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学文化成就【大单元教学课件】课件+素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学文化成就【大单元教学课件】课件+素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5:58:26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8课 科学文化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 中国力量、文化自信)
一.科技强国力—“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二.科技保民生—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三.文化富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
目录
教学目标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1、通过时间轴和表格,梳理不同新中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了解“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概况,分析研制成功的意义;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家国情怀:学习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022课标
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大单元概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修订《宪法》
小岗村
包干到户
徘徊时期
两个凡是
重新召开人大政协会议
1984《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
对 外 开 放
加入WTO
二炮更名
火箭军
1976
1978
2015
1992
2001
1982
1980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开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起点
真理 标准
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路
中共十四大确立
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目标
南方 视察
一国两制
港澳回归
全方位外交
九二共识
载人航天工程开启
衣食住行交通电信的变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定位
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定位
主题1:科技文化
主题2:社会生活
科技文化
成就
(第18课)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大国重器、航空航天
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课)
日常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
出行通畅、通信便捷
助力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屠呦呦:国之耆宿,天下无双
大单元概念
大概念: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社会生活现代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交通、通信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现代化:提出“双百”方针;出现一系列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推动
推动
大单元概念
圆满完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于2024年5月1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
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全部安全顺利出舱。
导入新课
神十七航天员回来了!这些“名场面”你应该记得!https://news./2024/05/01/ARTIKBt1mL6ghYQHI6hIjghm240501.shtml
新课讲解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分,核弹包括原子弹、氢弹等。
导弹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目标标导学一、科技强国力—“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概念
(一)“两弹一星”
新课讲解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
导弹
能打到
能打准
“两弹一星”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
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2.概况
点击播放视频
新课讲解
材料2: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4: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3.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1:战争中,麦克阿瑟狂妄地建议,美国应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
抵制美国的核威胁
新课讲解
最终,国家制定了1956—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将原子弹、导弹的研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是不是一帆风顺呢?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是如何克服的?
材料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造。 ——毛泽东
材料2: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有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
—— 《建国初期华侨科技人才回归潮》
材料3:苏联在1960年单方撕毁了核技术援助协定,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他们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材料4:购买相关仪器需要大量的外汇,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决定动用黄金储备300万两。他说:只要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不要说300万两,就是3000万两,我毛泽东也舍得。
材料5: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约2290位海外留学生,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材料6:“不要怕,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还是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很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算的。”
——毛泽东
工业水平落后
教育落后,人才匮乏
苏联撤回对华援助
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大批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
4.“两弹一星”能成功吗?
新课讲解
邓稼先
钱学森
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现在大家最称道的中国科技成就之一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之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它是在封锁的条件下,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进行的。尽管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受到多重外部环境的封锁,但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比如我们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从原子弹发展到氢弹,比当时法国更早地爆炸了氢弹,比美国、英国、法国的速度都要快。
——周光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
课堂拓展
邓稼先
两弹元勋
原子弹、氢弹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课堂延伸
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曾说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会放他回中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 20年”。
导弹之父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新课讲解
1.钱三强(1913-1992) 2.钱骥 (1917-1983)
3.姚桐斌(1922-1968) 4.赵九章(1907-1968)
5.邓稼先(1924-1986) 6.王淦昌(1907-1998)
7.彭桓武(1915-2007) 8.程开甲(1918-2018)
9.黄纬禄(1916-2011) 10.屠守锷(1917- )
11.钱学森(1911-2009) 12.周光召(1929- )
13.杨嘉墀(1919-2006) 14.陈能宽(1923- )
15.陈芳允(1916-2000) 16.吴自良(1917-2008)
17.任新民(1915- ) 18.孙家栋(1929- )
19.朱光亚(1924-2011) 20.王希季(1921- )
21.王大珩(1915-2011)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1909-1968)
群星璀璨耀中华,追星当追如下星
结合材料想一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二: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材料一:原子弹爆炸中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一轰鸣声,是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年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的奇迹,为洗雪多年来中国遭到的屈辱发出了怒吼!这一声轰鸣圆了中国第一梦! ——姚明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1)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3)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两弹一星”意义
新课讲解
自主学习
2003
20世纪
90年代
1999
2008
2021.6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二)漫步太空
新课讲解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开启航天梦
新课讲解
③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开启航天梦
新课讲解
蛟龙
天宫
悟空
墨子
天眼
大飞机
开启航天梦
2003.10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变化:
无人
载人
太空行走
太空驻留半年
开启航天梦
新课讲解
2023.10-2024.4
神舟十七号
新课讲解
有人说:“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这主要得益于邓小平在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和袁隆平取得的哪项科技成就?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是此翁。
——2004年感动中国中袁隆平的颁奖词
目标标导学二、科技保民生—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点击播放视频
新课讲解
对我国: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世界: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籼型杂交水稻面积约3.4亿公顷,增产稻谷4.5亿多吨。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获得
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
2004年10月14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左)和塞拉利昂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获得世界粮食奖。
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2.青蒿素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
点击播放视频
新课讲解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
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
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
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中医
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
究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15年,屠呦呦获若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人物扫描
新课讲解
青蒿济世
时间:
培育者:
意义:
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于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屠呦呦领奖
新课讲解
“双百”方针
艺术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时段 类别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代表作品
特点
1956年毛泽东提出
学术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目标标导学三、文化富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莫言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代表作
中国优秀文化作品
2022年7月8日
第二届澳涞坞国际电视节金萱奖提名
知识拓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荣誉
“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代表作品
获奖理由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获奖演讲
新课讲解
截止2022年4月,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多年来,孔子学院以语言传递之力,编织了中国连接世界150多个国家人民心灵相通的纽带,同时自身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7万人,通过不断完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学习标准、课程大纲及考试大纲,建立健全汉语国际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了办学质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
中国文化的世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课堂延伸
(1)国家重视并制定了正确的政策;
(2)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
(3)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4)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5)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创新中求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富国
②大力发展科技,增强综合国力
③作为学生应好好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文化成就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板书设计
原子弹、氢弹、导弹
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
漫步太空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农业、医学
“双百”方针
莫言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文化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素养提升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材料: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明成果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底气;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实现文化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建设文化强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学习、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其他文化的侵蚀;等等。
作业布置
1.下图为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中选定的官方任务标识。此次活动共征集了1500多件作品,体现了广大民众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热情,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杨利伟做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其乘坐的载人飞船是( )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三号飞船
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2.2022年11月29日,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顺利对接;2023年,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设并转人常态化运营。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3.近年来,随着《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古热”。2018年我国各类博物馆到访人次突破11亿,2019年同比增长8.97%。这反映了( )
A.国力增强提振文化自信 B.科技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转型
C.历史真相需要考古实证 D.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C
A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