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下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战国龙虎纹双耳盘 唐代双龙耳瓶 清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石器时代的玉龙,一直发展到清代的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这一历程体现了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①正确;龙的形象只有在封建社会代表着皇权,石器时代并未有皇帝,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龙文化的载体有玉、青铜器、瓷器、漆器,从而可以看出是多样广泛的,③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进程中,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正确。故①③④,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及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为:公元前三千纪晚期(西亚)。根据材料“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河流域已形成楔形文字等文明传承方式,但库提人在当地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应当与库提人作为游牧民族,没有能够充分学习和借鉴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有关,D项正确;楔形文字的问世有助于苏美尔文明成就的传承,“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的承载功能有限”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库提人缺乏普及性的书写工具或载体,排除B项;“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商代疆域四至较为模糊。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发现后,其控制的范围和具体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达到长江流域。江西吴城商文化遗址发现后,又有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到达江西中部。出现这类情况可能是由于( )
A.商代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B.商代文明多元缺乏一体特征
C.商代的政治疆域具有多变性 D.商政权扩张但统治力量有限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对盘龙城遗址和江西吴城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了早商政权在这些地方的势力扩张,人们对商朝政治版图的已有认知逐步更新,也反映出早期国家的统治力量还很有限,并未完成疆域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未进行商代各区域文化比较,无法体现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商政权扩张但统治力量有限,未体现商代文明多元缺乏一体特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商政权扩张但统治力量有限,“商代的政治疆域具有多变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希腊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非,丝绸之路将华夏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华夏,中国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
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许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扩大范围,当两种文明相遇时,便会产生种种碰撞和交流,所以不管何种方式都会在主观或客观上起到文明交流的作用,D项正确;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影响,排除A项;文明的交流并非全部属于同等文明,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文明的交流具有一定规律性,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具体的原因,而不是随意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作为一条沟通东亚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继续延伸,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通过这条商道,把国内的物产传播到中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互鉴推动了华夏认同 B.万里茶道推动了亚欧经济文化交流
C.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竞争力 D.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可知,材料涉及的国际商道是连接中国和俄国的“万里茶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推动了中国与欧洲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材料反映的是中俄贸易,与华夏认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并非农耕,排除C项;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俄国并非中国的藩国,排除D项。故选B项。
6.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锡兰等国都曾被西方殖民侵略或文化输出,但他们最终都自主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文化类型,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并未能抹杀被侵略国家文化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顽强抵抗,材料中的真纳、李光耀、班达拉奈克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其他地区文化的边缘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西方文化对非西方国家的扩张,并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D项。故选C项。
7.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中国)。根据“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可知,这些里吏多为基层社会中的民众代表,选任以品行和威望为标准。而西汉中期以后,这些里吏是有一定数量家产的人才能当选,这种财产限制,是地方豪强与权力结合的表现,宗族、豪强对基层治理影响力渐大,易导致中央对基层社会管控的削弱,C项正确;里吏不是郡县官员,排除A项:材料只论及了里吏的选任标准的转变,不能得出察举制影响力丧失,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种选任标准由德行威望转为资产开始于西汉中期,而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排除D项。故选C项。
8.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两税法规定包括商人在内所有人都要交税体现了公平,纳税项目、运输和征收成本减少体现了效率,A正确;两税法以资产征税大地主不可能完全支持,排除B项;材料说明赋税征收成本减少,排除C项;材料认为该赋税制度减轻了基层治理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9.宋代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和厢军,关于厢军,史书有所记载,如《神宗史志》 “材不中禁卫,而力足以充役,为厢军”;叶适《水心别集》 “厢军供杂役,禁军教战守”;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朝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罕调丁男”。由此可见,宋代厢军( )
A.主要从事后勤保障 B.专门用于配合禁军作战
C.替代了农夫的力役 D.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到, “力足以充役”“厢军供杂役”“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说明宋代厢军主要从事后勤保障,A项正确;厢军主要从事后勤保障,而非配合禁军作战,排除B项;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不能替代农夫的力役,排除C项;厢军由国家供养,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10.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顺应民间贸易发展需要,允许漕船开展南北商业贸易,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D项正确;朝廷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民间需求的扩张,并非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1.康熙帝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史稿》评价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史料,不能佐证其“开创”性的是( )
A.“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B.“班禅(五世)为人安静,精通经典,勤修贡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
C.“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
D.“允伊犁将军扎拉芬泰请,伊犁产茶,设局征税,充伊犁兵饷之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要求不能佐证康熙帝开创性的,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时间不符,D项正确;A项是《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是康熙时期签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清廷正式册封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是康熙时期开创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收复台湾是康熙时期完成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鸦片战争后,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
C.清廷“天朝上国”观念深刻影响 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布局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认为他们的商品在中国会供不应求,但他们却发现外国的商品在中国不是滞销就是亏本,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来商品有排他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排除A项;“天朝上国”的观念不会影响英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与中国对外贸易布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19世纪70年代,为应对台湾与新疆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讨论。如表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两者争论的根源在于( )
李鸿章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需略加复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 现在用兵乏饷,指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甘肃尤甚,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
A.东南与西北的危机程度不同 B.海防与塞防的战略地位不同
C.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D.李、左两人政治派别的不同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70年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左二人争论的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无法同时满足海防与塞防,因此,双方争论的焦点也在于海防、寨防经费的分配,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西北、东南同时面临边疆危机,不能说危机程度有何不同,排除A项;海防与塞防之争实质是国防战略的抉择,并非海防与塞防的战略地位不同,排除B项;李、左两人同属于洋务派,海防与塞防之争,不是政治利益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4.《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这反映了( )
A.挽救民族危亡刻不容缓 B.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进化论成为全社会共识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甲午战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热语,革命党人也认同,可知当时民族危机非常严重,救亡图存刻不容缓,A项正确;谭嗣同是维新派,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公车上书,排除C项;D项“共识”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 )
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
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 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
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 D.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中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是汉人脱离清朝政权即革命排满的形式,民国成立后,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体现革命排满风潮,B项正确;据材料“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各省仍旧可以自行制造货币,且货币体系混乱,中国货币尚未形成近代化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在辛亥革命之前,地方政府就有铸币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的事情,此时期军阀割据局面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下面是1890~1927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以及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C.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 D.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进口轻工业产品的比重下降、出口轻工业产品的比重上升,表明中国轻工业生产能力提高,重化工业品进出口比重的增加和轻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规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仅根据表格内容不能得出中国工业布局情况,排除A项;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不完全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的进出口比重,并未涉及各行业的比重,不能得出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的结论,社会经济结构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5分)
【答案】(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1分)
影响: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或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有利于华夏族的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秦的统一);影响了后世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任3点6分)
(2)唐: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1分)
元:设置土官(土司制度)。(1分)
明:册封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地区的僧俗首领为法王、王等称号;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官号。(1分)
趋势:逐渐内地化(或由羁縻体系到府县管治体系)。(2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时间,据材料一“《荀子·正论》”可得出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是影响,据材料一“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可得出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或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据材料一“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可得出有利于华夏族的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秦的统一),影响了后世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唐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元:设置土官(土司制度)。明:册封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地区的僧俗首领为法王、王等称号: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官号。第三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可得出趋势:逐渐内地化(或由羁縻体系到府县管治体系)。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方辉表示,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中印和左丞相印。
图3是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选取图1。
论题: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阐述:商朝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祭祀的对象有很多,主要是祖先和上天,而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期望得到祖先或者上天的庇护和指示。在国家层面上能够要求进行祭祀的只有商王和祭司,因此神权在商朝有重大影响力。图1甲骨文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的问题,反映了商王对祭祀先祖的重视,也体现了商政权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具有与原始宗教结合的特征。因此,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示例2∶选取图1、图3。
论题∶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阐述∶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之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商代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商人的占卜、祭祀事宜。后来人们又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维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推动了纸的发明。据考证,西汉时人们已开始了纸的制作。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的成本降低、质量大幅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隋唐时期,造纸术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知识的普及率。因此,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示例3∶选取图1、图2、图3。
论题∶中国汉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阐述∶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图1甲骨文为象形文字,笔画简约,注重表意,带有早期文字的特征。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图2封泥上的文字贴近小篆,相比甲骨文更为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都已完备。隋唐时期的字体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图3中唐代《金刚经》上的文字排列整齐,属于楷书,比小篆更为规范、实用。综上可知,上述出土的实物可以反映出中国汉字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详解】示例1:根据材料可选取图1。论题:结合材料可得出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阐述:根据“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可得出商朝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祭祀的对象有很多,主要是祖先和上天,而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期望得到祖先或者上天的庇护和指示。结合所学,可从政治角度概括,在国家层面上能够要求进行祭祀的只有商王和祭司,因此神权在商朝有重大影响力。根据图1中的甲骨文,可得出它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的问题,反映了商王对祭祀先祖的重视,也体现了商政权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具有与原始宗教结合的特征。最后再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总结得出,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忠于割据之主是一人之义;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
——摘编自陈仁鹏《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使向来有着文化优越感的封建士大夫们尤为反感。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他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
——摘编自文瑶、潘新辉《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打开世界视野,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理解中国……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普世民族主义的必要精神介质,进一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
——摘编自施展《枢纽》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汉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普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6分)
【答案】(1)思想特征(6点6分):
材料一:儒家思想焕发生机 材料二:中外文化的碰撞 材料三:救亡图存。
政治背景:材料一:明清易代;满汉矛盾尖锐;材料二:西方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材料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
(2)“汉民族主义"内涵:维护华夷之辨,反对满清统治。意义:推动了抗清运动;影响了近代的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内涵:反对西方文化侵略,维护中华道统。意义:有利于抵御外侮;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普世民族主义"内涵:民族团结平等;反对帝国主义。意义: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舞世界其他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内涵和意义各1点1分,共6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思想特征:材料一:据材料“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体现了儒家思想焕发生机。
材料二:据材料“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可知,中外文化的碰撞。
材料三:据材料“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可知,救亡图存。
政治背景: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易代和满汉矛盾尖锐推动了王夫之民族思想的发展;材料二:据材料“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即西方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材料三:据材料“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可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汉民族主义"内涵:据材料“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及所学明清知识可知,维护华夷之辨,反对满清统治。
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时期,王夫之的思想推动了抗清运动;据材料“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可知,影响了近代的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内涵:据材料“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可知,反对西方文化侵略,维护中华道统。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曾国藩的主张有利于抵御外侮;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普世民族主义"内涵:据材料“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可知,民族团结平等;反对帝国主义。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背景下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抗日战争相结合,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舞世界其他地区民族解放运动。
20.(16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三角贸易关系主要是指英国、印度、中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三角贸易商品流向为英国将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输往印度,换取在印度当地种植的鸦片,然后将鸦片输往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等,从而形成贸易循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英国工业品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活习惯的改变,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英贸易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
——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 一个充满生气的资产阶级政府将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体系的逐步构建,中国越来越被纳入世界经济框架中”。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为新的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社会基础,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在他们的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
——摘编自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概括“亚洲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口号及意义。
【答案】(1)背景: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东印度公司的推动;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任2点4分)
方式:强制实行英语教育,禁止印度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试图改变印度的宗教和文化传统。(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中华民国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资产阶级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任2点4分)
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2分)
意义:冲击封建传统伦理纲常;提升女性地位;推动平等、自由观念传播。(任2点4分)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背景:根据材料一“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英国的需要、印度的现状等方面可归纳为: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东印度公司的推动;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印度强制实行英语教育,禁止印度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试图改变印度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2)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可知,中华民国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根据材料二“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可知,资产阶级的推动;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可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口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提倡女男平等有助于冲击封建传统伦理纲常;提倡男女平等有利于提升女性地位;男女平等的主张有利于推动平等、自由观念的传播。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下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战国龙虎纹双耳盘 唐代双龙耳瓶 清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3.商代疆域四至较为模糊。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发现后,其控制的范围和具体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达到长江流域。江西吴城商文化遗址发现后,又有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到达江西中部。出现这类情况可能是由于( )
A.商代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B.商代文明多元缺乏一体特征
C.商代的政治疆域具有多变性 D.商政权扩张但统治力量有限
4.希腊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非,丝绸之路将华夏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华夏,中国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
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
5.作为一条沟通东亚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继续延伸,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通过这条商道,把国内的物产传播到中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互鉴推动了华夏认同 B.万里茶道推动了亚欧经济文化交流
C.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竞争力 D.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6.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7.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8.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9.宋代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和厢军,关于厢军,史书有所记载,如《神宗史志》 “材不中禁卫,而力足以充役,为厢军”;叶适《水心别集》 “厢军供杂役,禁军教战守”;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朝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罕调丁男”。由此可见,宋代厢军( )
A.主要从事后勤保障 B.专门用于配合禁军作战
C.替代了农夫的力役 D.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0.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11.康熙帝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史稿》评价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史料,不能佐证其“开创”性的是( )
A.“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B.“班禅(五世)为人安静,精通经典,勤修贡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
C.“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
D.“允伊犁将军扎拉芬泰请,伊犁产茶,设局征税,充伊犁兵饷之用”
12.鸦片战争后,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
C.清廷“天朝上国”观念深刻影响 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布局
13.19世纪70年代,为应对台湾与新疆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讨论。如表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两者争论的根源在于( )
李鸿章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需略加复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 现在用兵乏饷,指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甘肃尤甚,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
A.东南与西北的危机程度不同 B.海防与塞防的战略地位不同
C.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D.李、左两人政治派别的不同
14.《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这反映了( )
A.挽救民族危亡刻不容缓 B.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进化论成为全社会共识
15.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 )
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
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 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
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 D.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16.下面是1890~1927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以及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C.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 D.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5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方辉表示,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中印和左丞相印。
图3是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忠于割据之主是一人之义;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
——摘编自陈仁鹏《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使向来有着文化优越感的封建士大夫们尤为反感。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他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
——摘编自文瑶、潘新辉《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打开世界视野,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理解中国……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普世民族主义的必要精神介质,进一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
——摘编自施展《枢纽》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汉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普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6分)
20.(16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三角贸易关系主要是指英国、印度、中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三角贸易商品流向为英国将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输往印度,换取在印度当地种植的鸦片,然后将鸦片输往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等,从而形成贸易循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英国工业品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活习惯的改变,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英贸易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
——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 一个充满生气的资产阶级政府将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体系的逐步构建,中国越来越被纳入世界经济框架中”。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为新的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社会基础,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在他们的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
——摘编自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概括“亚洲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口号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