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增分策略---小说作用题分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增分策略---小说作用题分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4: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增分策略---小说作用题分析
“四循环一读者”,通解作用类题目
【考情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小说作用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小说中各元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等。为了有效地解答这类题目,我们提出了一种解题策略——“四循环一读者”法,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作用题。
【应对策略】
一、理解题目要求
首先,学生需要清楚地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这包括确定题目是要分析人物、情节、环境还是语言的作用,以及明确题目对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二、梳理小说内容
在理解题目要求后,学生需要回顾并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这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描绘以及语言的运用等。这一步骤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分析中有明确的依据。
三、分析元素作用
在梳理了小说内容后,学生需要针对题目要求,对相关的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人物的作用,学生就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行为等对情节发展的推动和对主题表达的影响。
四、联系主题和读者
最后,学生需要将元素的作用与小说的主题和读者反应联系起来。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元素的作用,并且使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
五、形成完整答案
在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后,学生需要将分析结果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逻辑严密的答案。这一步骤需要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通过“四循环一读者”策略,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解答小说作用题。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还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小说。然而,任何策略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反思和总结,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以确保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练习建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四循环一读者”策略,我们建议教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这些题目可以涵盖不同的小说类型和风格,以及不同难度级别的作用题。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一策略,从而在实际考试中更加自信和从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策略应用到课外阅读中。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小说,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小说艺术,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四循环一读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小说作用题。然而,要想充分发挥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策略,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分类例析】
分类例析(一)情节作用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灯
刘帆
雾峰山下,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传家宝,附近人家基本上都知道。
山里人烟稀少,住户大多散落在各个平坝之处。有峡谷山涧,溪水流泻。怪石嶙峋,树木繁森。山下一片开阔处,池塘水清,树木葱茏,有传家宝的人家就在一座庙宇前的水塘边。
这户人家和别人家不同,门楣上挂着一盏马灯。
这马灯,并不总是闲着。漆黑的夜晚,它的用处就十分明显。屋里哪个人晚回家,屋里的人就总是提着它去接人。
这户人家有一副好心肠。只要哪家有什么事上门求急,哪怕是报丧之类,户主都会即刻提起马灯,随之而去。
村子后有一段羊肠小道,凸凹不平,路旁山石嶙峋,沟底溪水潺潺流淌,树木遮天蔽日的,人在路上行走,却难见到太阳。
一日,户主的儿子迎娶远处田峒一位唤作朵云的姑娘。她说话声音很好听,虽然穿着极其普通,但端茶倒水的架势,竟不像小户人家的闺女。出阁前,男人长得咋样,她印象中基本上就是母亲的絮叨和媒人的描绘。
过门那天,一路鞭炮声噼里啪啦。走到村后树木遮阳蔽日的那三里路,鞭炮声基本没有了。送亲的人住惯了平坦的田峒,在山路上行走不习惯,队伍越拉越长。朵云看到如此阴森森的一段路,就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厉害。
这个时候,朵云的男人走上起来,到朵云面前一蹲,身着花红衣服、扭扭捏捏的朵云就上了他的脊背。
男人的父亲到村口瞭望,看到迎亲的队伍远远逶迤而来,一声呼哨,一字排开的一队年轻人,在一领头人带领下,手提马灯,走向迎亲队伍。男人的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儿子,好不容易从山外给儿子娶来媳妇,内心自然十分重视。
送亲的人以朵云的舅舅为首,他与男人的父亲很要好,这门亲事毫无悬念地决定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个老爷子。事实上,看到满山阴郁的路,朵云的心里很不乐意,但拗不过舅舅的威严,一路上别别扭扭的,直到迎亲的男人愿意背她。
朵云在自己为人妇之后,对那一背才觉出意味,明白其中的情爱。
朵云过门那天,当着朵云舅舅的面,男人的父亲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将他珍爱一生的马灯,正式交给了朵云的男人。
席间,很多人朵云根本不认识,后来才明白,都是一帮老战友,包括自己的舅舅。
那天,老人们都喝了很多酒,随着马灯交接,再也无法掩埋的掏心窝子的话,仿佛烈酒一样燃烧,终于都给哇啦哇啦吐了出来。
酒桌上,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到了掌灯的时候。
朵云的舅舅就讲了这个马灯的故事。
鬼子投降的那年八月,天气还很热,但雾峰山却比较凉爽。鬼子大白天走进阴暗的林地,一个个害怕,一下子竟然不敢前行。山里的村民早就得到鬼子要来“扫荡”的消息,已经躲进了山林。只有由赤卫队队员为主组成的马灯队的人没有撤走,他们一个个手提马灯,在溪流两边的密林里穿梭晃动,灯光明晃晃的。他们打着呼哨,隔空喊话,几十杆猎枪时不时朝溪底射击,声音清脆恐怖。鬼子不敢贸然前进,朝亮灯的地方胡乱放枪,却总是伤不到人。灯火忽明忽暗,鬼子担心遭到游击队的埋伏,后来竟然悄悄后撤,离开了雾峰山。
“血洗村庄”的危机化解,马灯队声威大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灯队自动解散。朵云的家公对马灯非常钟爱,他父亲看到儿子喜爱,内心很欣慰,就郑重地交给了他。老人家离世前一再交代,队里有什么活动,马灯要在田间小路引路。
朵云记得舅舅说过一句话:“你进了这个老赤卫队员的家,灯,后继有人了。”
雾峰山的雾有一年更大了。朵云的家公说马灯坏了,很不适应。那时,朵云和男人远在岭南做工。一天,他们特意寄回一样东西。镇上的邮递员跟朵云的家公很熟,笑说老爷子收到了一件宝贝。整个下午,朵云的家公没有出门。老伴儿进屋,发现他手拿一个好看的马灯在研究。可是这盏马灯和旧式马灯不一样,这盏马灯的操作使用比较复杂,老爷子竟然没看出门道。
周末,朵云住校的女儿回家,一进屋就嚷嚷,说母亲寄了东西回来,问爷爷奶奶收到没有。奶奶拿出马灯说:“这是新技术,咱们不懂也动不了。”
孙女觉得好奇,趴在桌上仔细观察马灯的构造,又看了说明书,不一会儿,她告诉他们:“这是一盏多功能的新型马灯,既可充电当一般灯用,还可吸收太阳光线,当太阳能灯用。”
“那要是遇到停电充不成电呢?”老人问。
“直接拿到外面有阳光的地方就好了!”孙女回答。
两位老人一听,高兴得两眼直放光!
几天后,朵云和男人回家。镇上离家太远,没有车,两人摸黑走到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眼前突然一亮,看到门楣上又挂上了马灯。
灯光明亮,温馨又养眼。
(选自《小小说选刊》)
【原创题目】请简要分析文中朵云舅舅讲马灯这一情节的作用。
明确:
朵云舅舅讲马灯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这一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其次,马灯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抗战时期村民的英勇和智慧,也传达了对抗战英雄的敬意和缅怀之情,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此外,这一情节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朵云对马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后文朵云一家对马灯的珍视和传承做了铺垫。最后,通过朵云舅舅的讲述,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和升华,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和创新并行不悖,这也是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朵云舅舅讲马灯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了丰富内容、传承历史、推动情节和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失误警示】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注意不要只关注情节的表面作用,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遗漏了情节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后续内容等。此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情节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最后,还要注意审题,确保自己的回答与题目要求相符,避免偏离主题或答非所问。
【增分策略】
要增加回答此类题目的得分,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理解文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情节的作用。
2. 挖掘深层次含义:在分析情节作用时,不仅要关注情节的表面作用,还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如传承历史、深化主题等。
3. 注意文章结构:在分析情节作用时,也要注意情节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后续内容等。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情节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5. 多做练习:通过多做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分类例析(二)形象作用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灯
刘帆
(文章见例一)
【原创题目】小说中的朵云这一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确:
小说中的朵云这一形象在全文中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朵云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家庭背景、经历和态度都构成了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出现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具体,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其次,朵云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她既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又接受了现代的教育和观念,这使得她在面对马灯这一传统物品时,能够有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和探索,也传达了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和看法。此外,朵云的形象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她的态度和行动不仅影响了家庭对马灯的态度和看法,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和讨论。因此,朵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丰富情节、反映社会现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失误警示】
在分析朵云这一形象的作用时,学生需要注意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解释,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遗漏了朵云在故事结构上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思考等。此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朵云形象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最后,还要注意审题,确保自己的回答与题目要求相符,避免偏离主题或答非所问。
【增分策略】
要增加回答此类题目的得分,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理解文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朵云形象的作用。
2. 挖掘深层次含义:在分析朵云形象的作用时,不仅要关注朵云的表面形象,还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如反映社会现象、传达作者思想等。
3. 注意故事结构:在分析朵云形象的作用时,也要注意朵云在故事结构上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思考等。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朵云形象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5. 多做练习:通过多做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分类例析(三)环境作用
例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灯
刘帆
(文章见例一)
【原创题目】小说中多处提到雾峰山的雾大,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明确:
小说中多次提到雾峰山的雾大,这一环境描写在故事中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雾大的环境设定为故事增添了神秘和悬疑的色彩,使读者对马灯的来历和传说产生更多的好奇和猜测。其次,雾大的环境也象征着当时社会的迷茫和困惑,马灯的传承和朵云一家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和探索。此外,雾大的环境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朵云舅舅能够和马灯相遇,并引发了他对马灯的讲述和朵云一家对马灯的重视。最后,雾大的环境也营造了故事的氛围,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气息。因此,小说中多次提到雾峰山的雾大,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也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和内涵,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失误警示】
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学生需要注意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解释,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遗漏了环境描写在故事结构上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故事氛围等。此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最后,还要注意审题,确保自己的回答与题目要求相符,避免偏离主题或答非所问。
【增分策略】
要增加回答此类题目的得分,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理解文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以便更好地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挖掘深层次含义: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不仅要关注环境描写的表面作用,还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如象征意义、主题深化等。
3. 注意故事结构: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也要注意环境描写在故事结构上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故事氛围等。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5. 多做练习:通过多做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通过以上策略的训练和实践,学生的回答将更加深入、全面、准确,从而提高得分率。
分类例析(四)标题作用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灯
刘帆
(文章见例一)
【原创题目】文章以“马灯”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确:
文章以“马灯”为题,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马灯是小说的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将小说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和连贯。其次,马灯作为一种传统物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小说中重要的象征元素之一。马灯的传承和朵云一家对它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和探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此外,马灯还承载了朵云家族的历史和记忆,是朵云舅舅和马灯相遇的媒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后,马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气息,为小说增添了地域色彩。因此,文章以“马灯”为题,不仅起到了线索作用,还承载了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添了地域色彩,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失误警示】
在分析标题作用时,学生需要避免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解释,而是要深入挖掘标题所承载的深层次含义和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遗漏了标题在故事结构、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标题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增分策略】
要增加回答此类题目的得分,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理解文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标题的作用。
2. 挖掘深层次含义:在分析标题作用时,不仅要关注标题的表面含义,还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如反映主题、推动情节等。
3. 注意故事结构:在分析标题作用时,也要注意标题在故事结构上的作用,如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标题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5. 多做练习:通过多做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 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 “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 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 “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 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 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3. 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隐身珠
巴金
父亲旁边那棵银杏树下有一块青石。他便在那上面坐下,取出一支烟来,点燃了,放在嘴上抽着。他长嘘似的吐着烟雾。他那略带苍老的脸上渐渐地浮出了安闲的笑容,他忽然带笑地对我招手,一面说:“孩子,过来,在这里坐,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眼睁睁地望着父亲的脸,尤其是他的嘴,静静地等着他开始讲故事。
“从前有过一个孩子,就像你这样大的年纪。他家里很穷。父亲是乡下教书先生,在破庙里开个蒙馆,教几个小学生糊口度日。
“有一年年景不好,遇着天旱,田里的稻子都枯死了。种田的人没有收成,衙门里的差役却来逼着收税。他们挨门挨户勒索,得不到钱,就把可以拿走的东西都带了去。那些吃树皮草根的人被逼得没法生活,就闹起事来。然而不久大队兵马从城里开来了。枪声、喊声、哀号声响成一片。整个乡村里就剩下一些老太婆、小孩子守住那些未烧尽的破屋叹息流泪。
“那个教书先生没有给抓去,这个时候全亏得他出来照料那些老太婆、小孩子。但是过了两天差役又下乡来把他也捉去了。”
“为什么捉他?他一点罪也没有!”我不平地嚷起来。
父亲看我一眼,但过后又微微地笑了。不知道怎样我总觉得这笑里带着不愉快的神气。
父亲接着说:“那个教书先生给关起来。人家说他鼓动种田人闹事,可是又找不到证据,把他关了几天,说是要放他出来。然而事情又突然变了。据说有人向县官告发了教书先生,说他家里藏着一颗珠子,这是一件宝物,人带着它,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不会给人看见,这叫作隐身珠。告发的人是教书先生的一个朋友,他说这颗隐身珠便是教书先生鼓动闹事的一个大证据。县官用严刑拷打教书先生,要他交出珠子。可是教书先生矢口否认,说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见过什么隐身珠。
“种种残酷的刑具都用过了。然而教书先生始终不肯招出一句话,到后来他连张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死只是时间的问题。
“县官叫人把他的身子丢在河里。又派差役到他家里去搜查。就是那个出卖朋友的人在引路,他们到了那里,把母亲、儿子都赶在屋角里。他们开始到处搜索,把什么东西和什么地方都找遍了,始终找不出一颗珠子来。
“儿子和母亲忍住恐怖和悲愤战栗地蹲在屋角,眼睁睁望着他们的横暴的举动,不敢说一句话。
“儿子忽然触了一下母亲的肘,轻轻喊了一声‘妈’。原来他看见一颗小小的红珠子在他脚边发亮,止不住他的惊讶。
“母亲也看见了珠子。她连忙低声在儿子的耳边说:‘闭嘴。’这个时候儿子已经把珠子拾了起来。他刚要回答母亲的话,忽然看见差役们掉过头来看他,他慌张起来,不加思索就把珠子一下子塞进嘴里。
“父亲的朋友眼睛精,忽然起了疑心,便走过来厉声叫道:‘张开嘴!’孩子迟疑一下就把嘴张开,那个人扳开孩子的嘴仔细看了一遍,找不出什么东西。因为珠子已经滑进肚皮里去了。
“差役们又仔细搜索了半天,依旧找不到珠子,只得把屋里的东西顺手拿了带回城里去,剩下一个空屋给这一对贫苦的母子。
“差役们一走,孩子就忍不住大声嚷起来:‘妈,我口渴!’他便去地上抱起一只破瓦罐,把里面剩下的一点冷水一口气全喝光了,母亲惊讶地望着他的烧脸,忽然想起了珠子,便问道:‘孩子,珠子呢?’听见提起珠子,孩子才记起来他已经把它吞进肚里了,便恐怖地答道:‘妈,我把珠子吞下去了。’他刚说完了又觉得一阵心烧,口很干,他忍不下去,又接连地嚷:‘冷水,冷水!我口渴,口渴。’他不等母亲答话就跑出去,在院子里找到一只小水缸,一下子俯下头,不管水干净不干净,只顾咕嘟咕嘟地喝着。水缸里的水全给他一下子喝光了,连小虫也都进了他的肚皮。
“儿子痛苦地望着母亲哀求道:‘我心里烧得很。我口渴,我口渴,妈,给我一点水喝吧。’儿子说着,一面拉开衣服,用力抓着自己的胸膛。
“母亲没有办法,只得忍住心痛,说:‘那么,我带你到河边去,河水够你喝的。’母亲果然把儿子连拉带扶地领到了河边。儿子一看见河,便扑到河边草地上,把头俯在水面,张开嘴大口地喝起来。
“母亲连忙赶上去,抱住他的身子,要把他拉起来。但是他忽然回过头来说:‘妈,放开我,我要喝水,我还没有喝够。’他用力挣扎,要挣脱他的身子。这时,母亲看见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父亲讲到这里忽然住了口,摸出第二支烟,把它点燃放在嘴边衔着。他抽了一口烟,就站起来说:“我们还是到上面去吧。”
“但是,后来怎样呢?”我看见父亲不把故事讲完就要继续爬山,便也站起来着急地问道。
“后来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父亲淡淡地答道。
“城里的人呢?还有那些县官和差役们呢?还有那个教书先生的朋友呢?”
“我也不大清楚,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
“那条龙呢?”我还不满足,又问道。
“谁知道!你苦苦地追问这个做什么?”父亲带了点责备的口气说,但他的神气依旧是很温和的。
这个时候恰巧有一股风吹来,下面松林里起了一阵波涛,把父亲的话掩盖了。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飘落在我的头上。我伸过手去把父亲的一只手紧紧捏住。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父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开头,能够很快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显得饶有趣味。
B. “我不平地嚷起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我”对于教书先生无罪而被抓的愤怒不平。
C. “剩下一个空屋给这一对贫苦的母子”,表现了差役强取豪夺、横征暴敛的贪婪本性及百姓生存的艰难。
D. 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不停追问父亲,体现了小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段“那棵银杏树下有一块青石”与结尾段“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飘落在我的头上"相互照应,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B. 小说的“父亲”慈爱,温和,善于讲故事,他与孩子的关系亲密,得闲时他便给孩子讲故事,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C.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儿童的视角来思考故事,呈现出纯真的一面。
D. 小说以对话为主体,情节集中,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在叙述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7. 巴金在进行本文的创作时,目的是慰藉“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请简要分析。
8. 小说中常有非现实主义情节,如这篇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竹园
范小青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小片竹园是不多见的。
小桥流水人家。
青砖黛瓦粉墙。
飞檐翘角龙脊。
竹林……
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那一年他写了篇关于竹园的文章后就去当兵了。后来孙良回来了,竹园依旧,孙良却站不起来了。孙良是工伤,有一个三等功。开始常常有人来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我看那些下棋的人,很有兴致的。”孙良说:“好的。”母亲就去弄了一副棋来,让儿子跟别人下棋。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住在孙良家附近的人都甘拜下风,孙良没有了对手,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凡是远道而来的人,母亲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别人背后都说老太太很可怜,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他们不知道以后她做不动了怎么办。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喜欢棋的人,不论远近,提起竹园的擂台都知道。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说:“我没有数。”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孙良说:“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母亲说:“是的。”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他们家的地并不是什么红漆地板,只是一般的水泥地,但是孙良的母亲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孙良说:“妈,这地,随便擦擦就行了。”母亲说:“我不累。”孙良说:“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居。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叫他跟孙良下一下。”孩子不肯。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孩子想了想,说:“要来就不要让!”旁人都高兴起来,他们知道孩子没有一定的把握是不会说这话的。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他们摆开了棋盘,孙良的母亲端了茶来,大学生看她很老了。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
大学生又说:“再下一盘棋。”孙良就和他再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孙良问:“为什么?”大学生手指着竹园说:“你每天看这片竹园。”孙良点点头。大学生说:“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大学生看着他。孙良接着说:“我一直在看竹园,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看着孙良,希望他再往下说。孙良问他:“你懂不懂?”大学生说:“我不懂。”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大学生疑惑地看着他,不相信孙良的话,他说:“你也不懂,你为什么能赢我?”孙良没有直接回答他,朝自己家里看看,他看到母亲正在忙碌。母亲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白了。孙良指指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孙良的母亲说着就背起孙良进屋去。大学生惊讶地看着,他不敢相信孙良的母亲现在还能背孙良。大学生跟进屋去,说:“老太太,你叫别人帮帮呀。”孙良的母亲笑笑说:“我能背。”大学生说:“但是你总要……”他没有说下去。孙良的母亲点头,说:“是的,我总有一天背不动的,我正在攒钱,准备买一辆轮椅。”
大学生很感动,在孙良家吃了饭,他感觉不错,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孙良说:“你过五年再来跟我下棋吧。”
过了五年,已是工程师的大学生敲响了孙良家的门。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在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孙良说:“好的。”
他们摆开了棋盘。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孙良说:“有。”工程师说:“竹园已经没有了。”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工程师朝地下看看,他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孙良说:“你看这水泥地不平是不是。”现在工程师看出来了。孙良说:“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每天把孙良背出家门,让他坐在竹园旁边,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
B、“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这既诠释了孙良的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又契合小说主题。
C、把周围的人都一一杀败的孙良却败给刚学下棋的十岁孩子,可见周围的人对他手下留情。
D、孙良的见识不如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但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才能懂的人生体会。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描写竹园周边环境的幽美和谐,“竹林”二字后面的省略号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B、小说中母亲梦见竹林变成棋盘为后文孙良从竹园获得人生感悟埋下伏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C、小说中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大多简洁质朴,在淡而有味的语言中呈现了平凡而令人感动的人生。
D、母亲多次鼓励孙良战胜自卑,这一形象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11、文中的十岁小孩成长为大学生,再到工程师,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小说结尾,孙良说:“竹园就在这底下。”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邮差挂铃铛”错误。邮差挂铃铛“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不是“多处交待战争背景”的一种表现。故选B。
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色的能力。
C.“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错误。“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这是正面肖像描写。故选C。
3.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超然客公众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的作用的能力。
①“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时间充足可以打听“高鼻梁”名字的由来,符合实际;“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需要住宿;“他给我们张罗点灯”初到老人家里,初见老人的和蔼微笑;“夜已经深了”才可听到邮差的“丁令丁令”声;“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以油灯将尽表明老人忙碌良久;“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表明老人一家的辛劳;“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作者用时间来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符合生活实际,且行文有条不紊。
②随着“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等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我们”的革命者形象和老人热情善良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夜已经深了”邮差的“丁令丁令”声等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4.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我们”把百姓最渴望获得的生活必需品送给老人,表达了对村民真切的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语言质朴;“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老人质朴的语言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作品的真实自然,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可见,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5.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错误,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不停追问父亲,体现了小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但不能体现“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故选D。
6.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从“我也不大清楚,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谁知道!你苦苦地追问这个做什么”分析,选项中有关“父亲”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B。
7. ①借故事中官府对百姓的蹂躏,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为“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发出心声。②故事结尾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变成一条巨龙,游进城去把县官和差役淹了,为老百姓报了仇,凸显人们对惩治坏人的向往,给人以欣慰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根据“有一年年景不好,遇着天旱,田里的稻子都枯死了。种田的人没有收成,衙门里的差役却来逼着收税。他们挨门挨户勒索,得不到钱,就把可以拿走的东西都带了去。那些吃树皮草根的人被逼得没法生活,就闹起事来。然而不久大队兵马从城里开来了。枪声、喊声、哀号声响成一片。整个乡村里就剩下一些老太婆、小孩子守住那些未烧尽的破屋叹息流泪”可知,借故事中官府对百姓的蹂躏,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为“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发出心声。
根据“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那些县官和差役们”“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可知,故事结尾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变成一条巨龙,游进城去把县官和差役淹了,为老百姓报了仇,凸显人们对惩治坏人的向往,给人以欣慰之感。
8. ①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这样写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现实中未必能如人所愿,但借助虚构的情节就可以实现。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写孩子化龙后淹没了全城,惩治了县官和差役,使惩恶扬善的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本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儿子吞下珠子后,觉得异常口渴,心里烧得很难受,于是不停地喝水,他喝光了破瓦罐里剩下的一点冷水,喝光了小水缸里的水,最后喝光了河里的水,但是他还是没有喝够,还要喝水,“他用力挣扎,要挣脱他的身子……变成了一条龙”分析,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写“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后来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那些县官和差役们”“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人们会觉得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思想在现实中未必能如人所愿,但是借助虚构的情节可以实现。
小说借助小说虚构的情节可以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意愿。小说最后设置儿子化龙,淹没了全城,惩治了县官和差役的虚构情节,使得惩恶扬善的主题更鲜明。
9、B
【解析】
A、“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错,原文有“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竹园离家近,没涉及“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之类的内容,选项于原文无据。
C、“可见周围的人对他手下留情”错,根据原文“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居”,据此不能确定所有人都手下留情,判断过于绝对。
D、“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才能懂的人生体会”错,根据原文“大学生说:‘我不懂’”可知,大学生也不懂。
10、D
【解析】“母亲多次鼓励孙良战胜自卑”错误,小说只写到“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孙良与小孩下棋失败后有不自信的心理,“自卑”一词程度过重。
11、①推动情节发展,十岁小孩与孙良下棋,完胜孙良,促使孙良对自己的棋艺有进一步思考;②使人物形象形成映照,小孩和孙良都在岁月中成长,两种人生形成映照;③深化主题,以对比突出孙良面对人生变故和苦难,坚守人生位置的坚韧品质。
12、①可见的竹园虽然不复存在,但竹子的根还在地下顽强生长着;②母亲已逝,但其品质依然是孙良战胜困难的源泉;③竹园已经化为可以战胜人生苦难的精神象征,已深深根植于人的心中。(把握句子的含义首先从句子内容着手,再联系其他情节、人物、主旨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