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一(新高考Ⅰ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一(新高考Ⅰ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20:49:06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一(新高考Ⅰ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创新思维”选材,引导考生关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现代文Ⅱ和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诗歌鉴赏选用热度最高的诗评题,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极简材料命制,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写作题“‘我不行’,‘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
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下图所示双曲线。
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U型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
不一,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
(摘编自李晓巍《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材料三:
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 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 会不会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 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郭佳楠《哲学视野下的创造力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不少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不及聚合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不充分。
B.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助力提高个体创造力,但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也很难见效。
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D.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应该有规范和限制,不可滥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此适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B.聚合思维强调理解和运用已知信息,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C.在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中,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D.创造力的培养需贯穿伦理的考量,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创新思维的一项是(3分) ( )
A.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气流发电厂。
B.田忌的三匹马整体实力不如齐威王的马,但在孙膑的指点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终赢得了比赛。
C.诗人洛夫参观菲律宾的一座烈士陵园时深感震撼,以《白色墓园》为题,抒写了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
D.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杜甫无从获悉前线战况和妻儿消息,忧心如焚却又百无聊赖,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图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尽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造行为的意义不同,但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B.学龄前儿童发散思维的水平远远高于聚合思维的水平,说明儿童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C.5~40岁,聚合思维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发散思维则呈负相关。
D.40岁以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升。
5.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下面这个测验的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6分)
在美国,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测验:让被试者(中学生)先看一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为测试被试者的创新思维,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测验的结果是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学生。
1. 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于文无据,原文为“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错,从材料二来看,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促进创造力的主要是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
2. B(A项,因果关系不当,且发散思维也不是适合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原文“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是聚合思维。C项,于文无据,材料二分析了非认知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但并未说明是“更为显著”。D项,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三,创造力应该“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 D(A项,体现了聚合思维,把多种技术聚合起来体现了聚合思维的收敛性、方向性。B项,体现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C项,“抒写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也是发散思维的体现。D项,“在空中划着字”是杜甫排遣愁绪的方式。)
4. D(聚合思维并没有“稳中有升”。)
5.①测验的内容围绕发散思维进行考查:由一幅画写出不同的故事,体现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
②评价的标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征:故事按独特性、变化性、完整性等标准打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征。(依据分析每点2分)
③测验的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受限,学生创造力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制度对发散思维培养、关注少。(结果分析 1 点 1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滴墨
詹文格
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
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①墨中见天地、见生死、见雅俗、见性情……
凝结在凡尘俗世的墨,带有双重属性,②它曾见证了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也亲历过染缸一样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涡巨浪,亦真亦幻,载沉载浮。审视被岁月发酵的墨水,就像一场神奇的化学反应,在时光的容器中升华沉淀,生成薪新的事物。
墨的制作隶属非物质文化遣产,但墨本身却坚守着物质化倾向,它从肇始之初就成为一种文化遗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锭,用沉稳的色块保存着人类记忆,让历史的根脉在正确的轨道上轻歌晓畅,行云流水。
③隐忍的墨,被反复锤炼锻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经历了无数兵燹战火,遭遇了改朝换代的命运更迭,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成长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与墨有关的传说,带着特有的气息,从一个地方飘散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朝代流传到另一个朝代……
墨水,一条浩荡的江河,蜿蜒流淌,历久弥新。它在汉字的版图上栉风拔节,沐雨生长,构筑了无数华美的宫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终的黄庭坚,恐怕也没有想到,在他离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书《砥柱铭》,竟以天价拍卖。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动山摇,而“骑牛远远过前村”的双井,却禅心依旧,波澜不惊。
随物赋形的墨水,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直指要害,有时满纸柔情。墨水最幸福纵情的时刻,莫过于听命于笔尖的调遣,服从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现真实的自我,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
我们无法面见古人,但能参见古人的笔墨。从不同风格的墨迹里,可以揣测他们的情怀和个性。如果说文如其人是内在的精神表达,那么字如其心则是外在的形态体现。在沉浮的生命历程中,书家通过浓墨与淡墨、枯笔和湿笔的对比,运用不同的墨色抒发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层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体现。
静如池水,动如飞瀑,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因其犀利的个性,内敛的锋芒,浸染出中华文化的底色。墨是传统,亦是创新。④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笔与墨在白纸铺陈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厌倦。
一黑到底的墨,触物有痕,它深谙“万色生于黑,而万物发于道”的艺术玄机。凝固的墨,带着隐士情结;流淌的墨,具有献身精神。
墨是心灵的显影,每一滴墨水都带着生命的动态,在变化万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郑板桥为八大山人题写的“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经历过风平浪静,也见识过金戈铁马,知晓人生离不开起伏顿挫。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墨的问世如同天意,黑白两色,太极阴阳,如此简单的颜色,却囊括了天地
万物的永恒和极致,创造了高深的哲学命题。墨用一种无法掩盖的颜色,捍卫了自身个性和本色。
风情万种的墨,它的出场备受瞩目,注定是一出大戏。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号。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当时的习俗,初三是个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叫“行楔”,意以消污秽,除不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友人来到风景如画的兰亭。可说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面对盎然的春意,名士俊彦开怀畅饮,放喉歌吟,无拘无束。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东道主,王羲之自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诗集作序的重任。
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谈到魏晋风度时曾指出,这是一种“集体觉醒”。在这样的氛围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应该如何写了。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时移。看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光阴斗转,时序交错,从自然万物中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乐与痛苦,想到了生与死,也想到了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群饱学之士……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有如春湖拍岸,于是他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
文与字的绝妙结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线,把珍珠一样的文字串连起来,成就了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华彩。
由此,永和九年,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也许当初右军大人根本没有料到,这篇我手写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就是墨水的力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具有千变万化、随物赋形的特点,既具有坚贞固守的特点,又兼具豪放与浪荡的特性,经受时间的升华沉淀,生成新的事物。
B.墨兼具物质化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其物质化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非物质文化属性是由墨的制作体现的。
C.墨与汉字结合,在笔尖的调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诸多华美的“宫殿”,留下了可以呈现古人不同情怀和个性的笔墨。
D.墨虽说是一种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本文还从“墨”本身的颜色特点出发,探究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列举在“墨”中所能见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笔有痕,经年累月却不朽。
B.句子②所提及的莲花高洁的品格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作品。
C.句子③运用拟人手法,“隐忍”“心事重重”将“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
D.句子④写“墨”的“黑”为正话反说,欲言“墨”虽黑却有其独特的光泽和美感。
8.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读来倍感优美雅致的 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5分)
9.本文结尾说:“这就是墨水的力量。”请结合《兰亭集序》一文,从地位、内容、美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体现。(6分)
6.A(A 项,“坚守忠贞”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可知,“墨”坚守的是自我的颜色,“豪放与浪荡”是水的特性,不是墨的特性。)
7.D(D项,“正话反说”错误,由原文“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可知,此处是直言“墨”之“黑”,并非正话反说。)
8.①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及排比等修辞手法,读来具有美感。②长句与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结合,丰富多变的句式使得行文流畅自如,生动活泼,错落雅致。(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9.①地位上:“墨”的加持,使得文与字绝妙结合,兰亭集序》既成为一篇美文,又成为“天下第一行书”。②内容上:“墨”是王羲之心灵的显影,代表思想的觉醒,《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给后人以启迪、思考。③美蕴上:“墨”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兰亭集序》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天监二年)春,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许懋建议,以为:“舜柴岱宗是为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太山,考绩柴燎;禅乎梁甫,刻石纪号。’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舜五载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为封禅,何其数也!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去:‘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禅社首!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尝封太山,孙皓尝遣兼司空董朝至阳羡封禅国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为法。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礼有常数。诚敬之道。尽此而备。至于封禅,非所敢闻。”上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三》)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车之会A三B而乘车之会C六D九E合F诸侯G—H匡天下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词义相同。
B.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数,屡次,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与《孔雀东南飞》“进止敢自专”中的“敢”词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认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并无差别,应有封禅的资格。
B.管仲列举了古代封禅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诸如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对比于如今并无祥瑞,反而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
C.许懋认为舜在泰山砍柴,是为了巡狩。而郑玄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经书的本意。
D.梁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些都说明许懋的劝谏是成功的。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
14.(3分)管仲和许懋都反对君主封禅,其理据有何不同?
【答案】
10.BDG 11.D 12.C
13.(1)在这种情况下,管仲看出对桓公不可能用言辞说服,于是用事物来设置障碍。
(2)大概齐桓公想封禅,管夷吾知道不可以,所以列举奇异的物象来使齐桓公屈服。
14.①管仲认为接受了天命的帝王才有封禅的资格,且有祥瑞为兆,齐桓公并没有这些。
②许懋认为封禅本是无稽之谈,圣主无须封禅,凡主不应封禅,君王不应受臣子逢迎而封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平乱伐叛等武事召集诸侯会兵三次,为政治、外交等文事集会了六次,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句式相同,结构一致,中间用“而”连接,应分别在BD处断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句式相同,结构一致,G处断开。故应在BDG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均译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句意:我向北征伐山戎。/像我这样的人。B.正确。均译为“用来……的”。句意:是用来编织荐神的席子的。/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C.正确。均译为“屡次,多次”。句意:鸱枭等恶鸟多次出现于朝堂。/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D.“词义相同”错误,“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 /岂敢,表反诘。句意:实在是不敢妄说。/一举一动岂敢自作主张?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泰山砍柴”错误,“舜柴岱岳”是舜在泰山烧柴祭天,不是砍柴。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穷”,劝阻,说服;“辞”,言辞、语言;“设之以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事设之”,用事物来设置障碍。
(2)“盖”,表推测,大概;“举”,列举;“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昔黄帝、尧、舜、禹、汤、周成王封泰山,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管仲认为齐桓公没有接受天命,接受了天命的帝王才有封禅的资格。齐国没有出现祥瑞的征兆。“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许懋认为封禅本是无稽之谈,圣主无须封禅,凡主不应封禅,君王不应受臣子逢迎而封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既为霸主,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产生了封禅的念头。管仲说:“古时候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家,都是受天命为帝王以后才得以封禅。”齐桓公说:“我向北征伐山戎,兵过孤竹;向西伐大夏,远涉流沙,勒马停车,登上卑耳山;向南征伐到召陵,登上熊耳山以眺望长江、汉水。为平乱伐叛等武事召集诸侯会兵三次,为政治、外交等文事集会了六次,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我。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又有什么两样?”在这种情况下,管仲看出对桓公不可能用言辞说服,于是用事物来设置障碍。说道:“古时候封禅,鄗上地区的黍,北里地区的禾,是用来做祭天用的案盛的;江淮之间生长的三脊茅,是用来编织荐神的席子的。东海送来比目
鱼,西海送来比翼鸟,然后还有不求自至的十五种吉祥物出现。如今凤凰麒麟没有降临,嘉谷没有产生,而田野中的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多次出现于朝堂,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封禅,是否有点儿不太合适?”于是桓公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材料二:
(天监二年)春季,梁武帝命令诸儒生草拟封禅仪式,准备进行封禅。许懋提出建议,认为:“舜帝在泰山烧柴祭天,是为了巡狩。而郑玄引《孝经钩命决》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正式经书的本来意思。舜帝五年巡狩一次,春夏秋冬巡遍四岳,如果为了封禅,为何这么频繁呢?又如管夷吾所说的七十二君,燧人氏之前,世风质朴百姓淳厚,怎么能够把金粉书写在竹筒上呢?当时结绳而治,怎么能够镌刻文字报告成功呢?管夷吾又说:‘只有受命之君,然后才能封禅。’周成王不是受命之君,从何谈起封太山禅社首呢?如果是圣主,无须封禅;如果是凡主,不应该封禅。大概齐桓公想进行封禅,管夷吾知道不可以进行,所以有意列举许多奇异物象出现时才可以封禅的事例,以便难住齐桓公,使他打消了念头。秦始皇曾经封禅太山,孙皓曾经派遣兼司空董朝到达阳羡封禅国山,都不是盛德之事,不足以效法。那么封禅的礼仪,全都是道听途说的事,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完全是因为君主在上喜好名声,而臣子们在下曲意逢迎。古代的祀祭天地,礼仪有常规,诚敬之道,至此而完备,至于封禅,实在是不敢妄说。”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石曼卿①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②间。
【注】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通“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16.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B(“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错)
16.①诗歌通过写石曼卿敢于直言进谏,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仕途的行为,表达了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②勉励友人此行不辱使命,并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③寄寓了诗人心系国家、为国分忧,期待建功立业的志向。(6分。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看似写梦,其中“ , 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
(2)《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

“芙蓉”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它可以是爱情的象征,也可以是故乡的遥寄,如
, 。
(1)小轩窗 正梳妆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填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得分。(6分,一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
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好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真是天也变了!”超然客公众号
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 ,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然是很清晰的倒影。那拳头模样的丫枝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
18.分别填入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像是蠕动的一弯一曲的醉汉
B.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像是醉汉,一弯一曲地蠕动
C.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D.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19.画波浪线句子原文为“弯着身子拉,拉,拉”,编辑时作了如上修改,你认同吗 请说明理由。(5分)
18.C(3分。两句均可通过“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来判断)
19.不认同。①原文用逗号表停顿,与敞开衣襟、汗粒呼应,前后语意衔接贴切,写出了拉纤的艰辛感。②原文一个动词回环往复三次,写出了拉纤的节奏感,极富生活化,真实反应了拉纤画面。③改后的文字,缺少感彩,只客观交代了拉纤的动作,艰辛感、节奏感、画面感较差。(5分。观点1分;讲出一条原文的妙处,可得2分;讲出改后文字不好的理由,2分。原文妙处不必面面俱到,理由合理即可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因为吐来吐去,① 。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仔细想想,__②_。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春蚕吐丝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的分析,以“蜡烛”为题仿写贺志坚的《春蚕》。单个诗句的句式、字数可不完全一致。(5分)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超然客公众号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C.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D.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文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①它的结果不过是作茧自缚②诗人的认识确实有道理 超然客公众号(4分。写对一句得2分,写对两句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上下衔接自然内容贴切即可酌情给分)
21.示例一:蜡烛也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却缺少油灯那种不息的力量/油灯燃尽/依然
可以焕发新生/蜡烛泪干/反而枯竭了生命
示例二:蜡烛也在暗夜发出微光/却缺少萤火那份主动的精神/萤火装点世界/是自己将自己点燃/蜡烛吐光/却依靠别人点亮
示例三:蜡烛本已为人类服务了千年/却被时代无情地抛弃/电灯更年轻/生来就携创新精神/蜡烛资历更深/却在竞争中黯然退场(5分。诗句句数、大体格式完整2分;能使用对比,且揭示健康哲理2分;语言通顺、简洁1分)
D(3分。D项中的“一”与例句中的“一”都是副词,放在动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轻微)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重要的是所朝的方向
亲爱的孩子:
爸爸妈妈想和你谈一下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这句话出自《人民日报》,它让我们深思,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
首先,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并不是我们没有成功,而是我们本有能力取得成功,但却没有努力去争取。亲爱的孩子,这是一种深刻的自责感,也是一种警醒。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希望你能够珍惜每一次机会,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和潜力,不要留下遗憾。
其次,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行与不行,都得去尝试。努力了,结果“不行”,但努力的过程证明“你行”,因为你的人生不留下遗憾。“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正在求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
你要懂得努力,”,无论成绩如何你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后悔”和“遗憾”两个词。最后,孩子,有想法就去行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的那段碑文发人深省。有了想“改变世界”的想法,就要立即行动,先“改变自己”,然后“改变家庭”“改变国家”,而不是在行将就木时才幡然悔悟。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看了这些碑文,醍醐灌顶,决定先改变自己,最后他真的改变了国家。
《大学之道》告诫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孩子!正“自天子以在求学的你,得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才能实现你的梦想。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此,我们有如下一些建议:
在学业上,我们要求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要因为懒惰或拖延而错失学习的机会。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向知识的大门。不要等到以后才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因为你本可以做得更好。
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要因为冲动或自私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因为你本可以成为一个更善良、更体贴的人。人际关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珍惜每一个友情,每一个家庭关系。
在兴趣爱好方面,要发掘并坚持下去。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或挫折而放弃,因为你本可以成为一个在某个领域里出类拔苤的人。每一项兴趣爱好都可以培养你的耐心和毅力,让你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强。
亲爱的孩子,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不要害怕,也不要轻易放弃。记住,你本可以更加出色,只要你付出努力和
坚持不懈,一切都有可能实现。爱你的父母希望你能牢记这句话,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不留下任何遗憾。
亲爱的孩子,我们永远支持你,永远爱你。愿你能够在人生中发光
发热,不负自己,不负我们的期望。孩子,趁着年轻,趁着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青春,沿着你所朝的方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爱你的父母
2024年4月7日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一(新高考Ⅰ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创新思维”选材,引导考生关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现代文Ⅱ和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诗歌鉴赏选用热度最高的诗评题,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极简材料命制,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写作题“‘我不行’,‘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
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下图所示双曲线。
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U型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
不一,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
(摘编自李晓巍《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材料三:
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 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 会不会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 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郭佳楠《哲学视野下的创造力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不少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不及聚合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不充分。
B.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助力提高个体创造力,但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也很难见效。
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D.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应该有规范和限制,不可滥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此适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B.聚合思维强调理解和运用已知信息,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C.在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中,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D.创造力的培养需贯穿伦理的考量,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创新思维的一项是(3分) ( )
A.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气流发电厂。
B.田忌的三匹马整体实力不如齐威王的马,但在孙膑的指点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终赢得了比赛。
C.诗人洛夫参观菲律宾的一座烈士陵园时深感震撼,以《白色墓园》为题,抒写了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
D.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杜甫无从获悉前线战况和妻儿消息,忧心如焚却又百无聊赖,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图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尽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造行为的意义不同,但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B.学龄前儿童发散思维的水平远远高于聚合思维的水平,说明儿童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C.5~40岁,聚合思维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发散思维则呈负相关。
D.40岁以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升。
5.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下面这个测验的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6分)
在美国,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测验:让被试者(中学生)先看一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为测试被试者的创新思维,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测验的结果是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学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滴墨
詹文格
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
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①墨中见天地、见生死、见雅俗、见性情……
凝结在凡尘俗世的墨,带有双重属性,②它曾见证了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也亲历过染缸一样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涡巨浪,亦真亦幻,载沉载浮。审视被岁月发酵的墨水,就像一场神奇的化学反应,在时光的容器中升华沉淀,生成薪新的事物。
墨的制作隶属非物质文化遣产,但墨本身却坚守着物质化倾向,它从肇始之初就成为一种文化遗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锭,用沉稳的色块保存着人类记忆,让历史的根脉在正确的轨道上轻歌晓畅,行云流水。
③隐忍的墨,被反复锤炼锻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经历了无数兵燹战火,遭遇了改朝换代的命运更迭,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成长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与墨有关的传说,带着特有的气息,从一个地方飘散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朝代流传到另一个朝代……
墨水,一条浩荡的江河,蜿蜒流淌,历久弥新。它在汉字的版图上栉风拔节,沐雨生长,构筑了无数华美的宫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终的黄庭坚,恐怕也没有想到,在他离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书《砥柱铭》,竟以天价拍卖。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动山摇,而“骑牛远远过前村”的双井,却禅心依旧,波澜不惊。
随物赋形的墨水,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直指要害,有时满纸柔情。墨水最幸福纵情的时刻,莫过于听命于笔尖的调遣,服从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现真实的自我,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
我们无法面见古人,但能参见古人的笔墨。从不同风格的墨迹里,可以揣测他们的情怀和个性。如果说文如其人是内在的精神表达,那么字如其心则是外在的形态体现。在沉浮的生命历程中,书家通过浓墨与淡墨、枯笔和湿笔的对比,运用不同的墨色抒发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层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体现。
静如池水,动如飞瀑,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因其犀利的个性,内敛的锋芒,浸染出中华文化的底色。墨是传统,亦是创新。④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笔与墨在白纸铺陈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厌倦。
一黑到底的墨,触物有痕,它深谙“万色生于黑,而万物发于道”的艺术玄机。凝固的墨,带着隐士情结;流淌的墨,具有献身精神。
墨是心灵的显影,每一滴墨水都带着生命的动态,在变化万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郑板桥为八大山人题写的“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经历过风平浪静,也见识过金戈铁马,知晓人生离不开起伏顿挫。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墨的问世如同天意,黑白两色,太极阴阳,如此简单的颜色,却囊括了天地万物的永恒和极致,创造了高深的哲学命题。墨用一种无法掩盖的颜色,捍卫了自身个性和本色。
风情万种的墨,它的出场备受瞩目,注定是一出大戏。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号。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当时的习俗,初三是个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叫“行楔”,意以消污秽,除不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友人来到风景如画的兰亭。可说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面对盎然的春意,名士俊彦开怀畅饮,放喉歌吟,无拘无束。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东道主,王羲之自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诗集作序的重任。
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谈到魏晋风度时曾指出,这是一种“集体觉醒”。在这样的氛围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应该如何写了。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时移。看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光阴斗转,时序交错,从自然万物中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乐与痛苦,想到了生与死,也想到了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群饱学之士……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有如春湖拍岸,于是他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
文与字的绝妙结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线,把珍珠一样的文字串连起来,成就了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华彩。
由此,永和九年,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也许当初右军大人根本没有料到,这篇我手写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就是墨水的力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具有千变万化、随物赋形的特点,既具有坚贞固守的特点,又兼具豪放与浪荡的特性,经受时间的升华沉淀,生成新的事物。
B.墨兼具物质化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其物质化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非物质文化属性是由墨的制作体现的。
C.墨与汉字结合,在笔尖的调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诸多华美的“宫殿”,留下了可以呈现古人不同情怀和个性的笔墨。
D.墨虽说是一种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本文还从“墨”本身的颜色特点出发,探究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列举在“墨”中所能见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笔有痕,经年累月却不朽。
B.句子②所提及的莲花高洁的品格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作品。
C.句子③运用拟人手法,“隐忍”“心事重重”将“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
D.句子④写“墨”的“黑”为正话反说,欲言“墨”虽黑却有其独特的光泽和美感。
8.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读来倍感优美雅致的 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5分)
9.本文结尾说:“这就是墨水的力量。”请结合《兰亭集序》一文,从地位、内容、美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
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天监二年)春,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许懋建议,以为:“舜柴岱宗是为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太山,考绩柴燎;禅乎梁甫,刻石纪号。’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舜五载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为封禅,何其数也!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去:‘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禅社首!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尝封太山,孙皓尝遣兼司空董朝至阳羡封禅国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为法。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礼有常数。诚敬之道。尽此而备。至于封禅,非所敢闻。”上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三》)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车之会A三B而乘车之会C六D九E合F诸侯G—H匡天下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词义相同。
B.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数,屡次,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与《孔雀东南飞》“进止敢自专”中的“敢”词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认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并无差别,应有封禅的资格。
B.管仲列举了古代封禅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诸如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对比于如今并无祥瑞,反而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
C.许懋认为舜在泰山砍柴,是为了巡狩。而郑玄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经书的本意。
D.梁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些都说明许懋的劝谏是成功的。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
14.(3分)管仲和许懋都反对君主封禅,其理据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石曼卿①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②间。
【注】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通“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16.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看似写梦,其中“ , 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
(2)《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

“芙蓉”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它可以是爱情的象征,也可以是故乡的遥寄,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好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真是天也变了!”超然客公众号
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 ,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然是很清晰的倒影。那拳头模样的丫枝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
18.分别填入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像是蠕动的一弯一曲的醉汉
B.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像是醉汉,一弯一曲地蠕动
C.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D.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19.画波浪线句子原文为“弯着身子拉,拉,拉”,编辑时作了如上修改,你认同吗 请说明理由。(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因为吐来吐去,① 。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仔细想想,__②_。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春蚕吐丝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的分析,以“蜡烛”为题仿写贺志坚的《春蚕》。单个诗句的句式、字数可不完全一致。(5分)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超然客公众号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C.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D.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文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