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福建卷)
高三地理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显示,淮北市( )
A.Ⅰ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
C.Ⅲ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融合发展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用先弱后强
2.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 )
A.交通发展 B.产业结构转型 C.政策规划 D.人口迁移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两地年均雷暴天数分别可能为( )
A.45天、45天 B.45天、55天 C.55天、45天 D.55天、55天
4.丙地年均雷暴天数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汽含量 B.盛行风向 C.地形地势 D.沿岸寒流
5.驱动丁地雷暴频繁发生的局地环流为( )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飓风
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称为“绿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大力发展“绿氢”产业,规划中的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西起乌兰察布东至北京。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乌兰察布发展“绿氢”产业的突出优势是( )
A.可再生能源充足 B.市场需求量大 C.相关产业基础好 D.土地资源丰富
7.“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有利于京津冀(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稳定能源供应 C.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D.改善大气质量
中东波斯湾沿岸国家男性人口占比普遍较高,25~64岁年龄段尤其如此,居民出行依赖汽车。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等六个国家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建设一条2000多公里的客货运铁路,以更好地连接该地区。下图为“中东附近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8.导致海湾国家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最可信的因素是( )
A.生育观念 B.产业结构 C.政策 D.历史基础
9.与该铁路建设面临的困难关联度最小的是( )
A.高温干燥 B.沙漠广布 C.区际协调 D.沿海台风
10.铁路建成后,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有( )
A.调节人口的地区分布 B.实现区域政治大统一
C.利于经济多元化发展 D.提高石油的输出效率
光合作用通常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表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原、沼泽、荒漠、高山灌丛等。图示意2019年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植被全年总产氧量。完成下面小题。
11.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植被年产氧量低于3000~5000米之间地区,最可能是因为3000米以下地区( )
A.水热条件差 B.植被覆盖率低
C.面积占比小 D.植被生长期短
12.青藏高原森林单位面积全年产氧量比内蒙古高原低约500t/km2,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 )
①森林生长季短②森林分布面积较小③光照强度更小④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结束后王同学马上随父母外出自驾旅行。出发时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3°,汽车正由北向南行驶,此时手机显示时间为12:16.太阳高度为73°,下图为汽车玻璃反射太阳光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出发时小明一家驾车行驶的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南昌市(29°N,116°E) B.北京市(40°N,116°E)
C.拉萨市(29°N,91°E) D.西宁市(36°N,101°E
14.旅行到夏至日时同样情况再次出现,而钟表显示时间为14:16.则其位置位于出发地(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长期以来,不合理用水导致该湖萎缩,引发环境问题。近年来,当地加强流域用水统一管理,湖泊面积逐步扩大。图为“艾比湖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地加强流域用水管理使湖泊面积扩大,其原因是( )
A.湖区蒸发减少 B.出湖径流减少 C.入湖径流增加 D.湖区降水增多
16.该湖面积扩大对湖区的有利影响是( )
A.淡水资源增加 B.土壤肥力提高 C.生态环境改善 D.昼夜温差变大
第II卷
二、综合题(共3小题 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冰蚀地貌主要有刃脊、角峰和冰斗三种。冰斗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冰斗是三面峭壁的圈椅状洼地,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成为冰川谷的源头,如图所示。在气候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期当地的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高度基本相当。图中I、Ⅱ、Ⅲ冰斗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的不同阶段,其形成期该山区气候整体呈变暖趋势。
简述雪线附近冰斗的发育过程。(6分)
判断该山区I、Ⅱ、Ⅲ冰斗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并分析其理由。(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黑河发源于海拔高达4828米的祁连山中段,受断层活动等影响在山麓地带形成较大的冲积扇。研究发现,冲积扇扇缘表层土壤盐碱化程度比扇顶高。近年来,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中科院专家通过对当地山麓水文、地质状况的考察,提出在该区域冲积扇建设“现代坎儿井”水利工程。下图示意黑河冲积扇地质剖面。
分析断层对黑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4分)
指出黑河冲积扇以上河段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6分)
分析黑河冲积扇扇缘表层土壤盐碱化程度比扇顶高的自然原因。(6分)
专家提出在黑河冲积扇建设“现代坎儿井”水利工程,试对此进行合理解释。(4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开展,“康养”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康养产业是集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产业链,康养产业未来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2月,以“协同发力大康养、塑造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首届长三角康养产业对接会在安徽广德召开,并把广德定为沪皖共建康养基地的先行区。广德市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千顷卢湖、万亩竹海和“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风景区,是中国板栗之乡、中国黄金芽第一县,也是中国最美县域、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城、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广德位置及周边地理事物示意图。
分析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大的原因。(8分)
说明广德建设长三角康养基地的优势条件。(6分)
(3)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为广德康养基地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福建卷)
地理·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显示,淮北市( )
A.Ⅰ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
C.Ⅲ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融合发展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用先弱后强
2.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 )
A.交通发展 B.产业结构转型 C.政策规划 D.人口迁移
【答案】1.C 2.B
【解析】1.由图可知,I阶段乡村的要素向矿区和主城区流动,因此城、矿、乡三地发展不均衡,A错误;Ⅱ阶段矿区的要素向主城区加强流动,矿区发展速度放缓,主城区快速扩张,主城区核心地位凸显,要素集聚能力增强,B错误;Ⅲ阶段乡村与矿区、主城区之间均有互相的要素流动,由此说明III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一体化,C正确;煤炭在I阶段对城市发展作用强,Ⅲ阶段减弱,对煤炭需求减少,D错误。故选C。
2.据材料“2000年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乡空间结构随之发生改变,现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可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淮北城乡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B正确;交通发展、政策规划、人口迁移会影响城乡空间结构发展变化,但不是主要驱动力,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等。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两地年均雷暴天数分别可能为( )
A.45天、45天 B.45天、55天 C.55天、45天 D.55天、55天
4.丙地年均雷暴天数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汽含量 B.盛行风向 C.地形地势 D.沿岸寒流
5.驱动丁地雷暴频繁发生的局地环流为( )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飓风
【答案】3.B 4.D 5.A
【分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等值距为10,甲地外侧相邻等值线为50,北侧等值线为50,西南侧等值线为60,所以甲地取值范围为40—50,乙地外侧等值线为50,东北侧等值线为50,西南侧等值线为40,所以乙地取值范围为50—60,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对沿岸地区降温作用显著,导致丙地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可知,雷暴发生需要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丙地气温较低,不利于暖湿空气上升,不利于雷暴天气较少,D正确;丙地位于沿海地区,水汽含量充足,A错误;盛行风向和地形地势不是影响雷暴天气的主要因素,BC错误。所以选D。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位于半岛,三面环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风显著,水汽充足,对流运动强烈,导致雷暴频发,A正确;该半岛地势较低,山谷风不显著,B错误;该地受季风影响较小,C错误;飓风水平方向风速较快,不利于形成气压差,不利于雷暴的形成,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例如雨或冰雹。雷暴可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常见的例子是夏季午后,但也可能在冬季随暴风雪发生,被称为雷雪。
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称为“绿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大力发展“绿氢”产业,规划中的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西起乌兰察布东至北京。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乌兰察布发展“绿氢”产业的突出优势是( )
A.可再生能源充足 B.市场需求量大
C.相关产业基础好 D.土地资源丰富
7.“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有利于京津冀(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稳定能源供应
C.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D.改善大气质量
【答案】6.A 7.D
【解析】6.从材料中可以获知,发展绿氢是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来电解水制备的氢气,乌兰察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此地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能源成本小,A正确;乌兰察布位于西北地区,该地人口较少,能源需求并不大,经济比较落后,产业基础差,BC错误;该地虽土地资源丰富,但绿氢产业对土地要求并不高,排除D。故选A。
7.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西氢东送”将缓解京津冀地区能源不足,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促成碳中和,改善大气质量,D正确;“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缓解能源不足并不一定能够提升能源利用率、稳定能源供应,AB错误;“西氢东送”工程主要缓解能源不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作用较小,C错误;故选D。
【点睛】绿氢是指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制造而成的氢气,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内蒙古风、光资源丰富,发展绿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西氢东送”管道建设支线及加氢母站,助力京津冀氢能走廊的构建,助力京津冀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东波斯湾沿岸国家男性人口占比普遍较高,25~64岁年龄段尤其如此,居民出行依赖汽车。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等六个国家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建设一条2000多公里的客货运铁路,以更好地连接该地区。下图为“中东附近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8.导致海湾国家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最可信的因素是( )
A.生育观念 B.产业结构 C.政策 D.历史基础
9.与该铁路建设面临的困难关联度最小的是( )
A.高温干燥 B.沙漠广布 C.区际协调 D.沿海台风
10.铁路建成后,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有( )
A.调节人口的地区分布 B.实现区域政治大统一
C.利于经济多元化发展 D.提高石油的输出效率
【答案】8.B 9.D 10.C
【解析】8.海湾国家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男性劳动力,而本国劳动力不足,大量外籍劳工涌入,导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B正确;生育观念、政策、历史基础不是影响海湾国家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所以选B。
9.当地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高温干燥、沙漠面积广布,导致该地铁路建设困难,AB正确;该地地缘政治紧张,区际协调困难,C正确;该地沿海台风发育较少,D错误。本题选择关联度最小的,所以选D。
10.人口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铁路建成对于调节人口的地区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不能实现区域政治大统一,B错误;能够促进与铁路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交通通达度,促进经济发展,利于经济多元化发展,C正确;当地石油输出主要依靠管道,铁路建成不能提高石油的输出效率,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指波斯湾(简称“海湾”)沿岸的8个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海湾国家以蕴藏丰富的石油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海湾国家已探明石油储量约490多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
光合作用通常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表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原、沼泽、荒漠、高山灌丛等。图示意2019年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植被全年总产氧量。完成下面小题。
11.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植被年产氧量低于3000~5000米之间地区,最可能是因为3000米以下地区( )
A.水热条件差 B.植被覆盖率低
C.面积占比小 D.植被生长期短
12.青藏高原森林单位面积全年产氧量比内蒙古高原低约500t/km2,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 )
①森林生长季短②森林分布面积较小③光照强度更小④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C 12.B
【解析】1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3000~5000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土地面积广,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比重高,因此成为植被全年总产氧量高值区,而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占比小,所以全年总产氧量低,C正确;3000米以下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A错误;植被覆盖率、生长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故选C。
1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高天寒,空气稀薄,因此森林生长季短,二氧化碳浓度低,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植被的年产氧量低,①④正确;该题比较森林单位面积产氧量,与森林分布面积无关,②错误;青藏高原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③错误。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东南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植被覆盖以森林为主,植被产氧量较高;中西部植被覆盖以草原为主,植被单位产氧量较低;西北部多为高山植被,植被单位面积产氧量很低,因此青藏高原植被全年总产氧量对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贡献率,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降低。
高考结束后王同学马上随父母外出自驾旅行。出发时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3°,汽车正由北向南行驶,此时手机显示时间为12:16.太阳高度为73°,下图为汽车玻璃反射太阳光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出发时小明一家驾车行驶的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南昌市(29°N,116°E) B.北京市(40°N,116°E)
C.拉萨市(29°N,91°E) D.西宁市(36°N,101°E
14.旅行到夏至日时同样情况再次出现,而钟表显示时间为14:16.则其位置位于出发地(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答案】13.B 14.C
【解析】13.由图可知,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约是73°,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3°,由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得出当地纬度是40°N;而此刻显示北京时间为12:16,所以该地的经度为116°E,故该地为北京,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4.高考结束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要想获得同样的太阳高度角73°,应向北移动,且此时钟表显示时间为14:16,该地正午地方时为北京时间14:16,出发地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2:16,说明该地位于出发地的西侧,小明一家需向西北方向行驶,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长期以来,不合理用水导致该湖萎缩,引发环境问题。近年来,当地加强流域用水统一管理,湖泊面积逐步扩大。图为“艾比湖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地加强流域用水管理使湖泊面积扩大,其原因是( )
A.湖区蒸发减少 B.出湖径流减少 C.入湖径流增加 D.湖区降水增多
16.该湖面积扩大对湖区的有利影响是( )
A.淡水资源增加 B.土壤肥力提高 C.生态环境改善 D.昼夜温差变大
【答案】15.C 16.C
【解析】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期以来不合理用水导致该湖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合理用水,导致入湖径流量减少,该地加强流域用水管理,使湖泊面积扩大,主要在于入湖径流量增加,C正确;全球气候整体变暖,湖区蒸发量仍然较多,排除A;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没有明显出湖径流,排除B;加强用水管理对于湖区降水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C。
16.结合所学知识,湖泊面积扩大可以使得湖泊调节作用增强,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C正确;艾比湖为咸水湖,湖区面积扩大并不能使淡水资源增加,对于土壤肥力影响较小,湖区面积扩大,调节能力增强,使昼夜温差变小,排除ABD。故选C。
【点睛】湖泊补给类型包括雨水补给,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或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和河流水补给,不同的地区,湖泊补给类型有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共同作用于该湖泊补给,根据该湖泊所处地理位置判断主要补给类型。
二、综合题(共3小题 52分)
1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蚀地貌主要有刃脊、角峰和冰斗三种。冰斗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冰斗是三面峭壁的圈椅状洼地,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成为冰川谷的源头,如图所示。在气候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期当地的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高度基本相当。图中I、Ⅱ、Ⅲ冰斗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的不同阶段,其形成期该山区气候整体呈变暖趋势。
(1)简述雪线附近冰斗的发育过程。(6分)
(2)判断该山区I、Ⅱ、Ⅲ冰斗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并分析其理由。(6分)
17.【答案】(1)雪线是一条平衡线,雪线附近的冰川总是不断侵蚀地表,易形成斗状地形;(2分)位于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2分)冰蚀作用使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加深,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2分)
(2)顺序:Ⅲ、Ⅱ、I。(2分)
理由:冰斗底部高度与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该山区气候在三个冰斗形成时期整体呈变暖趋势,冰川退缩,雪线由低到高;(2分)Ⅲ冰斗海拔最低,形成期最早,II冰斗海拔居中,形成期居中,I冰斗海拔最高,形成期最晚。(2分)
【分析】本题以研究区各冰期冰斗位置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与材料可知,在气候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期当地的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高度基本相当,雪线是一条平衡线,雪线附近的冰川由于气温变化,总是不断侵蚀地表,易形成斗状地形;位于地势低洼处,风力强盛,气温变化剧烈,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冰蚀作用使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加深,凹地不断扩大,形成三面峭壁的圈椅状洼地,即为冰斗。
(2)由材料可知,图中I、Ⅱ、Ⅲ冰斗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的不同阶段,其形成期该山区气候整体呈变暖趋势,冰斗底部高度与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该山区气候在三个冰斗形成时期整体呈变暖趋势,冰川退缩,雪线由低到高;读图可知,Ⅲ冰斗海拔最低,故形成期最早,II冰斗海拔居中,故形成期居中,I冰斗海拔最高,故形成期最晚;因此顺序为Ⅲ、Ⅱ、I。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黑河发源于海拔高达4828米的祁连山中段,受断层活动等影响在山麓地带形成较大的冲积扇。研究发现,冲积扇扇缘表层土壤盐碱化程度比扇顶高。近年来,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中科院专家通过对当地山麓水文、地质状况的考察,提出在该区域冲积扇建设“现代坎儿井”水利工程。下图示意黑河冲积扇地质剖面。
(1)分析断层对黑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6分)
(2)指出黑河冲积扇以上河段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6分)
(3)分析黑河冲积扇扇缘表层土壤盐碱化程度比扇顶高的自然原因。(6分)
(4)专家提出在黑河冲积扇建设“现代坎儿井”水利工程,试对此进行合理解释。(4分)
18.【答案】(1)断层发育,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增多;祁连山山地抬升,流速加快,流水侵蚀携沙能力增强;冲积扇区域断陷下沉,为冲积扇提供了沉积环境。(6分,每点2分)
(2)高山冰雪融水。(2分)理由:祁连山海拔高,多冰川分布;(2分)夏季冰雪融化,成为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2分)
(3)扇缘位于下游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扇缘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较浅,加上地处内陆,蒸发强烈,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扇缘的黏土层能阻滞地表水下渗,使得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6分,每点2分)
(4)地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该水利工程在地表以下,夏季蒸发损失量少;冬季相对恒温,水不易结冰;受风沙等天气影响小,可保障水质;不占用土地资源。(4分,两点即可)
【分析】本大题以黑河冲积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冲积扇的形成、河流的补给、盐碱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受断层活动等影响在山麓地带形成较大的冲积扇”可知该地断层发育,岩石较为破碎,碎屑物质增多,为冲积扇提供了物质基础;读图可知,受断层影响,祁连山山地相对抬升,地势变陡,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携沙能力增强:冲积扇区域断陷下沉,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为冲积扇提供了沉积环境。
(2)据材料“黑河发源于海拔高达4828米的祁连山中段”可知祁连山海拔高,多冰川分布;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成为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故黑河冲积扇以上河段最主要的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
(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扇缘位于下游地区,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高;扇缘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浅,加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随水上升在土壤表层积累;扇缘的表层土壤为黏土层,质地粘重能阻滞地表水下渗,使得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故黑河冲积扇扇缘表层土壤盐碱化程度比扇顶高。
(4)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该水利工程在地表以下,夏季可以减少蒸发,使水量损失少;冬季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使井水相对恒温,水不易结冰,便于使用;地表之下可减小风沙天气对水的影响,保障水质;不占用土地资源。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开展,“康养”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康养产业是集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产业链,康养产业未来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2月,以“协同发力大康养、塑造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首届长三角康养产业对接会在安徽广德召开,并把广德定为沪皖共建康养基地的先行区。广德市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千顷卢湖、万亩竹海和“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风景区,是中国板栗之乡、中国黄金芽第一县,也是中国最美县域、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城、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广德位置及周边地理事物示意图。
(1)分析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大的原因。(6分)
(2)说明广德建设长三角康养基地的优势条件。(6分)
(3)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为广德康养基地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9.【答案】(1)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对于健康服务有巨大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质量要求提高;康养产业覆盖面广、服务链长;我国政府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有较多的优惠政策。(6分,3点即可)
(2)广德处在长三角中心,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成熟,生态康养产业基础良好;土地、劳动力丰富廉价,运营成本低。(6分,3点即可)
(3)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地区联动机制,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流通;广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实现与各级城市产业对接,分工协作;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高等级城市优势,提供市场、资金、医疗、管理、技术等各方面保障。(6分,3点即可)
【分析】本题以广德康养产业发展为材料,涉及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大的原因、广德建设长三角康养基地的优势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康养产业是集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产业链,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于健康服务有巨大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康养产业是集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产业链,康养产业覆盖面广、服务链长;我国政府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有较多的优惠政策。
(2)康养产业对环境要求高,建设基地对土地面积和成本要求较高,可从区位因素的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可知,广德处在长三角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位置优越;广德市生态环境优越,拥有千顷卢湖、万亩竹海和“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早,发展水平高,处于成熟阶段,生态康养产业基础良好;相比一线大城市,广德土地、劳动力丰富廉价,运营成本低。
(3)广德处在长三角中心,交通便利,可以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地区联动机制,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流通;广德尽快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加强与各级城市的联系,实现与各级城市产业对接,分工协作;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高等级城市优势,提供市场、资金、医疗、管理、技术等各方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