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三(新高考Ⅰ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选材,对接教材乡土文学等相关文学理论阅读;现代文Ⅱ命题出现文学短评,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诗歌鉴赏为课外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关联《红楼梦》园林建筑命题,作文取材文言文阅读的“兼才”与“偏才”,读写结合,既考查哲理思辨,又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则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
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迅曾经细致论析过的那种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泽各异,但基调相仿的“乡愁”——也被彻底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19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并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体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城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抉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鲁迅的小说创作处于辛亥革命之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联紧密,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C.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入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B.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因此原本可以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C.乡土文学在鲁迅一代的作者之后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莫言在内的寻根作家的崛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予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
镇一般思想凝滞不前的所在。
B.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C.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D.莫言乡土小说的“回归”趋势,与鲁迅小说在对“乡土”的离弃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但是都对乡土文学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4.下列对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解说,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淀》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伏击战。
B.《边城》中写湘西每到端午不管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头画王字,午饭后还会赶去看划船比赛。
C.《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D.《哦,香雪》开篇没有一句话正面描写城市,仅以一列象征城市的火车为读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祝福》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6分)
1.B(B项,“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内容表明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2.B(B项,“乡土文学在 1940 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可知,只是受到影响,并非是“限制”。)
3.C(C项,“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错误,由原文第六段“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可知,原文说的是莫言和其他作家对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与离开,而不是是否在故乡写作。)
4.D(D项解说的是《哦,香雪》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A、B、C三项解说的是作品内容。)
5.①具有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祝福》通过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②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鲁镇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祝福》以鲁镇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③在叙事建构方面赋予鲁镇这一文学场景以“封建”的隐喻意味。《祝福》中涉及的人事皆有封建思想,他们以“祝福”之名所行之事却成了祥林嫂死亡的推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犁铧
李锐
正午的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火辣辣的。刚被剪过的草坪又紧又密,露着一层崭新的茬子,鼻子里满是热烘烘的草腥气。火辣辣的太阳把人们逼得尽量缩在草帽下的阴凉里。
宝生又抹了一把汗水。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
蹲在草地上,视线很低,只能贴着山坡朝上看,上面是镮着蓝天的坡顶,蓝绿相接的坡顶上冒出那两棵松树,像两座苍翠的宝塔,肩并肩站在蓝天里。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
草坪上拔草的人们都蹲在地上,一字排开,每人戴了一顶草帽,一只手拉着一条编织袋,眼睛紧盯着草坪,另一只手时不时伸下去,拔出一根杂草,塞进袋子里。远远看去,火辣辣的烈日下边,坦荡舒缓的草坪上,①面朝草地背朝天的人们,像一排在地毯上蠕动的蜗牛。他们的任务是拔杂草,是要把掺杂在高尔夫球场草坪里的狗尾草、水稗子、野蒿子、喇叭花、苦苦菜、蒲公英,全都拔出来,只留下草地早熟禾还有黑麦草。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一张会员卡要缴三十万元的会费。②这个数目要是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亩地里种两千年的玉芟。宝生现在当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
农村比。草坪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尔夫球场的名声,这儿的人靠草坪吃饭,所以,在桃花潭不种庄稼,只种草。
宝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爹妈把自己生在五人坪,生在当年陈总插队的地方。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现在,十八岁的宝生终于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爱北京了——北京有这个让他无法想象的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陈总说了,半年以后就不用再拔草了,就让自己去当球童,再过一两年,就不再当球童了,就去学技术当电工。陈总是这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宝生竖起耳朵等。
果然,暴热的草坪上突然传过一阵清凉的泉水声,哗啦啦的泉水声里夹杂着鸡鸣和狗叫,还有孩子们忽起忽落的尖叫和女人们隐隐约约的对话……宝生知道,这些声音是草坪外边藏在树丛背后的扬声器里发出的。风声,水声,雨声,林涛声,鸡鸣,狗叫,羊群出坡声,牛群回栏声,老人们街巷里的搭话声,女人们叫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声……千姿百态,全都是五人坪的声音,全都是陈总用一套高级录音机专门从五人坪录回来的。第一次听见这些声音,宝生叫起来,宝生扭头看看身边的陈总,说:“哎呀,建国爷爷!我家黄毛儿咋也到这来啦?”
陈总笑起来:“就是你家黄毛儿叫呢!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陈总又拍拍宝生的头:“宝生,记住,以后你就叫我陈总,咱们高尔夫俱乐部里没爷爷这个职务。”
当年陈总在五人坪插队,宝生还没出生。宝生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陈总,是有一年的春天。那时大伙都叫他建国爷爷。那些日子里,娃娃们成天追在建国爷爷的屁股后头,盯着他手里的照相机乱喊,给我照个相吧!建国爷爷就笑,给你们照,每人照一张,谁也少不了。③照相机噼里啪啦,又闪又响;娃娃们叽里呱啦,又跳又笑。后来,就看见照片了。每个人都有,也有满金爷的。满金爷扶着犁吆着牛在前面走,他的孙女柳叶儿跟在后,胳膊肘里挂着柳条斗子,正在撒玉艾种子。又过了好多年,等到建国爷爷开着汽车再到五人坪时,满金爷已经死了,柳叶儿出嫁生下孩子了。那时,建国爷爷指着那张照片说过好多次,我耕地就是满金爷教会的。
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叶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就像现在眼前的这群人,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④宝生有几分兴奋地打量着身边的蜗牛们,宝生想,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呀。
拔到坡顶,每个人都湿透了衣裳。
现在终于看清楚了:矗立在草坪左边的两棵松树下,和照片上一模一样,走出来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大黄牛脖下挂着牛铃,高举犄角,绷紧身子走在最前头。一脸皱纹的满金爷头扎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紧扶手,把犁铧深深插进草地里,右手高扬鞭子。柳叶儿胳膊肘上挂着柳斗子:走在最后,正低头往犁沟撒种。
藏在铜雕里的扬声器又响起来了,水声,风声,鸡鸣,狗叫,孩子们的嬉笑声,满金爷赶牛的吆喝声……错杂缤纷地从松树下动人地传过来。这套铜雕做得真好,和真人一模一样,牛索、犁铧、鞭子、柳斗,也都按原物大小铸出来。他们正从松树下平静安详地走出来,如果没人打搅,他们会一直往前走,会在这片地毯一样的草坪上翻起土地,开出一条深深的犁沟来。
每次看见他们,宝生心里都会涌起说不出的赞叹和感动,这赞叹和感动又会搅起一些让宝生更为赞叹和感动的幻觉,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正午烈日曝晒下的草坪热气蒸腾的景象,为人物出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
B.“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发自肺腑的告白,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
C.“宝生竖起耳朵等。”这个独句段呼应前文“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这句,起到揭示人物心理和标明叙事线索的作用。
D.小说以宝生目睹耳闻的情景触发的“赞叹和感动的幻觉”收尾,刻画了宝生复杂微妙的心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用“蠕动的蜗牛”比喻烈日下拔草的人们,表现劳作的辛苦,凸显其卑微、渺小。
B.句子②,一则强调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费的昂贵,一则点明五人坪的贫穷、落后。
C.句子③描写建国爷爷为孩子们拍照的情景,表现了他的亲和、慈爱,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D.句子④揭示了宝生的心理: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
8.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9.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以下是参考题目:(1)“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2)“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请任选其一,围绕题目,立足文本内容,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结构线索等的能力。B项中“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这一理解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从小说上下文语境看,“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话可以反映陈总对自己曾经插队过的农村五人坪的眷恋;但“淡泊名利”这一分析,从原文看,就缺乏充分依据了。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手法、形象、细节等的能力。D项中“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这一分析不正确。从文本语境看,“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这一分析没有依据,是无中生有。
8.①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②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的描写,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③扣合标题“犁铧”,揭示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暗示小说的主题意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文字是从宝生的视角描写他所见的满金爷手扶犁铧耕田、柳叶儿跟随撒种的铜雕画面。这部分文字运用了动作、外貌、细节等描写手法。从文本整体语境看,显然这部分文字是作者有意详写的。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人物、结构、主题三方面考虑:从
人物塑造看,以此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从情节结构看,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的描写,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从主题意蕴看,扣合标题“犁铧”,揭示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暗示小说主题意蕴。
9.(1)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①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风景,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寓言。②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③“犁铧”及其主人们的际遇,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①在《犁铧》中,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②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③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文学作品构思艺术、主题意蕴、社会价值等以及文学短评写作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题干虚拟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给出了文学短评写作的参考题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阅读鉴赏体会,任选其一写作文学短评思路。“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这个题目提示考生从标题“犁铧”(也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入手,去探究作者讲述的这个与传统农具有关的故事,包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冷峻、深切的反思。“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这个题目提示考生从作品的主题意蕴切入,去观照以“五人坪”为代表的传统乡土农耕文明与以靠近北京城的桃花潭高尔夫球场为代表的都市文明(或工业文明)的此消彼长,反思传统文明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探究如何重建文明的紧迫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 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何以论其然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 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①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进。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已。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登,此偏材之常失。
(节选自《人物志·接识》)
材料二: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威四隐。何谓六威 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威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壁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
【注】①杼:同“抒”,抒发,陈说。②特:同“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清节之A人B以正直C为度D故其历E众材也F能识性G行之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推究、探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
B.贵,重视,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贵”意思不同。
C.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通,显达,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能识别同类的优点,却总是无法看到异类的长处,所以读书人自认为有知人的能力,却不认为别人能识别人才。
B,不同的人才衡量他人的标准不一样,并且各有优劣之处,例如智慧之人能看出隐藏机谋的权术,却轻视法制教化。
C.“兼才”能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陈说他人所长并称赞标榜,“偏才”则容易出现亲近同类、非难观点不一这类的过失。
D.运用“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对人的外在和内在进行考察,那么对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贪婪粗鄙还是美好的评价就不会有所缺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4分)
(2)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识别人才方面的技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识别人才的技巧有哪些。(3分)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C项,“意思不同”错误,“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也是致力于的意思。)
12.A(A项,“却总是无法看到异类的长处”错误,材料一“而或失异量之美”中的“或”意思是“有时候”,所以只是有时候无法识别他人的长处,并非总是。)
13.(1)因此过多陈说(自己)处事公正,就会被认为在显露长处。静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认为胸无点墨(“直”“见”“虚空”各1分,句意1分)(2)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
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守”“僻“节”各1分,句意1分)
14.①避免以己度人,善于发现异己之人的优点。②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不同类型的人才。③从人才的言行举止区分人才类型。④运用“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对人才进行考察。(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性情的深处)最初是很难知晓的,而读书人不论自己知识多少,都认为自己有知人之明。所以看自己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人才:看别人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他不能够识别人才。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同类人才的长处,有时却认识不到不同类人才的长处。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节之人,用清正方直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当他审视众多的人才时,能够认识性情行为恒常不变的长处,而有时却对方略计谋的欺诈产生疑惑。有智谋和权谋之人以探究符合别人的本意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隐藏机谋的权术,而不看重常规的法制教化。伎俩之人以求取功劳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追求进取的作用,却不通晓道德的教化作用。臧否之人以观察别人的短处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指责批评的好处,却不以卓异突出、不同寻常为长处。言语之人以辨别分析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言辞敏捷反应迅速的聪慧表现,而不知道内在美质的好处。
然而怎样才知道他是兼才还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谈呢 如果他的为人,致力于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去中述他的长处,进行称赞标榜,这就是兼才:如果他陈说自己的长处,想让别人称替自己,不想知道别人有什么长处,像这样的人就是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就会对别人说的话处处怀疑。所以用深的道理说服肤浅的人,道理越深分歧越大;有分歧就会观点相反,观点相反就会互相非难。因此过多陈说(自己)处事公正,就会被认为在显露长处。静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认为胸无点墨。如果声音高亢高谈阔论,就会被认为不懂得谦逊,如果谦虚礼让不拿出全部本领,就会被认为肤浅鄙陋。如果只称赞某一家的长处,就会被认为知识不广博。如果逐个地揭示众家的奇特之处,就会被认为头绪繁多。如果提前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就会被认为要掠自己之美。如果要弥补别人观点的不足,就会被认为这样是要让自己不高兴。如果提出相反的观点,就会被认为他是在和自己比高低。如果论说博采各家不同的观点,就会被认为论说不得要领。只有在与自己同类的人
谈话,才可以高兴愉悦。于是就产生了亲近关爱之情、称赞提拔之誉,这些都是偏才常有的过失。
材料二:
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考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考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卓异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 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 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像是躲避雨水一样,所往之处却都是这样的雨水,无处可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组唐诗,完成15~16题。
赠李愬仆射二首[注] 王建
(一)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二)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军将李愿率军夜袭蔡州,一举生擒版首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想率全营将士顶风冒雪一夜急行军,可见其部队军纪严明,战士斗志昂扬。
B.李想手下将士骁勇善战,使用火攻烧毁敌营,仅靠先头部队就已攻下蔡州城。
C.第一首诗在节奏上张弛有度,前两句紧张急促,后两句写得轻松,别具匠心。
D.平叛的军队层层围困蔡州城,却久攻不下,朝廷的诏令频发更让老将担忧为难。
16.这两首诗都写李想平蔡之战,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15.B(3分)
【解析】“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的意思是:先头部队已举火登上蔡州城,预先约定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举火为号,是为后续部队全面攻城做准备。所以“使用火攻烧毁敌营,仅靠先头部队就已攻下蔡州城”的说法不恰当。
16.①第一首正面写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大获全胜,赞颂他杰出的指挥才能;②第二首写其他平叛军队围城多日,却久攻不下,只能虚张声势,彼此僵持,从侧面反衬李愬用兵之奇、建功之伟;③两首诗一正一侧,突出李愬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 ”。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泛舟湖上,“ , ”两句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答案】17. 夫子哂之 其言不让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哂”“续”“鉴”“顷”“扁”“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
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 ① ,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② 。(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 ③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
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
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
18.(3分)示例: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
19.(3分)C 20.(3分)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语境形容苏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著书为乐”的生活态度,可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比喻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和平常一样,不慌不忙。
②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情感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③语境形容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C项和文中的“让”是介词,表对象。
A.“让”是“推举”之意;
B.“让”是“允许”之意;
D.“让”是“被”之意。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是杜甫诗句;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和壮志豪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①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
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 ②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③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5分)“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有删改)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
【答案】
21.(6分)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 ③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
22.(5分)①“稻香村”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②与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
【解析】21.①处,由后文“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此处是说园林景观和周围环境的紧密融合,融合得很好。故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句子主语是“建筑格调”,由后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与宝玉的性情相符”“与林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是说院落的建筑格调和其中所住主人的性情相符,故谓语部分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之类的内容。③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判断,此处对应前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由后文“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应介绍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的名称,呼应上文,故可填“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之类的内容。
2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相关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既要答出“稻香村”的建筑风格,又要指出其中所住人物李纨的性格特点,注意要从二者的相似之处回答。由“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知,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一生清苦与寂寞。由“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可知,“稻香村”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一派乡野气息,没有
任何富丽装饰,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与李纨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其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是点李纨也是青春正茂,结合上文“青春丧偶”和此处稻香村的清素之景,更添人物的清冷寂寞、贞静淡泊。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谈到了“兼才”和“偏才”。一般而言,“兼才”的特征是兼具各种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而“偏才”的特征是专于一面,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兼才”与“偏才”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无论偏才还是兼才,有所贡献就是人才。
②做偏才,成特殊人才。
③做兼才,多才多艺,德才兼备。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三(新高考Ⅰ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选材,对接教材乡土文学等相关文学理论阅读;现代文Ⅱ命题出现文学短评,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诗歌鉴赏为课外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关联《红楼梦》园林建筑命题,作文取材文言文阅读的“兼才”与“偏才”,读写结合,既考查哲理思辨,又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则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
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迅曾经细致论析过的那种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泽各异,但基调相仿的“乡愁”——也被彻底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19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并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体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城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抉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鲁迅的小说创作处于辛亥革命之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联紧密,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C.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入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B.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因此原本可以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C.乡土文学在鲁迅一代的作者之后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莫言在内的寻根作家的崛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予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
镇一般思想凝滞不前的所在。
B.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C.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D.莫言乡土小说的“回归”趋势,与鲁迅小说在对“乡土”的离弃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但是都对乡土文学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4.下列对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解说,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淀》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伏击战。
B.《边城》中写湘西每到端午不管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头画王字,午饭后还会赶去看划船比赛。
C.《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D.《哦,香雪》开篇没有一句话正面描写城市,仅以一列象征城市的火车为读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祝福》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犁铧
李锐
正午的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火辣辣的。刚被剪过的草坪又紧又密,露着一层崭新的茬子,鼻子里满是热烘烘的草腥气。火辣辣的太阳把人们逼得尽量缩在草帽下的阴凉里。
宝生又抹了一把汗水。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
蹲在草地上,视线很低,只能贴着山坡朝上看,上面是镮着蓝天的坡顶,蓝绿相接的坡顶上冒出那两棵松树,像两座苍翠的宝塔,肩并肩站在蓝天里。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
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
草坪上拔草的人们都蹲在地上,一字排开,每人戴了一顶草帽,一只手拉着一条编织袋,眼睛紧盯着草坪,另一只手时不时伸下去,拔出一根杂草,塞进袋子里。远远看去,火辣辣的烈日下边,坦荡舒缓的草坪上,①面朝草地背朝天的人们,像一排在地毯上蠕动的蜗牛。他们的任务是拔杂草,是要把掺杂在高尔夫球场草坪里的狗尾草、水稗子、野蒿子、喇叭花、苦苦菜、蒲公英,全都拔出来,只留下草地早熟禾还有黑麦草。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一张会员卡要缴三十万元的会费。②这个数目要是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亩地里种两千年的玉芟。宝生现在当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农村比。草坪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尔夫球场的名声,这儿的人靠草坪吃饭,所以,在桃花潭不种庄稼,只种草。
宝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爹妈把自己生在五人坪,生在当年陈总插队的地方。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现在,十八岁的宝生终于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爱北京了——北京有这个让他无法想象的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陈总说了,半年以后就不用再拔草了,就让自己去当球童,再过一两年,就不再当球童了,就去学技术当电工。陈总是这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宝生竖起耳朵等。
果然,暴热的草坪上突然传过一阵清凉的泉水声,哗啦啦的泉水声里夹杂着鸡鸣和狗叫,还有孩子们忽起忽落的尖叫和女人们隐隐约约的对话……宝生知道,这些声音是草坪外边藏在树丛背后的扬声器里发出的。风声,水声,雨声,林涛声,鸡鸣,狗叫,羊群出坡声,牛群回栏声,老人们街巷里的搭话声,女人们叫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声……千姿百态,全都是五人坪的声音,全都是陈总用一套高级录音机专门从五人坪录回来的。第一次听见这些声音,宝生叫起来,宝生扭头看看身边的陈总,说:“哎呀,建国爷爷!我家黄毛儿咋也到这来啦?”
陈总笑起来:“就是你家黄毛儿叫呢!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陈总又拍拍宝生的头:“宝生,记住,以后你就叫我陈总,咱们高尔夫俱乐部里没爷爷这个职务。”
当年陈总在五人坪插队,宝生还没出生。宝生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陈总,是有一年的春天。那时大伙都叫他建国爷爷。那些日子里,娃娃们成天追在建国爷爷的屁股后头,盯着他手里的照相机乱喊,给我照个相吧!建国爷爷就笑,给你们照,每人照一张,谁也少不了。③照相机噼里啪啦,又闪又响;娃娃们叽里呱啦,又跳又笑。后来,就看见照片了。每个人都有,也有满金爷的。满金爷扶着犁吆着牛在前面走,他的孙女柳叶儿跟在后,胳膊肘里挂着柳条斗子,正在撒玉艾种子。又过了好多年,等到建国爷爷开着汽车再到五人坪时,满金爷已经死了,柳叶儿出嫁生下孩子了。那时,建国爷爷指着那张照片说过好多次,我耕地就是满金爷教会的。
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叶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就像现在眼前的这群人,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④宝生有几分兴奋地打量着身边的蜗牛们,宝生想,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呀。
拔到坡顶,每个人都湿透了衣裳。
现在终于看清楚了:矗立在草坪左边的两棵松树下,和照片上一模一样,走出来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大黄牛脖下挂着牛铃,高举犄角,绷紧身子走在最前头。一脸皱纹的满金爷头扎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紧扶手,把犁铧深深插进草地里,右手高扬鞭子。柳叶儿胳膊肘上挂着柳斗子:走在最后,正低头往犁沟撒种。
藏在铜雕里的扬声器又响起来了,水声,风声,鸡鸣,狗叫,孩子们的嬉笑声,满金爷赶牛的吆喝声……错杂缤纷地从松树下动人地传过来。这套铜雕做得真好,和真人一模一样,牛索、犁铧、鞭子、柳斗,也都按原物大小铸出来。他们正从松树下平静安详地走出来,如果没人打搅,他们会一直往前走,会在这片地毯一样的草坪上翻起土地,开出一条深深的犁沟来。
每次看见他们,宝生心里都会涌起说不出的赞叹和感动,这赞叹和感动又会搅起一些让宝生更为赞叹和感动的幻觉,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正午烈日曝晒下的草坪热气蒸腾的景象,为人物出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
B.“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发自肺腑的告白,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
C.“宝生竖起耳朵等。”这个独句段呼应前文“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这句,起到揭示人物心理和标明叙事线索的作用。
D.小说以宝生目睹耳闻的情景触发的“赞叹和感动的幻觉”收尾,刻画了宝生复杂微妙的心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用“蠕动的蜗牛”比喻烈日下拔草的人们,表现劳作的辛苦,凸显其卑微、渺小。
B.句子②,一则强调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费的昂贵,一则点明五人坪的贫穷、落后。
C.句子③描写建国爷爷为孩子们拍照的情景,表现了他的亲和、慈爱,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D.句子④揭示了宝生的心理: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
8.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9.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以下是参考题目:(1)“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2)“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请任选其一,围绕题目,立足文本内容,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 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
何以论其然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 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①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进。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已。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登,此偏材之常失。
(节选自《人物志·接识》)
材料二: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威四隐。何谓六威 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威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壁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
【注】①杼:同“抒”,抒发,陈说。②特:同“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清节之A人B以正直C为度D故其历E众材也F能识性G行之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推究、探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
B.贵,重视,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贵”意思不同。
C.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通,显达,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能识别同类的优点,却总是无法看到异类的长处,所以读书人自认为有知人的能力,却不认为别人能识别人才。
B,不同的人才衡量他人的标准不一样,并且各有优劣之处,例如智慧之人能看出隐藏机谋的权术,却轻视法制教化。
C.“兼才”能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陈说他人所长并称赞标榜,“偏才”则容易出现亲近同类、非难观点不一这类的过失。
D.运用“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对人的外在和内在进行考察,那么对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贪婪粗鄙还是美好的评价就不会有所缺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4分)
(2)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识别人才方面的技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识别人才的技巧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组唐诗,完成15~16题。
赠李愬仆射二首[注] 王建
(一)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二)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军将李愿率军夜袭蔡州,一举生擒版首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想率全营将士顶风冒雪一夜急行军,可见其部队军纪严明,战士斗志昂扬。
B.李想手下将士骁勇善战,使用火攻烧毁敌营,仅靠先头部队就已攻下蔡州城。
C.第一首诗在节奏上张弛有度,前两句紧张急促,后两句写得轻松,别具匠心。
D.平叛的军队层层围困蔡州城,却久攻不下,朝廷的诏令频发更让老将担忧为难。
16.这两首诗都写李想平蔡之战,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 ”。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泛舟湖上,“ , ”两句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 ① ,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② 。(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 ③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
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
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①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
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 ②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③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
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5分)“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有删改)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谈到了“兼才”和“偏才”。一般而言,“兼才”的特征是兼具各种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而“偏才”的特征是专于一面,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兼才”与“偏才”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