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小说专题复习之梳理情节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小说专题复习之梳理情节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6: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小说”阅读复习——
有效梳理小说情节
1、《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2、《带上她的眼睛》(刘欣慈)
3、《最后一课》(都德)
4、《故乡》(鲁迅)
5、《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6、《孤独之旅》(曹文轩)
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8、《范进中举》(吴敬梓)
9、《三顾茅庐》(罗贯中)
10、《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
11、《孔乙己》(鲁迅)
12、《变色龙》(契诃夫)
13、《溜索》(阿城)
14、《蒲柳人家》(刘绍棠)
一、小说情节梳理的角度: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
期待→破灭 (心理)
原因→结果 (逻辑)
悬念→结局 (技巧)
1、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时空变化的词语
事件发展的词语
补充:
叙述顺序
1)插叙作用: ① 交代内容;
② 突出人物性格;
③ 揭示主题;
④ 解释原因(联系上文);
⑤ 为后文做铺垫(联系下文);
⑥ 丰富内容;
⑦ 使情节完整(需先将插叙的内容理清,再结合上下文分析);
⑧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故乡》补充交代先前的杨二嫂,突出“豆腐西施”的美丽、文静,与如今的杨二嫂尖酸、苛薄、贪婪爱占小便宜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封建礼教和社会现实摧残人的心灵,使她灵魂扭曲;同时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2)补叙作用:
① 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
② 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③ 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④ 照应前文。
《智取生辰纲》一文,在生辰纲被劫走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赢下药的经过,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偷偷实施,最后全盘托出,使得事件的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梳理情节呢 阅读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事情发展顺序、逻辑角度、心理角度、技巧角度中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知识延伸】
理清散文的脉络
理清的方法
写景散文——理清顺序
叙事散文——梳理线索
① 因物取线:以某一具体或具有察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灯笼》"灯笼"为线索串联各个材料。
② 因人取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的所见所闻,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等。《老王》以老王的苦和善为线索组织全文。
③ 以事为线:以某一中心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散步》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事件的起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经过(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结果(母亲决定顺从孙子走小路)。
④ 时空连线:以时间的推移或地点转移为线。如《金色花》以当你"沐浴后""吃过中饭""黄昏时"这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发展。
⑤ 以情导线: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时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大佩服一不耐烦---空前的敬意 --特别的敬意 -敬意淡薄,至完全消失 -发生新的新的敬意 --怀念)
⑥ 明暗两线:一般明线是事件或事件线,暗线是感情。《藤野先生》中明线是"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
是"我"的爱国情。
手摇风琴
〔英〕依列娜·法吉恩
从前有一位旅人,他有很长的路要走。天黑以前,他没能抵达目的地,于是他只得连夜赶路。
一路上,他翻山越岭,不见城镇,不见村庄,甚至连一栋房子也没见过。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
夜晚寂静得如同黑暗本身,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耳朵什么都听不着。为了排遣寂寞,他开始跟自己说话。
“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他说,“我是继续往前走,还是留在原地?如果继续走,我可能走错方向,然后直到早上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偏离路线。而若是停在原地,我的旅程势必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毕竟要走到有早饭吃的地方,还有约莫十一公里的路程。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要是我真的停在原地,我是应该躺下,还是站着?如果选择躺下,我应该会觉得芒刺在背。而如果选择站着,最后我肯定会两腿抽筋。我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他自言自语的当儿,他又走了一段路,不过说到底也没走出太远。这时,这位旅人听见从森林里传来的乐声。他还没来得及停下脚步再次跟自己讲话,便又一次听见了那种乐声。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在这种时候,面临这种境地,任凭谁都会渴望听到这样的音乐。听出来了,旅人在这片黑暗的森林中,在这个漆黑的夜里所聆听到的这支乐曲,是由手摇风琴传出的。
。(3 分)
【实战操练】
这支乐曲令旅人感到快乐。 他不再迷惘了,因为音乐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接近目的地,他的家已经近在咫尺。他循着乐声走去,与此同时,他感到青草正在自己脚下飘摇,树叶迎着他的脸颊翩翩起舞。当接近声源的时候,他喊道:“你在哪里?”他很确信,应该是有人在那儿的,因为森林中的一台手摇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来。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
旅人伸出手来,然后摸到了手摇风琴。
“稍等,先生,”那个欢快的声音又说,“让我先演奏完这支曲子。您要是乐意的话,跟着一起跳舞也无妨。”于是乐曲继续,欢快无比。旅人跳起舞来,跳得飞快又欢乐,末了还配合着音乐来了个精彩的收尾。
“真好,真好啊!”旅人说,“自从我十岁那年,离开那些后街小巷之后,就再也没有跟随手摇风琴曲一起舞蹈过了。”
“那太可惜了,先生。”风琴手说。
“这儿有一便士,请你收下。”旅人说。
“谢谢,”风琴手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一便士了。”
“你这是在朝哪里赶路呢?”旅人问道。
“倒是没有特定的目的地,”风琴手说,“往哪儿走,对我来说都一样。既然我能在这儿演奏手摇风琴,在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
“不过说实在的,”旅人说,“你应该去那种有人家开窗户的社区演奏,不然怎么会有人给你投便士呢?”
“我没那么做,但照样也挺知足的。”风琴手说。
“可是说实在的,”旅人又说,“你应该去那种后街小巷,有很多小孩子的那种地方,不然你演奏的时候,谁会跟着一起舞蹈呢?”
“哈,这倒是被你说中了,”风琴手说,“很久以前,我每天都会去那种开窗户的房子外面表演。 集满十二便士之后,这天剩下的时间我就去那些后街小巷里表演。我每天要花掉六便士,然后存下六便士。不过有那么一天,我不小心得了感冒,不得不卧床养病。而等我病好之后,才发现后街小巷里已经出现了另一台手摇风琴,紧接着我又看到一台留声机,再接着是一架竖琴和一支短号。于是我明白,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这么着,如今我只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演奏。而不管是在哪里,我演奏的音乐始终如一。”
“可是有谁会来跳舞呢?”旅人又问。
“森林本身无须舞者。”风琴手说,旋即开始摇动风琴把手。
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随着星星的舞蹈,旅人看到,星辉下的森林里开出了花朵,可就在刚才,这里还分明不存在一朵花儿。花儿纷纷扭动花梗,争先恐后地在地衣上推出阵阵涟漪。有两三条小溪,上一刻还悄无声息,这一刻却相继奔涌起来。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
很久以前,旅人也曾像这样舞蹈;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
【解析】根据“天黑以前,他没能抵达目的地,于是他只得连夜赶路”“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可知,当黑夜降临时,他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这是“障碍”;根据“他开始跟自己说话”可知,他自言自语;根据“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可知,他与人对话;根据“旅人跳起舞来,跳得飞快又欢乐,末了还配合着音乐来了个精彩的收尾”可知,他随乐曲起舞,这些都是“行动”;根据“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可知,他走出迷茫,发现坦途,这是“结局”。
7.这篇童话遵循了故事的基本结构,请在结构图的方框内填写四字短语
失去
方向 
随乐
起舞
走出
迷惘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表现手法):
1、活动:请同学从下面所学小说中任意选择一篇,就情节安排的技巧用50左右字加以阐述。
1、《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2、《带上她的眼睛》(刘欣慈)
3、《故乡》(鲁迅)
4、《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5、《孤独之旅》(曹文轩)
6、《三顾茅庐》(罗贯中)
7、《变色龙》(契诃夫)
8、《溜索》(阿城)
示例一:《植树的牧羊人》中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
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
示例二:《带上她的眼睛》
(1) 巧设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这是为什么?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我太怕封闭了”(伏笔)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照应)
B. 热,热得像……地狱。(伏笔)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照应)
1、《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2、《带上她的眼睛》(刘欣慈):
3、《最后一课》(都德)
4、《故乡》(鲁迅)
5、《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6、《孤独之旅》(曹文轩)
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8、《范进中举》(吴敬梓)
9、《三顾茅庐》(罗贯中)
10、《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
11、《孔乙己》(鲁迅)
12、《变色龙》(契诃夫)
13、《溜索》(阿城)
14、《蒲柳人家》(刘绍棠)
“回忆”“现实”穿插交织 烘
渲染、铺垫、留白
双线并进(牧鸭和成长)、烘托(环境烘托心理)
伏笔(天气醋热难行为下文一系列矛盾冲突理下伏笔)
对比、夸张
犯中求避
首尾照应
铺垫、烘托
首尾照应、
衬托
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
2、了解手法
照应 特点:文章前后内容上的相互呼应。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作用: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变色龙》的首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出场和结尾段“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铺垫 特点: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作用: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性;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伏笔 特点: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
例:《智取生辰纲》中天气醋热难行为下文一系列矛盾冲突理下伏笔
悬念 特点:先把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作用:①引起读者注意;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内容;④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等。
例:《驿路梨花》中设置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主人家是谁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 这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烘托 特点: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作用: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用正面的、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反衬)做陪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溜索》第15段写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对牛的惊恐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也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无畏勇猛。
突转 特点:故事的情节向着相反方向,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用:情节突转,避免了情节的平淡,使情节波澜起伏,富于变化;避免了故事的直白与乏味,使故事悬念迭起,夺人眼球。
例:《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次突转是于勒占用了本属于菲利普所得的那份遗产,人们是以坏蛋、流氓、无赖视之的,并按照当时的惯“把他送上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第二次突转是于勒来信说赚到钱,这时人们“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第三次突转是在船上知道于勒没钱,这时主要写了母亲的态度,她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巧合 特点: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的起伏曲折。
作用:展开故事节,引出人物;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为后文埋下伏笔。
例:《药》清明节,华大妈前去给儿子华小栓坟,她大哭了一场;而就在华大坟的时候,恰巧夏瑜的亲也来给儿子夏瑜上坟,也哭了一通。仔细想一下,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巧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让这两个悲剧家庭的亲相遇呢?这个巧合很让回味,华家、夏家相遇,华家、夏家的悲剧,连起来是什么?华、夏,连起来就是华夏呀,而华夏代表了中国。因此,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巧合,十分巧妙而又含蓄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华夏的悲剧,也就是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 
延伸: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特点: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作用:将特定的思想感情或志趣感悟寄托于所描绘的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紫藤萝瀑布》通过偶然见到的紫藤萝,花开之盛,以及记忆里以前花的稀落,作者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对比 特点: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进行比较。
作用: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纪念白求恩》将白求恩和其他不少的人进行比较。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
欲扬 先抑 特点:先抑后扬,使上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作用:表达作者丰富的感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白杨礼赞》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也是先抑后扬。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借景抒情 特点:借助对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作用:通过描写景物/事物及其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例:《春》一文中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小见大 特点: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情节/大情怀,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例:《灯笼》中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作者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象征 特点: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作用: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例:《白杨礼赞》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也是先抑后扬。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步,判断叙事技巧。
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叙述技巧,明确是单一型考查还是综合型考查。若为单一型考查,它一般会指出具体的叙述技巧,考生只需分析叙事效果即可;若为综合型考查,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清单对号入座,多角度思考,确定涉及的叙述技巧。
第二步,分析叙事效果。
确定叙事技巧后,就需细致分析叙事效果。分析时,我们既要结合具体叙述手法的自身效果进行分析,也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切忌只循套路、干巴巴地作答。
第三步,分条梳理,规范作答。
组织答案时, 叙述条理要清晰,要将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同时,答案要点明确,并且要养成将要点前置、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习惯。
3、解题思路:
怀念蛙鼓
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菜、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
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景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实战操练】
我选择A。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作者借景抒情,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冀。《老山界》是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颂了红军战士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手法+内容简述+表达情感)
我选择B。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了,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往事和对“蛙鼓”的描写来表达情思。《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先抑后扬,用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人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我选择C。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通过这一物象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思。《五猖会》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我”看五猖会前后心境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揭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