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提要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提要卷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5: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语文第四单元提要卷
班级 姓名
9、古诗三首
一、重点字词
1、多音字
裳:cháng 霓裳 shang 衣裳
2、词语解释。
穿:磨穿。 破:攻克 还:返回。 漫卷:随意地卷起。
二、诗词解读
1、(《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表现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表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
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令人心生酸楚。诗人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本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重点字词
1、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2、黯然:情绪低落的样子。
二、课文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爱子之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的伟大胸怀。
本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
三、重点语句赏析
1、毛主席看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岸英!岸英!”。这些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2、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里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当时的毛主席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他的内心是希望爱子的遗骨可以归葬的。“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体现出毛主席不搞特殊化的思想境界,那一刻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时,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再次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子,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四、拓展延伸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11、军神
一、重点字词
1、由衷:发自内心。 衷:内心的。 2、堪称:可以称得上。堪:可以。
二、课文解读
课文是一篇小说,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
课文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刘伯承手术过程中忍受剧痛时的动作描写,以及手术后他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表现出他顽强坚持、乐观无畏的惊人毅力和强大内心。
三、拓展延伸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2、成语积累
一声不吭:一丝不苟、一言不发、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毛不拔、一文不值
汗如雨下:易如反掌、面如土色、了如指掌、恰如其分、浩如烟海、突如其来
12、清贫
一、重点字词
1、多音字
吓:hè 恐吓 威吓 xià 吓唬 惊吓
2、词语解释
齿冷:极言讥笑嘲讽之甚。 发洋财:得到意外的财物。
矜持不苟:端庄严谨,丝毫不马虎。 筹集:筹措聚集。
二、课文解读
本文是方志敏1935年在狱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他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清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高尚品质。
三、重点语句赏析
1、文中描写国民党兵士搜身时的动作、凶恶的神态、威吓的语言,表现出他们贪污腐化、一心敛财的丑行。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兵士的话,既平静又掷地有声,不仅体现出方志敏的临危不惧、革命信念坚定,更间接表达出共产党人革命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
2、家中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我”唯一的财产,这是从家中财产的角度写共产党人的清贫。讲自家这几件“传家宝”时,作者的语气甚至还有些幽默,说明他以清贫、朴素的生活为乐,并且在狱中也仍然乐观、坚定。
语文园地
一、词语解释及古诗理解
1、羌笛:边塞流行的一种乐器。 2、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寓意别情。
3、烟花三月:指暮春时节、花开之季。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诗的大意是:放眼望去,黄河仿佛伸入了远方的白云之中,四下只有一片孤城和万仞山峰。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呢?即使是春风也吹不到遥远的玉门关。
玉门关地处遥远,就连春风都吹不到,暗指边寒苦寒,将士生活艰苦,表达了戍边者久久不得还乡的哀怨乡情,悲凉中又有慷慨之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诗的大意是:朋友要离开此地,在美好的春季前往扬州了。朋友乘坐的那一叶小舟驶得越来越远,最后只见长江蜿蜒地流向远方。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既点明了送行之地和友人的目的地,又说明了季节特征,后两句则巧妙地把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融入景色描写之中,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既是朋友离开时所走的道路,也是诗人送别朋友时目光的追随之处,更暗指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潮起伏。
二、古诗积累
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