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第五单元提要卷
班级 姓名
13.人物描写一组
一、易错字词
揪(jiū) 扳(bān)动 脚腕(wàn) 两腮(sāi) 监jiàn(国子监)
揩(kāi)眼泪 jiān(监狱)
喉咙 三抓两挠
二、课文解读
1、《摔跤》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比赛中,先是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处处想使巧招给小胖墩儿下绊子,没料想反被小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刻画了小嘎子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课文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刻画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力车夫——祥子,也展现了当时北京的世态炎凉。
3、《两茎灯草》写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手指久久不断气,直到赵氏挑去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课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三、重点语段赏析
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这里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
2、(1)“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
(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这里描写了祥子的外貌,从“铁扇面似的胸”和“直硬的背”可以看出祥子的强壮。
3、“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4、“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似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公鸡鹐架”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虎视眈眈、各不相让的情景。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两个孩子好胜和可爱的儿童形象。
四、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1、徐光耀,生于1925年2月,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
2、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3、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二)名著简介
1、《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偷偷把枪藏进老鸹(guā)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儿。
2、《骆驼祥子》祥子从破败凋敝的农村,带着质朴来到军阀混战的北平,以拉洋车为生的他 ,立志做一个能拉上属于自己的洋车的上等车夫。 在被乱兵抓走失去新买的洋车之后, 祥子并不灰心, 倔强地从头再来。但他拼命攒下的钱又被侦探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化为泡影。后来,他以与虎妞成就畸形婚姻为代价 ,又拉上了自己的车,谁知好景不长,虎妞的死,使他人财两空。祥子的梦想“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 连遭打击,加上失去心爱的小福子 ,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破灭了 。他由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这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异化成鬼的罪行。
3、《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14.刷子李
一、易错字词
难堪(kān) 发怔(zhèng) 蘸(zhàn)浆 包袱 发傻
二、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线索,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了小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告诉我们本事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有本事才能有尊严,一个人要不断地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三、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细节描写:“刷子李一举刷子, 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从中可以看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从中可以看出刷子李的心细如发。
2、对比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万丈,同时也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3、动作描写: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这是对刷子李刷墙动作的细致描写,写出了他的娴熟与优雅,透着自信与潇洒。
4、“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墙壁被刷子李刷过后的效果,更加衬托出他高超的技艺。
四、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二)名著简介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有17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牙医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