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三(新高考九省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美育选材,选取两则关于古今美学思想的论述类文本,根据九省联考题型,增加一道选择题;现代文Ⅱ注重考查小说词句的理解,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读写结合命题,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
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以居处为观察儒家士大夫志向之标识。包括汉儒刘向所载“孟母三迁”这种带有儒家色彩的典故,亦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孔子“里仁为美”的居处观,不仅是“仁”的展示与实践,也会相应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在此应该说明两点,其一,这种居处之“美”是“燕居”之美,是居处其中的君子气象之美,君子品质之美。其二,“里仁为美”不是指向一种审美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审美现象与审美实践。也即是说,这种“里仁为美”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是与孔子仁学融为一体的,“里仁为美”之“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孔子仁学世界、君子人格之中,体现于“仁”的展示和实践过程之中。这种“里仁为美”的居处观,存在着道德与审美的双重向度,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与价值观念塑造,同样也会产生道德与审美的双重作用。
《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创立的生活方式,虽然并未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方式贯彻了儒家的哲学信念,是一种儒家版的哲学生活方式。相比于道教的道士生活方式、佛教的僧尼生活方式,儒家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人间的特点,因为儒家生活方式植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教育教化、身心性情之中。由此来看,孔子开创的“儒家”,不仅存在于历代儒家经典之中,而且存在于儒家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儒家的思想创造活动,也是儒家思想观念的存续形态与展示方式,更能呈现出儒家哲学的生命活力。这是《论语》中包括居处观在内的,孔子与孔门弟子开创的儒家生活方式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赓续、世代不绝的根源。
(摘编自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材料二: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即“泛爱众”。《论语·里仁》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对于这段话,郑玄释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择不处仁,焉得知 ”宋朱熹释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
矣。”不管各家解释如何,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而如果将“择”的范围加以引申和扩大,那就不仅仅是“择居”需要“仁”了,“择邻”“择业”“择友”等涉及君子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择仁而处”。
先秦诸子中,儒家是较为重视情感作用的一派,在孔子、孟子看来,仁源于人心,仁者之所以爱人,乃发端于自爱;因此情感是“仁”的重要因素。孔子所倡导的“择仁而处”中的“仁”不仅包含着以“爱人”之心观照世界,也蕴含着君子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和谐共存之意。如孔子对兴观群怨的论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孔子这里提到的“可以群”并不是仅仅着眼于“群是人类的天命”这一自然属性,而是倡导以“诗”这个“由差别性通往一致性的桥梁”作为纽带,通过文学来帮助人们相互切磋砥砺,提高个人修养,是建立在“仁者爱人”基础上的“群”,这就要求人们在“群”的同时注意“择仁而处”,以仁德君子为邻,与良师益友为伴。
仁义是君子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后人诵诗读书,正是要在“择仁而处”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先贤所传经典之精神,在精神上与这些先贤君子“群”,使自身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董晨《从“里仁为美”探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代儒学者在解释“里仁为美”时,将“美”误解为“善”,这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其审美向度。
B.孔子的居处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汉儒乃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受其影响。
C.道教与佛教追求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而儒家的思想观念则深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性。
D.虽然邻玄与朱熹对“里仁为美”这段话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与孔子倡行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体现了一种君子品质。
B.“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乡规民约的作用,塑良好乡风民风家风,这一倡导暗合了“里仁
为美”的价值追求。
C.《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居处观的言论可见孔子有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其仁学思想的愿望。
D.今天我们在诵读《论语》时,不应只关注其文句的字面含义,而应走进经典,在精神上与先贤共通共“群”。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儒家重视情感作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论仁,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陈徽)
B.在生活的种种差异背后,“诗”提供了情感的一致性。这里的情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以孝亲为基础的仁的情感。(左克厚)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第一个是“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而情感最好的发挥,是透过艺术与文学。(南怀瑾)
D.“里仁为美”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人生美学的特点,可以作为先秦儒家美学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来看待。(谭好哲)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关于“里仁为美”的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重点阐发了儒家对仁学精神的追求。
B.两则材料都在对比中论述了“里仁为美”的内涵。
C.材料一在对孔子居处观的阐述中含有审美层面。
D.材料二对“择”的范围作了更为广泛的分析。
5.实验中学“书香社”的同学在温习初中课文《陋室铭》后,打算撰写一篇阅读札记来点评文中陋室主人的“德”与“行”所体现的君子之风。请你加入其中,立足两则材料中的儒家居处观,为札记拟写三条提纲。(6分)
答:
1.答案 A
【解析】 “将‘美’谒解为‘曾’”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说“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是改变与阐释,而不是“误解”。
2.答案 C
【解析】 “孔子有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其仁学思想的愿望”推断不合理,由前句得不出孔子有此愿望。
3.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指向儒家思想的情感因素,而 D项所谈为儒家思想的美学因素,不适合作为该观点的论据。
4.答案 B
【解析】B项错在“对比”上,两则材料没有采用对比论述“里仁为美”的内涵。
5.答案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体现了君子居不求安,而注重对德独、品质的追求。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达了君子择友而交的志趣(与良师益友为伴)。③“调索琴,阅金经”蕴含了君子悠然自得的情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黍
王祥夫
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天气还很热,只是到了晚上会凉快些。庄稼们还在地里做最后的努力。①努力什么?努力生长。说生长好像也不对,用农科所老汪的话说,是“上色”。老汪文绉绉的,人们说老汪是个文人,但又好像他什么活儿都会做。
冬天,这地方每年都会下好几场大雪,下大雪的时候老汪会随着农科站的人去积粪,也就是去城里把城里人造的粪都给拉回来。每年老汪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一趟一趟地拉几十车粪回去。这样的冬天给老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有时候还会想念这样的冬天,②虽然累,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大冬天的,外面风狂雪大,人们不能去积粪还可以搞那么点酒喝,这地方的酒不难喝,但往往是没什么菜可就。
喝酒的时候老汪总会说这么一句:“要是在我们老家就好了,有咸鸭蛋就酒。”
“鸭蛋就酒有什么好?”旁边的人说。
“那还能不好,我们老家的咸鸭蛋可是出了名的。”老汪说。
因为老汪经常说这话,别人就问了:“你们老家鸭蛋到底有什么好,值得你整天把它挂在嘴上?”
问话的是外号叫“五张犁”的这么一个人,“五张犁”可是当地出了名的种地好把式,据说他用坏的犁有五张,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事情,一般人一辈子能用坏两张犁就
算不错了。
老汪想了想就对他说:“我们老家的咸鸭蛋都是双黄的。”再问,老汪就又说,“用筷子一扎油就出来,可真香。”
人们都看着老汪,不知道那鸭蛋该有多么香。
“你还回不回你们老家了?”有人这时候问老汪了。
这让老汪心里很难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③“睡吧,人一睡着就什么都忘了。”老汪说。
“五张犁”还不想睡,他又点着一根烟,继续抽着。
“天天莜面黄萝卜山药蛋!”五张犁说,“什么时候能请你好好吃一顿羊肉臊子莜面,那才叫香。”
“好啊好啊。”老汪说,“我会怀念这里的生活的。”
“这有什么好怀念的,除了大粪就是大粪。”五张犁说,别的人也跟上这么说。
老汪说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老汪说这话的时候真是谁都不懂,到现在他们也未必懂。后来老汪走了,他没有回他那个出产双黄咸鸭蛋的故乡而是去了北京,北京那边要他回去帮助修改剧本。他原先的工作就在北京,回去后的第一年老汪就给五张犁他们寄来了一大包咸鸭蛋。那鸭蛋皮是瓷青色的,可不是只用筷子一捅油就“磁”地冒出来了。
五张犁他们吃着老汪寄来的鸭蛋。
“老汪真好。”五张犁说。他们都有些想念老汪。
五张犁他们给老汪捎话问他想吃点什么,想要点什么。老汪说我什么也不想要,我只想回去看看,但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就这么一晃又过去了两三年。
而这下可好了,五张犁要给他的儿子办喜事了,五张犁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老汪,他给老汪发出了请柬。老汪那边马上就回了话:“我要回去。”
“我把老汪请来。”五张犁兴奋地见人就说。
“他说他要来。”五张犁又说。
“老汪要回来。”五张犁说。
秋天真的来了,秋风正在把庄稼慢慢往黄了吹,地里的庄稼们在秋风中“哗哗哗哗”地响着,先黄的是谷子,和谷子差不多一齐黄的是黍子,按这地方的讲究是中秋节一定要吃一顿用当年的新黍做的糕,因为地里的庄稼才开始黄,这就得去黍子地里掐,满地
里找那些先黄的黍子把它们掐下来,这是这地方待客的最好饭食,新黍,那才叫香。配上这地方的道士窑羊肉,那才真叫香。
五张犁去了地里,他要掐些黍子给老汪做糕吃。他已经想好了,多掐点,给老汪带走一些。这个秋天真是爽朗,天是蓝的,庄稼地是黄绿一片。蚂蚱们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拼命地往高了飞,能飞多高就飞多高,但它们飞动的声音是寂寞的,你闭着眼睛听它们在高空飞,心中忽然会充满了伤感,这莫明的伤感谁也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但人人都知道一年就快要过去了。
“怎么会这么快?还没准备好过这一年呢,一年怎么就又要过去了。”五张犁对着地里的那些庄稼说,手里抓着一把新黍。
五张犁想好了,要给老汪带些新黍回去,再带一塑料卡子自家淋的醋。这都是老汪喜欢的东西。
这时有人在村边的路上出现了,是两个人,他们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就下了车,是一男一女,拎着东西,他们也都不年轻了。他们的出现在村子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人们很快都知道了,这一男一女竟然是老汪的孩子。他们来了,来参加五张犁儿子的婚礼。④那老汪呢?老汪呢?老汪怎么没来?老汪的一儿一女一来就找五张犁,马上就有人把他们带到了村外的黍子地里。
秋风,无尽的秋风,从很远的地方吹过来,不停地吹过来,吹拂着正在黄熟的玉米啊谷子啊黍子啊,秋天的田野从来都不是寂寞的,各种庄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其间还夹杂着蚂蚱的飞动声,它们都在努力往高了飞,它们使出了劲地往高了飞。
五张犁的黍子地里,突然响起了五张犁的哭声,他实在是忍不住让自己不哭。人们马上也都知道了老汪来不了啦,但老汪的一儿一女来了,还拎着一提包用筷子一捅就冒油的那种双黄咸鸭蛋。
这个秋天是一个好秋天,多么好的秋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汪是个文人,但他又很高兴地参与积粪,这样的身份落差引人深思,曲折地展现出特殊时代对人们身心造成的伤害。
B.文中对老汪的身份、结局交代较为隐晦,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事的理想追求,同时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别具意蕴。
C.对老汪说的“我会怀念这里的生活的”的话,五张犁先是不解,后来自己竟真的很怀念,可见时间的沉淀能丰富人的情感。
D.本文写了咸鸭蛋、羊肉臊子莜面,又写了新黍糕、道士窑羊肉等美食,以此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庄稼生长的态势,并引导老汪这一人物出场。
B.句子②把“累”和“高兴”对举,反映出老汪扎根农村以及和农民同甘共苦的愿望。
C.句子③老汪想用睡觉来忘却对家乡的思念,但只能是暂时的,更表明他思念的深切。
D.句子④连用了三个问句,表现出人们对老汪没能来的疑惑,语气中带着深沉的遗憾。
8.本文多次写到咸鸭蛋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本文故事主要以秋天为背景,并运用了大量笔墨写秋天,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6.(3分)C(五张犁只是怀念老汪,并未怀念之前的生活。文中“到现在他们也未必懂”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7.(3分)B(文中老汪没有“扎根农村”的愿望。)
8.(4分)①表现出时间的飞逝,一年又即将过去;②表现出生命努力与命运抗争的悲壮;③表现出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④营造出伤感的氛围,与全文感情基调相应。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6分)①秋天意境萧索,契合故事忧伤悲凄的感情基调;②秋天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喻指老汪、五张犁他们历经人生考验后的生命状态。③文末讴歌秋天的美好,表现作者对老汪、五张犁他们美好情谊的赞美。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①,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
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②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大姬③。配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贡焉。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物》
材料二: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③,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节选自《颜氏家训·书证》
【注释】①上馆:上等旅馆。②方贿:地方所进贡的财物与土产。③大姬:周武王女儿。④辞: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隼之来远矣A此肃慎氏之矢B昔武王克商C通道D于九夷百蛮E使各以其方贿F来贡G而无忘职业H于是I肃慎氏贡楛矢石砮J其长尺有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推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咫:古代长度单位,与“尺”组合,估计是大于一尺。
B. 铭:雕刻。这里是指在箭杆上刻字,以示铭记。
C. 有司:来源于“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此处是指管理“故府”的官吏或部门。
D. 《诗》:专指《诗经》。这里是专指邺下版本的《诗经》。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孔子在陈国被安排住在上等宾馆里,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陈惠公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楛矢的来历。
B. 材料一,孔子在谈话中有意地宣扬了自己一贯的以礼治国的主张。他借先王克商、致远物、铭箭、赠箭等“礼”的措施,阐释周礼的内涵。
C. 材料二,颜氏清晰地认识到,“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语气词或用在句中作助词,肯定了河北经传不用“也”字的做法。说明他语法修养深厚。
D. 材料二,《诗经》中“青青子衿”,有的儒生认为“青衿”“青领”是衣上的两个部分,都用“青”修饰,颜氏认为这是传本中没用“也”字造成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
(2)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14. 两则材料都是谈知识和学问的,各有何侧重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10. DFI 11. A 12. C
13. (1)古代把珍玉分给同姓,为了表示亲属的亲密关系;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异姓,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臣服。
(2)还有一些平庸的学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
14. 材料一通过孔子帮助陈惠公辩物的故事,侧重说明:一个人博学多闻、见多识广是大有裨益的。获取到了知识,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推敲、琢磨,从而学以致用。
材料二中颜氏对“也”字的考证的侧重说明:读书求学要认真钻研,多方探求考证,绝不主观臆断、胡乱增删,否则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句意: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数民族的道路,让他们以各自的特产来进贡,并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慎肃氏进贡了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长有一尺八寸。
题干的要求是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这和以往要求的“有三处需要断句”不同,注意审题。
“隼之来远矣”是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主语“隼”,“矣”表陈述的句末语气词,故在
“矣”后停顿,即A处断开。
“此肃慎氏之矢”是个判断句,其后“昔武王克商”是个完整事件,其中主语是“武王”,“克”的宾语是“商”,因此BC处应断开;“通道于九夷百蛮”是“武王克商”之后的举措,“于九夷百蛮”是“通道”的补语,故在E处断开,而D处则不需要断开。
“使各以其方贿来贡”是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之后的进一步措施,故在“贡后”,即G处断开,而F处不需要断。“而无忘职业”是对各方进贡的要求,即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因此在“业”后,即H处断开。
“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正是因为按照职业进贡,因此专门制造箭和弓弩的肃慎氏,便进攻了“楛矢石砮”,所以在J处断开,而I处不需要断开。故选DFI。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估计是大于一尺”的说法错误。咫指的是八寸左右,而尺大约是以成年人手臂为标准,在十寸左右。所以尺比咫长。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肯定了河北经传不用‘也’字的做法”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也就是河北经传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选项表述有两处错误:第一,河北经传并非都不用“也”字;第二,颜氏并没有“肯定”不用“也”字的做法,反而认为该用则用,否则会成为“废文缺文”,进而影响文意的理解。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状语后置句,应为“古者以珍玉分同姓”;“所以”,用来……;“亲亲”,亲属的亲密关系;“服”,臣服。
(2)“俗学”,平庸的学子;“辄”,就;“每”,常常。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讲孔子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陈惠公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楛矢的来历,而最后陈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写有金字的简牍,果然和孔子说得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博学多闻、见多识广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其次,一个人获得了知识,还要善于像孔子一样的推敲、琢磨,从而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
材料二主要是讲颜氏对“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语气词或用在句中作助词的考证。通过
对河北经传和《诗经》中“青青子衿”中有“也”和无“也”的探究以及对庸俗肤浅学子求学的批驳,说明:哪怕细小的知识,都必须深度探究,不蜻蜓点水、想当然的学习,要仔细考证,绝不苟且等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陈国,陈惠公请他住在上等馆舍里。当时有一只死的隼鸟陈列在陈惠公的厅堂上,射穿它的箭的箭杆是楛木制成,箭头是石头的,长度有一尺八寸。陈惠公让人拿着死鸟到孔子的馆舍询问这件事。 孔子说:“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数民族的道路,让他们以各自的特产来进贡,并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慎肃氏进贡了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长有一尺八寸。武王欲显示他的美德能使远方来进贡,以此来昭示后人,永远作为借鉴,所以在箭杆的末端刻着‘肃慎氏贡楛矢’几个字,把它赏给他的女儿大姬。女儿嫁给胡公,封在陈地。古代把珍玉分给同姓,为了表示亲属的亲密关系;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异姓,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臣服。所以把肃慎氏的贡物分给陈国。您如果派官员到从前的府库中去找,就可以得到。” 陈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写有金字的简牍,果然和孔子说得一样。
材料二:
“也”字是用在语句末尾做语气词或在句中作助词,文章典籍常用这个字。北方的经书传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毛诗传》说:“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诸如此类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废文缺文了。《诗·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诗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据考证:在古代,斜的领子下面连著衣襟,所以将领子称作“衿”。孙炎、郭璞注解《尔雅》、曹大家班昭注解《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经》传本,就没有“也”字,许多儒生因而错误地认为“青衿,青领,是指衣服的两个部分的名称,都用‘青’字来形容。”这样理解“青青”两个字,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平庸的学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泉城田舍
苏辙
泉城欲治麦禾囷,五亩邻家肯见分,
莫问三吴朱处士,似胜吾乡扬子云。
阴晴卒岁关忧喜,丰约终身看逸勤。
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锄耘。
注:朱处士、杨子云都是古代有名的隐士。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想要在泉城买块地建囷,刚好邻居家愿意出让,诗人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B.诗人非常享受这样的田园生活,觉得胜过“杨子云”,就更别提“朱处士”了。
C.诗人回顾世代耕作的家世背景,教育子孙要勤于农事,表达对农耕生活的肯定。
D.诗人运用写实的自然景物描写表达情感,使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
16.颈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15.(3分)D(“真实的自然描写”“画面感”错,本诗重在叙事说理,兼有抒情,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因此缺少画面感。)
16.(6分)①人生态度:人生若要成功,终须勤劳进取,不能听天由命、靠人施舍。②颈联出句写天气决定农人忧喜,阐明靠天吃饭的道理;对句写勤懒决定收获丰约,阐明天道酬勤的道理。③诗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写出了诗人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赞美汉将李广来进行古今对比,表达诗人对士卒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会课上,杨老师引用古人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大家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17.(6分)(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示例: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③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三月,有机会随同文化部的几位领导同志以及茅以升先生重访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还到同样阔别三十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地方,是旧地重游;两地的文物建筑,却真有点像旧雨重逢了。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 ①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 ② 的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但在这三十年的后半——更准确地说,在这三十年的后十年,也和祖国的大地和人民一道,翻了身,获得了新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已经更加健康、壮实,而且也显得“年轻”了。它们都将 ③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辉煌的典范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起来。
B.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20. “三十年”一词多次出现在材料中,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三处加点的“三十年”的不同含义。
【答案】18. ①白驹过隙 ②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③延年益寿/生机勃发
19. C 20. ①表现阔别赵州桥时间之久;②与千年文物相比,强调阔别赵州桥和正定的“三十年”时间之短;③突出一代人经历的国家巨大变化的时间。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说对于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时间很短,可填“白驹过隙”。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②此处解释变化巨大,可填“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③后文有“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可知此处说它们有活力,寿命长,可填“延年益寿”“生机勃发”。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生机勃发:生命力极其旺盛。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与画横线句子均表解释说明。
A.表话语中断。B.表话题转换。D.表语意递进。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阔别”指很长时间的分别,修饰“三十年”表现阔别赵州桥时间之久;
②“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白驹过隙”,此处与千年文物相比,强调阔别赵州桥和正定的“三十年”时间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一样,非常之短;
③“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三十年对国家发展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一代人经历的国家巨大变化的时间。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脑已能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原先属于人类思维独霸领域的大量任务。我们对于机器能在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早已司空见惯, ① 。相反地,我们还会因为拥有以巨大的速度,和以几十人都相形见绌的效率来完成任务的机器而感到由衷高兴。机器的这样一些成就丝毫都不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甲】但是, ② ——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乙】如果有朝一日机器会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品质上超越我们,我们是否甘心于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奉上那唯一的特权呢? ③ ,不是什么
新问题。但是【丙】,现代电脑技术时代的来临赋予这个问题一种新的冲击力。【丁】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这一问题触及哲学的深刻底蕴。”是原文中的一句话,根据材料内容,其所在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1. ①那并不会引发我们的紧张
②能够进行思维是人类的特权
③机器究竟能否思维。 22. D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谈对机器巨大作用的感受,和“感到由衷高兴”意思相反,故应填“那并不会引发我们的紧张”;
②后文“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说人类思维相对于其他生物的骄傲,则此处引出思维的独特性,应填“能够进行思维是人类的特权”;
③前文假设机器可能在思维上赶超人类,后文说不是问题,可见此处是就机器思维提出疑问,应填“机器究竟能否思维”。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这一问题触及哲学的深刻底蕴”一句中所谈“问题”在【甲】【乙】尚未涉及,故排除AB;
【丙】前一句话是问句,但是假设性的事实描述,而未触及哲学底蕴;后一句有“不是什么新问题”。其语意与前一句一致,故可排除C;
【丁】前一句谈到现代电脑技术时代带来的冲击力,“新的冲击力”一词与“触及”呼应,作为节选材料,“哲学的深刻底蕴”则直接引出材料下文要谈论的问题。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现代文阅读II中,老汪说:“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在现代社会,忙碌的确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但我们不能让忙碌占据生活
的全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由现代文阅读II中,老汪说的“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这句话引入,提示考生“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提醒考生联想生活,在哪里听说过这样的话?是什么人说的?自己听后有何感受等等。接着材料提出:忙碌成为生活的常态,但不能让忙碌成为生活的全部。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写作方向,引领学生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很忙?我们到底在为何而忙?除了学习之外,我们的生活还应该有什么?娱乐、运动、健康、阅读、思考、友情、亲情等等是不是生活应有的内容?如何才能忙里抽闲?……这样考生的思考会逐步深入。如作文仅仅写忙碌是生活常态或者生活是多样的视为偏题。
参考立意:
①忙与闲;②不要让忙成为借口;③我们到底在为何而忙;④生活不能没有诗和远方;⑤如何忙得充实、忙得有效;⑥如何在忙中抽出时间……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三(新高考九省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美育选材,选取两则关于古今美学思想的论述类文本,根据九省联考题型,增加一道选择题;现代文Ⅱ注重考查小说词句的理解,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读写结合命题,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
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以居处为观察儒家士大夫志向之标识。包括汉儒刘向所载“孟母三迁”这种带有儒家色彩的典故,亦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孔子“里仁为美”的居处观,不仅是“仁”的展示与实践,也会相应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在此应该说明两点,其一,这种居处之“美”是“燕居”之美,是居处其中的君子气象之美,君子品质之美。其二,“里仁为美”不是指向一种审美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审美现象与审美实践。也即是说,这种“里仁为美”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是与孔子仁学融为一体的,“里仁为美”之“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孔子仁学世界、君子人格之中,体现于“仁”的展示和实践过程之中。这种“里仁为美”的居处观,存在着道德与审美的双重向度,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与价值观念塑造,同样也会产生道德与审美的双重作用。
《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创立的生活方式,虽然并未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方式贯彻了儒家的哲学信念,是一种儒家版的哲学生活方式。相比于道教的道士生活方式、佛教的僧尼生活方式,儒家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人间的特点,因为儒家生活方式植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教育教化、身心性情之中。由此来看,孔子开创的“儒家”,不仅存在于历代儒家经典之中,而且存在于儒家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儒家的思想创造活动,也是儒家思想观念的存续形态与展示方式,更能呈现出儒家哲学的生命活力。这是《论语》中包括居处观在内的,孔子与孔门弟子开创的儒家生活方式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赓续、世代不绝的根源。
(摘编自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材料二: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即“泛爱众”。《论语·里仁》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对于这段话,郑玄释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择不处仁,焉得知 ”宋朱熹释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
矣。”不管各家解释如何,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而如果将“择”的范围加以引申和扩大,那就不仅仅是“择居”需要“仁”了,“择邻”“择业”“择友”等涉及君子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择仁而处”。
先秦诸子中,儒家是较为重视情感作用的一派,在孔子、孟子看来,仁源于人心,仁者之所以爱人,乃发端于自爱;因此情感是“仁”的重要因素。孔子所倡导的“择仁而处”中的“仁”不仅包含着以“爱人”之心观照世界,也蕴含着君子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和谐共存之意。如孔子对兴观群怨的论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孔子这里提到的“可以群”并不是仅仅着眼于“群是人类的天命”这一自然属性,而是倡导以“诗”这个“由差别性通往一致性的桥梁”作为纽带,通过文学来帮助人们相互切磋砥砺,提高个人修养,是建立在“仁者爱人”基础上的“群”,这就要求人们在“群”的同时注意“择仁而处”,以仁德君子为邻,与良师益友为伴。
仁义是君子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后人诵诗读书,正是要在“择仁而处”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先贤所传经典之精神,在精神上与这些先贤君子“群”,使自身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董晨《从“里仁为美”探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代儒学者在解释“里仁为美”时,将“美”误解为“善”,这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其审美向度。
B.孔子的居处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汉儒乃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受其影响。
C.道教与佛教追求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而儒家的思想观念则深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性。
D.虽然邻玄与朱熹对“里仁为美”这段话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与孔子倡行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体现了一种君子品质。
B.“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乡规民约的作用,塑良好乡风民风家风,这一倡导暗合了“里仁
为美”的价值追求。
C.《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居处观的言论可见孔子有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其仁学思想的愿望。
D.今天我们在诵读《论语》时,不应只关注其文句的字面含义,而应走进经典,在精神上与先贤共通共“群”。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儒家重视情感作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论仁,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陈徽)
B.在生活的种种差异背后,“诗”提供了情感的一致性。这里的情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以孝亲为基础的仁的情感。(左克厚)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第一个是“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而情感最好的发挥,是透过艺术与文学。(南怀瑾)
D.“里仁为美”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人生美学的特点,可以作为先秦儒家美学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来看待。(谭好哲)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关于“里仁为美”的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重点阐发了儒家对仁学精神的追求。
B.两则材料都在对比中论述了“里仁为美”的内涵。
C.材料一在对孔子居处观的阐述中含有审美层面。
D.材料二对“择”的范围作了更为广泛的分析。
5.实验中学“书香社”的同学在温习初中课文《陋室铭》后,打算撰写一篇阅读札记来点评文中陋室主人的“德”与“行”所体现的君子之风。请你加入其中,立足两则材料中的儒家居处观,为札记拟写三条提纲。(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黍
王祥夫
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天气还很热,只是到了晚上会凉快些。庄稼们还在地里做最
后的努力。①努力什么?努力生长。说生长好像也不对,用农科所老汪的话说,是“上色”。老汪文绉绉的,人们说老汪是个文人,但又好像他什么活儿都会做。
冬天,这地方每年都会下好几场大雪,下大雪的时候老汪会随着农科站的人去积粪,也就是去城里把城里人造的粪都给拉回来。每年老汪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一趟一趟地拉几十车粪回去。这样的冬天给老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有时候还会想念这样的冬天,②虽然累,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大冬天的,外面风狂雪大,人们不能去积粪还可以搞那么点酒喝,这地方的酒不难喝,但往往是没什么菜可就。
喝酒的时候老汪总会说这么一句:“要是在我们老家就好了,有咸鸭蛋就酒。”
“鸭蛋就酒有什么好?”旁边的人说。
“那还能不好,我们老家的咸鸭蛋可是出了名的。”老汪说。
因为老汪经常说这话,别人就问了:“你们老家鸭蛋到底有什么好,值得你整天把它挂在嘴上?”
问话的是外号叫“五张犁”的这么一个人,“五张犁”可是当地出了名的种地好把式,据说他用坏的犁有五张,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事情,一般人一辈子能用坏两张犁就算不错了。
老汪想了想就对他说:“我们老家的咸鸭蛋都是双黄的。”再问,老汪就又说,“用筷子一扎油就出来,可真香。”
人们都看着老汪,不知道那鸭蛋该有多么香。
“你还回不回你们老家了?”有人这时候问老汪了。
这让老汪心里很难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③“睡吧,人一睡着就什么都忘了。”老汪说。
“五张犁”还不想睡,他又点着一根烟,继续抽着。
“天天莜面黄萝卜山药蛋!”五张犁说,“什么时候能请你好好吃一顿羊肉臊子莜面,那才叫香。”
“好啊好啊。”老汪说,“我会怀念这里的生活的。”
“这有什么好怀念的,除了大粪就是大粪。”五张犁说,别的人也跟上这么说。
老汪说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老汪说这话的时候真是谁都不懂,到现在他们也未必懂。后来老汪走了,他没有回
他那个出产双黄咸鸭蛋的故乡而是去了北京,北京那边要他回去帮助修改剧本。他原先的工作就在北京,回去后的第一年老汪就给五张犁他们寄来了一大包咸鸭蛋。那鸭蛋皮是瓷青色的,可不是只用筷子一捅油就“磁”地冒出来了。
五张犁他们吃着老汪寄来的鸭蛋。
“老汪真好。”五张犁说。他们都有些想念老汪。
五张犁他们给老汪捎话问他想吃点什么,想要点什么。老汪说我什么也不想要,我只想回去看看,但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就这么一晃又过去了两三年。
而这下可好了,五张犁要给他的儿子办喜事了,五张犁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老汪,他给老汪发出了请柬。老汪那边马上就回了话:“我要回去。”
“我把老汪请来。”五张犁兴奋地见人就说。
“他说他要来。”五张犁又说。
“老汪要回来。”五张犁说。
秋天真的来了,秋风正在把庄稼慢慢往黄了吹,地里的庄稼们在秋风中“哗哗哗哗”地响着,先黄的是谷子,和谷子差不多一齐黄的是黍子,按这地方的讲究是中秋节一定要吃一顿用当年的新黍做的糕,因为地里的庄稼才开始黄,这就得去黍子地里掐,满地里找那些先黄的黍子把它们掐下来,这是这地方待客的最好饭食,新黍,那才叫香。配上这地方的道士窑羊肉,那才真叫香。
五张犁去了地里,他要掐些黍子给老汪做糕吃。他已经想好了,多掐点,给老汪带走一些。这个秋天真是爽朗,天是蓝的,庄稼地是黄绿一片。蚂蚱们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拼命地往高了飞,能飞多高就飞多高,但它们飞动的声音是寂寞的,你闭着眼睛听它们在高空飞,心中忽然会充满了伤感,这莫明的伤感谁也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但人人都知道一年就快要过去了。
“怎么会这么快?还没准备好过这一年呢,一年怎么就又要过去了。”五张犁对着地里的那些庄稼说,手里抓着一把新黍。
五张犁想好了,要给老汪带些新黍回去,再带一塑料卡子自家淋的醋。这都是老汪喜欢的东西。
这时有人在村边的路上出现了,是两个人,他们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就下了车,是一男一女,拎着东西,他们也都不年轻了。他们的出现在村子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人们很快都知道了,这一男一女竟然是老汪的孩子。他们来了,来参加五张犁儿子的婚
礼。④那老汪呢?老汪呢?老汪怎么没来?老汪的一儿一女一来就找五张犁,马上就有人把他们带到了村外的黍子地里。
秋风,无尽的秋风,从很远的地方吹过来,不停地吹过来,吹拂着正在黄熟的玉米啊谷子啊黍子啊,秋天的田野从来都不是寂寞的,各种庄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其间还夹杂着蚂蚱的飞动声,它们都在努力往高了飞,它们使出了劲地往高了飞。
五张犁的黍子地里,突然响起了五张犁的哭声,他实在是忍不住让自己不哭。人们马上也都知道了老汪来不了啦,但老汪的一儿一女来了,还拎着一提包用筷子一捅就冒油的那种双黄咸鸭蛋。
这个秋天是一个好秋天,多么好的秋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汪是个文人,但他又很高兴地参与积粪,这样的身份落差引人深思,曲折地展现出特殊时代对人们身心造成的伤害。
B.文中对老汪的身份、结局交代较为隐晦,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事的理想追求,同时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别具意蕴。
C.对老汪说的“我会怀念这里的生活的”的话,五张犁先是不解,后来自己竟真的很怀念,可见时间的沉淀能丰富人的情感。
D.本文写了咸鸭蛋、羊肉臊子莜面,又写了新黍糕、道士窑羊肉等美食,以此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庄稼生长的态势,并引导老汪这一人物出场。
B.句子②把“累”和“高兴”对举,反映出老汪扎根农村以及和农民同甘共苦的愿望。
C.句子③老汪想用睡觉来忘却对家乡的思念,但只能是暂时的,更表明他思念的深切。
D.句子④连用了三个问句,表现出人们对老汪没能来的疑惑,语气中带着深沉的遗憾。
8.本文多次写到咸鸭蛋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本文故事主要以秋天为背景,并运用了大量笔墨写秋天,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①,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②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大姬③。配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贡焉。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物》
材料二: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③,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节选自《颜氏家训·书证》
【注释】①上馆:上等旅馆。②方贿:地方所进贡的财物与土产。③大姬:周武王女儿。④辞: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隼之来远矣A此肃慎氏之矢B昔武王克商C通道D于九夷百蛮E使各以其方贿F来贡G而无忘职业H于是I肃慎氏贡楛矢石砮J其长尺有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推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咫:古代长度单位,与“尺”组合,估计是大于一尺。
B. 铭:雕刻。这里是指在箭杆上刻字,以示铭记。
C. 有司:来源于“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此处是指管理“故府”的官吏或部门。
D. 《诗》:专指《诗经》。这里是专指邺下版本的《诗经》。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孔子在陈国被安排住在上等宾馆里,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陈惠公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楛矢的来历。
B. 材料一,孔子在谈话中有意地宣扬了自己一贯的以礼治国的主张。他借先王克商、致远物、铭箭、赠箭等“礼”的措施,阐释周礼的内涵。
C. 材料二,颜氏清晰地认识到,“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语气词或用在句中作助词,肯定了河北经传不用“也”字的做法。说明他语法修养深厚。
D. 材料二,《诗经》中“青青子衿”,有的儒生认为“青衿”“青领”是衣上的两个部分,都用“青”修饰,颜氏认为这是传本中没用“也”字造成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
(2)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14. 两则材料都是谈知识和学问的,各有何侧重点?请略加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泉城田舍
苏辙
泉城欲治麦禾囷,五亩邻家肯见分,
莫问三吴朱处士,似胜吾乡扬子云。
阴晴卒岁关忧喜,丰约终身看逸勤。
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锄耘。
注:朱处士、杨子云都是古代有名的隐士。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想要在泉城买块地建囷,刚好邻居家愿意出让,诗人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B.诗人非常享受这样的田园生活,觉得胜过“杨子云”,就更别提“朱处士”了。
C.诗人回顾世代耕作的家世背景,教育子孙要勤于农事,表达对农耕生活的肯定。
D.诗人运用写实的自然景物描写表达情感,使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
16.颈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赞美汉将李广来进行古今对比,表达诗人对士卒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会课上,杨老师引用古人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大家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三月,有机会随同文化部的几位领导同志以及茅以升先生重访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还到同样阔别三十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地方,是旧地重游;两地的文物建筑,却真有点像旧雨重逢了。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 ①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 ② 的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但在这三十年的后半——更准确地说,在这三十年的后十年,也和祖国的大地和人民一道,翻了身,获得了新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已经更加健康、壮实,而且也显得“年轻”了。它们都将 ③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辉煌的典范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起来。
B.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20. “三十年”一词多次出现在材料中,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三处加点的“三十年”的不同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脑已能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原先属于人类思维独霸领域的大量任务。我们对于机器能在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早已司空见惯, ① 。相反地,我们还会因为拥有以巨大的速度,和以几十人都相形见绌的效率来完成任务的机器而感到由衷高兴。机器的这样一些成就丝毫都不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甲】但是, ② ——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乙】如果有朝一日机器会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品质上超越我们,我们是否甘心于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奉上那唯一的特权呢? ③ ,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丙】,现代电脑技术时代的来临赋予这个问题一种新的冲击力。【丁】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这一问题触及哲学的深刻底蕴。”是原文中的一句话,根据材料内容,其所在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现代文阅读II中,老汪说:“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在现代社会,忙碌的确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但我们不能让忙碌占据生活的全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