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二(新高考九省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二(新高考九省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19:24:50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二(新高考九省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中华文明”选材,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极简材料命制,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
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崛起了,可是,崛起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国力变强之外,也有外与内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来说,当中国崛起,中国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国
际秩序,就会发生一定冲突。蛋糕要重新分配吗?利益要重新调整吗?打个比方,好像一个很挤的车厢,车厢上只能容五六个乘客。这五六个乘客都规规矩矩站着就算安了,可是,现在有一个乘客突然变得特别胖,胖了以后原来各自占有的空间会发生变化。这样会不会引起冲突?是接受大家各安其位的原有空间,还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这就要对自我重新界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认同这个国家,凭什么要认同,在什么共识上认同?如果大家看过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就可以知道,“认同”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因此,这就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因此,学术界会来讨论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何为中国”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葛兆光《为什么中国人要讨论“何为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中原地区持续崛起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B. 盘庚迁殷这一史实说明,盘庚之前商朝的都城可能有过多次迁移变化。
C. 战国时周天子的国都还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
D. 当下我们讨论“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前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
B. 从夏朝到战国时代,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C.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统治的国家视作中国。
D. 国家发展导致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没有内部认同,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3. 下列选项中,“中国”一词不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
B.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
C.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D. (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
下》)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谭其骧《西周时期全图》(局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万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带。
B. 成周的都城洛和鲁国曲阜、晋国曲沃、楚国丹阳等处于同一地位。
C. 宗周都城镐可以称为“中国”,而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则不能
D. 周成王营建的新都洛,更符合“余其宅兹中国”中“中国”的本意。
5. 据考证,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表述,请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以前关于“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演变情况。
【答案】1. C 2. B 3. D 4. B
5. ①商朝时期:“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国,殷商的地位和重要性远超他国,所以被称为中国。②周朝时期: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是周天子所在首都的专名,地位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③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实际地位下降,中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较大的诸侯国都可以把自己统治的国家当做中国。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错误,原文为“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只是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不是所有都比不上。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错误,原文中说“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句子意思是: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中国”指在齐国都城里面。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处于同一地位”错误,周朝的首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故选B。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围绕“中国”一词内涵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可知,商朝时期:“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国,殷商的地位和重要性远超他国,所以被称为中国。
结合“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可知,周朝时期: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是周天子所在首都的专名,地位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
结合“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战国时……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实际地位下降,中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较大的诸侯国都可以把自己统治的国家当做中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弟弟
凌叔华
下午,弟弟独自蹲在饭厅的一张椅子边,数着纸烟筒里装的小人画——《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个像。“来一张武松打虎,再来一张鲁智深大闹山亭,”他把一张张的小人纸摆开,口里喊着没有的名字。
“你对《水浒》很熟呵!”忽然门被推开,林先生进来,满面带笑道。“剩你一个
人看家吗?”
“都出去了,林先生。还短一个黑旋风李逵,一个一丈青扈三娘。”弟弟受了称赞,声音提高了些。他捡起小人画,口里嘟囔着:“白叔叔答应给我送小人画来没来,大姊说让小叔叔分一些给我也给忘啦!”林先生笑望着弟弟噘起的嘴,那尖尖的可爱的红润小嘴唇很象他的二姊。
“我有个朋友在南洋烟公司办事,明天我找他替你要一张全套《水浒》的小人画好吗?”
“你得要全一百零八个像的!要来了我挂在床上。”弟弟高兴得紧拉着林先生的手,那双带着可爱长睫毛的大眼发光的向着林先生。
“姊姊抽屉里还有你的相片。你那张照得不好,脸上很黑的。”弟弟忽然说。
“你看错了,不是我的相片吧?”林先生很喜欢可又不信的样子。
“是你的,那天我看见姊姊从那本报上剪下来的。不信我找给你看。”他说着就去拉开姊姊书桌底下一个抽屉,翻出一大沓从报上剪下来的字纸堆在桌上,末了找出一块有花的硬纸片,笑让林先生瞧。
“这个脸照得太黑,不象你。我喜欢这块纸,这些花多好看,都是姊姊画的。贴上这一张相片,多难看呵!”
弟弟见林先生不作声的笑着出神看相片,他知道他也喜欢那块有花的硬纸片。
“你看这堆纸都有你的林字,这是姊姊从报上剪下来的,不知她留着做什么。”他从林先生手里夺过那块花纸,和那一沓的字纸放在抽屉里,拉着他出了书房,“咱们出去吧,妈妈不让我在这书房里玩的。”
林先生一只手轻轻的抚着弟弟的头,“你姊姊天天晚上做什么?你一定听她讲不少笑话了吧?”
“从前吃过晚饭我就拉她说笑话,这些日子,她懒得讲,晚上常坐在屋里看报,有时拿着报纸剪着玩。”他忽然又记起小人画,小身子挨倒在林先生臂上,笑着叮嘱,“明天你可别忘了去给我要小人儿的画呵。”
“一定不忘记,若是要着,我立刻拿来送给你。”他搂抱着他。
“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林先生。”
“你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笑着问,“你明天让你姊姊给我一张那样有花的硬纸片行不行?”“那张可不能给你,她看都不许人看的。”
“你姊姊不许人看,你怎知道有我的相片呢?”
“昨晚上我走进去叫她替我在红模纸上画圈儿,那个抽屉正开着,我看见了。平常她不许我翻抽屉的,今天我们偷着开她的抽屉,你可别告诉一个人呵,好朋友!啊,姊姊晓得要生气的。”
“告诉她们我看见那照片不要紧吧?”
“可别——昨晚上姊姊看见我看那抽屉,她立刻就关上,告诉我以后不许偷看人家的抽屉。”他说着有些怕起来,“你答应了不要告诉人说我开姊姊的抽屉呵?”
“不要紧的。”林先生好象很平常的答。
“不,你起一个誓,你要说了你是什么呢?”他接着道。
“说了就不是好朋友。”林先生笑应着。
第二天弟弟散学后,连白叔叔带他去公园都不要去,坐在饭厅里等林先生。爸爸妈妈都在那里,大家坐着谈话。
“我们今天给林先生做媒人来。”听大姊提到林先生,弟弟顿时提起精神来。
爸爸说:“我们没有什么,只要你二妹妹同意。”
弟弟听着摸不着门儿,什么媒人啊,门当户对的什么啊,这些话都不是他的言语里所有的字眼,那里耐烦听下去?于是就去看小人儿画。可一本《小朋友》看完了,林先生还不来。他索性爬在靠窗户的桌子上,守着院子看,呵气在玻璃上,用手指头画着各样东西玩。
二姊走进来后,他赶着大声叫道:“姊姊你看我画的汽车!”
二姊却似乎没有听见,没答应他,脸上涨红,好象生气的样子,下了台阶,一直往自己屋里跑。
太阳下了,弟弟边玩边自语:“怎么林先生还不送我的画儿来呢?他说了今天来的。”
“林先生那里想起你的画呀,他只想你姊姊的画了!”大姊夫笑着说。
“姊姊的什么画儿呢?”他不懂得说的什么。但是从大姊夫的笑样子看来,有些奇怪。他们今天说的话也不大懂,常提起林先生同姊姊。有什么事呢?
弟弟忽然脸上热起来,想道,“坏了,林先生一定把昨天我开开二姊姊抽屉的事情告诉他们了。他们来告诉妈妈吧?什么姊姊的画?怪不得姊姊方才生我的气。”他愈想愈怕!
晚饭时,姊姊只低头吃了一碗饭,话也不说。他没有猜错,姊姊生气了,若不是,怎么吃得这样少,也不同他说话呢?他后悔极了:“别是大姊夫真的来告诉她们我昨天偷开她的抽屉了吧?”
吃饭时,妈妈很起劲的同爸爸商量德义馆好或忠信堂好,也不同弟弟说话。
“妈妈也生我的气了,今晚连菜都不给我捡,也不搭理我。”
他心想这都是林先生不好,“弄得姊姊妈妈都生我的气。起了誓也不算的,不是好人,再来,我不理他。”
第二天是星期天,他好容易盼了六天的早十点真光的学生电影,姊姊也没带他去看。每个星期都同他去的,这次一定很气他,所以取消了。
“都是他害的,弄的妈妈姊姊都不见我好了。”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委屈得要哭出来。四点多钟,有客来,弟弟忙跑出去看,原来是林先生,他手里拿着一大把花,一个大纸包。
“他又来做什么呢!”弟弟厌恨林先生的自语。忽然一大张花花绿绿闪金子光的《水浒》小人儿画现在脑子里,但是一霎时便不见了。
“好朋友,昨天你等我了吗?”林先生笑着喊他。
“谁是你的……”弟弟很委屈的在嗓子里讲着这几个字,脸上飞红,回身便想跑开,被大姊一把拖住。
“我给你带了小人儿的画来了。”林先生拉着他的小手,递给他一个纸卷。他的脸涨得更红一些,摇着头一摔手就想跑。
“拿着吧,我们俩是好朋友。”林先生又递纸卷给他。
“不要,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他的话带着哭声。纸卷已落在地上。他使劲摔脱了手,跑向小院子去。张妈正从小院出来,他见了一把抱着她,便呜呜哭起来。
“好乖乖,别哭,上房看新姊夫去,还有好东西吃呢。”张妈很怜惜的轻轻摸着他的头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先生的一句“你对《水浒》很熟呵”,让弟弟感觉受到了林先生的称赞,于是想要表现自己,所以故意提高了说话的声音。
B.林先生没有保守秘密,违背了誓约,将看到二姊所存相片的事告诉了别人,所以大
姊夫笑着对弟弟说林先生只想你姊姊的画了。
C.二姊回来后没有和弟弟说话,第二天也没有带弟弟去看电影,是因为想着自己的人生大事无暇顾及弟弟,更因为对弟弟的气恼。
D.小说结尾处张妈说带弟弟去房间里看新姊夫,说明家里人都知道林先生已经成了弟弟的二姊夫,只有弟弟还不知道事情的原委。
7.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用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的语言,描写弟弟独自玩小人画的场景,将一个单纯可爱、自娱自乐的小孩儿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B.吃饭时妈妈爸爸商量德义馆好或忠信堂好,没理弟弟,与弟弟认为是妈妈生气不同自己说话形成认知上的错位,增强了小说张力。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弟弟的视角展开,记述了弟弟的经历,没有成人的眼光和思想在里面,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D.小说描写人物对话时大都采用短句,叙述情节时多使用长句,长短参差使全文节奏明快、活泼,语言朗朗上口,呈现一种童趣美。
8.为什么弟弟见了张妈,“一把抱着她,便呜呜哭起来”?(4分)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加点的“有花的硬纸片”的作用。(6分)
6.(3分)C(“更因为对弟弟的气恼”在文中没有依据)
7.(3分)D(“叙述情节时多使用长句,长短参差”错,叙述情节时大都也是短句)
8.(4分)①对林先生的失望;②对告诉林先生姐姐秘密的后悔;③妈妈和姐姐不理睬自己的委屈:④想要林先生送的小人儿画但又不能要的矛盾与难受。(每点1分)
9.(6分)内容上,补充内容,交代二姊对林先感情(2分):暗示情节,使后文林先生成为弟弟姐夫的情节变得合理(2分)。结构上,交织双线,弟弟和林先生的故事、林先生与姐姐的故事,两条线索通过“有花的硬纸片”这一物象交织在一起(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①,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④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4分)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4分)
14.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
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3分)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B/F/H
11.D(从材料一、二皆可推出,张良不是平民百姓子弟身份,是韩国贵公子。)
12.D(“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表述错误,原文无此意。)
13.(1)所以(因此)老人态度傲慢无礼从而深深地羞辱(挫折)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这样之后(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
(评分点:“折”一羞辱(使……受挫);“其”一连词,如果;“然后”一这样之后;每点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2)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处于一般人之下(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评分点:“报人”一向人报仇;“下”一处(低)于……之下;“是匹夫之刚也”一判断句式;每点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14.(1)张良是韩国贵公子——张良人生价值大,不能死于盗贼手上(不能无所谓地死去)(2)张良雇大力士刺杀秦始皇——不能忍耐,是匹夫之勇
(3)老人圯桥故意羞辱张良—一让张良意识到忍小忿才能成就大事
(4)老人奇特的言行举止一—秦朝的隐世君子
(1点1分,3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学生表述只要有对应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句中的叠词“家家”“处处”增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忙于农事,可是诗人整日躺在竹床上,他的懒惰反衬农民的勤劳。
C.年迈而短发稀疏的诗人,享受着时雨带来的那一份清凉,体现了他自由而安闲的心态。
D.作者调动了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了自己清幽的居住环境,富有生活情趣。
16.诗人在结尾处,写到野老击壤歌颂虞舜、唐尧时代那样的美好生活,诗中写到哪些美好生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3分)B。“懒惰”是诗人的自嘲,“反衬”也错。
16.(6分)①芒种时节,农人忙碌劳作,表现了农村因时而作、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②诗人闲躺饮酒,情趣盎然,表现了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悠闲自在生活。③劳者乐农桑,天下太平,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白天拄着拐杖在家园自在周游,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夕阳西下仍徘徊不已。
(2)《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民间传说中子规鸟的啼叫凄凉哀怨,诗词常以“子规”表达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18. 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的“讲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屋里的家具和玻璃镜,都亮闪闪的,布置得挺讲究。
B. 后来听了他二人攀谈,方晓得其中还有这许多讲究。
C. 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作出决策,都要讲究实事求是。
D. 他们走至院中,听见几个人讲究。探春从纱窗一看,只见迎春在看书,若有不闻之状。
19. 下列各项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中“心里美萝卜”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 “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中破折号和省略号都表示声音的延长。
C. “行!”是由一个字构成的感叹句,其中的感叹号增强了对萝卜品质的赞叹。
D. “甜,脆,多汁”中使用逗号隔开三个词语,表达简洁有力,突出了萝卜的特点。
20. 恰当使用拟声词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画线句中拟声词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B
20. “当当”摹写手指弹萝卜的声音,表现了萝卜瓷实的特点;“咔嚓嚓”摹写刀切萝卜的声音,表现了萝卜鲜脆的特点;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表达生动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项和文中加点的“讲究”都是动词,是“讲求,注重”的意思。
A.为形容词,意思是“对生活等方面要求高,追求精美”;
B.为名词,意思是“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
D.为动词,意思是“议论”。故选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
B.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省略号表示省略内容,二者作用不同。故选B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拟声词表达效果能力。
“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用“当当”描摹手指弹萝卜的声音,“当当”声音响亮,表现了萝卜瓷实的特点;
“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用“咔嚓嚓”描摹刀切萝卜的声音,“咔嚓嚓”声音清脆,表现了萝卜鲜脆的特点。
两个拟声词都是口语用词,富于音韵美,表达生动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联网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通俗地说,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
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
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__________③__________,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物联网”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90个字。
【答案】21. ①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②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③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22. 示例: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的网络。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对物联网的分层表述,此处是说“感控层”的功能,“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说的是采集数据,应填: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②此处位于段首,具有总括性,“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说的是物联网应用广泛,应填: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③前面“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是说农业上用传感器对作物进行监测或调控,应填: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分析“物联网”的属概念,它是一种网络系统。
再筛选“物联网”的特点:根据“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根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根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概括出“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最后用一个单句形式表述为:物联网是一种……的网络。注意表述内容的连贯和衔接,符合逻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而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
(1)正确认识奇迹(逆袭)激励与自我改变的关系,既肯定前者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自身不懈努力,才能发生大的改变。如“心动更要行动”,“激励的是精神,改变的唯有行动”。
(2)肯定奇迹(逆袭)对人的激励作用。如“让奇迹激励奇迹发生”、“在奇迹(逆袭)中改变”等。
(3)不赞同奇迹(逆袭)激励的作用,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心动不如行动”“没有奇迹(逆袭),只有努力的轨迹”等。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二(新高考九省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中华文明”选材,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极简材料命制,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
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崛起了,可是,崛起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国力变强之外,也有外与内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来说,当中国崛起,中国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国
际秩序,就会发生一定冲突。蛋糕要重新分配吗?利益要重新调整吗?打个比方,好像一个很挤的车厢,车厢上只能容五六个乘客。这五六个乘客都规规矩矩站着就算安了,可是,现在有一个乘客突然变得特别胖,胖了以后原来各自占有的空间会发生变化。这样会不会引起冲突?是接受大家各安其位的原有空间,还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这就要对自我重新界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认同这个国家,凭什么要认同,在什么共识上认同?如果大家看过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就可以知道,“认同”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因此,这就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因此,学术界会来讨论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何为中国”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葛兆光《为什么中国人要讨论“何为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中原地区持续崛起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B. 盘庚迁殷这一史实说明,盘庚之前商朝的都城可能有过多次迁移变化。
C. 战国时周天子的国都还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
D. 当下我们讨论“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前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
B. 从夏朝到战国时代,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C.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统治的国家视作中国。
D. 国家发展导致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没有内部认同,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3. 下列选项中,“中国”一词不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
B.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
C.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D. (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
下》)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谭其骧《西周时期全图》(局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万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带。
B. 成周的都城洛和鲁国曲阜、晋国曲沃、楚国丹阳等处于同一地位。
C. 宗周都城镐可以称为“中国”,而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则不能
D. 周成王营建的新都洛,更符合“余其宅兹中国”中“中国”的本意。
5. 据考证,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表述,请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以前关于“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演变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弟弟
凌叔华
下午,弟弟独自蹲在饭厅的一张椅子边,数着纸烟筒里装的小人画——《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个像。“来一张武松打虎,再来一张鲁智深大闹山亭,”他把一张张的小人纸摆开,口里喊着没有的名字。
“你对《水浒》很熟呵!”忽然门被推开,林先生进来,满面带笑道。“剩你一个人看家吗?”
“都出去了,林先生。还短一个黑旋风李逵,一个一丈青扈三娘。”弟弟受了称赞,声音提高了些。他捡起小人画,口里嘟囔着:“白叔叔答应给我送小人画来没来,大姊说让小叔叔分一些给我也给忘啦!”林先生笑望着弟弟噘起的嘴,那尖尖的可爱的红润小嘴唇很象他的二姊。
“我有个朋友在南洋烟公司办事,明天我找他替你要一张全套《水浒》的小人画好吗?”
“你得要全一百零八个像的!要来了我挂在床上。”弟弟高兴得紧拉着林先生的手,那双带着可爱长睫毛的大眼发光的向着林先生。
“姊姊抽屉里还有你的相片。你那张照得不好,脸上很黑的。”弟弟忽然说。
“你看错了,不是我的相片吧?”林先生很喜欢可又不信的样子。
“是你的,那天我看见姊姊从那本报上剪下来的。不信我找给你看。”他说着就去拉开姊姊书桌底下一个抽屉,翻出一大沓从报上剪下来的字纸堆在桌上,末了找出一块有花的硬纸片,笑让林先生瞧。
“这个脸照得太黑,不象你。我喜欢这块纸,这些花多好看,都是姊姊画的。贴上这一张相片,多难看呵!”
弟弟见林先生不作声的笑着出神看相片,他知道他也喜欢那块有花的硬纸片。
“你看这堆纸都有你的林字,这是姊姊从报上剪下来的,不知她留着做什么。”他从林先生手里夺过那块花纸,和那一沓的字纸放在抽屉里,拉着他出了书房,“咱们出去吧,妈妈不让我在这书房里玩的。”
林先生一只手轻轻的抚着弟弟的头,“你姊姊天天晚上做什么?你一定听她讲不少笑话了吧?”
“从前吃过晚饭我就拉她说笑话,这些日子,她懒得讲,晚上常坐在屋里看报,有时拿着报纸剪着玩。”他忽然又记起小人画,小身子挨倒在林先生臂上,笑着叮嘱,“明天你可别忘了去给我要小人儿的画呵。”
“一定不忘记,若是要着,我立刻拿来送给你。”他搂抱着他。
“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林先生。”
“你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笑着问,“你明天让你姊姊给我一张那样有花的硬纸片行不行?”“那张可不能给你,她看都不许人看的。”
“你姊姊不许人看,你怎知道有我的相片呢?”
“昨晚上我走进去叫她替我在红模纸上画圈儿,那个抽屉正开着,我看见了。平常她不许我翻抽屉的,今天我们偷着开她的抽屉,你可别告诉一个人呵,好朋友!啊,姊姊晓得要生气的。”
“告诉她们我看见那照片不要紧吧?”
“可别——昨晚上姊姊看见我看那抽屉,她立刻就关上,告诉我以后不许偷看人家的抽屉。”他说着有些怕起来,“你答应了不要告诉人说我开姊姊的抽屉呵?”
“不要紧的。”林先生好象很平常的答。
“不,你起一个誓,你要说了你是什么呢?”他接着道。
“说了就不是好朋友。”林先生笑应着。
第二天弟弟散学后,连白叔叔带他去公园都不要去,坐在饭厅里等林先生。爸爸妈妈都在那里,大家坐着谈话。
“我们今天给林先生做媒人来。”听大姊提到林先生,弟弟顿时提起精神来。
爸爸说:“我们没有什么,只要你二妹妹同意。”
弟弟听着摸不着门儿,什么媒人啊,门当户对的什么啊,这些话都不是他的言语里所有的字眼,那里耐烦听下去?于是就去看小人儿画。可一本《小朋友》看完了,林先生还不来。他索性爬在靠窗户的桌子上,守着院子看,呵气在玻璃上,用手指头画着各样东西玩。
二姊走进来后,他赶着大声叫道:“姊姊你看我画的汽车!”
二姊却似乎没有听见,没答应他,脸上涨红,好象生气的样子,下了台阶,一直往自己屋里跑。
太阳下了,弟弟边玩边自语:“怎么林先生还不送我的画儿来呢?他说了今天来的。”
“林先生那里想起你的画呀,他只想你姊姊的画了!”大姊夫笑着说。
“姊姊的什么画儿呢?”他不懂得说的什么。但是从大姊夫的笑样子看来,有些奇怪。他们今天说的话也不大懂,常提起林先生同姊姊。有什么事呢?
弟弟忽然脸上热起来,想道,“坏了,林先生一定把昨天我开开二姊姊抽屉的事情告诉他们了。他们来告诉妈妈吧?什么姊姊的画?怪不得姊姊方才生我的气。”他愈想愈怕!
晚饭时,姊姊只低头吃了一碗饭,话也不说。他没有猜错,姊姊生气了,若不是,怎么吃得这样少,也不同他说话呢?他后悔极了:“别是大姊夫真的来告诉她们我昨天偷开她的抽屉了吧?”
吃饭时,妈妈很起劲的同爸爸商量德义馆好或忠信堂好,也不同弟弟说话。
“妈妈也生我的气了,今晚连菜都不给我捡,也不搭理我。”
他心想这都是林先生不好,“弄得姊姊妈妈都生我的气。起了誓也不算的,不是好人,再来,我不理他。”
第二天是星期天,他好容易盼了六天的早十点真光的学生电影,姊姊也没带他去看。每个星期都同他去的,这次一定很气他,所以取消了。
“都是他害的,弄的妈妈姊姊都不见我好了。”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委屈得要哭出来。四点多钟,有客来,弟弟忙跑出去看,原来是林先生,他手里拿着一大把花,一个大纸包。
“他又来做什么呢!”弟弟厌恨林先生的自语。忽然一大张花花绿绿闪金子光的《水浒》小人儿画现在脑子里,但是一霎时便不见了。
“好朋友,昨天你等我了吗?”林先生笑着喊他。
“谁是你的……”弟弟很委屈的在嗓子里讲着这几个字,脸上飞红,回身便想跑开,被大姊一把拖住。
“我给你带了小人儿的画来了。”林先生拉着他的小手,递给他一个纸卷。他的脸涨得更红一些,摇着头一摔手就想跑。
“拿着吧,我们俩是好朋友。”林先生又递纸卷给他。
“不要,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他的话带着哭声。纸卷已落在地上。他使劲摔脱了手,跑向小院子去。张妈正从小院出来,他见了一把抱着她,便呜呜哭起来。
“好乖乖,别哭,上房看新姊夫去,还有好东西吃呢。”张妈很怜惜的轻轻摸着他的头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先生的一句“你对《水浒》很熟呵”,让弟弟感觉受到了林先生的称赞,于是想要表现自己,所以故意提高了说话的声音。
B.林先生没有保守秘密,违背了誓约,将看到二姊所存相片的事告诉了别人,所以大姊夫笑着对弟弟说林先生只想你姊姊的画了。
C.二姊回来后没有和弟弟说话,第二天也没有带弟弟去看电影,是因为想着自己的人生大事无暇顾及弟弟,更因为对弟弟的气恼。
D.小说结尾处张妈说带弟弟去房间里看新姊夫,说明家里人都知道林先生已经成了弟弟的二姊夫,只有弟弟还不知道事情的原委。
7.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用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的语言,描写弟弟独自玩小人画的场景,将一个单纯可爱、自娱自乐的小孩儿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B.吃饭时妈妈爸爸商量德义馆好或忠信堂好,没理弟弟,与弟弟认为是妈妈生气不同自己说话形成认知上的错位,增强了小说张力。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弟弟的视角展开,记述了弟弟的经历,没有成人的眼光和思想在里面,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D.小说描写人物对话时大都采用短句,叙述情节时多使用长句,长短参差使全文节奏明快、活泼,语言朗朗上口,呈现一种童趣美。
8.为什么弟弟见了张妈,“一把抱着她,便呜呜哭起来”?(4分)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加点的“有花的硬纸片”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①,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④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
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4分)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4分)
14.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3分)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句中的叠词“家家”“处处”增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忙于农事,可是诗人整日躺在竹床上,他的懒惰反衬农民的勤劳。
C.年迈而短发稀疏的诗人,享受着时雨带来的那一份清凉,体现了他自由而安闲的心态。
D.作者调动了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了自己清幽的居住环境,富有生活情趣。
16.诗人在结尾处,写到野老击壤歌颂虞舜、唐尧时代那样的美好生活,诗中写到哪些美好生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白天拄着拐杖在家园自在周游,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夕阳西下仍徘徊不已。
(2)《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民间传说中子规鸟的啼叫凄凉哀怨,诗词常以“子规”表达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
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18. 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的“讲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屋里的家具和玻璃镜,都亮闪闪的,布置得挺讲究。
B. 后来听了他二人攀谈,方晓得其中还有这许多讲究。
C. 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作出决策,都要讲究实事求是。
D. 他们走至院中,听见几个人讲究。探春从纱窗一看,只见迎春在看书,若有不闻之状。
19. 下列各项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中“心里美萝卜”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 “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中破折号和省略号都表示声音的延长。
C. “行!”是由一个字构成的感叹句,其中的感叹号增强了对萝卜品质的赞叹。
D. “甜,脆,多汁”中使用逗号隔开三个词语,表达简洁有力,突出了萝卜的特点。
20. 恰当使用拟声词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画线句中拟声词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联网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通俗地说,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
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
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__________③__________,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物联网”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而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