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的历史有“上下五千年”,那么这“五千年”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呢?通过学习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我们一起在其中寻找答案。
第一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展示相关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分布情况,体会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掌握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史实,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前2070
前1600
商朝
建立
前1046
西周
建立
整体感知
思:(5分钟)
请同学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文第2-4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提纲中基础感知表格(1)的填写。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18000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
会使用火
打制石器
从这张地图能看到哪些历史信息?
试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①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广)
②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带
元谋人门齿化石
展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展
结合学案知识链接和左图,思考为什么良渚文化遗存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
答:良渚文化遗存有城市、已经出现大规模的祭祀和神庙。
新石器后期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议:对议(5分钟)
时代 代表 时间 地区 生活状况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渔猎、采集、使用自然火
北京人 约7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渔猎、采集、保存天然火种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 彩陶、栗
大汶口文化 约7000-500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约7000-5000年 长江下游地区 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约5000年 黄河流域 蛋壳黑陶
红山文化 约5000年 辽河上游 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约5000年 长江下游 玉器、祭坛、神庙
基础感知一
思:(3分钟)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第4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提纲的基础感知表格(2)的填写。
阶段 时代 特点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群居生活,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群居生活,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 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社会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新石器后期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琮显示神权,钺显示军权。墓中随葬玉琮和玉钺,说明他已经是集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古国首领,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分化。
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的分别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
阶层产生
阶级社会
早期国家产生
评
对比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旧石器时代:分布广泛,大江大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分布更加广泛,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总体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合作探究一
旧
新
“(中华文明起源的)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局限于夏商,分布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乡,冬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 )
A.在夏商之前 B.呈现出多元化
C.具有统一性 D.集中在中原
随堂检测
B
思:(2分钟)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4-5页,完成导学提纲二中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原始部落时代
(1)三皇: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
①黄帝、炎帝——华夏始祖
②尧舜实行禅让制,经民主推选与考察后为部落联盟首领
(3)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是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展:
思:(3分钟)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4-7页,完成导学提纲二中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并完善表格。
展:
朝代 夏 商 西周
起止时间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
世袭制
夏小正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内外服制度
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农业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器很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
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
青铜铭文(金文)
那些年错过的大禹
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a.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b.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落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间接统治
(3)灭亡:公元前 1600年 夏桀暴虐无道,被汤打败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遗址
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畿内: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王畿
畿外: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封伯、侯建立方国(外族)
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
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殷墟
(河南安阳)
内服
内外服制度:
商朝管理国家
畿内: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王畿
畿外: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封伯、侯建立方国(外族)
①封地和畿外的方国都要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
②方国的权力:直接统治下属臣民
③方国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礼仪
周朝
(1)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
①分封制:(商时已出现,完善于周)
a.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统治
b.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c.权利与义务
ⅰ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较强
ⅱ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
②宗法制:
a.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b.内容
ⅰ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
ⅱ大小宗关系相对,小宗服从大宗
ⅲ血缘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③影响
a.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
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殷商君主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交互使用的继承制度。由于继承人的不确定,造成权力交接时往往出现动荡,影响政权的稳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区别
乐:人们可以享用的歌舞、乐器都有区别,不能僭越
礼乐制度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的关系
礼乐制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中国学者吴庆龙等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积石峡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就来源于此,从而佐证了夏朝的存在。这一结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质疑。首先,积石峡位于青海省,华夏先民没有能力在这里构建水利工程,虽然《史记·夏本纪》中有“导(道)河积石”的描述,但“积石”与堰塞湖遗址所在的积石峡,未必是同一码事;其次,现在最有可能是夏朝故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与积石峡洪水约有200年左右的时间差。
思考: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史学界对于夏朝有哪些看法?
一种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另一种则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思考:2.那么为什么史学界会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呢?
主要是夏朝流传下来的史料太过缺乏。
一是文献不足,缺乏记录夏朝真实存在的文字史料。二是实物不足,缺乏确凿有利的实物史料。
思考:3.验证如何研究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出土的文物与文献记载(二重证据法)
思考:4.为什么学者对于商朝历史的存在没有争议?
回答:甲骨文的发现,文献记载,史料。
何谓"二重证据法"?.
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史观念和方法,是20世纪初年中西学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此为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国学大师、历史学家——王国维
史料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按照上述史料分类方法,区分左侧图片分别都是什么史料?
材料一:“商朝人迷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合作探究三: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材料三:
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4.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史料分析:早期国家经济的特点
“千耦其耘”
--《诗经·周颂》
耦:二人并耕
千:概数,言其多
耘:除田间杂草
集体劳动
史料分析:早期国家思想的特点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较浓厚的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思想方面:
神权色彩浓厚,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家国一体
集体劳动,生产力低下,主要工具仍为木制、石制、骨制
浓厚的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占主导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前2070
前1600
商朝
建立
前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