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9: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阅读本文要梳理剧情,把握冲突,品味台词,理解人物命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的思考。
《枣儿》是独幕话剧,剧本运用象征手法,以“枣儿”为线索,借“枣儿”寄托人物的感情,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一段亲切的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渴望,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状况的变迁。阅读本文要把握戏剧情节,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特点,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本单元是对戏剧作品的阅读和学习,教材以戏剧这一文体为线组合单元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戏剧文学的方法和策略。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学会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尤其是运用大段独白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特别说明:三个任务是一个整体,活动探究过程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主体。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把教材由“教本”变为“学本”,教师提示具体的活动策略,提供可操作的活动步骤。
《屈原》(节选)2课时
《天下第一楼》(节选)1课时
《枣儿》1课时
17 屈 原(节选)
上课素材
人物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语言运用:积累戏剧知识和文化常识,了解屈原的生平。
2.思维发展: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主要作用;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把握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及用意,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美政”理想。
4.文化传承:摆正屈原人生理想与人生成就之间的关系,学习屈原的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的形象特点。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河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2)背景链接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2.生难字词
(1)字音
诡谲(jué)   瘦削(xuē)   鞠躬(jū)   睥睨(pì nì)   收揽(lǎn)
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 非难(nàn) 虐待(nüè)
稽首(qǐ) 景仰(jǐng) 哗众取宠(huá)
(2)词义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三、课前导读
PPT出示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
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种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等。
(2)按照篇幅规模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等。
本文是话剧、多幕剧、历史剧。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述剧本主要内容。
1.《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点拨: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靳尚、郑詹尹奉南后旨,欲毒死屈原,屈原创作风、雷、电的颂歌及怒斥神鬼的独白。
2.结合课文分析这部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剧中戏剧冲突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戏剧冲突:忠与奸的冲突。
戏剧冲突出现的原因:昏君听信奸臣谗言,导致爱国忠臣被迫害,由此产生忠与奸的冲突。
五、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课文节选的是话剧《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其中屈原的独白,使无数爱国人士产生共鸣。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现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切追求。
2.布置作业
(1)搜集话剧《屈原》全篇进行阅读,然后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2)课下,小组内分角色朗诵课文,也可以尝试话剧表演。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戏剧知识。
2.回顾戏剧情节。
二、分角色朗读 品析人物形象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揣摩舞台说明的内容,思考舞台说明作用,并分析文章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分别塑造了他们怎样的形象。
1.舞台说明的作用。
点拨: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点拨: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然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屈原随后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热烈的颂歌。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3.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点拨: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屈原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三、合作探究 写法探析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点拨: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点拨: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了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点拨: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屈原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作者赋予一些物象以具体的象征义,思考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并说说运用象征的作用。
点拨:①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②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③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⑤“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四、结合背景 体悟主旨
文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点拨: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盼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这篇戏剧(历史剧)以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双方的针锋相对的较量。楚国卖国集团在妥协投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屈原遭受的迫害越来越深,他对祖国、对人民忧心如焚,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于是在东皇太一庙爆发了激荡寰宇、回旋大地的“雷电颂”,这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抒情独白,是他用生命的血肉熔铸的诗。“雷电颂”宣泄了屈原要摧毁旧世界的澎湃激情,也集中地表现了屈原一生的思想和性格。
2.拓展延伸
请列举几例你知道的屈原的作品。
点拨:《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3.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屈原》全剧。
(2)完成本节内容。
屈 原(节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话剧《天下第一楼》于1988年首演,主要剧情是: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卢孟实使“福聚德”东山再起。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1.语言运用: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增强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
2.思维发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深入理解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审美鉴赏: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4.文化传承:感受剧本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热爱话剧艺术的思想情感。
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增强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把握剧本主旨,对剧本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有自己的思考。
探究交流法。
一、背景前情 导入新课
[屏显]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
光阴荏苒,八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师。
师:我们的课文即从这里开始,此时的福聚德正值鼎盛……你觉得福聚德的未来该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剧本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何冀平,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2.生难字词
(1)字音
侦缉(jī)   怯懦(qiè nuò)   忌讳(jì huì)   打镲(chǎ)
行头(xíng) 捣蛋(dǎo) 幌子(huǎng) 雕梁画栋(liáng)
鼎盛(dǐng) 拾掇(duō) 凄惨(cǎn) 赫赫扬扬(hè)
咬牙跺脚(duò)    另请高明(lìng)       骂骂咧咧(liē)
(2)词义
【侦缉】侦查缉捕。
【怯懦】胆小怕事。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搭济】帮人脱离困境。
【凄惨】凄凉悲惨。
【另请高明】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捣蛋】借端生事,无理取闹。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幌子】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三、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多媒体展示背景前情】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结合课后习题一,梳理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
点拨:2.克五借机敲诈,卢孟实威严应对
4.罗大头要挟摞挑子并羞辱卢孟实
5.唐茂盛支钱要人,卢孟实欲哭无泪
【教师追问】上述情节,真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啊!请问文中的哪句话最适合呢?
【学生回答】“一个人干,八个人拆。”
【教师点拨】可想而知啊,“福聚德”即使是最鼎盛的时候,也危机四伏,处处显出了要衰落的迹象,这一个个小的戏剧冲突,都围绕着哪个核心展开呢?
【学生回答】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
四、细读感悟 探究原因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体会剧本的主要冲突。结合课后习题二与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福聚德衰落的直接原因是:“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具体而言:东家、官府的内外逼压,伙计的不争气或拆台,社会无赖的滋扰。
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清末民初,社会秩序的混乱,文化的闭塞落后。
点拨:修鼎新的“一个人干,八个人拆”点明了福聚德衰落的直接原因。卢孟实怀揣着盖天下第一饭庄子,出人头地,坐上八抬大轿的理想和抱负,在内部精心打理,在外部竭力斡旋,多年来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打败竞争对手,盖起大楼,将福聚德的事业以及他个人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卢孟实就是福聚德的灵魂和核心,是福聚德事业的支柱,所以是“一个人干”。但卢孟实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注定不能实现,他所打造的福聚德的辉煌注定不能持久。从外部大环境来看,这十年,是张勋复辟又失败、北洋军阀执政、国民政府统治的特殊的时间段,正是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各种军阀势力纷争,福聚德只是一只摇摇欲坠的小船;无论什么势力上台,福聚德要面对的都是压迫与羞辱。正如剧中所显示的,卢孟实一直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中苦苦挣扎,与各色的恶人和苦难做斗争,要应对克五这样的封建残余势力,还要打点侦缉队、警备司令、警察……这些都是福聚德发展的“外患”。除了社会大环境,内部的钩心斗角是福聚德衰败的主要原因。唐家两个少爷无心经营,游手好闲,但又心胸狭窄,他们听信谗言,嫉恨卢孟实置办产业。在他们看来,不管卢孟实对福聚德的兴旺有多少功劳,他依然是个“外姓人”,福聚德的一切都是“老唐家的买卖”,所以,即使他们对福聚德的发展未做过一丝贡献,要钱要人却毫不含糊,这也是当时封闭的排外文化态度的体现。罗大头自恃手艺高超,居功自傲,动不动以撂挑子要挟卢孟实,他气量狭小、尖酸刻薄,身为“五子行”人,却看不起“五子行”人,并以卢孟实父亲受辱而亡的惨痛往事来羞辱卢孟实;他恶习难改,私藏烟土,最终被抓住把柄,点燃了卢孟实被迫还乡、福聚德走向衰败的导火索。这些都是造成福聚德衰败的“内忧”。究其根本,福聚德的衰败,在于当时正值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文化封闭落后。
【教师总结】的确,就如《骆驼祥子》所写一样,《天下第一楼》所展示的是同样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这样的社会不给好人活路,也不会让如“福聚德”这样的饭店存活!所以,体现社会风貌,矛头直指当时环境社会,具有社会的意义与深度,则是《天下第一楼》又一成功之处!
2.概括本文的主旨。
点拨:本文集中展示了围绕卢孟实的几场戏剧冲突,道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最终走向没落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展现了旧社会普通老百姓创业的艰难,寄寓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五、人物分析 理解剧本
虽然本文出场的人物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请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回答。
(一)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卢孟实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①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②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物安排得妥帖,这说明了他是个精明能干的人。③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④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
教师总结:
卢孟实的形象:卢孟实是一个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的人。卢孟实这个人物是多面的,他为人聪明多谋,八面玲珑,对待东家权贵他奉承赔笑,对待伙计他恩威并施,做买卖他精明实干,精通经营之道。他为了福聚德左右逢源,殚精竭虑。他这样做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做饭庄子的也是体面的,不能叫人瞧不起。”何冀平用了一个很具象的符号——“轿子”,来代表卢孟实的内在动力——坐上轿子,出人头地,证明自我,以雪父仇。同时何冀平写卢孟实对天下事不闻不问,毫不关心,以区别于以往高大全的民族企业家形象。
(二)学生继续分析罗大头人物形象
点拨:①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②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人;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要摞挑子走人。③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教师总结:
罗大头是一个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懈与小人为伍的人。
(三)学生继续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点拨:
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
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势力。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先在组内演练一遍,组长注意组织本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确定自己适合或喜欢的角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的准备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假如学校要举行“戏剧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你推荐《天下第一楼》,请用自己的话阐述理由来写一段推荐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下推荐词。小组整合后,派一位代表发言。
3.布置作业
(1)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2)完成本节内容。
19 枣 儿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怎样理解本剧的思想内容?
本剧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本剧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上,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
双向性:本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恰恰相反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本课“蓦然、囫囵、津津有味、喜出望外”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把握戏剧情节;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通过联想、想象体会“枣儿”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通过揣摩台词,舞台说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内心。
通过背景补充,理解剧本背后的社会问题。
合作探究法。
一、童谣激趣 导入新课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吃。本篇课文中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指现实中的枣呢?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枣儿》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写的话剧小品《枣儿》,曾经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剧本》1999年第1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走进现代化的新生活。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家庭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蓦然(mò)    馋(chán)    威严(wēi)    翘首(qiáo)
咀嚼(jǔ jué) 囫囵(hú lún) 竹匾(biǎn) 掸去(dǎn)
踌躇(chóu chú) 凝视(níng) 喃喃自语(nán) 蹑手蹑脚(niè)
无可奈何(nài)
多样性:本剧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本剧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2)词义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或很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咀嚼】①用牙齿磨碎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3.了解文体
独幕剧:通常剧情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不分场,不换布景。在独幕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全剧有几个人物?他们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点拨:全剧有四个人物。两个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个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3.文中主要呈现了哪几个片段?
(1)小组讨论。
(2)分组展示。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片段一:老人给男孩捧红枣,老人回忆给儿子取名为“枣儿”的原因。
片段二:老人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
片段三:男孩想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
片段四: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
片段五:老人思念儿子,男孩哄老人开心。
片段六:男孩放弃幻想,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
4.概括相关情节。
这个独幕剧的唯一布景,就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那么树下的老人给男孩讲了哪些故事呢?
点拨:①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名字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②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偷枣吃后蹲坑的地方长出小枣树;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
老人在谈话中“闪着泪花”“沉思”,流露出他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同时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5.概括本文的主要剧情。
点拨: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了有关儿子“枣儿”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对父亲的思念与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6.理解“枣儿”的象征义。
点拨: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7.“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精读课文 分析形象
1.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点拨: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爱。
2.如何评价剧中老人这一形象?
点拨: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3.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点拨: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4.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点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本文主旨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巧妙地串起现实与回忆、思念与盼望,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文本特色
①运用象征,内涵丰富。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巧克力”则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②语言个性化,人物情感真挚。
剧中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彩。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说明文字虽不多,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我们的精神,丰满着我们的羽翼,使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2.拓展延伸
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点拨:爸妈,我很想你们!你们在外地还好吗?辛苦赚钱的同时,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知道要努力学习,也会照顾好自己,请你们放心。
3.布置作业
(1)观看广告《常回家看看》。
(2)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