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梳理 1《邓稼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梳理 1《邓稼先》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21:51: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邓稼先
一、整体把握
1.文章主题
本文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结构以及内容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是对祖国、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由此说明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而邓稼先这样的人才也正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时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之后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中。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二、素养提升
注意通过作者的选材,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作者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歌曲《中国男儿》,引导读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留学海外,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杰出科学家拿来对比。这些都凸显出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三、问题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歌曲《中国男儿》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很长一段时间分隔大洋两岸,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比较高明的。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 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四、练习说明思考探究
一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 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略)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参考答案∶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橡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三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回答时,可围绕这些要点。
积累拓展
四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课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作者善用短句,使篇章显得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