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4:33:26

文档简介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 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 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 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 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 语言、 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将中国画融入世界,摆脱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甚至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这能不能成为可能 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 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那它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吗 它保留了中国画原有的形式吗 我认为它们不是中国画。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 虚拟创作、 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我们尊重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无论使用任何材质,只要能创作出令我们感动的作品,我们都会报以掌声。也正如张仃先生所说: “不想再用中国毛笔,甚至完全不用笔,都是画家的自由选择。不用毛笔弄出来的画当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国画,因为无从识别。 ”
(节选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文本二: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 墨绘在纸或绢上, 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逐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 点、 线、 块、 面都是造型手段,黑、 白、 五彩,渲染无穷气氛。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 面,或曰笔、 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 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 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 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 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 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 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 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并始终在世界艺术中保持着独立性。
B.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喜欢利用电脑进行创作,完全摆脱笔墨语言乃至场所限定,将数字新媒体技术等注入了中国画。
C.评论中国画必然会涉及笔墨,然而许多评论者往往孤立地评价笔墨,仅仅根据笔墨的优劣来评判绘画作品的好坏。
D.屋漏痕线条具有苍劲坚挺的特点,它是画家用笔时缓慢行进、遇到阻力而产生的,这种线条用来表现老梅干枝是很合适的。
2.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凡被定义为“中国画”的范畴的作品,必然以笔墨为语言,任何表现和色彩,都要用笔墨的方式呈现出来。
B.当代中国画已经进入跨文化视野,给世界提供独特的中国经验,在形式、范式、语言等方面深度影响世界艺术创作。
C.并不是保留了中国画的技巧及笔墨语言的画作都能称之为中国画,它还需要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及其他基本条件。
D.吴冠中运用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的例子,表明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的相互作用,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的整体效益。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石涛《画语录》)
B.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韩拙《山水纯全集》)
C.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 (笪重光《画筌》)
D.使墨之从笔,如云涛之从风,斯无施不可矣。 (刘熙载《艺概》)
4.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 简要概括“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
5.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该如何创新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树下
铁凝
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副市长。
老于老婆说,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老于说是。 老于女儿说,中学还是大学 老于说,中学,同班。女儿说,都说中学同学比大学同学亲。老于老婆就说,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女儿说,她不是你的中学同学么。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女儿有数学天赋,前不久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 清华。 老于支持女儿,可他拿什么支持呢,至少他应该让女儿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吧,至少他不该让女儿冻得攥不住笔吧。①也许真应该去找项珠珠同学,项珠珠市长。
找找她又有何妨 谁让她是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 要是有暖气, 女儿何至于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②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老于给项市长打了电话。 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 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 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 只是想见面聊聊。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
这晚, 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赶到项市长家。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的没有暖气的家里,他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 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项珠珠就身穿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为什么谈文学 记得有一回,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文学名著,老于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项珠珠连忙问道:谁 老于故作漫不经心且快而流利地又说了一遍陀氏大名,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 老于内心得意着,那一次的得意始终存在老于的记忆里。
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他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 他说到新近读过的美国小说《热冰》,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那是一个投湖死亡的少女被父亲藏进冰库永远凝固了青春的故事。老于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今晚的使命。 这使他有点内疚,因为直至现在他也没能使谈话赶上正路。可难道项珠珠不该知道这个美国小说么,不该知道他老于涉猎文学范畴之广么,不该知道他生活角色的平淡和他内心世界的高贵丰富不成正比么
他滔滔不绝着。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说的人物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 ③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④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 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
出得门来,老于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什么热冰啊莫扎特啊陈寅恪啊,他们和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他本是带着一肚子请求从家里赶来的,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 他鼓动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房间还亮着灯,老婆和女儿还没睡,她们在等待他带回的消息。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日子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于虽然家里穷,但女儿数学天赋好,有望考上名牌大学,他决定去求同学项珠珠市长,为女儿创造好一些的生活、学习条件。
B.老于找老同学帮忙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当官就应该为民做主;女儿是人才;想到女儿受苦,他很心疼……
C.项珠珠工作繁忙,却依旧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她不仅能说出很多当代作家作品的短长,还能一定程度懂得作为行家的老于的见解。
D.老于的失误在于,他和项珠珠高谈阔论了一个晚上的《热冰》、莫扎特、陈寅恪,而这些东西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说明,老于很难把握他与项珠珠相处的分寸,对他来说,她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同学又是领导,他不知道如何向她开口。
B.句子②表明:老于想到很多去找项珠珠的理由,好像真是理直气壮的,其实没有一条理由站得住脚,说到底,他是心虚的。
C.句子③精彩地描画出老于的行为特征:他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这个滔滔不绝到近乎声嘶力竭的自己才是他本真的样子。
D.句子④话中有话:自尊心让老于不能听到项珠珠再追问自己,其实他渴望她再追问下去,只能用如此突兀的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8.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细节,潜藏多重信息和意蕴,请结合上下文,加以梳理概括。
9.最后,老于对树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并相信日子会好起来。你觉得这个结尾好还是不好 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 ”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 ”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 ”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 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 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鲁有恭士,名曰机氾,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阴,夏日行阳,参行必随,坐必危。 一食之间三起不羞,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 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 ”机氾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对君之坐,岂不安哉 尚有差跌;一食之上,岂不美哉 尚有哽噎。今若汜所谓幸者也,固未能自必。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 矰缴尚得而加之; 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誉人者少,恶人者多。 行年七十, 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何释恭为 ”
(节选自刘向《说苑 敬慎》)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学者A以虚受之B故C曰D得E苟不知F持满G则天下之善言H不得入其耳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相天子”与《游褒禅山记》 “无物以相之” 中的“相”词义相同。
B.“迄今而益章”与《离骚》 “芳菲菲其弥章”中的“章”词义不同。
C.“自臧而满意”与《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词义相同。
D.“与时消息”与《苏武传》 “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禽被分封到鲁国,周公以自身“握发吐哺”的例子告诫儿子要谦恭地对待士人,否则会有类似夏桀商纣的下场。
B.孔子在读《易经》中《损》和《益》卦时感悟到损和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只有懂得谦退才能获得益处。
C.孔子将尧帝因谦恭而兴盛与昆吾因骄傲而衰败的例子进行对比,强调了谦恭的意义,子夏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
D.机氾是鲁国有名的谦恭之士,他看见穿粗布衣服的穷人,就对他们行礼,与他们一起吃饭,三次起身都不觉得羞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②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氾者,何释恭为
14.文中周公、孔子和机氾都强调了“谦恭”的重要性,但谈论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我曾经追随韩公,一直到远在天涯的潮州。
B.诗人在长安读到韩愈左迁的诗篇,并想象寄给韩愈的书信已翻山越岭过泷水了。
C.“瘴烟”点出了蛮荒之地的特点,瘴烟散尽,明月初上,则寄托了作者的祝福。
D.昔人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也可移用于评价贾岛的这首诗。
16.贾岛因“推敲”而受到韩愈的赏识,这也成了一则佳话。请以颈联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17.(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善用比喻说理:如“   ”,形象地写出子孙割地事秦,毫不珍惜; 而其后果也正如古人所说“   ”,柴火不断火不灭。
(2)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写出了含泪相望、 默默无言的场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桑树是古代农村常见且重要的植物,古诗词中多有吟咏,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2024年开年,哈尔滨 A 地火爆出圈,这座寒冷的城市突然成了最热的话题。光彩照人的鄂伦春人,尽展民族风情;放荡不羁的“二埋汰”,昭示王者归来;巧夺天工的冰雕造型,彰显艺术魅力……还有人造月亮、飞马踏雪、“非遗”打铁花、 冻梨切片等,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哈尔滨,游客们受到宾至如归的宠爱,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冰与火”,对“尔滨”人周到热情的服务 B 。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去年,淄博烧烤、 贵州村超、 天津跳水,轮番登场,羡煞不少城市, 更引来诸多文旅局长 C 地上门取经。 哈尔滨此次爆火,再次引发新一轮的分析与解读,各地文旅官员与专家希望破译制造流量的密码,以期那“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 淄博、 天津、 哈尔滨看似有一些共同之处, 但他们走红背后的根本原因完全是不同的,更是不可复制的。
无法被模仿,却可以被超越。①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②其他城市如果也能把游客“宠” 出新的高度,③精准洞察游客需求,创新深挖旅游资源,④抓住机会完善城市基建和景区建设的“硬设施”,⑤把握机遇优化旅游业态、 消费理念等“软环境”,⑥定会营造出“泼天富贵”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如果你的家乡进行文旅宣传活动,请你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写一段话,介绍你家乡的特色文化。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① 。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也就是每10个碳原子伴有8个氢分子。 ② ,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如对煤进行分质利用,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就可以把氢拿出来利用。
那么问题就是,将煤分质利用后,半焦要如何处理 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要为半焦找到出路。我们知道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 中国乙醇的生产量只有200万吨/年,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③ 。
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气体的14%,科学家通过一些技术可以将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粉末进行回收,然后作为材料制造干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之中。
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 届时,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2.文章结尾,作者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请你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写出作者推论的大小前提。
关于大小前提和结论的示例如下: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们中间若有人坐了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人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浮光掠影。我欣赏这样的:他在登山时流过汗,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而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的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A
4.①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5.①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B项“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喜欢利用电脑进行创作,完全摆脱笔墨语言乃至场所限定 ”分析错误,有所夸大。文本一原文说的是“ 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 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与选项表述并不一致。
故答案为:B
2.B项“当代中国画已经进入跨文化视野 ”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 ”,选项把将然说成了已然。
故答案为:B
3.本题首先注意把握材料二的观点“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反对“ 孤立地评论笔墨 ”,据此比对四个选项:
A项强调笔墨结合,整体画面要表现生活;
B项孤立地谈笔与墨的技巧,没有涉及画面;
C项强调笔墨之间的相得益彰的关系,没有涉及画面;
D项强调用墨的技巧。
故答案为:A
4.本题作答需要回归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分析概括:
①由文本二“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 墨绘在纸或绢上, 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 ”可知,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由文本一“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可知,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由文本二“ 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可知,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由文本二“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 ”“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 ”可知,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故答案为: ①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5.本题要求分析“ 中国画该如何创新 ”,作答需要回归文本概括观点:
①由文本一“ 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 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可知,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由文本一“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 语言、 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可知,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由文本一“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 虚拟创作、 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可知,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由文本二“ 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 ”可知,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故答案为:
①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答案】6.D
7.C
8.①少年老于的文学阅读量远超同侪;
②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是自负的,也是自尊的;
④正是自负、 自尊的性格,让老于无法对项珠珠说出自己的请求。
9.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老于始终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
②情感上,升华带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陡转造成美感。
不好。 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把树想象成项珠珠的情节缺乏铺垫,不够真实;
②情感上,老于从新的为难跳到坚信日子会好起来,较为突兀;
③结构上,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结尾巧设突转,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戛然而止式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意味深远, 令读者思考、回味;喜剧式收尾,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符合人们阅读心理,给人欣慰愉悦之感寄托美好的向往;悲剧式收尾,结局令人感动、回味、思考;深化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6.D项“而这些东西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理解错误,根据小说文本情节,这些东西是老于的的爱好与专长,是与副市长攀谈叙旧的话题,也避免了张口求老同学办事的尴尬,不能说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D
7.C项“他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 ”赏析错误,根据前文“ 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 ”,可见老于并不是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而是想避免张口求老同学办事的那份尴尬,“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自己内心是非常矛盾痛苦的,所以并不是“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
故答案为:C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分析梳理:
①由“ 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 老于内心得意着 ”细节可知,中学时期的老于文学阅读量远超项珠珠;
②由“ 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 ”可知,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由“ 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可知,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非常自负与自尊的,因为与女同学如今的地位悬殊,必须找回自尊;
④由“ 他滔滔不绝着。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说的人物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 ”,可见老于越是自负、 自尊,这让自己越是无法说出自己真实的请求,内心越发矛盾痛苦。
故答案为:
①少年老于的文学阅读量远超同侪;
②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是自负的,也是自尊的;
④正是自负、 自尊的性格,让老于无法对项珠珠说出自己的请求。
9.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要求表态,好还是不好,然后可以结合小说文本内容、情感、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理由:
(1)好,①从小说内容上,由“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 ”可知,可以让紧张的老于情绪有一个释放与缓冲;
②情感上,由“ 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 日子会好起来的 ”可知,老于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虽然没有求老同学办成事,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这份自尊却保住了,情节的陡转给全篇小说带来结构的美感。
(2)不好,①由“ 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 ”依然可以从情节内容上说不够真实,不符合生活;②情感上,由“ 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可知,情感变化有点突兀;③最后结构上,放弃请求市长,转而寄希望于渺茫的未来,一家共同克服困难,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故答案为:
示例一: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老于始终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
②情感上,升华带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陡转造成美感。
示例二,不好。 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把树想象成项珠珠的情节缺乏铺垫,不够真实;
②情感上,老于从新的为难跳到坚信日子会好起来,较为突兀;
③结构上,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答案】10.B;E;G
11.B
12.D
13.①(人的) 生死祸福,它的关键在于自身,圣贤之人注重告诫自己,对于那些被忽视的方面要恭敬谨慎。
②((我) 活到七十岁,常常担心刑罚加到我的身上,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14.①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
②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
③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那关键全在自己。圣人特别注重警诫自己在恭敬谨慎方面所忽略的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面临深渊,如踏上薄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前周成王要分封周公,周公推辞不接受,于是就分封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伯禽即将告辞前去,周公告诫他说:“去吧,你一定不要凭借鲁国国君的地位而傲慢地对待士人!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今君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的地位在天下来说也不算轻了。但是我曾经在洗头时几次握着头发接见客人,在吃饭时几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接见客人,还恐怕失去天下的贤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虚的会失去天下,败亡自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人。难道能不谨慎吗
孔子读《周易》,读到《损卦》《益卦》时,就发出深长的感叹声。子夏起身离座问他:“先生为了什么感叹呢 ”孔子说:“那自认为不足的人会得到增益,自求增益的人会有缺失,我因此而感叹。”子夏问:“那么学习的人就不可以求增益吗 ”孔子说:“不能这么讲。自然的规律说明,成功的事情未必能够长久。那学习的人是以谦虚的态度来接受知识,所以叫有得。假若接受知识却心怀自满,那天下的善言就不能进入他的耳中了。从前唐堯登上天子的高位,还是用诚信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它,用谦虚恬静的态度来对待臣民,所以经过百年而更负盛名,到今天更加显赫。昆吾自以为是,志得意滿,极尽高位仍不衰减,所以当时就受到挫败,到今天更加使人憎恶。这难道不是损益的验证吗 所以我说:'谦虚的目的,是用恭敬来保存自己的地位。’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下落,月亮圆了就开始变缺;天地的盈满空虚,跟随时间此消彼长。因此圣人不敢担当盛名。”子夏说:“好,请让我终身记诵这番教诲。”
鲁国有个恭谨的士人名叫机汜,已经七十岁了,他更加恭谨。冬天走阴冷处,夏天走酷日下;三人同行他一定跟随在后;与人同坐一定直身端坐;吃一顿饭的时间,多次起身示敬也不以为羞耻;看见穿着兽皮短衣的贫寒之士,就向他表示礼敬。鲁国国君问他说:“先生年纪很大了,不能放松你那恭谨的态度吗 ”机汜回答说:“君子喜好恭谨,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谨,可免除刑罚。面对国君而坐,难道不安全吗 但还有失足跌倒的时候;在一桌宴席上,难道没有美味吗 但还有哽噎的时候。现在像我是所谓的幸运的人了,也不能自以为是。天鹅大雁飞上天空,难道不高吗 带丝绳的箭还能射中它;虎豹最为凶猛,人还能吃它的肉、垫它的皮。能赞誉别人的人很少,说人坏话的人很多,我虽然年过七十,但经常担心刑罚会加到我身上,为什么要放松恭谨呢 ”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夫学者以虚受之”,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后面“故曰”另起一句,所以在B处断句;再看“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两句,这里“苟……,则……”属于假设句式,所以应分别在“苟”与“则”之前停顿,即EG处断开。
故答案为: B;E;G
11.B项“词义不同 ”解说错误,两处“章”都通“彰”,明显。A“相”词义相同,帮助;C“臧”词义相同,表示表扬或褒奖;D“息”词义不同,第一个“息”,随着时间停息;第二个是“气息”,句意: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
故答案为:B
12.D项“他看见穿粗布衣服的穷人,就对他们行礼, 与他们一起吃饭”概述错误,原文所说的吃一餐饭时间,三次起身行礼,但未必就是与“穿粗布衣服的穷人”。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要”, 关键 ;“身”,自身;“敬慎”, 恭敬谨慎 ; ②“斧质 ”, 刑罚 ;“释 ”, 舍弃 ;“ 何释恭为 ”特殊句式,译为: 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故答案为: ①(人的) 生死祸福,它的关键在于自身,圣贤之人注重告诫自己,对于那些被忽视的方面要恭敬谨慎。
②((我) 活到七十岁,常常担心刑罚加到我的身上,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三个人的不同回答来整合分析:
①由第二段“ 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可知,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
②由第三段“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可知,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
③由“ 行年七十, 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何释恭为 ”可知,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故答案为: ①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②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③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答案】15.A
16.①颈联上句状路途之险,用“悬”字写出驿路如天梯自峰顶垂下; 而“残云断”侧写山峰之高,峰越高,可见路越险。
②下句写潮州处境之苦,把衰年的韩公比作秋天的老树; 用“浸”字写出老树泡在又咸又冷的海水中,雪上加霜,更加悲苦。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A项“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 ”赏析错误。首联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所以不是“回首往事”。
故答案为:A
16.本题注意赏析颈联“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 。“悬 ”、“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象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 ,两心相连之意 ;“老树秋 ”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故答案为:
①颈联上句状路途之险,用“悬”字写出驿路如天梯自峰顶垂下; 而“残云断”侧写山峰之高,峰越高,可见路越险。②下句写潮州处境之苦,把衰年的韩公比作秋天的老树; 用“浸”字写出老树泡在又咸又冷的海水中,雪上加霜,更加悲苦。
17.【答案】(1)如弃草芥;犹抱薪救火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芥、薪、顾、惟、吠、颠、圃。
故答案为:(1)如弃草芥 犹抱薪救火(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3)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出人意料;赞不绝口;迫不及待
19.①处,修改为“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⑥处,修改为“定会打造出 ‘泼天富贵’ 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20.欢迎来到我的家乡,一个被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交织的古镇。在这里,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街道,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每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家乡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溪流、翠绿的田野,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知识点】仿写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②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③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④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⑤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18.A处,根据后文“ 这座寒冷的城市突然成了最热的话题 ”,既然是“突然”自然是“出人意料” 地火爆出圈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B处,前文说“在哈尔滨,游客们受到宾至如归的宠爱,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冰与火’”,自然游客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赞不绝口: 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C处,前文强调“ 羡煞不少城市, 更引来 ……”,所以各地文旅局长迫切需要来求取真经,所以填“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故答案为:A出人意料;B赞不绝口;C迫不及待
19.本题作答需要对六个句子依次进行分析排查:
①处“ 人们满足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 ”语序不当,“不可或缺”修饰“一部分”,必须紧跟中心语之前,故应改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处“ 营造出 ”与“另一道靓丽风景”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打造出”。
故答案为:
①处,修改为“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处,修改为“定会打造出 ‘泼天富贵’ 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20.本题注意分析划线句子的结构特点,“光彩照人的鄂伦春人,尽展民族风情;放荡不羁的“二埋汰”,昭示王者归来”形容词+名词(家乡风物),动词+名词。搜集整理,展示家乡的风物人情特点来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欢迎来到我的家乡,一个被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交织的古镇。在这里,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街道,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每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家乡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溪流、翠绿的田野,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答案】21.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用煤当燃料;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22.①大前提: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②小前提:化石能源可以再生。
【知识点】逻辑推理;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逻辑推断能力。这类题需要搞清三段论的逻辑关系,研究前后句子意思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条件和结论、原因和结果、整体和部分等方面入手。
21.①处,前文问“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后文“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据此可知,此处强调“答案是否定的”;
②处,前文强调“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 ”后文说“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 ”,言下之意此处是说假设把煤当燃料烧掉,故应填“如果用煤当燃料”;
③处,前文强调“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与之对比“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强调会出现结果“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故答案为: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用煤当燃料;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22.本题作答注意把握结论是“ 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首先倒推大前提“再生能源 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那么小前提强调“化石能源就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 ①大前提: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②小前提:化石能源可以再生。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材料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游览风景的态度,隐喻人们在面对生活和知识时的两种不同选择:追求广度或追求深度。这两种选择在表面上似乎只是个人喜好问题,但实际上它们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根本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真分析材料,首先描述了第一种人,他们坐着轿子轻松地游览过千座山,看似拥有丰富的游览经历,但实际上他们对所看过的风景只有浮光掠影的了解。这种追求广度的态度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人们往往为了追求表面的多样性和新鲜感而不断地尝试新事物,但却很少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
与第一种人不同,第二种人选择追求深度。他们可能只登过一座山,但却对这座山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们在登山的过程中流汗、受伤,但也因此获得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种追求深度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当我们深入钻研某个领域或主题时,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并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材料还通过隐喻表达了更深层的含义。这里的“山”不仅仅指自然的山川,更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第一种人选择避开这些挑战和困难,轻松地游览过千山万水;而第二种人则选择勇敢面对,通过攀登和探索来获得成长和感悟。这种隐喻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面对它们则决定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我们选择逃避或浅尝辄止,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但如果我们选择勇敢面对并深入探索,那么即使我们只经历过一座“山”,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参考立意:
①深度探索,人生真谛
②追求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③深度之旅,心灵之触
④追求深度,领悟生活
⑤超越广度,深挖生活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 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 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 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 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 语言、 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将中国画融入世界,摆脱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甚至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这能不能成为可能 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 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那它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吗 它保留了中国画原有的形式吗 我认为它们不是中国画。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 虚拟创作、 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我们尊重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无论使用任何材质,只要能创作出令我们感动的作品,我们都会报以掌声。也正如张仃先生所说: “不想再用中国毛笔,甚至完全不用笔,都是画家的自由选择。不用毛笔弄出来的画当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国画,因为无从识别。 ”
(节选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文本二: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 墨绘在纸或绢上, 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逐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 点、 线、 块、 面都是造型手段,黑、 白、 五彩,渲染无穷气氛。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 面,或曰笔、 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 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 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 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 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 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 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 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并始终在世界艺术中保持着独立性。
B.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喜欢利用电脑进行创作,完全摆脱笔墨语言乃至场所限定,将数字新媒体技术等注入了中国画。
C.评论中国画必然会涉及笔墨,然而许多评论者往往孤立地评价笔墨,仅仅根据笔墨的优劣来评判绘画作品的好坏。
D.屋漏痕线条具有苍劲坚挺的特点,它是画家用笔时缓慢行进、遇到阻力而产生的,这种线条用来表现老梅干枝是很合适的。
2.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凡被定义为“中国画”的范畴的作品,必然以笔墨为语言,任何表现和色彩,都要用笔墨的方式呈现出来。
B.当代中国画已经进入跨文化视野,给世界提供独特的中国经验,在形式、范式、语言等方面深度影响世界艺术创作。
C.并不是保留了中国画的技巧及笔墨语言的画作都能称之为中国画,它还需要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及其他基本条件。
D.吴冠中运用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的例子,表明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的相互作用,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的整体效益。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石涛《画语录》)
B.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韩拙《山水纯全集》)
C.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 (笪重光《画筌》)
D.使墨之从笔,如云涛之从风,斯无施不可矣。 (刘熙载《艺概》)
4.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 简要概括“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
5.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该如何创新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B
2.B
3.A
4.①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5.①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B项“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喜欢利用电脑进行创作,完全摆脱笔墨语言乃至场所限定 ”分析错误,有所夸大。文本一原文说的是“ 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 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与选项表述并不一致。
故答案为:B
2.B项“当代中国画已经进入跨文化视野 ”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 ”,选项把将然说成了已然。
故答案为:B
3.本题首先注意把握材料二的观点“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反对“ 孤立地评论笔墨 ”,据此比对四个选项:
A项强调笔墨结合,整体画面要表现生活;
B项孤立地谈笔与墨的技巧,没有涉及画面;
C项强调笔墨之间的相得益彰的关系,没有涉及画面;
D项强调用墨的技巧。
故答案为:A
4.本题作答需要回归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分析概括:
①由文本二“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 墨绘在纸或绢上, 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 ”可知,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由文本一“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可知,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由文本二“ 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可知,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由文本二“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 ”“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 ”可知,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故答案为: ①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5.本题要求分析“ 中国画该如何创新 ”,作答需要回归文本概括观点:
①由文本一“ 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 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可知,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由文本一“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 语言、 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可知,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由文本一“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 虚拟创作、 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可知,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由文本二“ 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 ”可知,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故答案为:
①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树下
铁凝
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副市长。
老于老婆说,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老于说是。 老于女儿说,中学还是大学 老于说,中学,同班。女儿说,都说中学同学比大学同学亲。老于老婆就说,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女儿说,她不是你的中学同学么。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女儿有数学天赋,前不久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 清华。 老于支持女儿,可他拿什么支持呢,至少他应该让女儿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吧,至少他不该让女儿冻得攥不住笔吧。①也许真应该去找项珠珠同学,项珠珠市长。
找找她又有何妨 谁让她是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 要是有暖气, 女儿何至于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②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老于给项市长打了电话。 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 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 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 只是想见面聊聊。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
这晚, 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赶到项市长家。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的没有暖气的家里,他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 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项珠珠就身穿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为什么谈文学 记得有一回,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文学名著,老于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项珠珠连忙问道:谁 老于故作漫不经心且快而流利地又说了一遍陀氏大名,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 老于内心得意着,那一次的得意始终存在老于的记忆里。
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他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 他说到新近读过的美国小说《热冰》,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那是一个投湖死亡的少女被父亲藏进冰库永远凝固了青春的故事。老于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今晚的使命。 这使他有点内疚,因为直至现在他也没能使谈话赶上正路。可难道项珠珠不该知道这个美国小说么,不该知道他老于涉猎文学范畴之广么,不该知道他生活角色的平淡和他内心世界的高贵丰富不成正比么
他滔滔不绝着。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说的人物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 ③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④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 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
出得门来,老于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什么热冰啊莫扎特啊陈寅恪啊,他们和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他本是带着一肚子请求从家里赶来的,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 他鼓动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房间还亮着灯,老婆和女儿还没睡,她们在等待他带回的消息。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日子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于虽然家里穷,但女儿数学天赋好,有望考上名牌大学,他决定去求同学项珠珠市长,为女儿创造好一些的生活、学习条件。
B.老于找老同学帮忙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当官就应该为民做主;女儿是人才;想到女儿受苦,他很心疼……
C.项珠珠工作繁忙,却依旧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她不仅能说出很多当代作家作品的短长,还能一定程度懂得作为行家的老于的见解。
D.老于的失误在于,他和项珠珠高谈阔论了一个晚上的《热冰》、莫扎特、陈寅恪,而这些东西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说明,老于很难把握他与项珠珠相处的分寸,对他来说,她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同学又是领导,他不知道如何向她开口。
B.句子②表明:老于想到很多去找项珠珠的理由,好像真是理直气壮的,其实没有一条理由站得住脚,说到底,他是心虚的。
C.句子③精彩地描画出老于的行为特征:他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这个滔滔不绝到近乎声嘶力竭的自己才是他本真的样子。
D.句子④话中有话:自尊心让老于不能听到项珠珠再追问自己,其实他渴望她再追问下去,只能用如此突兀的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8.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细节,潜藏多重信息和意蕴,请结合上下文,加以梳理概括。
9.最后,老于对树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并相信日子会好起来。你觉得这个结尾好还是不好 请说明理由。
【答案】6.D
7.C
8.①少年老于的文学阅读量远超同侪;
②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是自负的,也是自尊的;
④正是自负、 自尊的性格,让老于无法对项珠珠说出自己的请求。
9.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老于始终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
②情感上,升华带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陡转造成美感。
不好。 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把树想象成项珠珠的情节缺乏铺垫,不够真实;
②情感上,老于从新的为难跳到坚信日子会好起来,较为突兀;
③结构上,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结尾巧设突转,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戛然而止式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意味深远, 令读者思考、回味;喜剧式收尾,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符合人们阅读心理,给人欣慰愉悦之感寄托美好的向往;悲剧式收尾,结局令人感动、回味、思考;深化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6.D项“而这些东西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理解错误,根据小说文本情节,这些东西是老于的的爱好与专长,是与副市长攀谈叙旧的话题,也避免了张口求老同学办事的尴尬,不能说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D
7.C项“他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 ”赏析错误,根据前文“ 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 ”,可见老于并不是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而是想避免张口求老同学办事的那份尴尬,“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自己内心是非常矛盾痛苦的,所以并不是“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
故答案为:C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分析梳理:
①由“ 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 老于内心得意着 ”细节可知,中学时期的老于文学阅读量远超项珠珠;
②由“ 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 ”可知,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由“ 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可知,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非常自负与自尊的,因为与女同学如今的地位悬殊,必须找回自尊;
④由“ 他滔滔不绝着。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说的人物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 ”,可见老于越是自负、 自尊,这让自己越是无法说出自己真实的请求,内心越发矛盾痛苦。
故答案为:
①少年老于的文学阅读量远超同侪;
②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是自负的,也是自尊的;
④正是自负、 自尊的性格,让老于无法对项珠珠说出自己的请求。
9.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要求表态,好还是不好,然后可以结合小说文本内容、情感、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理由:
(1)好,①从小说内容上,由“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 ”可知,可以让紧张的老于情绪有一个释放与缓冲;
②情感上,由“ 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 日子会好起来的 ”可知,老于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虽然没有求老同学办成事,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这份自尊却保住了,情节的陡转给全篇小说带来结构的美感。
(2)不好,①由“ 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 ”依然可以从情节内容上说不够真实,不符合生活;②情感上,由“ 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可知,情感变化有点突兀;③最后结构上,放弃请求市长,转而寄希望于渺茫的未来,一家共同克服困难,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故答案为:
示例一: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老于始终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
②情感上,升华带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陡转造成美感。
示例二,不好。 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把树想象成项珠珠的情节缺乏铺垫,不够真实;
②情感上,老于从新的为难跳到坚信日子会好起来,较为突兀;
③结构上,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 ”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 ”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 ”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 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 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鲁有恭士,名曰机氾,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阴,夏日行阳,参行必随,坐必危。 一食之间三起不羞,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 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 ”机氾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对君之坐,岂不安哉 尚有差跌;一食之上,岂不美哉 尚有哽噎。今若汜所谓幸者也,固未能自必。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 矰缴尚得而加之; 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誉人者少,恶人者多。 行年七十, 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何释恭为 ”
(节选自刘向《说苑 敬慎》)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学者A以虚受之B故C曰D得E苟不知F持满G则天下之善言H不得入其耳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相天子”与《游褒禅山记》 “无物以相之” 中的“相”词义相同。
B.“迄今而益章”与《离骚》 “芳菲菲其弥章”中的“章”词义不同。
C.“自臧而满意”与《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词义相同。
D.“与时消息”与《苏武传》 “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禽被分封到鲁国,周公以自身“握发吐哺”的例子告诫儿子要谦恭地对待士人,否则会有类似夏桀商纣的下场。
B.孔子在读《易经》中《损》和《益》卦时感悟到损和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只有懂得谦退才能获得益处。
C.孔子将尧帝因谦恭而兴盛与昆吾因骄傲而衰败的例子进行对比,强调了谦恭的意义,子夏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
D.机氾是鲁国有名的谦恭之士,他看见穿粗布衣服的穷人,就对他们行礼,与他们一起吃饭,三次起身都不觉得羞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②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氾者,何释恭为
14.文中周公、孔子和机氾都强调了“谦恭”的重要性,但谈论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B
12.D
13.①(人的) 生死祸福,它的关键在于自身,圣贤之人注重告诫自己,对于那些被忽视的方面要恭敬谨慎。
②((我) 活到七十岁,常常担心刑罚加到我的身上,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14.①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
②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
③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那关键全在自己。圣人特别注重警诫自己在恭敬谨慎方面所忽略的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面临深渊,如踏上薄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前周成王要分封周公,周公推辞不接受,于是就分封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伯禽即将告辞前去,周公告诫他说:“去吧,你一定不要凭借鲁国国君的地位而傲慢地对待士人!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今君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的地位在天下来说也不算轻了。但是我曾经在洗头时几次握着头发接见客人,在吃饭时几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接见客人,还恐怕失去天下的贤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虚的会失去天下,败亡自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人。难道能不谨慎吗
孔子读《周易》,读到《损卦》《益卦》时,就发出深长的感叹声。子夏起身离座问他:“先生为了什么感叹呢 ”孔子说:“那自认为不足的人会得到增益,自求增益的人会有缺失,我因此而感叹。”子夏问:“那么学习的人就不可以求增益吗 ”孔子说:“不能这么讲。自然的规律说明,成功的事情未必能够长久。那学习的人是以谦虚的态度来接受知识,所以叫有得。假若接受知识却心怀自满,那天下的善言就不能进入他的耳中了。从前唐堯登上天子的高位,还是用诚信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它,用谦虚恬静的态度来对待臣民,所以经过百年而更负盛名,到今天更加显赫。昆吾自以为是,志得意滿,极尽高位仍不衰减,所以当时就受到挫败,到今天更加使人憎恶。这难道不是损益的验证吗 所以我说:'谦虚的目的,是用恭敬来保存自己的地位。’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下落,月亮圆了就开始变缺;天地的盈满空虚,跟随时间此消彼长。因此圣人不敢担当盛名。”子夏说:“好,请让我终身记诵这番教诲。”
鲁国有个恭谨的士人名叫机汜,已经七十岁了,他更加恭谨。冬天走阴冷处,夏天走酷日下;三人同行他一定跟随在后;与人同坐一定直身端坐;吃一顿饭的时间,多次起身示敬也不以为羞耻;看见穿着兽皮短衣的贫寒之士,就向他表示礼敬。鲁国国君问他说:“先生年纪很大了,不能放松你那恭谨的态度吗 ”机汜回答说:“君子喜好恭谨,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谨,可免除刑罚。面对国君而坐,难道不安全吗 但还有失足跌倒的时候;在一桌宴席上,难道没有美味吗 但还有哽噎的时候。现在像我是所谓的幸运的人了,也不能自以为是。天鹅大雁飞上天空,难道不高吗 带丝绳的箭还能射中它;虎豹最为凶猛,人还能吃它的肉、垫它的皮。能赞誉别人的人很少,说人坏话的人很多,我虽然年过七十,但经常担心刑罚会加到我身上,为什么要放松恭谨呢 ”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夫学者以虚受之”,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后面“故曰”另起一句,所以在B处断句;再看“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两句,这里“苟……,则……”属于假设句式,所以应分别在“苟”与“则”之前停顿,即EG处断开。
故答案为: B;E;G
11.B项“词义不同 ”解说错误,两处“章”都通“彰”,明显。A“相”词义相同,帮助;C“臧”词义相同,表示表扬或褒奖;D“息”词义不同,第一个“息”,随着时间停息;第二个是“气息”,句意: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
故答案为:B
12.D项“他看见穿粗布衣服的穷人,就对他们行礼, 与他们一起吃饭”概述错误,原文所说的吃一餐饭时间,三次起身行礼,但未必就是与“穿粗布衣服的穷人”。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要”, 关键 ;“身”,自身;“敬慎”, 恭敬谨慎 ; ②“斧质 ”, 刑罚 ;“释 ”, 舍弃 ;“ 何释恭为 ”特殊句式,译为: 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故答案为: ①(人的) 生死祸福,它的关键在于自身,圣贤之人注重告诫自己,对于那些被忽视的方面要恭敬谨慎。
②((我) 活到七十岁,常常担心刑罚加到我的身上,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三个人的不同回答来整合分析:
①由第二段“ 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可知,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
②由第三段“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可知,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
③由“ 行年七十, 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何释恭为 ”可知,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故答案为: ①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②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③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我曾经追随韩公,一直到远在天涯的潮州。
B.诗人在长安读到韩愈左迁的诗篇,并想象寄给韩愈的书信已翻山越岭过泷水了。
C.“瘴烟”点出了蛮荒之地的特点,瘴烟散尽,明月初上,则寄托了作者的祝福。
D.昔人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也可移用于评价贾岛的这首诗。
16.贾岛因“推敲”而受到韩愈的赏识,这也成了一则佳话。请以颈联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答案】15.A
16.①颈联上句状路途之险,用“悬”字写出驿路如天梯自峰顶垂下; 而“残云断”侧写山峰之高,峰越高,可见路越险。
②下句写潮州处境之苦,把衰年的韩公比作秋天的老树; 用“浸”字写出老树泡在又咸又冷的海水中,雪上加霜,更加悲苦。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A项“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 ”赏析错误。首联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所以不是“回首往事”。
故答案为:A
16.本题注意赏析颈联“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 。“悬 ”、“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象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 ,两心相连之意 ;“老树秋 ”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故答案为:
①颈联上句状路途之险,用“悬”字写出驿路如天梯自峰顶垂下; 而“残云断”侧写山峰之高,峰越高,可见路越险。②下句写潮州处境之苦,把衰年的韩公比作秋天的老树; 用“浸”字写出老树泡在又咸又冷的海水中,雪上加霜,更加悲苦。
17.(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善用比喻说理:如“   ”,形象地写出子孙割地事秦,毫不珍惜; 而其后果也正如古人所说“   ”,柴火不断火不灭。
(2)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写出了含泪相望、 默默无言的场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桑树是古代农村常见且重要的植物,古诗词中多有吟咏,例如“   ,   ”。
【答案】(1)如弃草芥;犹抱薪救火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芥、薪、顾、惟、吠、颠、圃。
故答案为:(1)如弃草芥 犹抱薪救火(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3)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2024年开年,哈尔滨 A 地火爆出圈,这座寒冷的城市突然成了最热的话题。光彩照人的鄂伦春人,尽展民族风情;放荡不羁的“二埋汰”,昭示王者归来;巧夺天工的冰雕造型,彰显艺术魅力……还有人造月亮、飞马踏雪、“非遗”打铁花、 冻梨切片等,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哈尔滨,游客们受到宾至如归的宠爱,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冰与火”,对“尔滨”人周到热情的服务 B 。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去年,淄博烧烤、 贵州村超、 天津跳水,轮番登场,羡煞不少城市, 更引来诸多文旅局长 C 地上门取经。 哈尔滨此次爆火,再次引发新一轮的分析与解读,各地文旅官员与专家希望破译制造流量的密码,以期那“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 淄博、 天津、 哈尔滨看似有一些共同之处, 但他们走红背后的根本原因完全是不同的,更是不可复制的。
无法被模仿,却可以被超越。①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②其他城市如果也能把游客“宠” 出新的高度,③精准洞察游客需求,创新深挖旅游资源,④抓住机会完善城市基建和景区建设的“硬设施”,⑤把握机遇优化旅游业态、 消费理念等“软环境”,⑥定会营造出“泼天富贵”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如果你的家乡进行文旅宣传活动,请你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写一段话,介绍你家乡的特色文化。
【答案】18.出人意料;赞不绝口;迫不及待
19.①处,修改为“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⑥处,修改为“定会打造出 ‘泼天富贵’ 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20.欢迎来到我的家乡,一个被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交织的古镇。在这里,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街道,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每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家乡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溪流、翠绿的田野,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知识点】仿写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②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③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④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⑤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18.A处,根据后文“ 这座寒冷的城市突然成了最热的话题 ”,既然是“突然”自然是“出人意料” 地火爆出圈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B处,前文说“在哈尔滨,游客们受到宾至如归的宠爱,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冰与火’”,自然游客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赞不绝口: 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C处,前文强调“ 羡煞不少城市, 更引来 ……”,所以各地文旅局长迫切需要来求取真经,所以填“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故答案为:A出人意料;B赞不绝口;C迫不及待
19.本题作答需要对六个句子依次进行分析排查:
①处“ 人们满足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 ”语序不当,“不可或缺”修饰“一部分”,必须紧跟中心语之前,故应改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处“ 营造出 ”与“另一道靓丽风景”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打造出”。
故答案为:
①处,修改为“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处,修改为“定会打造出 ‘泼天富贵’ 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20.本题注意分析划线句子的结构特点,“光彩照人的鄂伦春人,尽展民族风情;放荡不羁的“二埋汰”,昭示王者归来”形容词+名词(家乡风物),动词+名词。搜集整理,展示家乡的风物人情特点来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欢迎来到我的家乡,一个被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交织的古镇。在这里,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街道,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每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家乡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溪流、翠绿的田野,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① 。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也就是每10个碳原子伴有8个氢分子。 ② ,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如对煤进行分质利用,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就可以把氢拿出来利用。
那么问题就是,将煤分质利用后,半焦要如何处理 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要为半焦找到出路。我们知道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 中国乙醇的生产量只有200万吨/年,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③ 。
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气体的14%,科学家通过一些技术可以将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粉末进行回收,然后作为材料制造干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之中。
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 届时,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2.文章结尾,作者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请你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写出作者推论的大小前提。
关于大小前提和结论的示例如下: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答案】21.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用煤当燃料;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22.①大前提: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②小前提:化石能源可以再生。
【知识点】逻辑推理;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逻辑推断能力。这类题需要搞清三段论的逻辑关系,研究前后句子意思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条件和结论、原因和结果、整体和部分等方面入手。
21.①处,前文问“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后文“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据此可知,此处强调“答案是否定的”;
②处,前文强调“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 ”后文说“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 ”,言下之意此处是说假设把煤当燃料烧掉,故应填“如果用煤当燃料”;
③处,前文强调“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与之对比“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强调会出现结果“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故答案为: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用煤当燃料;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22.本题作答注意把握结论是“ 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首先倒推大前提“再生能源 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那么小前提强调“化石能源就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 ①大前提: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②小前提:化石能源可以再生。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们中间若有人坐了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人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浮光掠影。我欣赏这样的:他在登山时流过汗,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而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的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材料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游览风景的态度,隐喻人们在面对生活和知识时的两种不同选择:追求广度或追求深度。这两种选择在表面上似乎只是个人喜好问题,但实际上它们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根本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真分析材料,首先描述了第一种人,他们坐着轿子轻松地游览过千座山,看似拥有丰富的游览经历,但实际上他们对所看过的风景只有浮光掠影的了解。这种追求广度的态度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人们往往为了追求表面的多样性和新鲜感而不断地尝试新事物,但却很少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
与第一种人不同,第二种人选择追求深度。他们可能只登过一座山,但却对这座山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们在登山的过程中流汗、受伤,但也因此获得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种追求深度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当我们深入钻研某个领域或主题时,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并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材料还通过隐喻表达了更深层的含义。这里的“山”不仅仅指自然的山川,更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第一种人选择避开这些挑战和困难,轻松地游览过千山万水;而第二种人则选择勇敢面对,通过攀登和探索来获得成长和感悟。这种隐喻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面对它们则决定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我们选择逃避或浅尝辄止,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但如果我们选择勇敢面对并深入探索,那么即使我们只经历过一座“山”,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参考立意:
①深度探索,人生真谛
②追求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③深度之旅,心灵之触
④追求深度,领悟生活
⑤超越广度,深挖生活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