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限时练(图片版 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限时练(图片版 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07: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课时 限时练
一、单选题
1.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就是距今7000—5000年且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的某一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此文化处于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也正是在这里,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据此推断,此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微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四川三屋堆遗址也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 以上现象说明当时
A.南北文化区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商朝文化影响扩大
3.距今约53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经过多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分布密集的墓葬以及祭坛、祭祀坑、积石圈、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由此判断,该遗址( )
A.处于原始人群的历史发展阶段 B.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依据
C.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聚落遗址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4.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有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 )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B.可能进入文明时代
C.宗法制度正式形成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5.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墓地、山东大坟口文化刻符陶器、良渚文化大型祭坛与大型墓葬相继被发现。这些史前遗存的发现( )
A.可用于研究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态 B.说明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特征
C.表明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向了繁荣 D.折射了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文明
6.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墓葬文化相似 B.氏族内部分化,封建等级出现
C.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7.如表为龙山时代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统计,据如表可推知,陶寺文化遗存( )
墓葬规模 在所有墓葬中所占比例 墓内随葬品
大墓 1.3% 有木棺,棺内撒有朱砂,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棺外还放置有炊具、乐器、玉石器及彩绘漆器
中墓 11.4% 一般有木棺和较多随葬品
小墓 87.3% 绝大多数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或仅有两三件随葬品
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B.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
C.已形成了贵族和奴隶的对立 D.已具备明显的阶级分化
8.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
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9.据考古研究表明,三星堆发掘出现的新器型,既反映了中原文化固有的特点,也揭示了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的融合创新。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 B.延续不断 C.多元一体 D.各自发展
10.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1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长江下游的是( )
①仰韶文化 ②红山文化 ③河姆渡文化 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2.“到了有巢氏(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出现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农业畜牧业产生
C.生产效率的提高 D.私有制逐渐产生
13.下列两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该时期( )
A.冶铸技术成熟 B.原始文字萌芽
C.礼乐制度完善 D.早期国家产生
14.大汶口出士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网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汉口文化( )
A.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成就
C.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15.表: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板块。
版块一 陕豫晋邻近地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版块二 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版块三 湖北及邻近地区,以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为代表。
版块四 长江下游地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版块五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板块六 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以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为代表。
上表可说明()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16.2021年3月,《考古中国》发布了最新考古发现,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的三星堆古遗址出土了大批具有古蜀文化特点青铜、金、玉器等文物,与中原文化显著不同。这反映了( )
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D.农业工具制造世界领先
17.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2019年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这一遗址,以下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B.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
C.出土了大量玉器,出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为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19.浙江金华浦江县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碳化农作物。最新考古发现研究确认,上山遗址是中国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据此可知,上山文化遗址( )
A.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B.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状况
C.证实粟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 D.说明上山文化遗址已进入文明阶段
20.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处时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的古代遗址。在该遗址中出土了1000多件陶器,其中不乏精美的彩陶,出土的石器、骨器也十分丰富;此外,该遗址中还出土了一部分玉器和象牙器等制作也相当精细。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
A.原住民贫富分化非常明显 B.见证了工商业集镇的兴起
C.可能是某民族政权的都城 D.属于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21.下图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猪。此陶猪体态肥胖,腹部下垂,四脚较短,前躯和后躯的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此外,在河姆渡遗址内,破碎的猪骨和牙齿随处可见,有些陶器上也绘有猪纹。据此可知( )
A.中国南方率先开始驯化和饲养猪 B.河姆渡先民可能已产生审美意识
C.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原始畜牧业 D.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手工业
22.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由此判断,当时兴隆洼地区( )
A.雨水稀少,森林稀少 B.地势低洼,气候潮湿
C.遵循礼制,等级森严 D.地势较高,聚落而居
23.“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 )
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
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 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24.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在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痕迹以及数量不等的大、中、小型墓葬,还发现了象征权力的玉石礼器。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C.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D.早期国家确已出现
25.新石器时代,听起来很遥远,大约从一万多年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下列对新石器时代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②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
③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④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6.默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试卷第1页,共3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课时 参考答案:
1.A【详解】题干情境的关键信息是“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结合所学可知,此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的特征,A项正确;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应中国政府之邀,与中国地质人员袁复礼一道,对仰韶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2.B【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区发掘的玉琮,总体上形状相似,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一致性,但是这些玉琮又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不同地区的玉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没有体现出区域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秦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但是不等于上述文化的相似之处都是商文化影响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3.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文物,反映了距今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生活和文明进步情况,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B项正确;距今约53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处于氏族公社而非原始人群时期,排除A项;距今约53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非初期,排除C项;仅安徽凌家滩一处遗址无法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4.B【详解】依据材料“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可以看出有文字的出现,而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已经形成早期国家,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王权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5.D【详解】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中的考古发现,时间集中在距今四五千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地理分布在辽西、山西、山东和良渚,即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遗存内容包括祭坛、大型墓葬和刻纹陶器等,这反映了中华文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特色,且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涉及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只是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文明的继承性特征,排除B项;夏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材料的时间和文明形态不符合奴隶社会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6.C【详解】据材料“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的墓中随葬品均有多少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墓葬随葬品的多少差异,但未涉及随葬品的种类区别,因此不能断定“墓葬文化相似 ”,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个文化遗址均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故“封建等级出现”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个文化遗址均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时国家尚未产生,故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大中小墓葬陪葬民数量有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D项正确;母系社会尚未出现阶级,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文化的起源,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进入奴隶社会,而且通过墓葬无法看出墓主人的身份,排除C项。故选D项。
8.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具有贮藏功用的容器,反映出这一地区已经具备农业生产能力,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出土的是工具和容器等,无法反映剩余产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9.C【详解】根据“三星堆发掘出现的新器型,既反映了中原文化固有的特点,也揭示了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的融合创新。”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一个地方,包括四川在内的诸多地方都有文明的起源,而区域间又有交流融合,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A项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延续性,排除B项;从材料可得出有交流,并不是各自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D【详解】依据材料“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琼、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而这些正是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是在夏商周时期,不是良渚文化时期,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良渚文化成就,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仍然存在氏族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C【详解】注意限定信息“长江下游”,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位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良渚文化位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均属于长江流域,③④正确;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西南部,①②错误。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B【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有巢氏”教会人们修筑房屋,即定居生活,使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同时也使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劳动生产效率,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B【详解】依据材料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仰韶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图画符号,都承载着一定的记事,记录的功能,为中华文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刻画符号,并不能看出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早期国家是在阶级斗争的产物,主要标志有监狱,文字,阶级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详解】墓葬规模差异明显,小墓仅能容尸,大墓随葬品种类、数量多且精美等,说明大汉口文化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代表的是父系而非母系氏族社会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大汶口文化的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仅有随葬品的差距,不足以说明其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15.D【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专家将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按照地理分布,梳理为六大板块,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D项正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未将“版块三”“版块四”“版块五”等概括其中,排除A项;仅有六大板块的分布和代表,不能说明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6.B【详解】三星堆古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B项正确;根据“与中原文化显著不同”,说明三星堆古遗址不能代表中原文化,排除A项;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没有对比,不能说明三星堆古遗址农业工具制造世界领先,且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工具制造,排除D项。故选B项。
17.A【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有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①②A项正确;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色彩浓厚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实证这一说法,是在考证相关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综合,作出的客观总结,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是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解释,排除A项;仅指出宫殿区等四重结构不是完整、客观的历史解释,排除B项;出土了大量玉器,出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是对历史的客观叙述,并非历史解释,排除C项。故选D项。
19.A【详解】根据材料“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碳化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古代的早期文明,属于新石器时期,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A项正确;上山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证实C项说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该文化遗址已进入文明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0.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时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存在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该遗址与工商业集镇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该遗址并非是民族政权的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
21.B【详解】根据“有些陶器上也绘有猪纹”,可知河姆渡人有意识地装饰手工业产品,已经产生了审美意识,B项正确;材料缺少南北方的对比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中国原始农业产生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何为新时代主要的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2.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半地穴房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主要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区,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判别当地的气候和森林状况,排除A项;B项与事实情况相反,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政治等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耕作”“栽培”即农耕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A项正确;夏朝并非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排除C项;分封宗法体制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文明,并非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
2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城址中出现了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痕迹以及不同规模的墓葬,说明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B项正确;“曙光初现”说法错误,排除A项;玉石礼器并非日常劳动工具,无法推知社会分工状况,排除C项;当时有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但尚不能确定,排除D项。
25.C【详解】据题干“下列对新石器时代认识正确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标志,①错误;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②正确;新石器时代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③正确;中国战国时期土地才变成私有财产,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