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6 18: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大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在中国现代史中的时空定位
一:目录:
单元课标解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情境任务设计
单元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时教案
单元跨学科学习
单元背诵清单
单元复习设计
单元大事年表
单元评价
二、具体内容
【单元课标解读】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
中国现代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叙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内容要求〗
认识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新中国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2、2022年课标解读:
①历史解释:知道“两弹一星”的内涵,了解“双百”方针,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②时空观念: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对比,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和交通通信的发展状况。
③史料实证: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认识到科技文化成就背后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⑤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在交通、通信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不同,认识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看待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科技文化
学习要点:两弹一星与航天技术;杂交水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改善国计民生
学习要点: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
学习提示: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时空背景:
1)国际:①美苏冷战;②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逐渐建立外交关系;③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受挫;④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国内: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本课学习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科技成就,二是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方面主要分为这个几个方面: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而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则主要围绕“双百”方针、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展开。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知识掌握较为容易。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知道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更好地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含义。
第19课为第六单元(最后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上的重大变化作出了介绍,为本课程学习的“变迁”之前部分内容提供了历史背景;第三单元、第五单元以及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为改革开放后所做出的政策变化、科技变化,为“变迁”后的内容提供了时代背景,为本课难点“变迁的原因”提供部分答案。同时,本课分为“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个子目,从衣、食、住、行和通讯几个方面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和“潮流”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历史事实。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共二课,通过对三个专题的学习:①科技成就;②文化事业;③社会生活。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电视等媒体的反复追踪播报,八年级学生已经对我国近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这为学习《科技文化成就》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处于21世纪,他们对20世纪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学技术只有模糊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也不够理解。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充分补充一些资料,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在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是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作为教学资源,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大单元教学、中外联系、单元概述等环节,在大单元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史实。
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含义;我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单元情境任务设计】
情境1、学会计算历史年代,知道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制作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明晰中国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情境2、通过解读图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物扫描--钱学森、人物扫描--邓稼先、图片《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漫步》、《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知识拓展--科教兴国;图片《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美丽乡村》、《上海的居民小区》、《我国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行驶证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如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知识拓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情境3、搜集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情境4、搜集、整理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人物事迹的史料,如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为他们立传,叙述他们的嘉言懿行和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故事会,学习体会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情境5、搜集、整理有关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逸闻趣事,举行故事会、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并交流。——家国情怀。
情境6、搜集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开展以:“双百”方针下影视作品欣赏与“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欣赏活动,如《英雄儿女》、《林则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国家命运》、《邓稼先》、电视剧《渴望》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情境7、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歌曲《歌唱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等等,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歌曲,从歌曲中感受历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情境8、搜集、阅读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涌现出来的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如《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情境9、开展口述史的学习活动。通过对老师、长辈进行访谈,搜集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老照片和老物件,查阅相关的历史记载,形成口述史的材料集。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主题,撰写口述史文章——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情境10、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陆续兴建完成了许多重大工程。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搜集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重大科技成果与重大工程,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打飞机、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绘制成统计表,运用统计表中的数据说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情境11、进行专题研究。选定研究的主题,如“新中国科技的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成就”“新中国的交通”等,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图文、影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举办专题论坛,交流研究成果——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见本专辑课时同步教案)
第1课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国、文化自信)
第2课时: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3课时:单元复习
【单元跨学科学习】
语文学科:用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去获取相关史事的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名句赏析的历史信息。如感动中国袁隆平、屠呦呦的颁奖词
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原理,认识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原理。
美术、音乐学科:从艺术课程的欣赏角度去观察历史绘画、历史歌曲,发现历史现象。
地理学科:用地理学科的读图方法去解读我国交通领域的巨大成就。
数学学科: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历史图表中包含的数据透视的历史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