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醉翁亭记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20:4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安徽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亭子,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12.醉翁亭记
欧阳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
环滁(chú) 琅琊(láng yá)
暝(míng) 伛偻(yǔ lǚ)
酒洌(liè)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觥筹(gōng)
字词学习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花。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又大人领着走。
字词学习
重点词语
泉香而酒洌:清。
山肴野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字词学习
重点词语
颓然乎其间:倒下的样子。
树林阴翳:遮盖。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太守谓谁:为,是。
字词学习
重点词语
(1)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应在“泻出”前面,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状语后置
(2)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于途”即“于途歌”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即“以文述”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得之心 而寓之 酒也。(省略介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周边环境、建造者和亭名的由来
第二部分(2):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第三部分(3):写滁州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部分(4):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品读课文
1.第1段是怎样描写醉翁亭的?有什么好处?
按照空间顺序,移步换景。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先写西南诸锋林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
第一部分
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好处
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前一回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文章由写景巧妙过渡到记事、言情。
2.首段中两处自问自答有什么作用?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文中介绍“醉翁”由来的是哪一句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又暗示了文章主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4.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山间的朝暮和四时之景。
清晨——日出而林霏开;傍晚——云归而岩穴暝;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的?
第二部分
本段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结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优美。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语言表现出来。一句一景,字字不虚。
2.体会第2段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1.第3段描绘了哪些画面?核心是什么?
第三部分
滁人游、宴饮乐、众宾欢、太守醉
核心
2.从第③段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感受到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后面的场面描写做铺垫,引出了“太守醉”
3.太守宴上,“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临溪而渔,酿泉为酒
②山肴野蔌
③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4.你是如何理解醉翁的“醉”的?
太守醉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更是醉于与民同乐。照应了上文“醉翁”的雅号。
1.本段写了几种乐?
第四部分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几个“乐”分别是什么?
禽鸟之“乐”: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自然条件的优越,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太守能超然物外,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道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太守之乐其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太守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 与“乐”统一起来的?
问题探究
“醉”与“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写出了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文字简练:“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
平易流畅:不用难字,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委婉有致,摇曳生姿: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明白如话,读之亲切喜人。
3.体会本文巧用虚词的表达效果。
本文用了21个“也”字,匠心独运。文章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
除了“也”字,本文大量“而”字的使用,在本文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的作用。
4.如何理解本文的叙事手法?
①从全文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
②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醉翁亭
山水景色:朝—暮—春—夏—秋—冬
出游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日暮而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醉同乐,醒述文
与民同乐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