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册历史第三次月考卷02(全国通用)(全解全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册历史第三次月考卷02(全国通用)(全解全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08:30:4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全国通用)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们的历史思维方式,在古人的一些言语中可以窥见一斑。如《诗经·大雅》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战国策·赵策》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其宗旨仍为“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也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下列关于历史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固守陈规,按成法行事,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探寻新真谛,推动历史变革
C.面向未来,从现实出发,预见历史未来 D.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王朝的建立距夏桀亡国的时代不远,可以引以为鉴戒,免得重蹈夏人的覆辙,“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就可以作为后来做事的借鉴,“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塔西佗认为“历史是生活的教师”,都在强调历史可以作为借鉴,更好的做现在的事情,即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D项正确;“固守成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对现在的借鉴作用,而不是推动历史变革,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预见未来,排除C项。故选D项。
2.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佛教罗汉形象描绘为文士形象,说明佛教逐步融入本土文化,C项正确;“佛教世俗化”指的是佛教文化逐步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罗汉形象的变化,无法说明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佛教并未主导绘画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3.神话是人类某一时期的群体记忆。在古埃及神话中,太阳神创世后成为埃及第一位统治者,后来人类试图推翻太阳神的统治,气愤的太阳神率领众神离开埃及而升天,并将自己的统治权力交给了人间的代理人——国王。该神话反映了古埃及( )
A.反对暴政,追求自由 B.追求世俗,崇尚人性
C.奉行民主,彰显平等 D.君权神授,王权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太阳神创世后成为埃及第一位统治者”“将自己的统治权力交给了人间的代理人——国王”可知,古埃及国王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借助神话传说加强王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暴政,追求自由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追求世俗,崇尚人性”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平等的相关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在中世纪,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作品,编写史籍。教会还直接创办了学校,无论是修道院学校,还是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在“七艺”的范围之内(“七艺”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课程)。这表明( )
A.教会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B.基督教崇尚人文主义精神
C.基督教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中世纪时期,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作品,还创办学校,教授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课程,促进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体现教会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A项正确;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主张以神为中心,与人文主义主张的以人为中心不同,排除B项;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而非起源于古希腊,排除C项;“全面复兴”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从16世纪起,西属美洲在建立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学院和大学的同时,也建立起第一批印刷所,组建了图书馆,收藏有关欧洲文化的书籍。在葡属美洲,殖民者的后代可进入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和葡萄牙的大学接受教育。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客观上促进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
B.体现出美洲移民政策吸引了欧洲移民
C.表明美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缩小
D.说明美洲的族群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以来,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了一批文化教育机构,推动欧洲文化在殖民地的传播,这在客观上有助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移民政策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美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缩小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政府鼓励宗主国的移民与印第安女子通婚,于是产生了第一批印欧混血的后代,使美洲的族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 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 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题意可知,近代美国,无论实在爱达荷和俄勒冈的矿场中,还是在修建中央大铁路的工地上,华工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说明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清政府是反对本国人口对外移民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华工的作用,不能体现美洲劳动力的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并不能体现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
7.18世纪早期,随着饮茶在欧洲的盛行,茶馆成为“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同时诸如《绿茶女神》《茶迷贵妇人》等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一度风行。这反映了( )
A.欧洲文化生活因茶而丰富 B.茶叶已取代了咖啡等饮品
C.中华文化已成欧洲的主流 D.欧洲受到了中国文艺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茶在欧洲盛行,茶馆成为交流的重要场所,文学作品中以茶为主题一度风行,这都说明欧洲文化生活因茶而丰富,A项正确;茶叶已取代了咖啡等饮品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华文化已成欧洲的主流夸大了茶的作用,排除C项;欧洲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不是文艺,排除D项。故选A项。
8.1602—165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300万件左右的中国瓷器运到欧洲,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不同的是,荷兰人把定制销售中国瓷器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在其中充当中间人,将欧洲市场的需求反馈给中国生产者,定制了大量欧式中国瓷器。……随着市场的饱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寻求富有新意的瓷器品种运往欧洲,这类瓷器多绘有山水、诗文、佛道教人物、戏曲小说情节等纹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频繁的陶瓷贸易使瓷器受诸多域外文化影响
B.17世纪的荷兰完全垄断了海上航路的运输
C.中国制瓷业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
D.瓷器传入欧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荷兰)。根据材料“荷兰人把定制销售中国瓷器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在其中充当中间人,将欧洲市场的需求反馈给中国生产者,定制了大量欧式中国瓷器。……随着市场的饱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寻求富有新意的瓷器品种运往欧洲,这类瓷器多绘有山水、诗文、佛道教人物、戏曲小说情节等纹饰。”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欧式中国瓷器销售欧洲,反映了中国瓷器受到欧洲文化影响,同时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瓷器也销往欧洲,可见频繁的陶瓷贸易使瓷器受诸多域外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仅是17世纪荷兰几乎垄断了中欧的瓷器贸易,不能得出完全垄断了海上航路的运输的结论,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制瓷业仍然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范畴,排除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1926年,英国《礼仪之书》对茶桌礼仪有如下记述:“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知,英国茶文化( )
A.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风靡于英国上层社会
C.体现了妇女地位提高 D.融合了本土礼仪文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在世界各地传播,英国的“茶桌礼仪”体现了中华茶文化与英国礼仪文化的结合,即英国茶文化融合了本土礼仪文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英国“茶桌礼仪”形成的时间,因此无法得出其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茶文化在上层社会盛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茶桌礼仪的出现并不代表英国妇女地位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0.1812年,为了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告国民书》中呼吁:“为普鲁士人、日耳曼人的荣誉而战,如果失去荣誉,我们宁愿死!”这一呼吁( )
A.促进了欧洲反法同盟建立 B.宣扬了自由平等革命精神
C.导致了拿破仑侵略的失败 D.说明普鲁士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2年(普鲁士)。据材料“为普鲁士人、日耳曼人的荣誉而战,如果失去荣誉,我们宁愿死!”,说明普鲁士民族意识觉醒,D项正确;《告国民书》是针对国内民众的,反法联盟是欧洲一些封建国家共同组成的,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民族意识,不是自由平等革命精神,排除B项;《告国民书》仅仅是宣传动员民众抗击拿破仑,拿破仑当时并未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远赴欧洲参战的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观察欧洲,不禁为印度深感悲哀。在欧洲,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受过教育。男人打仗,女人工作 你应该让女孩也像男孩那样接受教育。”这可说明,一战( )
A.改变了欧洲的教育状况 B.激发了印度人求知热情
C.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 D.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女性可以外出工作,体现了一战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战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未体现欧洲教育状况,排除A项;材料借印度士兵的书信来表达一战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材料未涉及对印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一战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锡兰等国都曾被西方殖民侵略或文化输出,但他们最终都自主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文化类型,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并未能抹杀被侵略国家文化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顽强抵抗,材料中的真纳、李光耀、班达拉奈克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其他地区文化的边缘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西方文化对非西方国家的扩张,并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 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 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据材料“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可知,希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文化遗存保护,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化立国政策”包括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研究、鼓励文化创新等多方面,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不等于落实“文化立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而非发展文化产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4.美国“好莱坞”集聚了如迪士尼、环球唱片、华纳兄弟等世界级的知名企业,通过共享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实行横向结合、纵向分工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8%—25%左右。这说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 )
A.政府引导 B.科技创新 C.保护版权 D.资源整合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集聚了如迪士尼、环球唱片、华纳兄弟等世界级的知名企业,通过共享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实行横向结合、纵向分工的发展模式”可知,这是美国“好莱坞”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府引导信息,排除A项;科技创新的确是其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保护版权和提高竞争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义务教育实至名归。这说明( )
A.现代教育成果显著 B.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
C.国民综合素质提升 D.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义务教育实至名归”,可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高等教育,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教育,未体现国民综合素质提升,排除C项;材料与政治民主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8分)
【答案】(1)因素: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中原文化传播;民族交融;地方经济互补。(任意三点即得6分)
(2)史学价值:“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东北历史的研究(边疆与民族、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研究)。(任意两点即得4分)
现实意义: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任意两点即得4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春秋-清末)。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可得出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依据材料“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可得出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依据材料“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可得出地方经济互补;依据材料“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可得出中原文化传播;依据材料“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可得出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春秋-清末)。价值:从材料可以看出介绍了从春秋至清末中国“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其中涉及了具体的交易内容和涉及到的地理范围,可得出利于“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同时本材料明确了方位即东北亚地区,故有利于东北历史的研究。
现实意义:主要从东北地区现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国际文化交流和边疆国家相处的角度进行思考,即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答案】(1)主要变化: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3分)
历史背景: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任意三点即得4分)
(2)原因: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3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任意三点即得4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时期。第一问主要变化,由材料一“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可得出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由材料一“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可得出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由材料一“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可得出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第二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及所学可得出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由材料二“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可得出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由材料二“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可得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二“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材料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80年,欧洲铸造了火铳,接着出现了各种重型加农炮,并在15世纪末,首先由德国发明了近代步枪。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
——摘编自姚娟娟《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与晚清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关系图
——摘编自冯震宇《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前夕,人民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枪炮共有100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十几个国家,曾有“万国牌”之称。当时,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
——摘编自刘一呜《国家利益视域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至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异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支持的背景。(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军事技术的启示。(3分)
【答案】(1)相同点:都推动了社会转型。不同点: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火药技术的影响;近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6分)
(2)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获得了苏联的援助。(6分)
(3)启示:善于学习先进科技;加强国家间科技合作;加强军事科技自主创新。(3分)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世界)。相同点:据材料“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可知,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据材料二或其技术推动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可知,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不同点:据材料“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知,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火药技术的影响;据材料二活期技术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苏联)。据材料“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据材料“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背景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获得了苏联的援助。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的启示是要善于学习先进科技;据材料二“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国家间科技合作;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来的启示是要加强军事科技自主创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世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概述)
(1)14~16世纪,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4)欧洲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扩散到了北美洲,到19世纪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呈后来居上之势。 (5)欧洲近代博物馆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由中央扩及地方,仅明治年间(1867~1911)就建立了85个博物馆。 (6)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 (7)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职能的博物馆形态,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就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
论述: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二战后,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博物馆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4—20世纪(世界)。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首先,围绕“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选择角度对,提炼出论题,根据材料“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4—16世纪,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可提炼论题为: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如: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二战后,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博物馆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全国通用)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们的历史思维方式,在古人的一些言语中可以窥见一斑。如《诗经·大雅》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战国策·赵策》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其宗旨仍为“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也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下列关于历史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固守陈规,按成法行事,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探寻新真谛,推动历史变革
C.面向未来,从现实出发,预见历史未来 D.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
2.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3.神话是人类某一时期的群体记忆。在古埃及神话中,太阳神创世后成为埃及第一位统治者,后来人类试图推翻太阳神的统治,气愤的太阳神率领众神离开埃及而升天,并将自己的统治权力交给了人间的代理人——国王。该神话反映了古埃及( )
A.反对暴政,追求自由 B.追求世俗,崇尚人性
C.奉行民主,彰显平等 D.君权神授,王权加强
4.在中世纪,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作品,编写史籍。教会还直接创办了学校,无论是修道院学校,还是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在“七艺”的范围之内(“七艺”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课程)。这表明( )
A.教会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B.基督教崇尚人文主义精神
C.基督教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5.从16世纪起,西属美洲在建立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学院和大学的同时,也建立起第一批印刷所,组建了图书馆,收藏有关欧洲文化的书籍。在葡属美洲,殖民者的后代可进入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和葡萄牙的大学接受教育。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客观上促进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 B.体现出美洲移民政策吸引了欧洲移民
C.表明美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缩小 D.说明美洲的族群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
6.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 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 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7.18世纪早期,随着饮茶在欧洲的盛行,茶馆成为“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同时诸如《绿茶女神》《茶迷贵妇人》等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一度风行。这反映了( )
A.欧洲文化生活因茶而丰富 B.茶叶已取代了咖啡等饮品
C.中华文化已成欧洲的主流 D.欧洲受到了中国文艺影响
8.1602—165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300万件左右的中国瓷器运到欧洲,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不同的是,荷兰人把定制销售中国瓷器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在其中充当中间人,将欧洲市场的需求反馈给中国生产者,定制了大量欧式中国瓷器。……随着市场的饱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寻求富有新意的瓷器品种运往欧洲,这类瓷器多绘有山水、诗文、佛道教人物、戏曲小说情节等纹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频繁的陶瓷贸易使瓷器受诸多域外文化影响
B.17世纪的荷兰完全垄断了海上航路的运输
C.中国制瓷业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
D.瓷器传入欧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9.1926年,英国《礼仪之书》对茶桌礼仪有如下记述:“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知,英国茶文化( )
A.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风靡于英国上层社会
C.体现了妇女地位提高 D.融合了本土礼仪文化
10.1812年,为了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告国民书》中呼吁:“为普鲁士人、日耳曼人的荣誉而战,如果失去荣誉,我们宁愿死!”这一呼吁( )
A.促进了欧洲反法同盟建立 B.宣扬了自由平等革命精神
C.导致了拿破仑侵略的失败 D.说明普鲁士民族意识觉醒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远赴欧洲参战的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观察欧洲,不禁为印度深感悲哀。在欧洲,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受过教育。男人打仗,女人工作 你应该让女孩也像男孩那样接受教育。”这可说明,一战( )
A.改变了欧洲的教育状况 B.激发了印度人求知热情
C.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 D.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12.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13.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 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 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14.美国“好莱坞”集聚了如迪士尼、环球唱片、华纳兄弟等世界级的知名企业,通过共享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实行横向结合、纵向分工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8%—25%左右。这说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 )
A.政府引导 B.科技创新 C.保护版权 D.资源整合
15.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义务教育实至名归。这说明( )
A.现代教育成果显著 B.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
C.国民综合素质提升 D.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8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80年,欧洲铸造了火铳,接着出现了各种重型加农炮,并在15世纪末,首先由德国发明了近代步枪。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
——摘编自姚娟娟《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与晚清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关系图
——摘编自冯震宇《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前夕,人民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枪炮共有100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十几个国家,曾有“万国牌”之称。当时,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
——摘编自刘一呜《国家利益视域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至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异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支持的背景。(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军事技术的启示。(3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世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概述)
(1)14~16世纪,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4)欧洲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扩散到了北美洲,到19世纪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呈后来居上之势。 (5)欧洲近代博物馆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由中央扩及地方,仅明治年间(1867~1911)就建立了85个博物馆。 (6)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 (7)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职能的博物馆形态,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就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