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导学案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学习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亚洲地形特征。
2. 能运用亚洲地形图,并掌握亚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3.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4.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5.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情感态度目标:
1. 分析地形的影响因素,逐渐形成地理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在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中,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3.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点评:“学习目标”中进行了分层预设,既有“知识能力目标”又有“情感态度目标”。
难易层次递进,既能够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 亚洲地形分布特点。
2. 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学习难点:
1. 掌握亚洲主要的地形区,主要河流。
2.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突破方法:
读图析图训练,从音像资料中获取信息,掌握亚洲地理位置特点、地形和气候特征,通过绘制简单思维导图和示意图,展现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结构,经过图文转换,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了。
点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的确定比较准确、到位。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也注重对地理特征的分析,并注重联系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增强读图、析图图的意识,和利用地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重难点突破方法”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优秀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非常到位,注重知识迁移,注重图文转换,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方法】
1.资料搜集法(课前搜集“台湾省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关材料,为课堂学习准备条件)。
2.问题探究法(课前预习预设问题,课堂研讨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3.图导图练法(培养识图、析图、说图、绘图的习惯,用地图语言体验所学的地理知识)。
4.归纳总结法(对课堂生成的知识、探索发现的原理规律及时总结归纳,反馈、落实所学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搜集有关台湾的图文资料。
点评:从“学习方法”和“教学准备”中可以看出苏老师备课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精细和到位,这是对课堂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也体现出优秀老师严谨的教学之风。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2、3、
4、
情感态度目标:
1、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