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20: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5. 故 乡
鲁 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阴晦(huì) 萧索 祭祀(jì sì)
伶俐 愕然 世面 隔膜
鄙夷(bǐ) 嗤笑(chī) 应酬(yìng)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字词学习
注意字形
·
阴晦:阴沉,晦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字词学习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障壁:屏障,墙壁。
打拱:一种礼节。两手抱拳,上下略微摆动。
恣睢:任意胡为。
字词学习
1.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点明“我”回故乡的时节和目的。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闰土与杨二嫂)。
第三部分(78-88):“我”离开故乡。
2.初读课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3.本文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我”、杨二嫂、闰土。
品读课文
1.第 1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严寒”交代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
第1段表达了“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
第一部分
2.文章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寥寥几笔便画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深冬时令、阴晦天气、萧索荒村。既是写故乡的风景,写环境,也是写故乡的人,写生活,是对“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
“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的故乡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粉碎了“我”的故乡之梦。所以“我”只能无可奈何地以自己“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聊以自慰,说“故乡本也如此”,实则表现出“我” 心中难掩的忧愤之情。
3.第4段开头说“故乡全不如此”,后面又说“故乡本也如此”,该如何理解?
杨二嫂
第二部分
作者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怎样刻画的?
闰土
外貌:“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语言:“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
少年闰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给“我”讲了许多“希奇的事”;分别时“哭着不肯出门”,托父亲送“我”贝壳和鸟毛——友谊深厚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
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神态、动作: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语言:“老爷!……”
中年闰土
对“我”的态度:“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一副香炉和烛台——寄希望于神灵
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写出了旧中国善良的人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变成“木偶人”的痛苦遭遇。
外貌:“豆腐西施”——高颧骨,薄嘴唇,像一个圆规
动作:“终日坐着”——“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栽赃闰土并借此发现拿走“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语言:“这真是贵人眼高”“你阔了”“阿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杨二嫂
杨二嫂年轻时颇有姿色,生活也算不错,没有给年少的“我”留下什么恶感;而出现在成年的“我”的面前的是一个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庸俗小市民典型。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旧中国社会的全面衰败。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
1.“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象征的生命力、少年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寄托着“我”的理想。这次回乡打破了“我”的希冀,“我”再一次确认了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封闭、颓败的现实。“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谓地行动。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少数人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小说中“我”的形象?

启蒙者、批判者
孤立、失落、动摇、幻灭

鲁迅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刻画人物形象
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
3.体会记叙、抒情与议论的有机结合。
抒情
间接
直接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四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议论、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故乡
闰土
回故乡:萧条、悲凉
在故乡
离故乡:惘然、悲哀
杨二嫂
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