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一(新高考Ⅱ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城市建设”选材,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现代文Ⅱ注重考查小说人称变换,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多元思辨命制,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
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
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 “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 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 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 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 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 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 )
A. 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 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 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
指挥调度体系。
D. 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异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
B. 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 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 “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贯穿事件始终。
5. 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答案】1. C 2. D 3. A 4. C
5. ①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科学分析、总结、掌握极端气候演变规律,做出准确风险评估。
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
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④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为他们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一段第二句“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可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并不是极端天气带来的,而是城市本来就有的。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三段提出“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具体的措施是“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原文在这两方面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重要性高于”的结论。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韧性城市”的定义在材料一第二段: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包括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
A.属于企业助力建设大学智慧校园,不属于韧性城市建设行为。
B.伦敦城市建设的风险评估,符合建设“韧性城市”的风险识别等内容。
C.北京城市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属于建设“韧性城市”的城市承灾系统维度。
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属于安全韧性管理维度。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C.“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的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错误,不能体现“恢复”的特征。图2中的“城市承灾系统”包括冗余性、多样性、多网络连通性、适应性,而“恢复力”属于“安全韧性管理”。故选C。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大数据分析”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时空规律”“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
材料二第三段“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部分,“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
材料二第四段“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
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材料二第四段“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属于“数字技术”,提炼体现作用的要点就是“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时光镀亮
熊红久
母亲回忆说,一九六七年初春,下了一场大雪。半夜时分,她肚子突然剧痛,有早产迹象。父亲赶忙叫了一辆马车,把她从六连送往十几公里外的团部医院。在离医院还有一公里时,随着一次车轮的腾空,我迫不及待地从母体里冲了出来,并把第一声啼哭,匆忙而嘹亮地留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九团一个叫塔斯尔海的地方。
退休之后的母亲,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就像当年用一瓢瓢井水育活菜苗一样,如今用一天天闲置的时光,润活那些沉寂已久的往事。所以,许多我都模糊了的细节,她竞能描述得细致入微,其状态已十分接近业务娴熟的仓管员在清点积压的库存品。这让我常常觉得,我只是把她的身体接到了城市,而她的魂魄被更多的故事羁绊住了,滞留在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连队里。顺着母亲的回忆,我很快就能追上那些行将逃离的细节。
打记事起,我们一家就一直居住在用土块垒起的平房内。这些屋子,是父亲和他的军垦战友们,一桶水一锹泥,亲手在沙尘肆虐的荒漠中建造出来的。家都靠在一起,积木一样摆放成了连队西南侧的第一排平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各式的口音杂居在一起,就像一块田地里生长的多种作物,虽神态各异,却相互依存。
在缺滋少味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孩子会走进玉米地,拔起一根根被称为“甜秆”的外形酷似甘蔗的玉米秆,从中嚼出些许糖的韵味,唤醒被粗茶淡饭挫钝的味蕾,也因此
毁坏了不少庄稼。我们也会走向荒野,从荆棘丛中采摘一些鲜艳的浆果,再一枚枚仔细品尝,也总能寻找到几粒酸甜可口的惊喜。但这些都不足以与真正的糖果抗衡。当接到通知,每家派人到连部办公室领取过年配给的水果糖时,我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一下就被甜味抓走了。
连部外面排着长队,每家大人身后都跟着几个孩子,每一张笑脸,都养活着一个春天。睡觉时,我都会将那一粒牵肠挂肚的甜蜜压在枕头底下,不时用手触摸,直到入梦。第二天醒来,又迅速抓在手中。
长大后,胃开始拒绝甜味,不等吃完一粒糖就开始泛酸,这或许是小时候求之不得而造成的物极必反的结果。所以,对甜蜜的回忆,总是搁浅在童年里。
现在享受着冬日里暖气和阳光的我,还常常会想起那间墙壁斑驳的老屋,以及土块垒起的火墙和被煤炭烧红的铁皮炉子。天刚暗下来,我们兄妹三个就会拥围在炉边,大人们会在炉子上放置一块四方铁皮,然后将瓜子平摊其上,用小火慢慢烘烤,父亲一边翻动瓜子一边讲着故事,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惹得我们刨根问底。长大后才意识到,父亲编讲的故事既不曲折又不精彩,但当时却足以让我们痴迷其中。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起个大早,带上母亲准备好的祭品,到塔斯尔海公墓——一群兵团老军垦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一片简易的没有经过任何修整的荒地,地面上拱起了大大小小几百座坟茔,其中一块,便有父亲。每每到此,我都会肃穆凝视,从一条条形态各异的墓碑上,读到一个个消亡的名字,这些真实的名字啊,曾经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书写着生命的顽强与艰辛。
我也时常想通过镜子在自己的面部寻找到父亲的影子,因为见到我的老人们都说我和父亲像极了,但最终我看到的还是自己。为什么其他人轻而易举能发现的东西,我却费尽周折也一无所获?想想如今的我,已经活过了父亲的年龄,暗暗觉得自己赢了,到底赢了什么,却无法说清。
我跪在清明里,对着墓碑自言自语,讲述我的现在。墓碑上记载不了曾经的辉煌和失落、荣耀和名衔。一堆黄土,两串数字,涵盖了每一个复杂的人生。这一刻,豁然顿悟,清明,是通过这些亡灵来冲刷我们内心欲念的——除了出生和死亡的数字,什么都带不走。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往事与未来,都在此交汇,一个带着痛的节日,也应该带着醒。
不知道父亲在另一个世界的活法。按时间推算,你也算是这片土地的老人了,但我
想,你是留有遗憾的,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围绕在身边慢慢长大,就像园子里刚出苗的青菜,等不到成熟,就离开了,把成长交给了孩子们自己。尤其是,没有留给儿子一个在你老时帮你点烟的机会,逢年过节时帮你倒酒的机会。每年来看你一次,父亲,我把原本应该与你分享的瓜果酒肉,摆放在墓前,我看着碑文上你长不大的年龄,我已超过你很多了,如果现在你站出来,我们应该更像一对兄弟。我找不到你老去的样子。你没有把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你没有看到我现在的成年。但我们确实拥有过你,有过一个真切爱我们又让我们无限怀念的父亲,就像一件不曾享用就弄丢的珍宝。
烟火散尽,我直起身,伫立在清明里,面对墓碑,感到找回了许多以前丢失的东西。就像我现在这样,面对父亲,面对清明,我看到了自己透明的灵魂。(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时不懂事的“我”拔玉米杆、采浆果以品尝甜味,毁坏了不少庄稼,成年后的“我”常追悔莫及。
B. 幼时糖果数量少又难得到,造成“我”成年后对糖果极为排斥,只能在童年的回忆中品味甜味。
C. 受年龄和阅历限制,“我”幼时没有意识到父亲编讲的故事既不曲折也不精彩,才会痴迷其中。
D. 成年后的“我”在清明时祭奠父辈,对时间、生死、得失等有了新的领悟,灵魂也变得更为纯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的回忆和“我”的回忆交错出现,成为文本的明暗双线,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为一体,增添了往事的厚重感。
B. 文本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用“田地里的作物……园子里的青菜”比喻人,既充满乡土气息,又具有着质朴的美感。
C. 我们一家早年的生活情状是军垦人员一代人生活的缩影,以点带面地折射了特定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与顽强。
D. 在叙述往事、描写祭奠情形时穿插的议论和抒情语句,多以成人的眼光审视成长过程中的隐痛,平实而深刻。
8. 文本以“被时光镀亮”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结尾部分提到父亲时改为以“你”相称,请结合文本说明这样改称的理由。
【答案】6. D 7. A
8. ①制造悬念。题目没有明确“被时光镀亮”的对象及原因,能吸引读者思考。
②揭示内容。该题目说明文章选材紧扣和“时光”有关的往事回忆。
③点明主旨。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并不褪色,邻里情、友情、亲情等人生感悟历经时间的洗礼而更加深沉。
9. ①当时“我”是跪在墓碑前对着父亲吐露心声的,用“你”相称是与父亲对话的需要。
②清明祭奠时,“我”对父亲的思念不可遏制,用“你”相称是这种亲密情感的自然流露。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追悔莫及”错误。“成年后的‘我’常追悔莫及”感情程度过重。
B.“幼时糖果数量少又难得到,造成‘我’成年后对糖果极为排斥”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或许”;
C.“受年龄和阅历限制”错误。“我”痴迷于父亲的故事,也有喜爱当时家庭氛围的因素。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成为文本的明暗双线”表述有误,母亲的回忆和“我”的回忆交错出现,构不成“明暗双线”。故选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表达的效果或读者的角度来看,以“被时光镀亮”为题,设置了悬念,很容以引发读者思考“‘被时光镀亮’的对象及原因”,激发阅读的兴趣。
从文本内容来看,母亲的回忆和“我”的回忆交错出现,“打记事起,我们一家就一直居住在用土块垒起的平房内……”,以“被时光镀亮”为题,说明文章选材紧扣和“时光”有关的往事回忆。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以叙述往事为主,记叙了我们一家早年的生活情状,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各式的口音杂居在一起”,吃着“连部办公室领取过年配给的水果糖”,听着“父亲编讲的故事”,邻里情、友情、亲情充实着“我”的记忆。这些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并不褪色,且历经时间的洗礼而更加深沉。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文本结尾部分提到父亲时改为以“你”相称,由“我跪在清明里,对着墓碑自言自语,讲述我的现在”“烟火散尽,我直起身,伫立在清明里,面对墓碑”可知,“我”是跪在墓碑前对着父亲吐露心声的,用“你”相称是与父亲对话的需要。
清明祭奠,“我”身为儿子对父亲充满了思念,“尤其是,没有留给儿子一个在你老时帮你点烟的机会,逢年过节时帮你倒酒的机会”“但我们确实拥有过你,有过一个真切爱我们又让我们无限怀念的父亲,就像一件不曾享用就弄丢的珍宝”,字里行间对父亲的思念不可遏制,用“你”相称是这种亲密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篑与 ”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篑②与 ”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篑(zé):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病”意思不同。
B. 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 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 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篑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 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 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主张不合时宜。
D. 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14. 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答案】10. CEH 11. B 12. D
13. (1)(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2)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14. (1)能言善辩,不守法度。(2)高傲自大,不能用来教育百姓。(3)崇尚厚葬,不能作为风俗。(4)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国。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
“尔之爱我也”为主语,“不如”为谓语动词,“彼”是宾语,应该在C处断开;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与“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句式结构一致,应该在EH处断开。故选CEH。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病重;困苦。句意:曾子病危。/所以穷困并且懈怠。
B.错误,都是兼词,但意思不同。之乎;之于。句意:我怎么能吃得下去?/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C.正确。都是“可以用来”的意思。句意: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正确。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句意:这样以后才去处理政务。/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错误,原文“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景公对待孔子的规格与礼制无关,“极力”也有拔高之嫌。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全;“反”,返回;“没”,通“殁”,死。
(2)“累世”,几代;“殚”,尽;“当年”,有生之年,从幼到老。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1)根据“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
(2)根据“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
(3)根据“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
(4)根据“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因病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照明。童仆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能够及时换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礼制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把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材料二: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之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的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
俗,恐怕不符合以小民为先的取向。”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走了,返回鲁国。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守心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尽哀;有的弟子又留下来。惟有子贡在坟墓旁建起一间房子,共守了六年,然后离去。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世世代代相传。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演习礼仪,举行乡饮酒礼,还举行大规模的比射仪式。孔子坟墓的占地面积有一顷那么大。孔子的故居堂屋及弟子们的内室,后世就改成了庙堂,收藏孔子的衣服、帽子、琴、车、书,直到汉代二百多年没有断绝。高皇帝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这样以后才去处理政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河东虞押衙二首(其一)①
许浑②
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
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
万里往来征马瘦,十年离别故人稀。
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
【注】①虞押衙,工书善文,即将奉使从军,作者题诗送别。②许浑,晚唐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后长年奔波仕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提眼前离别情景,而直接描写友人换上素衣、挥剑高歌的形象,手法新奇。
B.次句以议论入诗,既是对友人身许君国的称赞,也包含对友人不辱使命的期望。
C.颔联写虞押衙不仅精通书法,还能演习兵书战法,赞扬友人文武兼备的非凡才能。
D.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来表情达意,与杜甫《登高》一诗的颈联手法类似。
16.有人认为尾联两句在内容和情感上无关送别,与前三联有脱节之嫌。你同意这一说
法吗?请联系全诗说明理由。(6分)
15.A(“换上素衣”错,应该是“脱掉素衣,换上朝服”。)
16.示例一:不同意。①内容上前后贯通。前三联围绕送别友人展开,尾联则是对友人离去后自身处境的设想,是前三联内容的自然延伸;②情感上前后相关。前三联表达对友人的称赞与祝福,尾联写自身的怀才不遇,隐含像友人一样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按“示例一”作答,满分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示例二:同意。①前三联围绕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祝福、对友人杰出才干的赞扬,以及对友人的离别不舍之情;②尾联突然写自身不被理解,只能登楼怅望,内容上与送别无关,情感上也与前三联不太谐调。
(如按“示例二”作答,最高只能给4分,每答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做事违背规矩。
(2)以“云”譬喻女子浓密柔软的头发,在古诗文中数见不鲜。如《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和温庭筠《菩萨蛮》中的 “________”,均借以描绘了女子晨起梳妆的景象。
(3)“瀚海”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在唐朝诗人的边塞诗中也时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17.(1)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2)绿云扰扰 鬓云欲度香腮雪
(3)示例一: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示例二: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6分,每写对一句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第⑶题有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期间,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穿搭 A ,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提及传统中式服装,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出现“( )”的画面,因为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又多裹衣博带,饰带层叠,风格和谐雍容,而新中式服装设计则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 B ,呈现出简约大方、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也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正因如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与他们对于个性美的追求 C 。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还有着更多的期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B.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
C.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实际上滋味可口,营养实惠,备受人们喜爱。
18.A风靡一时 B化繁为简 C一拍即合/不谋而合 19.B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由上文的“春节期间”和下文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血脉觉醒”,可推知新中式服装在春节这一段时间非常盛行,可知填“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B处,上文强调了传统中式服装的重工、繁琐、华贵,下文则首先强调新中式服装“简洁大方”的特点,可知其改良方式为“化繁为简”。化繁为简: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C处,由上文“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
扬”,并结合语段整体内容可知,新中式的审美风格与年轻人对于个性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因语境中新中式服装的风格背后隐藏着设计者的理念,故可填“一拍即合”或“不谋而合”。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出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意为罗袄上有一双双新帖上去的鹧鸪图。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与文中“因为传统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句关联度高。
A.“足下蹑丝,头上玳瑁光”出自《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是说(刘兰芝)脚上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并非文段对象“服装”。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出自《琵琶行》(白居易),意为“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写琵琶女往昔的奢靡与欢乐;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出自《离骚》(屈原),意为“我要用芳馨的芰荷制成上衫,用漂亮的芙蓉缀成下裳”,诗句写出诗人要离开当时的政治斗争,在归隐中服洁自芳,独善其身。这里芰荷、芙蓉既为香花,同时也象征了作者美好的人格。
C、D两项均与文意无关。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C.“一般”与文段中“(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中的“一般”都是“普遍,通常”的意思。
A.“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中“一般”相当于“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
B.“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中“一般”相当于“像……一样”;
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中的“一般”表示普普通通、没有特色。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粉雪”被誉为雪中极品,其颗粒状结构结实饱满,能够相互支撑,不易被碾碎。“粉雪”可减少滑雪的阻力和摩擦,提高滑雪的速度。不过粉雪要堆积成雪道,光有完美的雪片还不行, ① 。通常山顶附近风速低于每小时15英里的地方更易见到粉雪,否则太强的风会把积雪卷起来,让它们紧紧堆在一起,不再保持松散。
滑雪爱好者找粉雪并不是靠拿着放大镜观察雪片的形状, ② 。雪液比越高,雪的
质量越轻,雪越松软干燥,滑行起来极其顺畅。不过一旦不慎掉入粉雪堆,一定要护住口鼻, ③ ,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与粉雪相对应的湿雪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潮湿而厚重,互相黏在一起的特性让它们成为了完美的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湿雪”与“粉雪”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以“湿雪”为主语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21.①还要具备风力条件 ②而是靠观测雪液比 ③以免吸入粉雪
22.湿雪虽然没有粉雪干燥松散,不适合滑雪,但潮湿厚重,可以成为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为段中句,前句“完美的雪片”是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光有”“不行”可知横线处要填写另一必备条件。在根据下文“风速”相关内容,可知横线处要引出下文关键词“风”,故填“还要具备风力条件”;
②处为段首句,主要作用是引起/统领下文,可确定关键词为“雪液比”,故填“而是靠观测雪液比”;
③处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根据上文粉雪“质量轻”“松软”“干燥”等特点,“不慎掉入粉雪堆”时,如果没有“护住口鼻”则会造成“窒息”的后果,可知关键词为“吸入粉雪”,结合前后逻辑,已经强调“一定护住口鼻”,与横线后“造成窒息甚至死亡”的结果出现矛盾,则知需有“以免”“避免”类的词语,故填“以免吸入粉雪”。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依据题干要求湿雪在句子成分中要作主语,“粉雪”可作为比较对象出现。转折关联词有:可是、但是、尽管还、虽然(虽是、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却、不过、然而、只是、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等等。
提炼文中关键信息:根据“‘粉雪’可减少滑雪的阻力和摩擦,提高滑雪的速度”“雪越松软干燥,滑行起来极其顺畅”概括出:粉雪干燥松散,适合滑雪。
根据“粉雪相对应的湿雪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潮湿而厚重,互相黏在一起的特性让它们成为了完美的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概括出:湿雪潮湿厚重,显然不适合滑雪,但可
以成为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
最后按照字数要求和转折关系梳理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个世界,有人闷闷不乐,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喜欢天伦之乐,有人追求山水之乐;有人主张苦中作乐,有人呼吁与民同乐;有人宣扬及时行乐,有人践行助人为乐;有人祈求富强康乐,有人但愿怡然自乐……
追求快乐人生,需要我们辨“乐”、知“乐”,并求“真乐”。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以上材料的观点中选取两到三个,形成育机关联,通过辨明关系,体现你对“真正的快乐”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解题:
“快乐”的话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容易形成笼统而非明确的观点。材料既是参考,也是限制。中心观点必须是对“真正的快乐”的明确看法,行文过程必须紧扣“不同观点之间的有机关联”。
参考立意:
“自乐虽可喜,同乐最可贵”“山水虽有趣,天伦更有情”“享乐可‘外援’,真乐靠‘心生’”……
阅卷标准(基准分:45分)略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一(新高考Ⅱ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城市建设”选材,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现代文Ⅱ注重考查小说人称变换,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多元思辨命制,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
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
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 “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 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 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 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 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 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 )
A. 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 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 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
指挥调度体系。
D. 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异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
B. 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 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 “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贯穿事件始终。
5. 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时光镀亮
熊红久
母亲回忆说,一九六七年初春,下了一场大雪。半夜时分,她肚子突然剧痛,有早产迹象。父亲赶忙叫了一辆马车,把她从六连送往十几公里外的团部医院。在离医院还有一公里时,随着一次车轮的腾空,我迫不及待地从母体里冲了出来,并把第一声啼哭,匆忙而嘹亮地留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九团一个叫塔斯尔海的地方。
退休之后的母亲,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就像当年用一瓢瓢井水育活菜苗一样,如今用一天天闲置的时光,润活那些沉寂已久的往事。所以,许多我都模糊了的细节,她竞能描述得细致入微,其状态已十分接近业务娴熟的仓管员在清点积压的库存品。这让我常常觉得,我只是把她的身体接到了城市,而她的魂魄被更多的故事羁绊住了,滞留在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连队里。顺着母亲的回忆,我很快就能追上那些行将逃离的细节。
打记事起,我们一家就一直居住在用土块垒起的平房内。这些屋子,是父亲和他的军垦战友们,一桶水一锹泥,亲手在沙尘肆虐的荒漠中建造出来的。家都靠在一起,积木一样摆放成了连队西南侧的第一排平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各式的口音杂居在一起,就像一块田地里生长的多种作物,虽神态各异,却相互依存。
在缺滋少味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孩子会走进玉米地,拔起一根根被称为“甜秆”的外形酷似甘蔗的玉米秆,从中嚼出些许糖的韵味,唤醒被粗茶淡饭挫钝的味蕾,也因此毁坏了不少庄稼。我们也会走向荒野,从荆棘丛中采摘一些鲜艳的浆果,再一枚枚仔细品尝,也总能寻找到几粒酸甜可口的惊喜。但这些都不足以与真正的糖果抗衡。当接到通知,每家派人到连部办公室领取过年配给的水果糖时,我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一下就被甜味抓走了。
连部外面排着长队,每家大人身后都跟着几个孩子,每一张笑脸,都养活着一个春天。睡觉时,我都会将那一粒牵肠挂肚的甜蜜压在枕头底下,不时用手触摸,直到入梦。第二天醒来,又迅速抓在手中。
长大后,胃开始拒绝甜味,不等吃完一粒糖就开始泛酸,这或许是小时候求之不得而造成的物极必反的结果。所以,对甜蜜的回忆,总是搁浅在童年里。
现在享受着冬日里暖气和阳光的我,还常常会想起那间墙壁斑驳的老屋,以及土块垒起的火墙和被煤炭烧红的铁皮炉子。天刚暗下来,我们兄妹三个就会拥围在炉边,大人们会在炉子上放置一块四方铁皮,然后将瓜子平摊其上,用小火慢慢烘烤,父亲一边翻动瓜子一边讲着故事,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惹得我们刨根问底。长大后才意识到,父亲编讲的故事既不曲折又不精彩,但当时却足以让我们痴迷其中。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起个大早,带上母亲准备好的祭品,到塔斯尔海公墓——一群兵团老军垦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一片简易的没有经过任何修整的荒地,地面上拱起了大大小小几百座坟茔,其中一块,便有父亲。每每到此,我都会肃穆凝视,从一条条形态各异的墓碑上,读到一个个消亡的名字,这些真实的名字啊,曾经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书写着生命的顽强与艰辛。
我也时常想通过镜子在自己的面部寻找到父亲的影子,因为见到我的老人们都说我和父亲像极了,但最终我看到的还是自己。为什么其他人轻而易举能发现的东西,我却费尽周折也一无所获?想想如今的我,已经活过了父亲的年龄,暗暗觉得自己赢了,到底赢了什么,却无法说清。
我跪在清明里,对着墓碑自言自语,讲述我的现在。墓碑上记载不了曾经的辉煌和失落、荣耀和名衔。一堆黄土,两串数字,涵盖了每一个复杂的人生。这一刻,豁然顿悟,清明,是通过这些亡灵来冲刷我们内心欲念的——除了出生和死亡的数字,什么都带不走。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往事与未来,都在此交汇,一个带着痛的节日,也应该带着醒。
不知道父亲在另一个世界的活法。按时间推算,你也算是这片土地的老人了,但我想,你是留有遗憾的,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围绕在身边慢慢长大,就像园子里刚出苗的青菜,等不到成熟,就离开了,把成长交给了孩子们自己。尤其是,没有留给儿子一个在你老时帮你点烟的机会,逢年过节时帮你倒酒的机会。每年来看你一次,父亲,我把原本应该与你分享的瓜果酒肉,摆放在墓前,我看着碑文上你长不大的年龄,我已超过你很多了,如果现在你站出来,我们应该更像一对兄弟。我找不到你老去的样子。你没有把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你没有看到我现在的成年。但我们确实拥有过你,有过一个真切爱我们又让我们无限怀念的父亲,就像一件不曾享用就弄丢的珍宝。
烟火散尽,我直起身,伫立在清明里,面对墓碑,感到找回了许多以前丢失的东西。就像我现在这样,面对父亲,面对清明,我看到了自己透明的灵魂。(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时不懂事的“我”拔玉米杆、采浆果以品尝甜味,毁坏了不少庄稼,成年后的“我”常追悔莫及。
B. 幼时糖果数量少又难得到,造成“我”成年后对糖果极为排斥,只能在童年的回忆中品味甜味。
C. 受年龄和阅历限制,“我”幼时没有意识到父亲编讲的故事既不曲折也不精彩,才会痴迷其中。
D. 成年后的“我”在清明时祭奠父辈,对时间、生死、得失等有了新的领悟,灵魂也变得更为纯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的回忆和“我”的回忆交错出现,成为文本的明暗双线,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为一体,增添了往事的厚重感。
B. 文本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用“田地里的作物……园子里的青菜”比喻人,既充满乡土气息,又具有着质朴的美感。
C. 我们一家早年的生活情状是军垦人员一代人生活的缩影,以点带面地折射了特定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与顽强。
D. 在叙述往事、描写祭奠情形时穿插的议论和抒情语句,多以成人的眼光审视成长过程中的隐痛,平实而深刻。
8. 文本以“被时光镀亮”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结尾部分提到父亲时改为以“你”相称,请结合文本说明这样改称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篑与 ”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篑②与 ”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篑(zé):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病”意思不同。
B. 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 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 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篑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 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 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主张不合时宜。
D. 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14. 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河东虞押衙二首(其一)①
许浑②
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
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
万里往来征马瘦,十年离别故人稀。
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
【注】①虞押衙,工书善文,即将奉使从军,作者题诗送别。②许浑,晚唐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后长年奔波仕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提眼前离别情景,而直接描写友人换上素衣、挥剑高歌的形象,手法新奇。
B.次句以议论入诗,既是对友人身许君国的称赞,也包含对友人不辱使命的期望。
C.颔联写虞押衙不仅精通书法,还能演习兵书战法,赞扬友人文武兼备的非凡才能。
D.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来表情达意,与杜甫《登高》一诗的颈联手法类似。
16.有人认为尾联两句在内容和情感上无关送别,与前三联有脱节之嫌。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联系全诗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做事违背规矩。
(2)以“云”譬喻女子浓密柔软的头发,在古诗文中数见不鲜。如《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和温庭筠《菩萨蛮》中的 “________”,均借以描绘了女子晨起梳妆的景象。
(3)“瀚海”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在唐朝诗人的边塞诗中也时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期间,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穿搭 A ,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提及传统中式服装,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出现“( )”的画面,因为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又多裹衣博带,饰带层叠,风格和谐雍容,而新中式服装设计则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 B ,呈现出简约大方、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也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正因如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与他们对于个性美的追求 C 。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还有着更多的期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B.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
C.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实际上滋味可口,营养实惠,备受人们喜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粉雪”被誉为雪中极品,其颗粒状结构结实饱满,能够相互支撑,不易被碾碎。“粉雪”可减少滑雪的阻力和摩擦,提高滑雪的速度。不过粉雪要堆积成雪道,光有完美的
雪片还不行, ① 。通常山顶附近风速低于每小时15英里的地方更易见到粉雪,否则太强的风会把积雪卷起来,让它们紧紧堆在一起,不再保持松散。
滑雪爱好者找粉雪并不是靠拿着放大镜观察雪片的形状, ② 。雪液比越高,雪的质量越轻,雪越松软干燥,滑行起来极其顺畅。不过一旦不慎掉入粉雪堆,一定要护住口鼻, ③ ,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与粉雪相对应的湿雪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潮湿而厚重,互相黏在一起的特性让它们成为了完美的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湿雪”与“粉雪”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以“湿雪”为主语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个世界,有人闷闷不乐,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喜欢天伦之乐,有人追求山水之乐;有人主张苦中作乐,有人呼吁与民同乐;有人宣扬及时行乐,有人践行助人为乐;有人祈求富强康乐,有人但愿怡然自乐……
追求快乐人生,需要我们辨“乐”、知“乐”,并求“真乐”。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以上材料的观点中选取两到三个,形成育机关联,通过辨明关系,体现你对“真正的快乐”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