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6: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冥有鱼》
1.关于“鹏”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
a.大鹏的外形。 b.大鹏的活动。 c.大鹏飞上高空之后眼中的景象。
2.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3.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①“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和鹏对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大鹏”、“野马”、“尘埃”都看似逍遥,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5.前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顶真,使几个句子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起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并说说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1)①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极强感染力。②“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借《齐谐》之言,突出鹏庞大的形象,并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7.“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人视苍穹”如同“大鹏视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受到距离的限制,说明人与大鹏的视力都有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8.本文引申出哪些成语?
鹏程万里:形容前程远大。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上升。
鲲鹏展翅:比喻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9.关于鲲鹏的诗句有哪些?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宋 · 李清照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 《上李邕》唐 · 李白
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 《我身》唐 · 白居易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多角度评价辩论结果:
庄子胜:偷换概念使惠子无言以对。
惠子胜:庄子曲解惠子,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
庄子有赢的机会: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自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 “从容出游”感到快乐,所以觉得自己所见到的“出游从容”的鱼也是快乐的。 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移情于物)
3.结合课文,庄子和惠子有何性格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是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4.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巧妙在哪里?
彼此都抓住了对方语言表达上的“漏洞”。惠子过于求实,穷追不舍,表现了知性的欲望;庄子机智应变,谈笑解脱,更具有浪漫情怀。
《虽有嘉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2.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先用“嘉肴”“至道”作类比切入话题,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再以“教”与“学”所产生“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解释二者的关系,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的话加以佐证。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嘉肴”开始写起?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3)使说理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
4.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大道之行也》
1.“大同”社会的前提是什么?总纲领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5.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对偶精严,平仄相对,简捷凝练。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3)男有分,女有归
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的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
5)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句子结构、表意风格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马说》知识梳理
主旨: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 为喻,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然后进一步从“食马者”的角度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妄浅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教材思考探究第一题)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教材思考探究第二题)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一食或尽粟一石。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因为“食不饱”,所以千里马才“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里“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最终原因,而这原因归结于食马者的无知。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句式,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增强语势,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讽。
6、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作用:①以总结性的问题做结尾,有利于阐明文章中心思想;②与前文内容相照应,总收全文。含义:①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②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③说明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变式)6.分析“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点明主旨 2、深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3、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①反问。②进一步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千里马,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③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8、本文中的五个“也”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暗合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③“是马也”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重点1、4、5)
9、“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一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陈述了作者的哪些看法?
表现手法: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看法:①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②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感。③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附加题:
1、(探究性设问)在学习《马说》这篇文章时,小文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相马的伯乐。你是否赞同她的观点呢?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赞同。伯乐是相马高手,没有千里马怎么可能有相马的伯乐,所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有疑义。
示例二:不赞同。作者故意这样颠倒事实顺序,目的在于突出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这样表述才能顺理成章地引发后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识马的伯乐的深切期待和呼唤。
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试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观点一: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就会终老在磻溪河畔;百里奚若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将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倘若没有得到明君的赏识,即使是“千里马”,其才能也将难以发挥,甚至酿成悲剧。如岳飞、袁崇焕等。
观点二:千里马不能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是千里马就应该积极入世,纵横驰骋,努力开创一片天地。毛遂自荐的故事发人深思。因此,是千里马就要努力学习,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毕竟成功要靠自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1 、诗人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的?有何作用?
A、炼字:“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
“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B、动词:“飞”“渡”“洒”“飘转”一系列动词,细致地写出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急、痛惜之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 “归来倚杖自叹息。”
一叹自己---风吹屋破,群童抱茅,无处安身
二叹他人---还有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三叹国家---何时战乱平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画面: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赏析:环境描写、描写了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心情,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做铺垫。
4“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修辞:运用比喻,把“雨”比作“麻”,生动形象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侧面表现了作者凄苦的生活。
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赏析:“丧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照应“未断绝”,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赏析: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期盼国泰民安的崇高理想。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感:表达了诗人饱览人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主题:《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烟火色”指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年迈老人悲苦的形象,“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十分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人完全可以理解老翁的心理活动,这种极度矛盾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
C.晓驾炭车辗冰辙: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目前。“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3、偏偏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翩翩”形容轻快的样子,写出了宦官使者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与卖炭翁困苦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把,回,叱,牵”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宫使的仗势欺人、霸道凶残,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二者构成强烈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课文写宫使的飞扬跋扈,卖炭翁的艰辛痛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困苦凄惨,统治者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3)“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宫使的残酷无情。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主题: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A:连续用两个感叹句,情感强烈,既写出了县吏的凶神恶煞,又写出老妇的惶恐痛苦。
B:运用对比,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照强烈,极其形象概括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C:运用反复的修辞,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突出了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为下文老妇悲愤地诉说渲染了气氛。
4、老妇的“苦”有哪些?
老年丧子之苦、生活困窘之苦、体衰应征之苦
“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6、“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7、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8、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杜甫为什么没有直接写石壕吏的残暴和步步紧逼,而是采用藏问于答的技巧全程写老妇的回答?)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