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7:2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21.古代诗歌五首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并默写古诗。
学习目标:
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形式。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有关陈先生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有关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一般指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wěi)之所。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又名“蓟北楼”。
有关字词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空间
空间如此辽阔,而我这么渺小。孤独
俯仰古今,登楼远眺。
怀才不遇,孤独愤懑。
赏析
(1)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如燕昭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品读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望岳
唐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尊称为“诗圣”。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主要作品:《望岳》《登高》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有关作者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有关泰山
中华五岳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字词释义
岱宗
齐鲁
未了
造化

泰山
泰山横跨齐鲁。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不尽
天地,大自然
聚集,集中
字词释义
阴阳
荡胸

绝顶
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心胸激荡

顶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初步感知
初见泰山时的惊讶,借齐鲁大地烘托出泰山的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虚实结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归鸟,诗人登上泰山后激荡的心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望远,万物渺小。
问题探究
1.古人认为泰山最大,诗人时如何写出泰山“高大”的?
通过“青未了”“钟”“割”“决眦”等词,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
2.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问题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借景抒情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俊。《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宋仁宗 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 闻:听说
3.畏:害怕。望眼:视线
4.缘:因为。
字词释义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整体感知
诗歌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景:飞来山上的高塔,鸡鸣,日出
夸张:“千寻”极写塔之高,同时也表明作者起点至高。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什么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整体感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用典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浮云遮住日月,即比喻奸佞小人在朝堂当政,蒙蔽皇帝的判断。
1.这两句写登上飞来峰的感想。
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不畏惧奸佞小人当道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问题探究
1.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理解?
诗句角度: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越不会被外物(浮云)遮挡视野。
延伸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不再害怕困难,会轻易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问题探究
1.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主要作品:《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艺术特点
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
②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整体感知
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腊月酿的酒
鸡肉和猪肉
农家人的热情好客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体感知
事物(山水)变化之复杂和暗含希望,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终将乘风破浪。
颔联写山西村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整体感知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将近,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农民祈愿丰收的淳朴愿望。
颈联展开了一幅农民迎神祈愿画卷,表现了作者对农村淳朴风俗的赞扬和喜爱。
整体感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歌总结
诗人通过不仅生动的描绘山西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向读者再现了当地农民迎神祈愿时热闹的场景,同时揭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蕴含着新希望的道理。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 。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15首,此为第五首。道光十九年,作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写成这组诗歌。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朋友等等。
标题释义
己亥杂诗
“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
“杂诗”:即随性而作的诗歌。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整体感知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整体感知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以浩荡形容离愁,极言离愁的无穷无尽。
夕阳西沉,
暮色苍茫
“天涯”代指家乡杭州
离京远行,政治生涯基本结束。胸中忧虑、怨恨以及失落当然不会少。
整体感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诗人借落花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古诗总结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蕴含哲理的诗句,课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