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 沁园春·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这首词,了解本词写作背景,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
2.理解本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激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毛泽东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的要求,毛泽东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给他。
写作背景
随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不尽依原题意”而作的和词。原作因而被爱好者传抄,不久就先后被重庆的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的这首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湖南湘潭人。他的诗词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充满革命豪情。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
作者简介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g) 滔滔( tāo )
妖娆(ráo) 折腰(zhé) 稍逊(xùn)
一代天骄(jiāo) 红装素裹(ɡuǒ)
字词学习
字词学习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天之骄子。汉朝时匈奴单于自称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1.自读课文,体会本词基本内容。
全词分上下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的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的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抱负。
整体感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
2.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请找出过渡句。
3.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总:北国风光
望:壮丽景色
想:美丽妖娆
上片
热情赞美
下片:纵论历史英雄,抒发作者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引 →英雄→竞折腰
惜 →古代帝王→短于文治
颂 →今朝英雄→风流人物
下片
抒怀言志
品读课文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运用互文、夸张手法,从整体上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意境开阔。“冰封”“雪飘”,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
1.找出上片中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这些诗句呈现了什么样
的意境?
“望”字。
它统领的内容包括: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
2.诗人对雪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主要是由哪个字领起的?它统领了哪些内容?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作者情感的跃动,使眼前的大自然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显得生气勃勃。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群山、高原的顽强性格,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试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
这三句是虚写,想象雪后天晴的景象,展现出一派新气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看”字与上文的“望”字呼应,正是对革命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三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勾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是作者的想象。
4.品味“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中,哪 个字表明是虚写?
作者写北方雪景,视野开阔,画面雄奇瑰丽,气势宏大,气魄豪迈。目的是借景抒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抒发为祖国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雄奇壮美的境界,借景抒情。
小结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倾倒。“引”字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人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姣姣者,都具有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但一个“惜”字,显现出作者对他们的遗憾。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片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开头两句是过渡句?具体说说这两句是怎样过渡的?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成吉思汗(铁木真)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3.文中主要评论了古代哪些英雄人物?是如何评论他们?
“惜”的含义:“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其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略”“稍”表明作者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作者却先扬后抑,肯定其“一代天骄”,但“只识弯弓射大雕”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缺少“文治”的批评更严厉一些。
5.“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如何理解句中的“略输”“稍逊”“只识”?
“今朝”指今天,现在。这几句话肯定了今天的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本词的主旨句,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远大抱负。
6.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下文。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长于“武力”,短于“文治”。 “俱往矣”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和创造美好明天的革命豪情。
以引入、评古、论今为序,以议论为主,结合抒情。
小结
沁园春·雪
赞北国雪景
评古今人物
总写雪景
具体写景
想象虚景
承上启下
评论古人
歌颂今朝
热爱祖国河山
抒发远大抱负
结构脉络
写作特色
1.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结合。
上片写景,意境开阔,意象鲜明,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壮丽的北国严冬雪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祖国、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感情。下片作者由祖国壮丽的河山联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五位帝王加以评论。词的最后三句由评论帝王转到赞扬当代英雄人物,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2.语言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用了114个字,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山的壮丽妩媚,又评论了历代英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盛赞人民的炽热感情,可谓精练。本词上片写景,运用的很多动词、形容词都是极富表现力的,如“封”“飘”“莽莽”“滔滔”“舞”“驰”等。
3.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本词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表达生动形象。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舞动的银蛇,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奔跑的白象,既形象,又富有动感;“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欲”把“山”“原”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主题归纳
这首词通过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