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学习目标
1.多角度分析二战发生的背景,感受二战爆发的必然性。
2.通过教科书与相关史料(文字史料与历史地图等),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多个战场及战况,并能理解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3.通过雅尔塔体系相关史料与历史史实的展示,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及其作用进行恰当的评价。
4.通过历史图片(战争摄影图片)、战争相关作品等相关史料,认识战争的巨大灾难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怀。
时空坐标
墨索里
尼建立
第一个
法西斯
主义政
党
日本军
部法西
斯运动
开始
经济
大危机
纳粹党建
立法西斯
独裁统治
日本全面侵
华,第二次
世界大战在
亚洲爆发
德国突袭
波兰,二
战全面爆
发
德国
入侵
苏联
《联合
国家
宣言》
1919
年
1920
年
1921
年
1922
年
1929
年
1931
年
1933
年
1936
年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5
年
德国法
西斯运
动开始
墨索里
尼建立
法西斯
政权
九一八事变,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欧亚两大
战争策源
地形成
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签订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9月2日
日本签署
无条件投
降书,二
战结束
5月8日
德国
投降
10月
联合
国成
立
时空坐标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含义:法西斯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特征
极端民族主义(基本特征)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其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一些国家出现了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安排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导致法西斯主义产生。在世界范围内,法西斯主义几乎同时产生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最终在这些国家得以发展,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另一场战争大灾难。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德国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特征
极端民族主义(基本特征)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1919年
1922年
1920年
1921年
1933年
1936年
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党”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希特勒成立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冈村、东条以军部开展法西斯运动,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
阅读教材,分析德意日法西斯是如何崛起的?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法西斯主义
2 、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③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2)过程: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二二六”政变
材料2:经济危机爆发后,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抑郁已久的对政党政治的仇恨,对海外殖民的渴望,对亚洲盟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等各种右翼思潮一下子迸发出来,为(日本)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
——武寅《从协调外交到自主外交》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 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导致德国政局动荡,经济衰退,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等问题。
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
——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 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2)过程: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议会选举合法途径),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背弃了《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同时开始实施大规模重新武装的计划。西方的反应是呼吁采取共同行动来反对德国的威胁,但是它们光说不动,于是,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势力均衡,因为德国的军队和防御工事现在已把法国和它的中欧、东欧的盟友分隔开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希特勒
结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结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就是为了战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 、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1939年前纳粹德国扩张示意图
◎张伯伦与希特勒亲切握手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实质:牺牲小国利益,保全本国利益,竭力避免与法西斯国家发生直接冲突,尽可能将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政策也是绥靖政策的表现之一。
时 间 绥 靖 政 策 的 表 现
1931年9月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1935- 1936 年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非军事区。
1936- 1939年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年7月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4、 绥靖政策
(3)影响:①弱小国家的利益受损。
②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英法绥靖政策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思考:丘吉尔指的是何事?结合漫画谈谈你的理解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 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具有反苏性质。其结果是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助长侵略野心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课堂探究】比较德国与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比较项 德国 日本
不同点 依靠势力 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 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手段 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相同点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材料一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近卫文麿(mǒ)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1920年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那些条约制造出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和平缔造者们屈从于战胜国兼并别国领土和建立附属国的要求,从而播下了仇恨和冲突的新种子。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现实原因:在大危机和极端民族主义影响之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
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是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历史原因:德日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及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其中,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的东方主战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依据教材P104-105页史料和地图,画出“二战重大事件时间轴”,分析特点
北非战场
第二次
世界大战在
亚洲爆发
东方主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
入侵
苏联
《联合
国家
宣言》
1931
年
1935
年
1937
年
1939
年
1941
年6月
1941年12月
1942
年
1945
年
九一八事变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太平洋战争爆发
9月2日
日本签署
无条件投
降书,二
战结束
5月8日
德国
投降
10月
联合
国成
立
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
苏德战场
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分析二战为什么没止于小范围内?又未能迅速扩大?
原因:二战初期,英法等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及时合作并给予援手联合抵抗,推行绥靖政策。
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延缓了战争的扩大。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提示 特点:从局部战争发展到世界大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 亚洲战场
(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
(3)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示意图
2 、欧洲战场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英国继续抵抗。
◎德国闪击波兰路线图
◎德国闪击波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沦丧
德军仅用44天就将荷、比、卢、法四国击败,轻易占领不设防的城市巴黎。
01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丘吉尔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02
不列颠空战
这是第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03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半年时间内夺下了苏联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04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2、 欧洲战场
(2)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
打垮苏联、取得对苏联辽阔领土和丰富资源的控制,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对苏战争迟早都是要发动的。但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1940 年6 月法国沦亡以后,希特勒不相信英国会继续抵抗,认为西线战事即将结束,他的目标已转向苏联。虽然英国的拒不屈服迫使希特勒于7 月 16 日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但 7月 21 日仍命令陆军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1940 年 12 月 18 日,希特勒发布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在 1941年 5 月15 日以前做好突然袭击苏联的一切准备。这时,希特勒……企图赶在1941 年冬季到来之前迅速击败苏军,结束东线战争,再回师西欧,迫使孤立无援的英国最后投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3、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日军以仅损失5艘自杀性小型潜艇和29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击沉8艘美国战列舰和10艘其它战舰,击毁击伤美机260多架,美军伤3300多人。偷袭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作战能力,从而确立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绝对海空优势。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后一小时,正式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对日宣战,以后荷兰、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4、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
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5、 二战胜利
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二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
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
中途岛海战
1944.6
诺曼底登陆
1943.7
库尔斯克战役
1942.8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5、 二战胜利
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墨索里尼被暴尸米
兰街头洛雷托广场
◎希特勒在地下室
用手枪绝望自杀
◎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
(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力量。
(3)战略战术正确。二战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避免多线作战,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各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拓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与美英的太平洋战场密切联系,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援了其他战场。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人类和平事业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 雅尔塔体系
(2)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
(3)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雅尔塔体系
会议 时间 主要背景 内 容
开罗 会议 1943年 11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 冬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 2月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对日作战。
波茨坦 会议 1945年 7月 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进逼,中国战场开始反攻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 、雅尔塔体系
(4)背景:二战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③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二战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在经济上,它拥有占全球50%的巨大财富;在政治上,它已把整个西欧和美洲置于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日本也成为它的手下败将;在军事上,它不仅拥有高质量的陆军,控制着制海权和制空权,而且一度垄断着核武器。美国所具有的这种巨大的优势,使其在二战后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的变迁。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 雅尔塔体系
(5)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A.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B.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
C.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 雅尔塔体系
(5)内容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联合国。
◎纽伦堡审判(审判德国战犯)
◎东京大审判(审判日本战犯)
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 雅尔塔体系
(6)评价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②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③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世界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处于这些影响之中。……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内容来看,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 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2)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4)决议原则:大国一致
①原因: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旧金山会议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联合国将决议权集中在安全理事会,由二战期间做出主要贡献的中美英苏法五国组成。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大国一致”原则,多年来,联合国致力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经济与发展,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使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安理会投票程序,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大国一致”原则是战时盟国为维护战后和平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联合国安全体制的基石,使集体安全有了比较切实可行的保证。也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政治力量的对比,体现了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在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思考点
你如何看待安理会的上述投票程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材料二
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材料四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③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五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1945年7月原子弹试爆成功,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用于武器试验、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此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也引起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牛力、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六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
材料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进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
——威廉·H·查夫
⑥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材料九 二战后,出现了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
◎凯鲁亚克的小说
《在路上》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③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⑥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4、国际格局的变化
材料2: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思考:结合丘吉尔所说的话,谈谈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材料1: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世
界处于绝对优势。从经济方面说,它虽然只占有全世
界6%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
产量的2/3,外贸出口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生产
资本主义世界1/3的小麦,1/2的棉花,70%的玉米;开
采62%的煤和石油,冶炼61%的钢;生产48%的电力和84%的汽车;拥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飞机,85%的冰箱和洗衣机。 ——刘绪贻等《战后美国史》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走向衰落。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③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