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题型突破 第5题(A)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 教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题型突破 第5题(A)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 教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07 08:35: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题(A)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
复习建议:1课时(题型突破+习题共1课时;以训练为主)
考向1 仪器的使用与基本操作判断
1.(2023·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联盟高三起点联考6)下列实验方案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预期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
B 蒸发氯化铁溶液得到氯化铁晶体
C 用自来水制取少量蒸馏水
D 研究二氧化锰与三价铁盐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2.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3.化学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碱式滴定管排气泡 B.溶液加热 C.试剂存放 D.溶液滴加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2CO3固体
B.用稀硫酸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C.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胶体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1.基本仪器使用与安全
(1)蒸发皿不能用来加热固体。
(2)NaOH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滤纸上。
(3)容量瓶在使用之前不需烘干。
2.药品的保存
(1)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所以不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 NaOH 溶液。
(2)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应该保存在塑料瓶中。
3.pH试纸的使用
(1)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不可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
(2)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4.分离与提纯
(1)萃取分液过程中放出液体时,需要打开玻璃塞,保证与外界连通,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2)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考向2 化学实验装置分析及评判
1.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装置甲定容后摇匀 B.装置乙干燥氯气 C.装置丙制备氨气 D.装置丁过滤
2.某兴趣小组为制备1-氯-2-甲基丙烷(沸点69 ℃),将2-甲基-1-丙醇和POCl3溶于CH2Cl2中,加热回流(伴有HCl气体产生)。反应完全后倒入冰水中分解残余的POCl3,分液收集CH2Cl2层,无水MgSO4干燥,过滤、蒸馏后得到目标产物。上述过程中涉及的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夹持及加热装置略)(  )
A . B. C. D.
3.关于下列实验,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1) (2)
(3) (4)
A .(1)可以准确测量碱式碳酸镁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量
B .(2)若a、b中均有颜色变化,则X只能为单质气体
C .(3)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D .(4)该装置利用正压制备氢氧化亚铁
4.(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第四次诊断9)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试剂a 试剂b 试剂c 实验结论 装置
A 浓硝酸 铜片 KI 淀粉溶液 NO2具有氧化性
B 亚硫酸 NaHCO3 Na2SiO3溶液 非金属性:S>C>Si
C 稀硫酸 Na2CO3 饱和Na2CO3溶液 溶解度:Na2CO3>NaHCO3
D 浓盐酸 KMnO4 品红溶液 Cl2具有漂白性
1.基本操作类装置分析
装置 装置的分析及评判方向
(1)使用的第一步是游码归零 (2)读数时,精确到0.1 g (3)左物右码 (4)NaOH在小烧杯中称量
(1)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 (2)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物洗净,然后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灼烧时应无颜色 (4)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 (5)如果火焰为黄色,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钾元素
(1)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 (2)玻璃棒要靠在刻度线以下
(1)可直接加热 (2)用于固体物质的加热,如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固体熔化等 (3)与二氧化硅反应的物质不能在瓷坩埚中加热,如NaOH、Na2CO3等
(1)使用的第一步是查漏 (2)使用前要润洗 (3)读数时,精确到0.01 mL (4)碱液不能使用酸式滴定管,氧化性物质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
2.物质分离提纯类装置分析
装置 装置的分析评判方向
(1)是否用玻璃棒引流 (2)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3)玻璃棒末端是否紧靠三层滤纸
(1)分液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2)分离的混合物是否符合分液原理 (3)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是否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是否从下口放出
(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否位于支管口处 (2)水流方向是否为自下而上 (3)是否使用碎瓷片 (4)是否使用石棉网
考向3 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一致性判断
1.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量取同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Na2SO3溶液,对比现象
C 判断反应后Ba2+是否沉淀完全 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Na2CO3溶液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2CO3和Na2S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 产生黑色沉淀(Ag2S) Ksp(Ag2S)>Ksp(Ag2CO3)
B 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 无气泡 酸性:H2CO3>H3BO3
C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Fe(NO3)2样品中一定含有Fe3+
D 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后,再加入稀盐酸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 原溶液中一定含CO
3.[2023·湖北省八市联考(3月)11]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氯乙烷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 产生沉淀 证明氯乙烷已经水解
B 白铁皮(镀锌铁)出现刮痕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滴加几滴K3[Fe(CN)6]溶液 无明显现象 锌对铁依然具有保护作用
C 向氯化钠粉末中加入适量酒精充分震荡形成无色透明液体,用红色激光笔照射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
D 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中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是SO2
4.(2023·重庆市重点中学下学期开学考试8)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过量铁粉加入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1的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Fe比Cu活泼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产生白色胶状物质 非金属性:C>Si
D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证明该溶液一定为钠盐溶液
操作、现象与结论一致性判断表格类实验题解题程序
1.明确题干要求,确定判断类别
首先判断题干要求的一致性关系,确定属于“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的哪一类型。
2.认真阅读表格要素,细研表格各栏目信息
(1)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
(2)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
(3)判断“仪器(或用品)”与“实验”的对应性。
(4)判断“分离、提纯方法”与“原理”的合理性等。
3.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抓住操作、现象、数据等关键点,充分利用排除法、特例法等解题技巧,迅速作答。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配制1 mol·L-1 NaOH溶液:称取4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容量瓶中溶解并定容
B.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的气泡:挤压橡胶管内的玻璃球,使液体快速流下冲出气泡
C.萃取: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D.蒸发海水提取粗盐:用玻璃棒不停搅拌蒸发皿中的海水,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装置甲定容后摇匀 B.装置乙干燥氯气 C.装置丙制备氨气 D.装置丁过滤
3.定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所示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⑴ ⑵ ⑶ ⑷
A.装置(1)测定未知Na2C2O4溶液的浓度 B.装置(2)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C.装置(3)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 D.装置(4)中和热的测定
4.(2023·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一次模拟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不相匹配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并用激光笔照射 溶液变红褐色,出现丁达尔效应 产生了 Fe(OH)3胶体
B 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氧化性:Fe3+>I2
C 向NaOH溶液中滴加足量的AlCl3溶液 无白色沉淀生成 氢氧化铝可以溶解于强碱水溶液
D 向含有酚酞的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 溶液红色逐渐变浅,溶液变成胶状 生成硅酸凝胶
5.[2023·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3月)11]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4 mL 0.01 mol/L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2 mL 0.1 mol/L H2C2O4溶液 产生气泡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该反应一定为放热反应
B 向0.1 mol/L AgNO3溶液中加入足量等浓度NaCl溶液,再加入少量等浓度KI溶液 溶液中先出现白色沉淀,之后白色沉淀变为黄色 Ksp(AgCl)>Ksp(AgI)
C 将H2S通入CuSO4溶液中 有黑色固体生成 酸性:H2S<H2SO4
D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至170 ℃,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KMnO4溶液紫色褪去 该反应生成了乙烯
6.(2023·新乡市高三第二次模拟11)实验探究是化学发展的必要路径。下列实验中,为达到实验目的所用的实验操作和原理解释都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原理解释
A 用MgCl2·6H2O制备MgCl2固体 灼烧 在坩埚中,MgCl2·6H2O受热分解为MgCl2
B 验证微蓝色透明的硫的酒精溶液属于胶体 激光笔照射 硫的酒精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C 除去氯化铵溶液中的氯化铁 加NaOH溶液调节pH 用NaOH溶液调节至适当的pH,促进铁离子水解为Fe(OH)3沉淀
D 比较HSCN与HClO的酸性强弱 测pH 用广泛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HSCN与HClO溶液的pH,pH越大酸性越弱
7.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坩埚灼烧Fe(OH)3制得Fe2O3
B.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C.用碱式滴定管装KMnO4溶液
D.用碱石灰除去氯气中的少量HCl气体
8.(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一模8)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用前必须干燥处理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线,立即吸出多余液体
9.Cl2O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在0 ℃时1体积水能溶解100体积以上的Cl2O,与有机物接触时爆炸。实验室将体积比为1∶2的Cl2和N2通入HgO粉末中,发生反应:HgO+2Cl2HgCl2+Cl2O制取并收集Cl2O,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已知:Cl2O的熔点为-116 ℃,沸点为3.8 ℃;Cl2的沸点为-34.6 ℃;NH3的熔点为-77.8 ℃,沸点为-33.5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装装置时,仪器、导管间不能用橡胶管与橡胶塞连接
B.浓盐酸与足量的KMnO4反应,若参加反应的HCl为8 mol,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 mol
C.装置D的作用只是干燥气体,试剂为浓硫酸;装置G的作用只是尾气回收,试剂为碱石灰
D.装置F中液氨的作用是冷凝,便于收集产品Cl2O并使其与Cl2分离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取用的锌粒纯度越高越好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C.用铂丝醮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而不含K+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四分之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题(A)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
复习建议:1课时(题型突破+习题共1课时;以训练为主)
考向1 仪器的使用与基本操作判断
1.(2023·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联盟高三起点联考6)下列实验方案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预期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
B 蒸发氯化铁溶液得到氯化铁晶体
C 用自来水制取少量蒸馏水
D 研究二氧化锰与三价铁盐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A.碘和酒精互溶,不能选分液漏斗分离,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故A错误;B.蒸发时促进铁离子水解,得到氢氧化铁固体,且生成盐酸易挥发,应在HCl气流中蒸发得到氯化铁晶体,故B错误;C.自来水中水的沸点较低,图中蒸馏装置可制备蒸馏水,氯离子等杂质沸点较高,留在圆底烧瓶内,故C正确;D.研究二氧化锰与三价铁盐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不能选择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属于金属氧化物,不属于三价铁盐,故D错误;答案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 B
解析 加几滴CuSO4溶液后,Zn与CuSO4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无数细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H2的速率,A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3.化学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碱式滴定管排气泡 B.溶液加热 C.试剂存放 D.溶液滴加
答案 A
解析 碱式滴定管排气泡时,把橡皮管向上弯曲,用力捏挤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涌出,气泡即可随之排出,A符合规范;用试管加热溶液时,试管夹应夹在距离管口的处,用酒精灯外焰加热,B不符合规范;实验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要分开存放,盐酸和NaOH要分开存放,C不符合规范;用胶头滴管滴加溶液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应悬空滴加,D不符合规范。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2CO3固体
B.用稀硫酸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C.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胶体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 D
解析 A.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硅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不能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2CO3固体,故A错误;B.用稀盐酸洗涤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进行焰色反应,故B错误;C.胶体粒子和溶液中的溶质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胶体,故C错误;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防止液体沸腾后喷出,故D正确。
1.基本仪器使用与安全
(1)蒸发皿不能用来加热固体。
(2)NaOH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滤纸上。
(3)容量瓶在使用之前不需烘干。
2.药品的保存
(1)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所以不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 NaOH 溶液。
(2)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应该保存在塑料瓶中。
3.pH试纸的使用
(1)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不可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
(2)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4.分离与提纯
(1)萃取分液过程中放出液体时,需要打开玻璃塞,保证与外界连通,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2)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考向2 化学实验装置分析及评判
1.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装置甲定容后摇匀 B.装置乙干燥氯气 C.装置丙制备氨气 D.装置丁过滤
答案 D
解析 A.为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操作正确,选项A正确;B.为气体的干燥,干燥剂的选择及气体流向均正确,选项B正确;C.是教材实验即氨气的制备装置,装置正确,选项C正确;D.是过滤,过滤时需满足“一贴二低三靠”,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选项D错误。
2.某兴趣小组为制备1-氯-2-甲基丙烷(沸点69 ℃),将2-甲基-1-丙醇和POCl3溶于CH2Cl2中,加热回流(伴有HCl气体产生)。反应完全后倒入冰水中分解残余的POCl3,分液收集CH2Cl2层,无水MgSO4干燥,过滤、蒸馏后得到目标产物。上述过程中涉及的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夹持及加热装置略)(  )
A . B. C. D.
答案 B
解析 将2-甲基-1-丙醇和POCl3溶于盛在三口烧瓶中的CH2Cl2中,搅拌、加热回流(反应装置中的球形冷凝管用于回流),制备产物,A项正确;产生的HCl可用NaOH溶液吸收,但要防止倒吸,导气管不能直接插入NaOH溶液中,B项错误;分液收集CH2Cl2层需用到分液漏斗,振摇时需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C项正确;蒸馏时需要用温度计控制温度,冷凝水从下口进、上口出,D项正确。
3.关于下列实验,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1) (2)
(3) (4)
A .(1)可以准确测量碱式碳酸镁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量
B .(2)若a、b中均有颜色变化,则X只能为单质气体
C .(3)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D .(4)该装置利用正压制备氢氧化亚铁
答案 B
解析 A.浓硫酸可以吸收碱式碳酸镁分解生成的水,碱石灰可以吸收碱式碳酸镁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A正确;B.X气体可以是氨气也可以是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变红色,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B错误;C.若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NaHCO3不稳定,易分解,Na2CO3稳定不易分解,C正确;D.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生成正压,A中的液体进入B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D正确。
4.(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第四次诊断9)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试剂a 试剂b 试剂c 实验结论 装置
A 浓硝酸 铜片 KI 淀粉溶液 NO2具有氧化性
B 亚硫酸 NaHCO3 Na2SiO3溶液 非金属性:S>C>Si
C 稀硫酸 Na2CO3 饱和Na2CO3溶液 溶解度:Na2CO3>NaHCO3
D 浓盐酸 KMnO4 品红溶液 Cl2具有漂白性
答案 C
解析 A.Cu与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NO2气体,NO2气体通过导气管进入c中,与溶液中的水反应产生HNO3,HNO3具有强氧化性,会将KI氧化产生I2,I2与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此不能证明NO2具有氧化性,A错误;B.将亚硫酸滴入Na2HCO3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CO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会发生反应: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由于亚硫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H2SO3也会与Na2SiO3反应产生硅酸沉淀,因此只能证明酸性:H2SO3>H2CO3,由于H2SO3不是S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因此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S>C>Si,B错误;C.将稀硫酸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H2SO4+Na2CO3===Na2SO4+CO2↑+H2O,将产生的CO2气体通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可以证明物质的溶解度:Na2CO3>NaHCO3,C正确;D.浓盐酸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Cl2,将反应产生的Cl2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看到品红溶液褪色,这是由于Cl2与水反应产生HClO具有强氧化性,会将品红溶液氧化变为无色,因此不能证明是Cl2具有漂白性,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1.基本操作类装置分析
装置 装置的分析及评判方向
(1)使用的第一步是游码归零 (2)读数时,精确到0.1 g (3)左物右码 (4)NaOH在小烧杯中称量
(1)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 (2)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物洗净,然后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灼烧时应无颜色 (4)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 (5)如果火焰为黄色,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钾元素
(1)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 (2)玻璃棒要靠在刻度线以下
(1)可直接加热 (2)用于固体物质的加热,如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固体熔化等 (3)与二氧化硅反应的物质不能在瓷坩埚中加热,如NaOH、Na2CO3等
(1)使用的第一步是查漏 (2)使用前要润洗 (3)读数时,精确到0.01 mL (4)碱液不能使用酸式滴定管,氧化性物质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
2.物质分离提纯类装置分析
装置 装置的分析评判方向
(1)是否用玻璃棒引流 (2)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3)玻璃棒末端是否紧靠三层滤纸
(1)分液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2)分离的混合物是否符合分液原理 (3)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是否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是否从下口放出
(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否位于支管口处 (2)水流方向是否为自下而上 (3)是否使用碎瓷片 (4)是否使用石棉网
考向3 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一致性判断
1.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量取同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Na2SO3溶液,对比现象
C 判断反应后Ba2+是否沉淀完全 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Na2CO3溶液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答案 C
解析 A.酸碱中和滴定操作中没有很好的保温措施,热量损失较多,不能用于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错误;B.NaClO和Na2SO3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根据现象进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错误;C.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1滴Na2CO3溶液,若有浑浊产生,则说明Ba2+没有沉淀完全,反之,则沉淀完全,正确;D.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应检验是否有淀粉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存在,可选用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碘水是用来检验淀粉的试剂,用于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错误。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2CO3和Na2S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 产生黑色沉淀(Ag2S) Ksp(Ag2S)>Ksp(Ag2CO3)
B 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 无气泡 酸性:H2CO3>H3BO3
C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Fe(NO3)2样品中一定含有Fe3+
D 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后,再加入稀盐酸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 原溶液中一定含CO
答案 D
解析 A.结论应为Ksp(Ag2CO3)>Ksp(Ag2S),故A错误;B.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可能生成碳酸氢钠,不放出气体,无法比较H2CO3和H3BO3的酸性强弱,应该加入过量的硼酸,故B错误;C.Fe2+在酸性环境中会被NO氧化成Fe3+,Fe(NO3)2样品中不一定含有Fe3+,故C错误;D.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后,再加入稀盐酸,先生成白色沉淀为CaCO3,后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CO2,故D正确。
3.[2023·湖北省八市联考(3月)11]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氯乙烷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 产生沉淀 证明氯乙烷已经水解
B 白铁皮(镀锌铁)出现刮痕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滴加几滴K3[Fe(CN)6]溶液 无明显现象 锌对铁依然具有保护作用
C 向氯化钠粉末中加入适量酒精充分震荡形成无色透明液体,用红色激光笔照射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
D 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中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是SO2
答案 A
解析 A.氯乙烷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应先加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再加入硝酸银,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氯乙烷已水解,A项错误;B.将出现刮痕的白铁皮放入食盐水中形成原电池,锌作负极,铁作正极,此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铁未溶解,一段时间后加入铁氰化钾无明显现象,B项正确;C.用光束照射无色透明的氯化钠与酒精形成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说明该分散系为胶体,C项正确;D.钠盐可能为亚硫酸钠,二氧化硫可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硫酸钡,D项正确;答案选A。
4.(2023·重庆市重点中学下学期开学考试8)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过量铁粉加入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1的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Fe比Cu活泼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产生白色胶状物质 非金属性:C>Si
D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证明该溶液一定为钠盐溶液
答案 C
解析 A.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一氧化氮和水,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会变红色,故A错误;B.铜粉与硫酸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不会有黑色固体出现,故B错误;C.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则硅酸钠溶液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故C正确;D.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证明该溶液一定含有钠离子,可能为钠盐溶液,也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故D错误;故选C。
操作、现象与结论一致性判断表格类实验题解题程序
1.明确题干要求,确定判断类别
首先判断题干要求的一致性关系,确定属于“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的哪一类型。
2.认真阅读表格要素,细研表格各栏目信息
(1)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
(2)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
(3)判断“仪器(或用品)”与“实验”的对应性。
(4)判断“分离、提纯方法”与“原理”的合理性等。
3.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抓住操作、现象、数据等关键点,充分利用排除法、特例法等解题技巧,迅速作答。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配制1 mol·L-1 NaOH溶液:称取4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容量瓶中溶解并定容
B.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的气泡:挤压橡胶管内的玻璃球,使液体快速流下冲出气泡
C.萃取: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D.蒸发海水提取粗盐:用玻璃棒不停搅拌蒸发皿中的海水,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答案 C
解析 A.配制1 mol·L-1 NaOH溶液时,不能直接用容量瓶溶解NaOH固体,A不正确;B.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的气泡时,尖嘴应朝上,挤压橡胶管内的玻璃球,使液体冲出,排出气泡,B不正确;C.萃取: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振荡过程中漏斗内气体压强变大,振荡后打开活塞,放出气体,C正确;D.蒸发海水提取粗盐:用玻璃棒不停搅拌蒸发皿中的海水,待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D不正确。
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装置甲定容后摇匀 B.装置乙干燥氯气 C.装置丙制备氨气 D.装置丁过滤
答案 D
解析 A.为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操作正确,选项A正确;B.为气体的干燥,干燥剂的选择及气体流向均正确,选项B正确;C.是教材实验即氨气的制备装置,装置正确,选项C正确;D.是过滤,过滤时需满足“一贴二低三靠”,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选项D错误。
3.定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所示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⑴ ⑵ ⑶ ⑷
A.装置(1)测定未知Na2C2O4溶液的浓度 B.装置(2)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C.装置(3)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 D.装置(4)中和热的测定
答案 A
解析 灼烧硫酸铜晶体应在坩埚中进行,B项错误;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时,应将NaOH在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C项错误;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要使用环形玻璃搅拌器进行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D项错误。
4.(2023·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一次模拟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不相匹配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并用激光笔照射 溶液变红褐色,出现丁达尔效应 产生了 Fe(OH)3胶体
B 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氧化性:Fe3+>I2
C 向NaOH溶液中滴加足量的AlCl3溶液 无白色沉淀生成 氢氧化铝可以溶解于强碱水溶液
D 向含有酚酞的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 溶液红色逐渐变浅,溶液变成胶状 生成硅酸凝胶
答案 C
解析 A.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溶液变红褐色,制得的是氢氧化铁胶体,并用激光笔照射,出现丁达尔效应,选项A正确;B.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氧化性:Fe3+>I2,氯化铁将碘化钾氧化生成碘单质,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选项B正确;C.向NaOH溶液中滴加足量的AlCl3溶液发生反应3NaOH+ AlCl3===Al(OH)3↓+3NaCl,产生白色沉淀,选项C错误;D.向滴有酚酞的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Na2SiO3与HCl反应生成硅酸凝胶,使得Na2SiO3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红色逐渐褪去,选项D正确;答案选C。
5.[2023·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3月)11]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4 mL 0.01 mol/L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2 mL 0.1 mol/L H2C2O4溶液 产生气泡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该反应一定为放热反应
B 向0.1 mol/L AgNO3溶液中加入足量等浓度NaCl溶液,再加入少量等浓度KI溶液 溶液中先出现白色沉淀,之后白色沉淀变为黄色 Ksp(AgCl)>Ksp(AgI)
C 将H2S通入CuSO4溶液中 有黑色固体生成 酸性:H2S<H2SO4
D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至170 ℃,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KMnO4溶液紫色褪去 该反应生成了乙烯
答案 B
解析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先加快是因为反应生成的锰离子做了反应的催化剂,后反应速率减慢是因为反应物浓度减小,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与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B.0.1 mol/L AgNO3溶液与足量等浓度NaCl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再加入少量等浓度KI溶液,氯化银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碘化银黄色沉淀,说明氯化银的溶度积大于碘化银,故B正确;C.硫化氢气体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铜黑色沉淀是因为硫化铜的溶解度小,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与氢硫酸和硫酸的酸性强弱无关,故C错误;D.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醇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判断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至170℃产生的气体是否为乙烯生成,故D错误;故选B。
6.(2023·新乡市高三第二次模拟11)实验探究是化学发展的必要路径。下列实验中,为达到实验目的所用的实验操作和原理解释都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原理解释
A 用MgCl2·6H2O制备MgCl2固体 灼烧 在坩埚中,MgCl2·6H2O受热分解为MgCl2
B 验证微蓝色透明的硫的酒精溶液属于胶体 激光笔照射 硫的酒精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C 除去氯化铵溶液中的氯化铁 加NaOH溶液调节pH 用NaOH溶液调节至适当的pH,促进铁离子水解为Fe(OH)3沉淀
D 比较HSCN与HClO的酸性强弱 测pH 用广泛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HSCN与HClO溶液的pH,pH越大酸性越弱
答案 B
解析 A.镁离子会水解,MgCl2·6H2O脱水会给镁离子提供水环境,生成HCl和氢氧化镁,由于HCl是低沸点酸,灼烧会使其挥发,会得到氢氧化镁,进一步得到氧化镁,得不到氯化镁,故A错误;B.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效应,正是因为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故B正确;C.氢氧化钠不仅会和三价铁离子反应,也会和铵根离子反应,并且引入新的钠离子杂质,故C错误;D.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量其pH,故D错误;故选B。
7.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坩埚灼烧Fe(OH)3制得Fe2O3
B.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C.用碱式滴定管装KMnO4溶液
D.用碱石灰除去氯气中的少量HCl气体
答案 A
解析 灼烧Fe(OH)3固体用坩埚,可制得Fe2O3,A正确;应该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B错误;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管,一般装在酸式滴定管中,C错误;氯气也能与碱石灰反应,应使用饱和食盐水、浓硫酸(或五氧化二磷)来除去氯气中的少量HCl,D错误。
8.(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一模8)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用前必须干燥处理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线,立即吸出多余液体
答案 B
解析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使用的容量瓶洗净后不需要干燥,滴定过程中使用的锥形瓶洗净后也不一定要干燥,A错误;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否则将导致标准液浓度偏小,消耗的体积偏大,测量结果偏大,B正确;C.酸碱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滴定溶液润洗,否则将使实验结果偏大,C错误;D.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线,不能立即吸出多余液体,由于液体中已经含有溶质,故此时只能重新配制,D错误;故答案为B。
9.Cl2O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在0 ℃时1体积水能溶解100体积以上的Cl2O,与有机物接触时爆炸。实验室将体积比为1∶2的Cl2和N2通入HgO粉末中,发生反应:HgO+2Cl2HgCl2+Cl2O制取并收集Cl2O,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已知:Cl2O的熔点为-116 ℃,沸点为3.8 ℃;Cl2的沸点为-34.6 ℃;NH3的熔点为-77.8 ℃,沸点为-33.5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装装置时,仪器、导管间不能用橡胶管与橡胶塞连接
B.浓盐酸与足量的KMnO4反应,若参加反应的HCl为8 mol,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 mol
C.装置D的作用只是干燥气体,试剂为浓硫酸;装置G的作用只是尾气回收,试剂为碱石灰
D.装置F中液氨的作用是冷凝,便于收集产品Cl2O并使其与Cl2分离
答案 C
解析 A.Cl2O与有机物接触时爆炸,因此组装装置时,仪器、导管间不能用橡胶管与橡胶塞连接,故A正确;B.浓盐酸与足量的KMnO4反应,根据2KMnO4~16HCl~5Cl2,16 mol HCl参与反应转移10 mol电子,若参加反应的HCl为8 mol,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 mol,故B正确;C.装置D试剂为浓硫酸,装置D的作用干燥气体,将氮气和氯气混合均匀,根据在0 ℃时1体积水能溶解100体积以上的Cl2O,装置G的作用为尾气回收和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F,试剂为碱石灰,故C错误;D.根据Cl2O的熔点为-116 ℃,沸点为3.8 ℃;Cl2的沸点为-34.6 ℃;NH3的熔点为-77.8 ℃,沸点为-33.5 ℃,装置F中液氨的作用是冷凝,便于收集产品Cl2O并使其与Cl2分离,故D正确。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取用的锌粒纯度越高越好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C.用铂丝醮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而不含K+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四分之三
答案 B
解析 A.不纯的锌可以形成无数细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H2的速率,错误;B.甲基橙的变化范围为3.1<pH<4.4,用标准HCl滴定NaHCO3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溶液呈弱酸性,应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正确;C.Na+的焰色反应为黄色,但观察K+的焰色要隔着蓝色钴玻璃,不能确定该金属的盐溶液中是否含钾离子,错误;D.为防止加热时出现安全事故,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所加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的,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