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5:5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19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
中国现代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叙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内容要求〗
认识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新中国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2、2022年课标解读:
①历史解释:知道“两弹一星”的内涵,了解“双百”方针,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②时空观念: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对比,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和交通通信的发展状况。
③史料实证: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认识到科技文化成就背后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⑤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在交通、通信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不同,认识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看待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科技文化
学习要点:两弹一星与航天技术;杂交水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改善国计民生
学习要点: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
学习提示: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时空背景:
1)国际:①美苏冷战;②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逐渐建立外交关系;③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受挫;④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国内: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本课学习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科技成就,二是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方面主要分为这个几个方面: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而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则主要围绕“双百”方针、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展开。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知识掌握较为容易。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知道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更好地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含义。
第19课为第六单元(最后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上的重大变化作出了介绍,为本课程学习的“变迁”之前部分内容提供了历史背景;第三单元、第五单元以及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为改革开放后所做出的政策变化、科技变化,为“变迁”后的内容提供了时代背景,为本课难点“变迁的原因”提供部分答案。同时,本课分为“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个子目,从衣、食、住、行和通讯几个方面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和“潮流”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历史事实。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共二课,通过对三个专题的学习:①科技成就;②文化事业;③社会生活。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大单元教学、中外联系、单元概述等环节,在大单元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史实。
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含义;我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第2课时)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素养目标 1.立足史料实证,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消费、通信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通过历史解释,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老百姓在服饰、饮食、住宅、交通、通信方面的巨大变迁。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老百姓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学生对解放前人民困苦生活和改革开放前老百姓艰苦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教材分析 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本课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系列历史巨变从社会生活视角呈现。本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个子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两个时间节点前后对比,来反映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重新整合为二部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本课知识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岁月如歌——图说生活变迁二.蝶变溯源——图析变迁原因
学情分析 目前八年级学生,都是00后的孩子,对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生活几乎没有概念。但是,他们的祖父辈或者父辈,都是经历过这些历史时期的。所以,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亲人的访谈、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实地探访以及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再到现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用的变化,能够让学生更加参与其中,感受更深刻。同时,八年级学生充满了表现欲和好奇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切身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变迁原因,进而理解变迁的根源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树立为中国梦奋斗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 视频辅助法 合作探究法 史料分析法
大单元理念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线索和单元概况,单元核心概念,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形成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看视频说一说你都看到哪些变化? 观看图片,立足史料实证,初步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探知欲。
一、岁月如歌——图说生活变迁 目标导学一:岁月如歌——图说生活变迁(一)衣1.展示图片:教师讲述: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人们服饰变化原因是什么?(二)食1.展示图片:2.展示材料:1978年的中国只是个温饱不足的低收入国家……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67.7%和57.5%。即便是按照当时中国自己所定比较低的贫困线标准衡量,也有多达1/4的人口(约2.5亿)属于尚未解决温饱的极端贫困人口。——李文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教师提问: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的束缚,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这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生活日益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快餐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三)住展示图片: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建瓦房,八十年代加走廊,九十年代盖楼房,现在实行建洋房,盖处别墅讲花样。教师讲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房屋大多是土坯房,屋顶用木头架起,然后放上茅草,这样既不能防潮,也不牢固。房子会掉土,洗干净的碗放着不一会就脏了;下雨天,屋外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整个房子就只安了一颗灯泡,那灯光却还没有蜡烛亮。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四)行1.教师讲述: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交通变迁很难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就让我们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关于交通的记忆。展示图片:2.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3.教师讲述: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五)通信1.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2.教师讲述: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3.展示材料: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仍然存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仍不流畅,绿色交通发展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通信网络质量和技术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等等。展望未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必将迎来更光明的前景,不断向着“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的目标昂首迈进。——《改革开放40年》教师提问:针对交通和通信业中存在的问题,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六)休闲娱乐1.教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2.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资供应严重匮乏,限制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提示:变化原因: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提示:(1)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全国铁路营运效率大大提高,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提示:除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外,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任人选择。生活百态之“车水马龙”。影响: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方便、快捷、办事效率高。提示: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提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百态之“机不离手”。提示:公交优先、使用清洁燃料、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增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互联网的实时监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科技研究和投入力度;等等。 通过总结衣食住行用的变化,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获取结论的能力。同时突出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为后面探究原因做准备。
二、蝶变溯源——图析变迁原因 目标导学二、蝶变溯源——图析变迁原因1.日常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材料研读】结合右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 提示:袁隆平。提示:(1)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水平不断提高。(2)人们的思想解放,生活观念不断更新进步。(3)党和国家关注人民生活的改善。(4)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5)科学技术的推动。 渗透“论从史出”的基本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本课的知识点梳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交通、通信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辈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一.岁月如歌——图说生活变迁二.蝶变溯源——图析变迁原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先独立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尝试自己总结回顾。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整体框架。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清晰;依据课标,培养核心素养。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信息、获得知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生活学生较为陌生,教学中要多展示老照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附1:素养提升【家国情怀】
附2: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