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是由丰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各地区长时期经受其干扰,如战争,政变和恐怖主义等。这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中东城市过于依赖单一的石油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使得城市在面对石油等物波动时显得非常脆弱。最后总结,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故答案为:首先从材料所述的两个关键因素来看,中东城市确实存在精神信仰,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的存在,尽管该地区应有着许多能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是由丰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 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各地区长时期经受其干扰,如战争,政变和恐怖主义等。这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中东城市过于依赖单一的石油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使得城市在面对石油等物波动时显得非常脆弱。
综上所述,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东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