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诵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接纳)。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下面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思维导图,阅读课文后请将①②两处填写完整。
屈原列传屈原一生与楚国命运相关
二、语言积累与探究
3.区分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
古代语言中,有些词语,形式上同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其实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因而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学习文言文,尤其要注意辨析这类古今异义词。请结合下面的练习加以体会。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注意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1)屈平正道直行:
(2)以深入击秦:
(3)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遭遇不平之事自然会心生各种情绪,摘录课文中“忄”旁和“心”字底的字词并分类整理,揣摩屈原的内心世界。
答:
5.“而”在古汉语字典中的主要义项有:
(1)介词:表示偏正关系。如:自南而北、从今而后。
(2)连词:
①表并列。如:秀外而惠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②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表因果。如: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
⑤表转折。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下列“而”字分别属于哪个义项?反复朗读相关语句,体会“而”字的语气和情感。
(1)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答: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答: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答: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答:
(5)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答:
(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答:
三、深入文本,见其为人
6.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答:
7.《屈原列传》中,作者在评述《离骚》时始终把诗品与人品紧密结合起来。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屈原的人格特点。
答:
8.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这与司马迁本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答:
四、深入文本,体会史传特点
9.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10.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叙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的议论,这是为什么?
答:
11.请根据“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见贾生吊之”,思考:司马迁为屈原作传时的依据是什么?
答:
12.关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文字,后人一直在质疑其真实性。为什么司马迁明知会有人对真实性存疑,却依旧采用了这则材料呢?
答:
我的发现与质疑:
附:助读资源
1.传主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他。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于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而死。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后人对屈原大加赞赏:
(1)班固评论屈原的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2)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3)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4)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5)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6)龚鹏程《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7)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名家评《屈原列传》
(1)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2)始汉武帝命淮南王安为《离骚传》,其书今亡。按《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又曰:“蝉蜕于浊秽……”班孟坚、刘勰皆以为淮南王语,岂太史公取其语以作传乎?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3)太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其论作《骚》一节,婉雅凄怆,真得《骚》之旨趣也。——[明]《史记评林》引杨慎
(4)竟作一篇《离骚》序文读,乃得解。屈子无多事实。其忠君爱国心事,具在《离骚》。从此拈出,正是传屈子现成公案,非变调也。——[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5)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中的“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父》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史籍上至少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在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
第二位是在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
除了这两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因此他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
樵即樵夫,指以砍柴为生的人。中国古代的樵夫虽没有渔夫那么显赫,但也出过几位名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在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了围棋的别称。
古时渔、樵并称,有隐居之意。古曲里有首《渔樵问答》。小说里也经常有渔樵出现,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访菩提祖师碰到樵夫引路,长安街市上一对渔樵张稍、李定引出了唐僧;《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是渔夫,其弟子武吉则是正牌樵夫;而《射雕英雄传》里南帝一灯的四大弟子分别是渔、樵、耕、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渔樵呢?这些渔樵多半出自文人的想象,譬如庄子设计渔父,是让他为自己代言;屈原、项羽自杀是很私密的事件,即使有渔父光顾也查无对证。渔樵这一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杨慎所作的《临江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是继承了这种意象和理想。
附:积累卡片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受
人穷则反本 同“返”,返回
靡不毕见 同“现”,显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意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同“浊”,污浊
屈平既绌 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乃令张仪详去秦 同“佯”,假装
厚币委质事楚 同“贽”,见面礼
亡走赵,赵不内 同“纳”,接纳
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明年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颜色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 形容枯槁 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从容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从 齐与楚从亲 动词,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跟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动词,听从,顺从
患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动词,忧虑,担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名词,忧患,灾祸
靡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副词,无,没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动词,倒下
疾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感到痛心
君有疾在肌肤 名词,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劲疾
绝 楚诚能绝齐 动词,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非常,极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听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用作名词,听觉
正/直 屈平正道直行 使动用法,使……正/使……直
明 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祖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用作动词,奉为祖,继承
短 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
邪曲/方正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忠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臣
蝉 蝉蜕于浊秽 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 蝉蜕于浊秽 形容词用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患 惠王患之 意动用法,以……为患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者……也”表判断
秦,虎狼之国 无标志词,译为“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
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和“被”表被动
为天下笑 “为”表被动
方正之不容也 无标志词,“容”译为“为……所容”
不凝滞于物 “于”表被动
宾语前置句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自”分别是“为”和“佐”的宾语
状语后置句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于顷襄王”是“短”的状语
被发行吟泽畔 “泽畔”前省略了介词“于”,“于泽畔”是“行吟”的状语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于治乱”“于辞令”分别是“明”和“娴”的状语
定语后置句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汶汶”分别是“身”和“物”的定语
6.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4)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1.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熟练,熟悉;应对的言辞;商量计议;接待;应酬;朝列,班列;患,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制定;国家法令;缀辑,撰写;强取;为己有;允许,同意;作动词,谗毁;自夸,炫;耀;感到痛心;听觉;明察;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眼光;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沉思;遭遇忧患。离,遭受;困窘没有出路;同“返”;疾苦,伤痛;内心伤痛;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离间;诚实不欺;被;过度,无节制;称述,称说;阐明;广大崇高;条理;无,没有;全部;同“现”;简约;含蓄隐晦正直,方正;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同“旨”,意旨;事;物;浅近;称述;污浊泥水;辱、被辱;黑;洁白的样子;污染;推赞,推;许;即使;同“黜”,指被罢免职;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同“佯”,假装;丰厚的礼物;呈献;同;“贽”,见面;礼;确实,果真;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派使者;到;尽,全部;第二年;快意,心;里舒服;相抵,抵得上;趁机;当权;说假话;回来;小儿子;友好;终于,最终;听从,接受;同;“纳;责备;恨;挂心,挂念;望;思念。一说;回归;表达意愿;没有;才能;帮助自己;辅佐自己;接连出现;安定太平的国家;许多代;副词,大概、或许;职分,资质;迷惑,蛊惑;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诋毁;放逐;到了;同“披”,披散;脸色,面容;忧愁困;顿的样子;外貌,模样;憔悴,消瘦;拘泥,执着;推波助澜;吃;喝;薄酒;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弹去冠上的灰尘;洁净的样子;浑浊的样子;即“长流”,指江水;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尘垢;这一类人;文辞,这里指文学;奉为祖,继承;文辞委婉得体;到某地去;落泪,哭泣;凭吊;指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茫然若有所失;
2.答案 ①由“任”而“疏” ②自投汨罗
3.答案 (1)品行正直 (2)进入腹地 (3)第二年 (4)假话 (5)脸色,面容;外貌,模样 (6)委婉得体
4.答案 (1)分类:①本性:志、忠。②状态:愁、思、忧、惨怛。③情绪:怨。(2)既有表示屈原本性的“志”和“忠”,又有反映屈原心理状态的“愁”“思”“忧”“惨怛”,还有表现屈原内心情绪的“怨”,因果相随,一目了然。
5.答案 (1)表承接。先有“忧愁幽思”的情绪,才有后来创作《离骚》的行为,既交代了创作的缘起,又暗含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慨叹。(2)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不公平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小人进谗言的痛恨,对楚王昏聩的不满。(3)表转折。表达了对《国风》《小雅》恰到好处的艺术的高度评价,为《离骚》兼有二者之长而深表赞叹。(4)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以小见大、以近言远创作艺术的高度赞美。(5)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行为高洁而不为世人所容的愤激之情。(6)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虽身处污泥之中,却始终保持高尚节操的礼赞之情。
6.答案 (1)①政治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内政上,“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在外交上,“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能够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②文学才能:代表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7.答案 ①端方正直;②志行高洁;③忠诚诚信。
8.答案 (1)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日月可鉴。
(2)司马迁因李陵案而遭受宫刑,本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他的这个经历与屈原非常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替自己表明心志。
9.答案 作者反复写楚国的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一身而系楚国的安危,其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了。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又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
10.答案 一是作者极度同情屈原的遭遇,情不能已,因而直接评述;二是作者与屈原思想产生共鸣,借助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
11.答案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获取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直接资料,即阅读屈原所写相关文章并实地踏访屈原沉江之地;二为间接资料,即贾谊所写相关文章。
12.答案 真实是有不同维度的,基本层面是“事实的真实”,即确实发生,有明确依据;更高层面则为“想象的真实”,也许没有明确的依据,但通过历史学家的严密推导,是能够成立的。这则材料则是“想象的真实”,它表现了屈原“穷”之境况,而这与《离骚》所表现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