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庄子
庖丁解牛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
激趣导入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庄子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
3.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明白规律的客观性和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作者简介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了解庄子
天道观念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了解庄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了解《庄子》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
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
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
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题目解说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踦(yǐ) 騞(huō) 砉(xū) 謋(huò)
卻(xì) 軱(gū) 硎(xíng) 窾(kuǎn)
怵(chù) 间(jiàn) 向(xiǎng)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课文翻译
要求:
看注解,试翻译,
有难点,做标记,
小组合作,求共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为,替,给
剖开,分割
所+动词=名词
抵住
通“响”
进
合乎
节奏
又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问题: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第一段
动作描写
描摹声音
高超的技艺 艺术的享受
手、肩、足、膝
触、倚、履、踦
砉然、向然、騞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和谐并用
流畅自然(舞蹈化)
莫不中音(音乐化)
“牛人”的成长
(庖丁如何成为“牛人” )
庖丁解牛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好
同“盍”,何,怎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天道,自然规律
超过
具体的操作技术
精神
接触
感觉器官
精神活动
庖丁解牛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解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宾语【qìng】)之( 提宾)未尝(谓语),而况大軱【gū】乎!
庖丁解牛
击
同“枝”,支脉
于
同“隙”,空隙
空隙
引导,引刀进入
顺着
大骨
骨肉相连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大的筋骨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尝试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于硎发。 状语后置
庖丁解牛
割肉
更换
一般的,众
磨刀石
折,断
名词作状语
庖丁解牛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zú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庖丁解牛
空隙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很薄的刀刃
宽绰的样子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动词 ,做),怵【chù】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 (古今异义)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
交错聚结的地方
戒惧的样子
散落
轻微
解
警惕
怵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 )迟。
之
之
之
省略句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修饰关系
缮,揩拭
庖丁解牛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 huò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为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收拾)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
了养生的道理了。”
厨师得到了梁惠王的多次赞美,可以说是名人了。
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理解课文
第三部分
讨论思考(小组合作)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 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3.取得“游刃有余”境界除了反复积累经验和实践,是否还有其他?
4.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5.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
【思考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明确
(1)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2) 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
(3)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2、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文本解析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不同的解牛境界
始解牛时
三年之后
方今之时
良庖
庖丁
岁更刀
月更刀
十九年矣
割也
折也
族庖
以无厚入有间
3、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不同。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思考4:取得“游刃有余”境界除了反复积累经验和实践,是否还有其他?
启示
不莽撞,谨慎行事,从不骄傲大意。
慎行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思考5: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藏锋
启示
纵然成功,也不炫耀,而是选择隐藏
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1)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的追求(寻道);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寻规律,运用规律(遵道);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慎行)
4.谦虚低调,不夸耀技能。(藏锋)
小结: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
探究课文
第四部分
1、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之道”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2、本文的本意是要用故事来说明-------养生之道。
用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牛体
社会
刀
人
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牛 筋骨交错 社会
刀 十九年若新 人
解牛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处世
批大郤:避开硬骨
导大窾:顺着空隙
“养生之道”: 3、“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牛 筋骨交错 社会 关系错综复杂
刀 十九年若新 人 保全、长生
解牛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处世 顺应规律
批大郤:避开硬骨 避开尖锐矛盾
导大窾:顺着空隙 随俗沉浮,游刃有余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从而达到本性无伤,天年尽享。 4、《庖丁解牛》的内容层次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总说)
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由之路)
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态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结果)
5、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谨行
藏锋
依理
106、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3、要热爱本职工作。4、反复练习,熟能生巧。5、做事要循序渐进。7、思考:庄子哲学是否消极?有何现实意义?
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养生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不必追求功名而天下大治,不避居江湖而保持清闲,忘记一切,保持自身,恬淡而没有穷尽,一切美好的东西便随之而来,这便是自然法则。
但如果这样,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 所以有人认为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消极避世哲学。
但这种人生哲学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叫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也正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遭遇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守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原因。
儒家是粮食店,没有儒家,我们的精神就要挨饿。
佛家是百货店,有钱有闲,各样东西自己去选。
道家是药店,平时用不上,生病则必定要自动找上门去。
——南怀瑾
老师寄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行业的标兵,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练习,在行业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正如文章中庖丁一样,做到了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通过学习了本文,能够在今后的专业的学习中,不断练习,摸索经验,把握规律,把今天的想象变为未来的现实。
第五部分
知识积累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是动词。解;后一个介词:因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通假字
“向”
“盖”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
“岁”、“月”,名词做状语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